導航:首頁 > 投資金融 > 公司金融制度的理論

公司金融制度的理論

發布時間:2021-05-06 21:33:21

⑴ 現代金融學的三大理論基石是什麼

銀行,是依法成立的經營貨幣信貸業務的金融機構,是商品貨幣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保險(Insurance),本意是穩妥可靠保障;後延伸成一種保障機制,是用來規劃人生財務的一種工具,是市場經濟條件下風險管理的基本手段,是金融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的支柱。

證券是多種經濟權益憑證的統稱,也指專門的種類產品,是用來證明券票持有人享有的某種特定權益的法律憑證。主要包括資本證券、貨幣證券和商品證券等。

(1)公司金融制度的理論擴展閱讀:

金融體系包括金融調控體系、金融企業體系(組織體系)、金融監管體系、金融市場體系、金融環境體系五個方面。

(1)金融調控體系既是國家宏觀調控體系的組成部分,包括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配合、保持幣值穩定和總量平衡、健全傳導機制、做好統計監測工作,提高調控水平等;也是金融宏觀調控機制,包括利率市場化、利率形成機制、匯率形成機制、資本項目可兌換、支付清算系統、金融市場的有機結合等。

(2)金融企業體系,既包括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信託投資公司等現代金融企業,也包括中央銀行、國有商業銀行上市、政策性銀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中小金融機構的重組改革、發展各種所有制金融企業、農村信用社等。

⑵ 剛成立的金融公司,需要怎樣的管理制度

1,剛成立的金融公司需要有明確而且可行的管理制度才能促進公司發展壯大,版提高權經濟效益。
2,制度包括:(1),文件管理制度;(2),檔案管理制度;(3),保密制度;(4),印章使用管理制度度;(5),證照管理制度;(6),員工招聘、調動、離職等規定;(7),薪酬制度等等。

