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意向書的法律效力
意向書是協商過程中各方基本觀點的記錄,一旦達成正式協議,便完成了意向性的使命。意向書不具有協議、合同那樣具有法律效力。
② 簽約意向通知書有法律效力嗎
供您參考
《XX勞動合同意向通知書》性質上是發出的要約邀請。要約邀請不是一種意思表示,而是一種事實行為。也就是說,要約邀請是當事人訂立合同的預備行為,在發出要約邀請時,當事人仍然於訂約的准備階段,要約邀請只是引誘他人發出要約,它既不能因相對人的承諾而成立合同,也不能因自己作出某種承諾而約束要約人。
③ 意向書、協議書、合同,在法律效力上是一樣的嗎
意向書、協議書、合同,在法律效力上是不一樣的。
1、協議書與合同書沒有實質區別。理論上講,協議的外延比合同大。因為合同法中規定的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不包括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不平等主體之間的協議,自然不適用合同法規定。
比如勞動法方面的協議。實踐中,民事活動中「協議」與「合同」概念並沒有做實質的區別。就是說,我們可能稱協議,也可能稱合同。但都適用合同法規定,效力沒有什麼區別。
2、意向書是國家、單位、企業以及經濟實體與個人之間,對某項事務在正式簽訂條約、達成協議之前,由一方向另一方表明基本態度或提出初步設想的一種具有協商性的應用文書。
作用 意向書的主要作用是傳達「意向」,提請對方注意或供參考,可以約束雙方的行動,保證雙方的利益;意向書能反映業務工作上的關系,能保證業務朝著健康有利的方向發展;意向書可為正式簽訂協議或合同打下基礎。
意向書是協商過程中各方基本觀點的記錄,一旦達成正式協議,便完成了意向性的使命。意向書不具有協議、合同那樣具有法律效力。
(3)金融機構意向函的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意向書的和合同書不是一回事
首先要肯定的是意向書是簽訂合同或者協議之前的基礎和前奏,在概念中被譽為先導,可見意向書所表達的是對正式簽訂合同和協議之前的初步設想,與合同書並非一回事。
這是在經濟合作中商務談判上的一種常見的工具。之所以不能說意向書和合同書是一回事還有一個重要的區別,根據意向書的概念和內容,區別於合同書中權利和義務的約定,只是作為有所保留的一種有待協商和程序確定性質的書面文件。
但是在某些情況下,意向書也會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根據《合同法》第三十七條採用合同書形式訂立合同,在簽字或者蓋章之前,當事人一方已經履行主要義務,對方接受的,該合同成立。
也就是說如果意向書已經具備了一份合同的主要條款,如買賣雙方約定了買賣價格、買賣標的物、交付時間、交付方式、違約條款等,而且當事人沒有明確排除其約束力,且一方已經開始履行了該意向書所載明的部分義務,對方也接受了,雖然此時沒有訂立合同,通常應認為該意向書具備了法律約束力,也可以視為一份「合同」了。
④ 請問意向書有沒有法律效應
這位朋友你好!
這件事情中你可以放鬆壓力,理由如下:
因為意向書僅僅只是代表意向而已,說明你有這種打算,只是一種心裡活動,就是你們雙方對某件事情有了初步的確定。
再者,你們意向書上沒有約定違約責任,你不來,只是出於道理說不過去,但你當然有權選擇好的公司;同樣的,若你打算來了,但公司出於某種臨時決定原因不聘請你了,難道他就要接受良心的遣責,並非見得,呵!
其次,如樓上朋友所說,用人單位是無權扣押你任何證件的,若有,你投訴,他會被追究責任的。
是去是留,權衡利弊,三思而後行,祝君好運!
⑤ 意向書法律效力
意向書是正式簽訂合同之前,對涉及的事宜初步達成合議,但法律上對於意向書沒有太明確的規定,我個人認為,如果在意向書中,對所涉及的標的、價款、給付期限等條款約定的特別明確,那麼雖標題為意向書,但其實際性質應認定合同,合同一經簽訂,除法律、行政法規有特別規定都應當履行義務。
結合你所說的,如果想解除該意向書,要看意向書里有沒有約定違約條款或對方簽訂完意向書做沒做與接受那片山有關的工作,如果做工作了,即使沒約定違約責任,也要適當予以賠償的。
⑥ 合作意向書具有法律效力嗎
意向書原則上不具備法律效力,但是如果內容具體明確並約定了違約責任,具備了合同的內容,可以認定有效,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⑦ 意向性合作協議 有法律效力嗎
意向書是國家、單位、企業以及經濟實體與個人之間,對某項事務在正式簽訂條約、達成協議之前,由一方向另一方表明基本態度或提出初步設想的一種具有協商性的應用文書。
意向書的主要作用是傳達「意向」,提請對方注意或供參考,可以約束雙方的行動,保證雙方的利益;意向書能反映業務工作上的關系,能保證業務朝著健康有利的方向發展;意向書可為正式簽訂協議或合同打下基礎。
意向書是協商過程中各方基本觀點的記錄,一旦達成正式協議,便完成了意向性的使命。意向書不具有協議、合同那樣具有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