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美國金融危機電子報
美國金融危機表面看是由住房按揭貸款衍生品中的問題引起的,深層次原因則是美國金融秩序與金融發展失衡、經濟基本面出現問題。
金融秩序與金融發展、金融創新失衡,金融監管缺位,是美國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一個國家在金融發展的同時要有相應的金融秩序與之均衡。美國在1933年大危機以後,出台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實行嚴格的分業監管和分業經營。在隨後近60年裡,美國金融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但在其高速發展的同時,金融市場上的不確定性相應增加。1999年美國國會通過了《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推行金融自由化,放鬆了金融監管,並結束了銀行、證券、保險分業經營的格局。
此外,金融生態中的問題,也助長了金融危機進一步向縱深發展。金融生態本質上反映了金融內外部各要素之間有機的價值關系,美國金融危機不僅僅是金融監管的問題,次貸危機中所表現出的社會信用惡化、監管缺失、市場混亂、信息不對稱、道德風險等,正是金融生態出現問題的重要表現。
從1999年開始,美國放鬆金融監管使金融生態環境不斷出現問題。金融衍生品發生裂變,價值鏈條愈拉愈長,終於在房地產按揭貸款環節發生斷裂,引發了次貸危機。華爾街在對擔保債務權證(CDO)和住房抵押貸款債券(MBS)的追逐中,逐漸形成更高的資產權益比率。各家投行的杠桿率變得越來越大,金融風險不斷疊加。
美國金融危機的另一原因還在於美國經濟基本面出了問題。20世紀末到本世紀初,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重大調整,世界原有的供需曲線斷裂,出現了價格的上升。美國採取了單邊控制總需求的辦法,使得原有的供給缺口不斷擴大,物價持續上升,就業形勢出現逆轉,居民收入和購買力下降。
過去60年,美國經濟增長和國內消費超出了本國生產力的承受能力。一方面,美國在實體經濟虛擬化、虛擬經濟泡沫化的過程中,實現不堪重負的增長;另一方面,美國把巨額的歷史欠賬通過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和資本市場的價值傳導機制分攤到全世界。這增加了美國經濟的依賴性,動搖了美國經濟和美元的地位和對它們的信心。
次貸危機之前美國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限制進出口的法案和政策,是導致經濟環境走弱的重要因素。在進口方面對發展中國家製造各種貿易壁壘,在出口方面又對技術性產品設限,這些政策直接推動了美國物價的上升,減少了美國的就業機會,抑制了國內的經濟創新動力,這也是金融危機爆發的重要誘因。
⑵ 金融危機前,美國3大銀行,5大投行的強項
金融債券銀行都是他們的強項哈,這些都是資本世界的寡頭,他們是做很多業務哈,所以都是強項哈,以下是這些公司的網址:
華旗http://www.citibank.com.cn/homepage/cn/cn_homepage.htm(大中華地區的)
摩根大通http://www.jpmorgan.com/
boa,https://www.bankofamerica.com/
高盛集團官方網站: http://www2.goldmansachs.com/ 英文
高盛集團中國網站: http://www2.goldmansachs.com/hkchina/ 中文
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是控股和被控股的關系:組成紐約摩根擔保信託公司的J·P·摩根公司建於1860年,以J·皮爾龐特·摩根名字命名。創建之初,該公司只是一家個人經營的辦事處,專門買賣外匯。爾後業務不斷發展。1864年更名達布尼·摩根公司,1871年改稱德雷克塞爾·摩根公司,1895年改為J·P·摩根公司。該公司從早期開始,就同美國金融界發生的歷史事件有著密切關系。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該公司包攬美國對西歐的金融業務,大發其財。根據1933年銀行法,摩根公司改為商業銀行,把原來經營的投資銀行業務交付給摩根斯坦利。1940年以後,摩根公司由合夥公司改為股份有限公司,並開始經營信託業務。
美林:http://www.ml.com/index.asp?id=7695_15125_17454
其他的不清楚哈。
具體說下高盛,這幾年和中國政府合作密切,以下是簡介和發展歷程:高盛集團簡介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在2008年9月21日晚間宣布,已批准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提出的轉為銀行控股公司的請求。而高盛和大摩的轉型,意味著「長久以來世人熟知的華爾街的終結」。[1]
2008年09月24日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旗下的Berkshire Hathaway宣布,計劃對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 Group Inc.)投資50億美元。[2]