⑶ 金融監管理論的概述

根據《巴塞爾協議》的計算方法,衡量開展國際結算業務的銀行的資本比率的公式是:
一級資本比率=核心資本/風險資產×100%=核心資本/(資產×風險權重)×100%
總風險資本比率=總資本/風險資產×100%=總資本/(資產×風險權重)×100%
所謂分子對策就是擴展銀行的核心資本,同時利用其附屬資本使總資本迅速擴張。所謂分母對策就是充分利用負債,降低資產總額,優化風險資本結構,降低風險權重。 偏重穩定型的金融監管理論是以維護金融體系安全為目標,傾向於政府直接管制的金融監管理論。這些理論對政府是否需要進行干預和監管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它們以金融市場失靈為基礎,從失靈的不同表現來闡釋政府監管的必要性,認為金融監管是為了彌補金融市場自身的不足,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
金融機構的破產及其連鎖效應會通過貨幣信用緊縮破壞經濟增長和發展。金融機構的財務杠桿又比一般企業高得多,由此也會導致金融機構和社會間的利益嚴重不對稱,而市場自身又無法控制和解決。金融危機的傳染性也說明了單個金融機構的危機會引起集體非理性,導致銀行系統的崩潰。Diamond和Dybvig(1983)認為存款者為了獲得流動性(也是銀行的重要功能)而選擇了銀行而不是自己直接持有一定的資產,但是銀行資產負債在時間和數量上的不匹配使銀行面臨風險,導致容易出現破壞經濟發展的銀行擠提,而防止擠提的合約就是政府為此設立的存款保險制度。金融領域存在比其它經濟領域更嚴重的負外部性。因此,需要市場以外的力量介入以限制金融體系的外部性影響,這為政府介入實行監管提供了理論基礎。
金融體系在某種程度上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純粹的市場行為會導致穩健金融業的供給不足,這也給政府介入金融監管提供了理論依據。激烈的自由競爭會導致金融體系的不穩定,政府監管則可以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保護金融體系的整體穩定。
偏重效率型的金融監管理論隨著自由主義思想在西方各國的興起,金融自由化理論也逐漸發展,而且其影響日趨擴大,該理論的出現引起人們對金融監管理論進行新的思考,即政府的行為能否真正使金融監管有效?或者政府能否真正做好金融監管?這些金融監管理論主要受兩種思想指導,一個是金融監管抑制了金融創新的發展而導致金融體系的低效率,這與金融自由化思想如出一轍;另一個就是政府並不一定能完全代表全民利益,政府也有自己的利益取向,其目標是不是公共利益最大化值得商榷。 20世紀90年代的金融危機使人們發現政府對金融監管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失效的,因為政府作為一個擁有獨立利益的特殊主體,不能將社會福利最大化的希望完全寄託在它身上。Kaufman(1996)認為金融監管在付出高監管成本後,並沒有根除金融機構的經營風險和整個金融體系的系統風險。據世界銀行測算,在20世紀的後20年各國政府用於處理金融危機的平均成本高達GDP的40%左右。研究者認為,這至少反映出一個問題,即目前的金融監管體系和手段並沒有消除市場失靈,是缺乏效率的。政府監管有效性程度的大小成了討論的熱點,這些理論和實證研究認為市場約束同樣重要。
這些理論和實證研究主要從兩方面來進行闡釋的,一方面主要集中在市場約束與金融監管效率的關系,另一方面則從如何應用市場約束來改善金融監管。實際上,政府監管必須充分運用市場,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金融監管。所以要充分發揮競爭和開放機制在金融監管中的作用。也有學者對如何增強對銀行經營者的市場約束提出自己的觀點,這里就不做詳細論述了。目前大部分學者都傾向於政府監管與市場約束有機結合,以實現金融穩定發展和監管效率的提高。 在金融監管過程中,除了政府監管和市場約束這兩個方面之外,還需要相應的法律法規來支撐。在金融監管中,只有對中小投資者權利有了有效的法律保護才能真正促進金融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在市場經濟中,法律制度是投資者權利的主要來源,金融監管的效率關鍵在於實現對中小投資者權利的有效法律保護,只有在投資者權利能夠得到有效法律保護的條件下,才能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機制,金融才能真正得到良性發展。錢穎一(2000)通過對比分析傳統市場經濟與現代市場經濟的差別,在強調法治的同時,也指出政府監管在現代經濟中的重要作用。但同時他也強調以法治約束政府監管活動的重要性。許成鋼(2001)以法律不完備性來分析不完備法律下有效的執法制度,引出何時需要監管和怎樣監管這些問題。卡塔琳娜·皮斯托和許成鋼(2002)將法律不完備性理論應用到金融市場尤其是證券市場監管中,開拓了認識金融監管在市場經濟制度結構中重要作用的新視角,並從制度結構邏輯上解釋了監管對金融及證券市場的重要作用。他們認為,法律不可能實現最優設計,而在法律不完備時,僅依靠專門的立法機構立法是不夠的,剩餘立法權和執法權可以分配給法庭,也可以分配給監管者。監管者主動而靈活的執法可以彌補法庭被動執法的不足,監管是為解決法律及法庭被動執法造成的法律救濟不足而設計的。

⑷ 金融投資公司的規章制度要這么寫

1、擬定規章制度的依據:國家法律法規、公司章程、公司法等;
2、基本規章制度審批在董事會;
3、具體規章制度擬定審批在總經理;
4、規章制度很多,行政、人事、財務、業務等
5、以上僅供參考

⑸ 金融創新的理論有哪些

金融創新的理論基礎
(一)西爾柏的約束誘導型金融創新理論
1.西爾柏(W.L.Silber)主要是從供給角度來探索金融創新。西爾柏研究金融創新是從尋求利潤最大化的金融公司創新最積極這個表象開始的,由此歸納出金融創新是微觀金融組織為了尋求最大的利潤,減輕外部對其產生的金融壓制而採取的「自衛」行為。
2.西爾柏認為,金融壓制來自兩個方面:其一是政府的控制管理。其二是內部強加的壓制。
(二)凱恩的規避型金融創新理論
1.凱恩(E.J.Kane)提出了「規避」的金融創新理論。所謂「規避」就是指對各種規章制度的限制性措施實行迴避。「規避創新」則是迴避各種金融控制和管理的行為。它意味著當外在市場力量和市場機制與機構內在要求相結合,迴避各種金融控制和規章制度時就產生了金融創新行為。
2.「規避」理論非常重視外部環境對金融創新的影響。從「規避」本身來說,也許能夠說明它是一些金融創新行為的源泉,但是「規避」理論似乎太絕對和抽象化地把規避和創新邏輯地聯系在一起,而排除了其他一些因素的作用和影響,其中最重要的是制度因素的推動力。
(三)希克斯和尼漢斯的交易成本創新理論
1.希克斯(J.R.Hicks)和尼漢斯(J.Niehans)提出的金融創新理論的基本命題是「金融創新的支配因素是降低交易成本」。這個命題包括兩層含義:降低交易成本是金融創新的首要動機,交易成本的高低決定金融業務和金融工具是否具有實際意義;金融創新實質上是對科技進步導致交易成本降低的反應。
2.交易成本理論把金融創新的源泉完全歸因於金融微觀經濟結構變化引起的交易成本下降,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因為它忽視了交易成本降低並非完全由科技進步引起,競爭也會使得交易成本不斷下降,外部經濟環境的變化對降低交易成本也有一定的作用。
3.交易成本理論單純地以交易成本下降來解釋金融創新原因,把問題的內部屬性看得未免過於簡單了。但是,它仍不失為研究金融創新的一種有效的分析方法。
(四)金融深化理論
1.美國經濟學家愛德華·S.肖從發展經濟學的角度對金融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
2.肖提出金融深化理論,要求放鬆金融管制,實行金融自由化。這與金融創新的要求相適應,因此成了推動金融創新的重要理論依據。
(五)制度學派的金融創新理論
1.以戴維斯(S.Davies)、塞拉(R.Sylla)和諾斯(North)等為代表。
2.這種金融創新理論認為,作為經濟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金融創新應該是一種與經濟制度互為影響、互為因果關系的制度改革。
(六)理性預期理論
1.理性預期學派是從貨幣學派分離出來的一個新興經濟學流派,最早提出理性預期思想的是美國經濟學家約翰?穆斯。20世紀70年代初,盧卡斯正式提出了理性預期理論。
2、理性預期理論的核心命題有兩個:
(1)人們在看到現實即將發生變化時傾向於從自身利益出發,作出合理的、明智的反應;
(2)那些合理的明智的反應能夠使政府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七)格林和海伍德的財富增長理論
格林(B.Green)和海伍德(J.Haywood)認為財富的增長是決定對金融資產和金融創新需求的主要因素。

閱讀全文

與公司金融制度的理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小板融資融券標的股票名單 瀏覽:382
理財產品計提利息怎麼做分錄 瀏覽:326
可融資參與配股嗎 瀏覽:816
新保利股票 瀏覽:539
炒外匯找別人借身份證 瀏覽:432
期貨老人交易心得 瀏覽:845
期貨的結算制度有 瀏覽:137
威廉指標東方財富手機 瀏覽:362
洛陽銀行理財推薦碼 瀏覽:66
2019中國金融服務發展 瀏覽:281
國家的財政金融機構 瀏覽:882
期貨近遠月價差 瀏覽:754
天津杠桿汽車租賃 瀏覽:842
理發剪刀費力杠桿 瀏覽:74
深圳市互聯網金融公司排名名單 瀏覽:349
廣永期貨客服電話 瀏覽:96
網易貴金屬賬戶怎麼注銷 瀏覽:269
2016中國外匯交易額 瀏覽:406
深圳豐連金融有限公司 瀏覽:14
摩托車頭盔概念股票 瀏覽: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