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一家國際領先的投資銀行和證券公司,向全球提供廣泛的投資、咨詢和金融服務,擁有大量的多行業客戶,包括私營公司,金融企業,政府機構以及個人。
高盛集團成立於1869年,是全世界歷史最悠久及規模最大的投資銀行之一,總部設在紐約,並在東京、倫敦和香港設有分部,在23個國家擁有41個辦事處。其所有運作都建立於緊密一體的全球基礎上,由優秀的專家為客戶提供服務。高盛集團同時擁有豐富的地區市場知識和國際運作能力。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公司亦持續不斷地發展變化以幫助客戶無論在世界何地都能敏銳地發現和抓住投資的機會
高盛公司的創立
高盛公司成立於1869年,在19世紀9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投資銀行業務開始形成,但與商業銀行沒有區分。高盛公司在此階段最初從事商業票據交易,創業時只有一個辦公人員和一個兼職記賬員。創始人馬可斯·戈德門每天沿街打折收購商人們的本票,然後在某個約定日期里由原出售本票的商人按票面金額支付現金,其中差額便是馬可斯的收入。
股票包銷業務使高盛成為真正的投資銀行,公司從迅速膨脹到瀕臨倒閉
後來高盛增加貸款、外匯兌換及新興的股票包銷業務,規模雖小,卻是已具雛形。而股票包銷業務使高盛變成了真正的投資銀行。
在1929年,高盛公司還是一個很保守的家族企業,當時公司領袖威迪奧·凱琴斯想把高盛公司由單一的票據業務發展成一個全面的投資銀行。他做的第一步就是引入股票業務,成立了高盛股票交易公司,在他狂熱的推動下,高盛以每日成立一家信託投資公司的速度,進入並迅速擴張類似今天互助基金的業務,股票發行量短期膨脹1億美元。公司一度發展得非常快,股票由每股幾美元,快速漲到100多美元,最後漲到了200多美元。但是好景不長,192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華爾街股市大崩盤,使得股價一落千丈,跌到一塊多錢,使公司損失了92%的原始投資,公司的聲譽也在華爾街一落千丈,成為華爾街的笑柄、錯誤的代名詞,公司瀕臨倒閉。這之後,繼任者西德尼·文伯格一直保持著保守、穩健的經營作風,用了整整30年,使遭受「金融危機」慘敗的高盛恢復了元氣。60年代,增加大宗股票交易更是帶來的新的增長。
反惡意收購業務使高盛真正成為投資銀行界的世界級「選手」。
70年代,高盛抓住一個大商機,從而在投資銀行界異軍突起。當時資本市場上興起「惡意收購」,惡意收購的出現使投資行業徹底打破了傳統的格局,催發了新的行業秩序。高盛率先打出「反收購顧問」的旗幟,幫助那些遭受惡意收購的公司請來友好競價者參與競價、抬高收購價格或採取反托拉斯訴訟,用以狙擊惡意收購者。高盛一下子成了遭受惡意收購者的天使。
1976年,在高盛的高級合夥人萊文去世後,公司管理委員會決定由文伯格和懷特黑特兩人共同作為高盛產業的繼承者。剛開始,華爾街的人們都懷疑這種兩人共掌大權的領導結構會引發公司內部的混亂,很快他們發現他們錯了,因為兩位新人配合默契,高盛也由此邁進了世界最頂尖級的投資銀行的行列。
文伯格和懷特黑特早就認為公司管理混亂,表現為責權界定不清晰,缺乏紀律約束,支出費用巨大。比如多年來,每天下午4:30,都會有一輛高級轎車專門負責接送合夥人。新領導人上任的第一把火就是貼出了一條簡明的公告:「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慣例——4:30由轎車接送——將不再繼續,即日生效。」 自此以後,合夥人的等級特權將不復存在,費用支出也受到監控,每天下午4:30也不再是一天工作的終結,而是下午工作的中段時間。盡管起步緩慢,文伯格和懷特黑特公司在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所取得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功於兼並和收購業務的發展。以前,一家公司如果有意向收購另一家公司,它很可能會盡量吸引或說服對方同意,絕不會公開地強行兼並。但到了70年代,一向文明規范的投資銀行業在突然間走到了盡頭,一些主要的美國公司和投資銀行拋棄了這個行業傳統。1974年7月投資銀行界信譽最好的摩根斯坦利首先參與了惡意收購活動。當時摩根斯坦利代表其加拿大客戶國際鎳鉻公司(INCO)參與了企圖惡意收購當時世界最大的電池製造商電儲電池公司(ESB)的行動。ESB在得知摩根斯坦利的敵對意圖後,打電話給當時掌管高盛公司兼並收購部的弗里曼德,請求幫忙。第二天上午9點,弗里曼德便坐在位於費城的ESB公司老闆的辦公室。
當他得知競購價格是每股20美元(比上一個交易日上漲9美元)時,建議ESB用「白衣騎士」(受惡意收購的公司請來友好的競價者參與競價,以抬高收購價格)的辦法對付INCO,或進行反托拉斯訴訟,在高盛公司和「白衣騎士」聯合飛機製造公司的協助下,INCO最終付出了41美元的高價,ESB 的股東們手中的股票則上漲了100%。從這件事開始,在一次又一次的收購與反收購斗爭中,首先是摩根斯坦利,然後是第一波士頓都充當了收購者的角色,而高盛公司則是反惡意收購的支柱。
INCO和ESB之間的斗爭給了高盛公司在這一方面成功的經驗。同時也是好運來臨的良好徵兆。人們認為高盛公司是具備實力的,呈上升狀態的和小型、中型公司以及進入《財富》500強的大公司並肩戰斗的企業。因為突然之間,美國各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們對惡意並購恐懼到了極點,除了一些最大的公司,其他公司都覺得難以抵擋惡意並購,於是高盛成為了他們的合作夥伴。當然,剛開始的一段時間里,高盛經常要幾度登門拜訪,對方才願意接受高盛的服務。 1976年7月,阿茲克石油公司受到了敵對性攻擊,但是他們對高盛的服務絲毫不感興趣,他們請來了律師,並初步控制了事態。弗里德曼建議重新考慮一下自已的決定,並告訴對方高盛的工作小組正在前往機場的路上,幾個小時以後就可以和他們進行私下協商。弗里德曼後來說:「我們火速趕到機場,直飛達拉斯,但對方仍然不願會見我們,於是我們就在他們公司附近住了下來,然後進去告訴對方一些他們沒有考慮透徹的事情,但是得到的回答是『我們不需要你們的服務』。我們說:『明天我們還會回來』。以後我們每天到附近的商店買一些東西,讓他們知道我們堅持留下來等待消息。」最後阿茲合克公司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也感到了高盛公司的執著精神,同意高盛公司為其提供服務。
參與惡意並購使摩根斯坦利獲得了破紀錄的收入,但是高盛公司採取了與其截然不同的政策,拒絕為惡意收購者提供服務,相反,高盛會保護受害者。許多同行競爭對手認為高盛這一舉動是偽善行為,目的是引人注目以及籠絡人心,而高盛卻認為他們是公司對自己和客戶的長期利益負責。反惡意收購業務給高盛投資銀行部帶來的好處是難以估量的。在1966年並購部門的業務收入是60萬美元,到了1980年並購部門的收入已升至大約9000萬美元。1989年,並購部門的年收入是3.5億美元,僅僅8年之後,這一指標再度上升至10億美元。高盛由此真正成為投資銀行界的世界級「選手」。
高盛公司推陳出新,把「先起一步」與「率先模仿」作為自己的重要發展戰略。
1981年,高盛公司收購J·阿朗公司,進入外匯交易、咖啡交易、貴金屬交易的新領域,標志著高盛多元化開始,超越傳統的投資銀行代理、顧問范圍,有了固定收入。到1989年高盛公司7.5億美元的總利潤中,阿朗公司貢獻了30%。
90年代,高盛高層意識到只靠做代理人和咨詢顧問,公司不會持久繁榮。於是他們又開設資本投資業務,成立GS資本合作投資基金,依靠股權包銷、債券包銷或公司自身基金,進行5年至7年的長期投資,然後出售獲利。高盛在1994年投資13.5億美元換取一家從事服裝業的拉夫·勞倫公司28%的股份,並自派總裁。三年後,出售其中6%的股份套現到4.87億美元。其餘股份升值到53億多美元。短短三年內,高盛的資本投資收入翻了近10番,而老業務投資銀行部只翻了兩番。
投資銀行業與其他產業一樣,一項業務創新並敢冒風險,能使一家公司一夜成名,一夜暴富。首推垃圾債券使德雷塞爾公司迅速發跡,而抵押證券市場的發展和大量家庭貸款的打包及轉信業務的出現,使羅門兄弟公司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高盛公司嘗到推陳出新的甜頭後,把「先起一步」與「率先模仿」作為自己的重要發展戰略。高盛的公開發行風波
華爾街最後一家大型合夥人公司股票公開發行的擱淺,給我們一次難得的機會去洞悉盈利頗豐又十分神秘的高盛世界。
一、公開發行的夭折使高盛元氣大傷。
1998年10月19日的下午,高盛189位合夥人聚首在公司紐約總部舉行神聖的儀式----兩年一度的華爾街最高成就:高盛合夥人授勛典禮。今年的聚會也許是高盛129年歷史中最奇特的,這是因為:該年的聚會本不該舉行。兩個月前,已不會再有人能成為高盛合夥人----因為高盛本打算近期公開發行,這意味著有50至60位本來即將任命的合夥人,相反卻僅成為另一家新公司的薪祿不菲的雇員。
但是6月份由合夥人表決同意的高盛首次公開發行,於9月末擱淺,並正式「撤回」。此項首次公開發行,本應成為牛蹄聲聲90年代的里程碑,卻不幸淪為席捲全球的金融風暴的犧牲品。高盛推遲發行是由於一旦股市下跌(華爾街大型證券公司的股價下跌更大),股價就不再具有吸引力了。若如以往所料,高盛股價在4倍帳面值左右,那麼公開發行會將高盛定價為280億美元。9月之後,高盛股票僅較帳面值有少許溢價,將公司估價為70億美元,遠遠達不到將公司財富分配給合夥人、有限合夥人及其他員工的公開發行的目的。
據公司的行政總裁柯賽和保羅森說,推遲首次公開發行是實用主義的決定。柯賽說:「適當的時候我們會重新考慮公開發行,但目前我們只能往前走。」但據高盛的合夥人、員工、客戶及華爾街人士透露,高盛就公開發行而進行的大辯論及發行的夭折,對公司是一次沉重的打擊。它使高盛的資本結構及業務組合曝光並公諸於眾。它挑起了公司一般合夥人和有限合夥人的矛盾,並證實了華爾街上盛傳的謠言----高盛投資銀行家與交易員的競爭關系及兩位行政總裁柯賽和保羅森之間的不和。
二、公開發行的最初目的。
高盛公開發行的正式原因之一是「使資本結構與公司使命相契合」。但不可否認,許多合夥人,尤其年輕人,與其說是關心高盛的未來,不如說更關心自己資本帳戶上儲蓄的驚人數目。資本的問題依然存在。實際上,高盛的股本基礎比摩根士丹利及美林都小(1998年中期為66億,摩根士丹利為138億,美林為117億)。但目前的行政總裁柯賽和前行政總裁懷特德都說較少的資本只會使公司能更好地決策,競爭對手也認為高盛並沒有由於資本缺乏而受到限制。 DLJ證券公司的行政總裁萊比說:「我希望能找到由於資本不足而使高盛不利的業務。」
實際上,問題不在於高盛資本的數額,而在於資本結構和資本的穩定性。當合夥人變為有限合夥人,他們可以抽回資本;若大批的合夥人變為有限合夥人,可撤回大量資本。這就是為什麼1994年是公司十分可怕的惡夢的原因。當時債券市場的波動損毀了高盛的盈利,合夥人紛紛逃之夭夭。 (而公開發行的主要倡導者柯賽,於1994年成為行政總裁,並不是巧合)。目前對於這方面的限制更為嚴厲:當合夥人變為有限合夥人時,他們僅僅能撤走一部分資本,其餘的可在至少5年後撤回。但資本還是可以逃離。
另一問題是高盛資本的成本。有兩家外部機構,日本的住友銀行和夏威夷的畢舍普地產公司,在高盛投資了相當大的數目----1998年中期為 15億美元,占總資本的23%。由於高盛稅前利潤的一大部分為這些外部股東佔有,因此很難從留存收益中擴大資本,尤其是當股市不好時。以帳面值幾倍的價格公開發行籌集的股本本應使高盛能以更低成本建立股本基礎。」
三、公開發行所暴露出的高盛的弱點:
1、業務組合過分依賴交易運作,導致盈利不穩定。
甚至連高盛為准備公開發行而進行的最小限度的財務披露,也能揭示出高盛的業務組合並不理想。有一些報表甚至顯示出高盛比任何人想像的更加脆弱。在華爾街最能贏利的收購兼並業務方面,高盛一直比主要的對手盈利強。去年摩根士丹利、美林和高盛做的項目金額幾乎相同,但高盛比美林的盈利多50%,比摩根多30%。但令人擔心的是高盛的收入組合比對手更不穩定,因為它更依賴交易運作。1998年前兩季度中,高盛43%的收入來自交易,美林為23%,摩根士丹利為28%。年中,高盛的總資產是公司股權的36倍,比對手負債率高。如果將高盛比作一家鋼廠的話,若以100%的生產能力計,可賺大筆錢;若以 60%的生產能力計,就會虧大筆錢。這些事實使華爾街人士將高盛比作對沖基金。因此,一些人認為高盛可能不得不將其公開發行定價為較摩根士丹利和美林的低,其股票可能持續以折扣價格交易。
高盛對交易的依賴性在1994年已成為問題,在今天仍為問題。雖然高盛最初的招股書不遺餘力地指出公司的風險管理自1994年以來改進了許多,但也不可能改進到足以抵抗前幾個月波及全球市場的動盪的地步。顯然很少投資銀行能為這樣的慘淡市況作好准備。高盛和華爾街的其他投資銀行一樣,在最近的業績數據報告中,體現出不利市況的影響。直至今年夏天,高盛的業績還非常顯著。凈收入從1995年的45億美元升至去年的74億美元。稅前利潤(由於高盛是合夥人制,稅項由合夥人支付)從14億增至30億。今年前兩季度,收入增長50%,公司的盈利很快超過40億美元。但目前每況愈下。在截至8月28日的季度里,稅前盈利從前一季度降低27%。9月份更差,有傳說公司可能損失高達9億美元。毫無疑問,公司對於交易的依賴是高盛的利潤象單擺一樣波動的主要原因。
當然,高盛的管理層根本不必擔心,因為高盛仍是私有的,它有辦法淡化虧損程度。一些有限合夥人認為這是堅持私有制的主要原因。而公開發行則需要高盛放棄目前擁有的多報或少報盈利的靈活性。
2、資產管理業務的不足。
高盛業務組合中的另一弱點是其提供抵擋市場波動緩沖的資產管理業務。雖然資產管理增長很快,但卻並不象其他對手那樣盈利。1997年末,高盛是美林管理資產的1/3。高盛4.58億美元的資產管理收入比摩根4億的資產管理凈收入高不了多少。
資產管理可能不象聲勢浩大的成千上萬億金額的投資銀行交易那麼驚心動魄和有利可圖,但它能產生理論上比交易利潤更穩定的以費用為基礎的收入。高盛的資產管理業務起步較晚,為贏得業務而收費低廉,由於定位不明和人員流動而出師不利。1995年末,高盛只有520億美元的資產管理,其中40%來自低費用的貨幣市場基金。
無論是公司內部還是外部,關於資產管理是「醜陋的義子」的看法正在改變。在過去的兩年半中,資產增長了3倍多,高達1650億美元,其中只有 20%是貨幣市場基金。更重要的是,公司的態度已改變。高盛的資產管理公司如今雇有1000名員工,而幾年前僅有250人,高盛不僅向聘用的外來人才許諾他們會成為合夥人(在高盛很少有),而且高盛內部其他部門的明星也轉至資產管理公司。美國金融研究公司說「高盛是呼之欲出的巨人」。但外部仍然批評高盛在營銷方面遠勝於投資方面,高盛要成為巨人還長路漫漫。沒有公開交易的股票作為貨幣用來收購,通往巨人之路更加崎嶇。
3、公司內部矛盾公諸於眾。
公開發行的舉措加劇並揭露了公司內部的分歧,並將高盛的業務前所未有地公諸於媒體。矛盾之一是公司一般合夥人---是真正的有控制權的所有者 ---及有限合夥人之間的矛盾。雖然高盛管理層喜歡用「一邊倒」來形容高盛人對公開發行的支持,但這種說法可能有些過頭。這一舉動使高盛的一些當今合夥人和108位有限合夥人憤憤不平或持有異見。
有限合夥人中的異見最甚,這是出於一種根深蒂固的對於合夥制的信念及對交易條件的不滿。最初,他們本將接受超過其股權帳面值25%的溢價,但一般合夥人期望得到將近300%的溢價。發行重組就如何處理有限合夥人的資本這一問題給予他們幾種選擇,其中之一是他們將得到目前股票股權的55%的溢價。若公開發行達到300%溢價,目前的合夥人將得到絕大部分。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導致發行擱淺的是當市場下跌,300%的溢價下降,乃至有限合夥人與一般合夥人的所得基本相同---甚至更多。
即使早在發行依然繼續進行時,已有關於高盛兩位行政總裁保羅森和柯賽的傳言。1997年末的營運總監保羅森,本已否決公開發行但卻最終同意,條件是要坐上行政總裁的交椅。甚至傳言公開發行的支持者柯賽,由於公開發行擱淺而受到攻擊。
高盛嘗試的公開發行使「公平」這一詞和公司中層員工的薪酬成為焦點問題。高盛並不一定給中流砥柱的初級行政官支付高額薪酬,雖然這些人埋頭苦幹,並為能加入合夥人以及可能有8位數收入的機會所吸引。憑借公開發行,高盛著重保證將薪酬向中下層員工傾斜。但公開發行的擱淺,令高盛高級合夥人必須馬上重整合夥人制度。這可以解釋為何高盛今年比1996年多吸收十幾位合夥人。即便如此,更多的成千上萬中層員工可能希望高盛能完成公開發行 ,並問自己高盛是否依然是唯一的理想工作。摩根的一位高級官員說摩根比以前接到更多的高盛員工尋找工作的電話。
高盛一貫是其他人樂於憎恨的公司,這多半是由於高盛如此出色。那麼為何該公司與其他華爾街公司不同呢?高盛出眾之處多半在於華爾街上廣為流傳卻少有公司真正擁有的一種概念:即公司文化。自新聘員工步入曼哈頓下區布羅德大街 85號那一刻起,高盛的優越及其對手的平庸即給人以刻骨銘心的印象。高盛警誡新員工永不能讓公司蒙辱或出現在媒體中。他們一天工作14、16、18小時,明顯是為了獲得加入合夥人這誘人的獨一無二的獎賞而奮斗。
首要問題依然存在。第一:高盛沒有進行公開發行,是否錯過了黃金機會,抑或倖免於難?也許答案是後者。若去年春天它出售股票,其股價現在會大大低於發行價---這對於華爾街的頭號公司來說是恥辱的開端。其實,許多合夥人認為公司躲過了子彈。另一問題:高盛在不遠的將來是否會上市?公司高層依然堅持發行上市的路線。但許多其他人,包括長期的華爾街人士以及現在和以前的合夥人,都認為不可能。目前不僅有一大群新的合夥人----星期一會議後有 25%的新合夥人-----需要被說服,但公開發行擱淺後,那些上次投「贊成」票的人會重新考慮。華爾街極度投機的最近一輪之後,可能需要新的一批投資者再次相信這些股票會賣成4倍帳面值。
⑶ 美國對阿爾斯通,13年前都做了什麼
在13年前美國司法部指控皮耶魯齊涉嫌商業賄賂,並對阿爾斯通處以超7億美元罰款。
阿爾斯通的負責人指出,自2005年以來,美國的《海外反腐敗法》主要針對歐洲公司。當時,美國獲得的數百億歐元罰款中有60%來自歐洲公司,只有15%來自美國公司,法國公司支付的罰款總額為140億美元。在入獄期間,他進行了大量調查,並得出結論,大多數跨國公司選擇立即發表講話並與美國司法部合作,以便在遇到美國反腐敗調查時不會被趕出美國市場。他強調,美國最近關注的是俄羅斯公司,將來可能是中國公司。
⑷ 美國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是什麼時候通過的
1999,11,4
⑸ 2013年電影劇情說美國以前把俄羅斯金融弄癱瘓了,俄羅斯為了報復美國計劃拋美元讓美國金融癱瘓,的電
電影 一觸即發。
⑹ 美國前十大基金公司是什麼
美國十大基金公司
1、富達投資(1萬億美元)
富達是全球最大的基金公司,它的分支機構遍布全球15個國家,管理的資產高達1萬億美元。
2、摩根士丹利
摩根士丹利是最早進入中國的投資銀行,主要投資領域是製造行業、食品行業、飲料行業、家居建材、房地產等等。
3、黑石集團(982億美元)
黑石集團也被稱為佰仕通集團,管理的總資產達到982億美元,是全球最大的獨立資產管理機構,也是美國規模最大的投資管理公司。
4、貝恩資本(650億美元)
貝恩資本是國際上最大的私人股權投資基金,一共管理的資金為650億美元。
5、KKR(835億美元)
KKR是美國十大基金公司排名中歷史最悠久的機構之一,早在1976年的時候就已經成立,總部在美國的紐約,業務遍布全球各地,2013年的時候管理的資產就達到835億美元。
6、高盛集團
在1869年的時候就已經成立,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投資銀行之一,主要投資的領域是銀行證券、石油、汽車、通訊等等,著名案例有聯想投資、美的、西部礦業等等。
7、德克薩斯太平洋集團
成立時間是1992年,是一家比較年輕的基金公司,但是管理的資產達到300多億美元,主要是在技術工業零售消費、航空金融服務、銀行業保健制葯等等領域投資,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私人股權投資公司,比較著名的投資案例四聯想集團、友友購物、華奧物種集團公司等等。
8、橡樹資本
這是家國際資產管理公司,成立於1995年,總部在美國的洛杉磯,2013年的時候管理資產達到800億美元,主要投資的策略是房地產、亞洲及新興市場股票、日本投資機會、電力基礎設施、不良債務、高息債券、可換股證券及次級債務等等,比較著名案例是澳門房地產。
9、凱雷投資集團
總部設在華盛頓的一家投資公司,在全球有1575個員工,擁有324個投資基金,也是比較早的進入中國的投資公司,在中國的主要投資基金有凱雷亞洲基金、凱雷亞洲增長基金、凱雷亞洲房地產基金等等,它的主要投資領域是IT服務軟體業、電信通訊網路、電子半導體晶元等等。
10、華平創業投資公司
在美國十大基金公司排名中,華平在1966年成立於美國紐約,在1994年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在中國投資,比如58同城、神州租車、紅星美凱龍等等都有華平的投資,它管理的資產為440億美元,比較專注於消費、工業和服務、能源、金融服務、醫療保健以及技術、媒體和電信等等,著名案例有浙大網路、亞洲醫葯網等等。
⑺ 請推薦幾部書 可以系統回顧 美國金融危機 以及 期間發生的一系列事件
《峭壁邊緣——拯救世界金融之路》——美國前財長亨利 保爾森的自傳,回顧了自己在金融危機期間的所作所為。以財長的眼光看待金融危機,很值得一讀。當時手不釋卷,從那一本書之後就喜歡上了保爾森。
《我們相信美聯儲》——大衛 維塞爾。坐著是著名的媒體編輯,對美國政治有著深厚的理解。這本書現在還在讀,沒讀完。不過,讀到得這幾章,已經勾畫出來金融危機期間美聯儲對金融危機的認識。
《大而不倒》,這本書關注的焦點在包括貝爾斯登、雷曼兄弟等大投行在金融危機期間到底處於什麼狀態以及整個投資銀行系統所呈現的恐慌、掙扎。書有點厚,不過是認識金融危機的二手資料中的好書。
《大空頭》,最後讓我們看看金融市場上的投機者是怎樣認識金融危機的。貪婪、敏銳、冷靜...這些投機者所具有的特質構成了金融危機期間多彩絢爛的畫面。
以上四本書讀完,大概可以從金融危機的各個參與者視覺看待金融危機了。希望可以幫到樓主。
⑻ 金融風暴發生後美國對金融衍生產品的監管發生什麼變化
首先,加強對金融機構監管。白皮書指出,所有可能給金融系統帶來嚴重風險的金融機構都必須受到嚴格監管。為此,政府將推行以下六方面改革: ·成立金融服務監管委員會,以監視系統性風險,同時促進跨部門合作。 ·強化美聯儲權力,監管范圍擴大到所有可能對金融穩定造成威脅的企業。除銀行控股公司外,對沖基金、保險公司等也將被納入美聯儲的監管范圍。 ·對金融企業設立更嚴格的資本金和其他標准,大型、關聯性強的企業將被設置更高標准。 ·成立全國銀行監管機構,以監管所有擁有聯邦執照的銀行。 ·撤銷儲蓄管理局及其他可能導致監管漏洞的機構,避免部分吸儲機構藉此規避監管。 ·對沖基金和其他私募資本機構需在證券交易委員會注冊。 其次,建立對金融市場的全方位監管。為此,白皮書建議: ·強化對證券化市場的監管,包括增加市場透明度,強化對信用評級機構管理,創設和發行方需在相關信貸證券化產品中承擔一定風險責任。 ·全面監管金融衍生品的場外交易。 ·賦予美聯儲監督金融市場支付、結算和清算系統的權力。 第三,保護消費者和投資者不受不當金融行為損害。白皮書指出,為了重建對金融市場的信心,需對消費者金融服務和投資市場進行嚴格、協調地監管。政府必須促進這一市場透明、簡便、公平、負責、開放。為此,白皮書建議: ·建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以保護消費者不受金融系統中不公平、欺詐行為損害。 ·對消費者和投資者金融產品及服務強化監管,促進這些產品透明、公平、合理。 ·提高消費者金融產品和服務提供商的行業標准,促進公平競爭。 第四,賦予政府應對金融危機所必需的政策工具,以避免政府為是否應救助困難企業或讓其破產而左右為難。 ·建立新機制,使政府可以自主決定如何處理發生危機、並可能帶來系統風險的非銀行金融機構。 ·美聯儲在向企業提供緊急金融救援前需獲得財政部許可。 第五,建立國際監管標准,促進國際合作。為此,白皮書建議,改革企業資本框架,強化對國際金融市場監管,對跨國企業加強合作監管,並且強化國際危機應對能力。
⑼ 急需 經濟危機前後 美國的各項經濟指數 以及 前後政策的變化
一、先行指數(the Leading Index)
先行指數是先行指標(the Leading Indicators)的合成指數。美國的先行指數由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the Conference-Board)根據下列先行指標編制:(1)周平均製造時間;(2)周平均失業保險申領;(3)生產商新訂單(消費品和原料);(4)銷售商業績;(5)生產商新訂單(不包括防禦設施的資本貨物);(6)新建房屋許可;(7)500種普通股票價格;(8)貨幣供應量M2;(9)10年期國庫券利率與聯邦基金利率的差值;(10)消費者預期指數。
附:先行指標是指在宏觀經濟波動達到高峰或低谷前,超前出現的高峰指標或低谷指標。先行指標可以對將來的經濟狀況提供預示性的信息。先行指標相對於同步指標、滯後指標,是三類經濟指標之一。目前許多西方國家都把先行指標作為短期預測的重要依據,但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先行指標體系,如美國確定的先行指標包括上述10個指標,日本經濟企劃廳確定的先行指標包括13個指標。先行指標一般主要有貨幣供應量、股票價格指數等。
同步指標主要包括失業率、國民生產總值等。這些指標反映出的國民經濟轉折點,大致與總的經濟活動的轉變時間同時發生。
滯後指標主要有銀行短期商業貸款利率、工商業未還貸款等。這些指標反映出的國民經濟的轉折點,一般要比實際經濟活動晚半年。
二、消費者信心指數(the Consumer Confidence Index)
消費者信心指數是反映消費信心強弱的指標,是綜合反映並量化消費者對當前經濟形勢評價和對經濟前景、收入水平、收入預期以及消費心理狀態的主觀感受,預測經濟走勢和消費趨向的一個先行指標。消費者對經濟前景樂觀看好,消費信心提升,消費支出則增長;如果消費者對經濟的發展和前景缺乏信心,或對經濟前景的看法從樂觀轉向悲觀,消費緊縮會接踵而至,直接影響或間接影響為經濟發展速度減緩。
消費者信心指數是由滿意指數和預期指數構成。滿意指數是指消費者對當前經濟狀況的評價,預期指數表示消費者對未來一段時期經濟前景的期望。消費者信心指數是宏觀景氣監測預警系統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其編制和應用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己很成熟。美國的消費者信心指數由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指出。我國目前也已編制和應用這一指數。
三、CEO信心指數(CEO Confidence Index)
美國CEO信心問卷調查和CEO指數編制,是由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於1976年發起,旨在反映CEO對宏觀經濟的預期。
CEO指數的構成和編制以第季度的CEO信心問卷調查為基礎。調查群體為800-1000個美國公司的CEO,從中選擇l00-150個有代表性的回復問卷作為樣本。調查內容涉及四個常規問題,其中兩個是關於宏觀經濟的態度和預期,兩個關於各自所處產業的整體狀況態度和預期。此外,在每個季度的調查中還涉及1-2個特殊的附助問題。CEO指數是下列三個答案序列的算術平均值:(1)當前以及6個月以前的經濟形勢;(2)對此後6個月經濟形勢的預期;(3)對此後6個月各自產業的預期。
四、招工指數(the Help-wanted Index)
招工指數 (又稱求職指數或企業增人指數)是由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對全美51家主要報刊上的招聘廣告進行統計後得出的。招工指數如果增加,則顯示企業正在增加雇員數量。美國今年7月招工指數降至37,說明企業正在減少雇員數量。
五、商業信心指數(the Business Confidence Index)
商業信心指數是指企業對經濟形勢所作出的基本估計,出現負的指數表明絕大部分企業對本國經濟前景不抱樂觀估計。發達國家一般都己編制和應用商業信心指數。美國的商業信息指數由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編制。日本銀行每季度都進行一次商業信心的調查,作為主要的經濟數據來源和進行新的經濟計劃的參考數據。
次貸危機以來,美國經濟哀鴻遍野,風聲鶴唳,拖累全球經濟陷入泥潭。現實的危機也給經濟理論界帶來巨大沖擊,有學者甚至調侃地說美國經濟的歷史被切割成史前(BC:Before Crisis)和史後(AD:After Disaster)兩部分,史前被奉為圭臬自由市場體制夥同貪婪的金融業者共謀了當前的危機;而在史後,廣泛深入的政府幹預,甚至金融國有化才是建立健康經濟體制的唯一良策。這種聲音似乎在中國得到了更熱烈的響應,危機之後,在各類媒體上,堅持市場化改革的聲音被冠以「市場原教旨主義」和「利益集團掮客」的名目遭到了更猛烈的聲討。然而,市場機制真的是引發當前危機的罪魁禍首嗎?當今經濟學界泰斗,美國貨幣理論的權威約翰.泰勒(J.B. Taylor) 在他的新書《脫軌:政府的調控和干涉引發、延長和加劇了金融危機》(Getting off Tracks:How Government Actions and Interventions Caused,prolonged and Worsened the Financial Crisis)中以翔實的論據和有力的推論給出了截然相反的答案,令人耳目一新。
貨幣學派經濟學大師弗來德曼非常重視穩定理性的國家貨幣政策對經濟運行的穩定作用,通過對美國貨幣政策歷史的研究,他認為,上世紀20年代的大蕭條和70年代的大通脹都是由於美國貨幣政策的失誤造成的。 泰勒的對本次危機的研究再次印證了老弗來德曼的結論,他認為本次經濟危機同樣是政府在貨幣管理領域的舊病復發,而且病灶也大同小異:錯誤引發了危機,危機後,在民意的壓力下一連串驚慌失措,進退失據的補救性措施反而加劇和延長了危機。對於美國朝野當前吵得沸沸揚揚的開聽證會判定誰應為當前經濟災難負責的問題,泰勒給出自己的答案:政府失當的經濟調控和經濟干預引發、加深和擴大了當前全球性的金融危機,而市場和金融機構不過是政府失誤的替罪羊而已。
本輪全球性的經濟危機禍起於美國的次貸危機,而次貸危機的核心問題是在金融創新的名目下,美國各類金融機構以看似合規的手段規避了政府金融管理機構和信貸評級機構的約束機制,把購房貸款發放給了償還能力不足的人群。然而,是什麼引發了金融機構過度放貸和消費者非理性消費的沖動呢?這個問題的答案沒有爭議:美國危機前不斷高企的房價引發了金融企業和消費者的非理性狂熱。房價升降和壞賬率(Delinquency rate)和斷供率(Foreclosure rate)成反比,在房價不斷攀升的背景下,銀行放貸和業主購房時是可以忽略風險的,因為即使購房者發生了財務問題,也可以很容易地以更高的價格把房產變現,而金融機構甚至期盼借貸人發生斷供的問題,因為銀行通過抵押房產變現往往可以獲得比利息高出許多的收益。懂得這些經濟學規律是不需要高深的經濟學背景的,對於在北京、上海和深圳經歷過房價飛漲的人士來講,這些也許就是他們自身的經歷或身旁活生生的例子。大多數政府為了防範金融風險都會有一套防火牆機制,金融機構如何能規避這套機制,發泄高房價引發的過度放貸的沖動呢?在中國,金融機構智力水平有限,想像力匱乏,加之體制不完善,法制不健全,所以低智商手段足以,通過違規放貸,文件造假即可解決。但是低智商犯罪的最大缺點是手段簡單,隱蔽性差,所以只能幹些如來佛手掌中翻跟頭撒尿的把戲,風險容易判別和控制,只掀得起洗臉盆中的風浪。在美國則不然,法制體系無比完備,公然的作姦犯科死路一條。金融機構要想發泄過度放貸的慾望,只有一個辦法,組織大批的法律金融專業的精英,在金融創新的題目下,和金融監管和信用評級機構搞智力競賽,尋找規避管制的「合法」路徑。然而這種高智商手段的問題在於它不是創造了一個或幾個錯誤,而是一個錯誤的模式,這就形同在美國金融防範體制上鑿開了一個洞,所以引發不良信貸泛濫成災。
過渡的金融創新,導致金融衍生產品的泛濫和失控的確是本輪美國金融危機中獨特的現象。然而,究其本質,過快的房價上漲才是導致經濟過熱和不良信貸增多的真正原因。那麼誰是美國房價過快增長的幕後推手呢?泰勒在分析相關的財政數據後給出了清晰的答案:美國政府錯誤的貨幣政策。在次貸危機發生前,尤其是2003年至2005年前後,美國的貨幣政策無視過去20多年成功的經驗,背離了謹慎穩健的政策思路,放棄了一直行之有效的貨幣政策指導原則,把基準利率設置在過低的水平,造成了貨幣供應的泛濫。貨幣供應的泛濫是經濟過熱的主要原因,而幾乎所有國家的經濟經驗都表明,過於寬松的貨幣政策和房地產市場的過渡繁榮是伴生的現象。回顧本輪經濟危機開始的情景:過多的貨幣供應引發房價泡沫,泡沫必然破裂,破裂的泡沫引發房貸以及房貸關聯的證券市場的崩潰,市場驚恐萬狀,金融風暴就此拉開序幕。回顧次貸危機的起源,金融衍生產品的泛濫和失控的確扣響了金融危機的扳機,但是, 金融衍生產品管理泛濫和失控的主要原因在於金融機構追逐利潤,無視風險。是什麼撩人心神的魅惑勾引著各大投資銀行以捨身飼虎的狂熱一路狂奔跳入危機之沼呢?當然是被政府「有形之手」通過超低利率不斷推高的房價!再者,泰勒認為美國政府背書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addie Mac)這一干涉市場的行為也無端地助長了整個市場低估風險的情緒。由此可見,在事後以「誰更無辜」為題的討論會上,苯嘴拙腮的金融機構和無人代言的市場,在人人喊打的大環境里,百口莫辯,著了政府這個行為乖戾,慣於推卸責任的壞孩子的道,成了政府貨幣政策失誤的替罪羊,真比竇娥還冤!
探討本輪經濟危機的起源,筆者認為金融創新利弊的問題值得深入地思考:金融衍生產品失控泛濫固然和次貸危機有直接的關聯,但是,金融創新對經濟社會的正面意義是不容忽視和抹殺的。通過金融創新,打造更為復雜高效的金融體系,提供多樣化的金融產品是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的 必要前提和有益手段,金融創新有以下幾個好處:第一,可以更有效地從億萬散戶手中以較低的價格匯集散碎的資金,克服古板的舊金融體制無法克服障礙,為巨型企業提供使之浮出水面金融的基礎。從上世紀60年代至今,在發展國家中開放金融市場的國家(包括中國)經濟增長迅猛,其原因就是變相地利用了發達國家的金融體系;第二,使更廣泛的個體消費者品嘗到金融理財的好處,更加平衡地應用一生所得,得以用未來的收入,提前解決一些終身大事。中國的住房市場化被罵得狗血噴頭,其實這是有失公允的。市場化之後的基本事實是大多數城市人口的住房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而如果摒棄市場的手段,住房改善的速度,質量和公平性都會有更大的問題。在舊體制內,大比例的城市人口被排除在國家房屋供給體制之外,如果不搞市場化,沒有房貸這一金融手段,我們很多人會沒有手段解決住房問題,即使在體制內有分得住房的機會,大多數也是五六口人住不到十平米,這種體制會比市場化更優越?!而配給制是根據所謂行政級別的實行的,難道會更公平?!金融創新的第三個好處是更有效地幫助投資者分散風險,投資的渠道越多,單個項目的資金量也就越小,風險當然也就越低。任何經濟行為本質上都是一種對利弊的權衡,金融創新和金融衍生產品應當是利大於弊的,對中國相對落後的金融體制而言,金融創新的好處更明顯,要求也更緊迫。
泰勒對危機之後美國政府的救市行動不以為然,認為布希政府被民意操控,毫無定見,左沖右突的救市行為反而延長和加劇了危機。2007年8月9日至10日金融形勢急劇惡化,其表現為市場利率(Money market interest rate)急升和銀行三個月短期拆借利率和隔夜拆借利率等利率間的利率差(Interest rate spreads)抬升到前所未見的高度。 一般情況下,這種局面成因為二:一是銀根吃緊,放鬆銀根即可緩解。 二是由借方失信風險(Counterparty risks)造成的,則需要通過增強銀行帳面帳目質量和提高帳目透明度來逐步緩解。但美聯儲一如既往地選錯了答案。 通過TAF(所謂「定期競標工具」)向市場撒錢,葯不對症,當然無功而返; 2008年2月,總額200億美元《經濟刺激法案》被通過,法案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向美國公眾發放100億美元現金刺激消費。短期的收入提高焉能引發長期的消費增長,結果當然是竹籃打水。2008年4月,美聯儲再出重拳,把聯邦基金目標利率由2007年的5.25%猛降到2% ,效果倒是立竿見影:美元立即驟貶,油價立即驟升,在2008年7月油價達到每桶140美元的高位,其後雖然受對未來全球經濟前景的悲觀預測影響,油價不斷下跌,然而,為時已晚,全球經濟已飽受高油價摧殘,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已經初現端倪了。在將近一年連續的政策失誤之後,2008年9、10月間危機急劇惡化,美國爆發了一輪更嚴峻的信用危機,使遭受油價暴漲,房市崩潰等一連串危機重創的美國經濟更加風雨飄搖。
本次危機中富有戲劇性和充滿爭議的一個事件是9月13日和14日(周末)美國政府拒絕對陷入絕境的雷曼兄弟施以援手,很多人認為這是金融危機惡化的轉折點。但是泰勒對這種判斷不置而否,他通過細致地研究發現,其實危機惡化另有更為復雜的原因。9月15日,政府拒絕救援雷曼後的第一個周一,雖然利率差略有提升,但是基本和前年的水平持平,而且在一周餘下的幾天里大致維持在相同水平。 9月19日(周五)美國財政部宣布了一個一攬子的救援計劃,但沒有公布細節,原因是根本沒有細節,草案的內容是在該周的周末才被拼湊起來的。9月23日美聯儲主席博克南和財政部長保爾森應招在參議院銀行委員會陳詞作證,推出了這個名為《問題資產救助項目》(TARP)的方案,方案所需資金的總額為700億美元。這個計劃草案粗糙簡短,竟然對資金使用的限制條件和如何監管隻字未提。他們遭到委員會委員們連珠炮似的質詢,兩位大員的表現豈是一個「糟」字了得。他們隨即遭到全國性的拍磚,國會收到的抗議信象雪片一樣。泰勒認為這次聽證會才是危機惡化的轉折點,會後利率差不斷加大。因為這次聽證會的惡果有二:其一,一次政府官僚拍腦門決策的活報劇;其二,博克南和保爾森想利用鋪陳金融危機嚴峻性逼迫參議員們就範,但這也等於政府正式宣布美國金融形勢危急異常,朝不保夕。總而言之,這次聽證會引爆了其後幾周的金融恐慌。當然,美國政府放棄援救雷曼是一個明顯的錯誤。因為美國政府沒有明確說明忽而救援貝爾登斯,AIG,忽而放棄雷曼是基於何種考量,依據何種准則,事實證明,這種莫名其妙,極不靠譜的行為模式的確對惡化危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弗來德曼在《美國貨幣政策史》中把大蕭條的罪魁禍首判定為美國貨幣政策的失誤,他的判斷逐漸得到經濟學界的普遍認可。在2002年,弗來德曼90壽辰的party上,當時的達拉斯聯邦儲備銀行主席小麥克迪爾(ROBERT D. MCTEER, JR.)談到這個話題,略帶詼諧地致辭說「您對了,我們錯了,但我們不會再錯了。」他的話恐怕只對了一半,美國的貨幣政策這次可能又錯了,至少泰勒用環環相扣的鐵證宣判了政府有罪。但是,我們也應注意,泰勒本意不是要把政府或其任何成員送上任何形式的審判台,也絕沒有提議把政府驅除在市場經濟機制之外。任何市場經濟的理論,包括最「原教旨主義」的奧地利學派,也從來沒有質疑過市場體制中政府作為秩序守護者的崇高地位,也從沒吝嗇過對政府的各種經濟政策失誤報以寬容;但幾乎所有的市場經濟理論學者,包括凱恩斯,都在反復講述這樣一個道理:現代經濟的復雜程度遠遠超出我們人類智力所能認識的水平,我們每個人都應對市場這個交融了億萬人生生不息思想和行動的巨大的自發機制充滿敬畏之心。政府和市場,誰應主導經濟的命脈?從現代文明破曉至今,人類經歷700多年的艱苦求索,在20世紀已經基本給出了答案,本輪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只是為這個答案增添了一些新的證據,而非給出了什麼反證。
⑽ 美國自從2008年金融危機後,經濟有很大幅度的提升或者回復嗎
日前,美國商務部公布了二季度GDP的初步數據,4%的增長出乎了大多數經濟學家的預料。畢竟,在不久之前的一季度,美國經濟還剛剛經歷了2.1%下滑。
如今,中國手裡依舊拿著數萬億美元的美國債券,美國經濟依舊不景氣,但在應對債務人時,債權人卻顯得處處被動;當美國高調重返亞洲之際,新朋舊友紛紛向美國靠攏,中國面臨的周邊態勢,極不樂觀。
可以看下這個http://shizheng.xilu.com/20140710/1000010000559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