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97年亞洲金融危機
1997年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對東南亞各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經濟產生了嚴重影響。
1、危機首先在東南亞爆發並波及港台
短期資金大量進出:泰國於97年首季有19億美元的凈資金流入,第2季變成62億美元的凈資金外流;馬來西亞、泰國、韓國、印尼與菲律賓於96年共獲得478億美元的資金凈流入,97年卻變成300億美元的資金凈流出。
自1997年初起,東南亞地區特別是泰國的泰銖受國際投機者的攻擊,泰銖不斷走軟,最終不得不放棄固定匯率制,造成泰銖狂跌。接著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尼3國的貨幣也狂跌。
東南亞國家貨幣貶值影響到它們的股市,大多數東盟國家的股票市值至10月底都下跌了20%以上。
1997年第三季度台灣和香港的金融市場也被攻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迅速採取了有力的調控措施,成功地捍衛了港元聯系匯率制。但香港股市卻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從16800多點跌至9000點左右。
2、危機蔓延至東北亞
從10月底起韓元持續下跌,股市跌幅也超過40%。
在金融危機中,韓國的大企業紛紛遭殃,又連累了一大批為其生產配套設備的中小企業。企業的大量倒閉使韓國銀行呆帳和壞帳劇增,信譽大幅度下降,幾乎已不可能到國際市場上融資了,到期應償還的外債卻越來越多。
東南亞和韓國的金融風暴很快刮到了日本,使原本就不景氣的日本經濟愈益惡化。
3、危機深化並波及俄羅斯、巴西
1998年上半年,金融危機給東亞經濟造成的巨大殺傷力不斷顯現,大多數東亞國家的經濟跌入谷底。
盡管各國的貨幣都已大幅度貶值,但出口仍呈下降趨勢。
內外投資也呈持續減少的態勢:在國內,由於金融危機造成高利率和貨幣貶值,私人投資者極其謹慎;海外投資由於擔心金融危機造成東亞地區投資環境的惡化,進入的數量銳減,而大量本地資金卻因對本地區經濟前景捉摸不定而逃逸。
危機造成的另一個苦果是通貨膨脹:1998年6月,菲律賓的通貨膨脹率達 10.7%,泰國6月份通脹率亦為10.7%,1998年5月一個月,印尼的通脹率就達5.24% 。
由於出口不振、投資乏力和大量企業破產、倒閉,失業已成為不少東亞國家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問題。韓國1998年4月的失業率比一年前增加了一倍以上,1998年5月,菲律賓的失業率高達13.3%。
1998年8月,亞洲金融危機嚴重影響俄羅斯、俄股市、匯市猛瀉。之後不久,巴西金融市場持續動盪匯市和股市大瀉。俄羅斯和巴西的金融動盪表明亞洲金融危機已對世界金融市場產生破壞性影響。
希望採納
② 關於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問題
1997年席捲東亞各國的貨幣金融危機開始於7月初泰國貨幣——泰銖匯率的暴跌。97年7月2日,泰國中央銀行宣布放棄維持了13年的對美元的固定匯率,讓泰銖對美元自由浮動成為金融風暴發生的直接原因。
(一)從泰國自身出發,產生巨額經常項目逆差的原因包括以下幾點:
一.對外貿易逆差劇增,重要支柱產業受到重挫。
對外貿易在泰國的經濟發展中佔有很大的比重,其經濟很大程度上是靠對外貿易拉動的。但泰國在出口產品中嚴重缺乏由自行研究和設計、技術含量高、創匯價值大的拳頭出口產業,其於東南亞國家的出口貿易結構和出口對象國相近,且多為中低檔技術產品,因而不斷互相壓價,導致泰國的出口競爭能力的下降,貿易逆差增大,這對於主要靠對外貿易帶動的經濟增長的國家,不能不是一個沉重的打擊。自70年代末以來,泰國幾乎連年出現貿易和經常項目赤字所需的外債和財政負擔,而且成為國際金融投機者對泰國發動攻擊的重要依據。
③ 97年亞洲金融風暴全世界損失多少
具體的多少是沒有人去做統計的啦,即使有統計,我們小百姓也不會知道的
1997年,一場空前的金融風暴席捲了亞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在這場風暴中,受災國難以計數的企業破產倒閉,僅以韓國為例,在1997年短短的一年當中,全國前50位大財閥就有14家在風暴中破產,775家上市公司有50家倒閉,而其中小企業的破產數量更是高達15000餘家。
從整體來看,在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尼等國,國民的工資收入普遍下降了10%到20%的水平,而通貨膨脹使國內物價普遍上升了20%到50%,此消彼長,使得這些國家人民的實際生活水平降幅平均超過了30%,隨著嚴重的經濟不穩定的出現,很多國家出現了的政治不穩定和社會不穩定。
這場金融風暴,起源於泰國。當時,一部分國際炒家已經看到了泰國經濟的虛弱。泰國政府借了大量的外債,短期的熱錢大量留入泰國,去追逐泰國房地產市場中迅速膨脹的財富,尤其是更多的人把錢投到了股市。國際炒家已經看準了泰國經濟中出現了重大隱患,很難抵禦大規模的持續金融攻擊。於是,他們首先在匯市上發難,因為一個開放性國家,它的幣值是否穩定,直接影響到國民對本國經濟的信心。國際炒家採取了利用成倍放大的金融杠桿工具,他們大量從泰國銀行手中借入泰銖,反手又在匯市交易中大量拋售泰銖,迫使泰國政府為了維持泰銖匯率的穩定,不得不動用手中的美元儲備承接泰銖的拋盤。結果,泰國政府本就不多的美元外匯儲備很快就不夠用了,而政府短期外債的到期還本付息壓力又越來越大,最終不得不放棄泰銖的固定匯率。
在這個過程中,國際游資攻擊一旦開始,大量流動性強的資金,就不斷迅速撤離股市,這時,股票市場的股價就會一輪接著一輪地大幅下跌。銀行為規避風險,就開始被迫緊縮銀根,甚至很多管理不善的銀行迅速被逼到破產邊緣。這樣,匯市、股市雙雙暴跌,人們對國家經濟信心急劇下降,不斷從股市撤出資金,都去銀行提取自己的存款,然後把手中的泰銖盡快換成美元。於是,整個國家經濟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並處於全面崩潰的邊緣。
在開放的金融交易市場中,存在大量的金融衍生交易工具,這些工具的杠桿效應使得金融市場在出現風險的時候,是成倍,甚至成幾十倍的被放大。這也是很多人不太理解,為什麼金融風暴來得如此迅猛的一個重要原因。而相同的原理、相似的手法,很快將金融災難波及到了東南亞的其他國家。
在1997年這場驚心動魄的亞洲金融風暴中,其中一個著名的國家炒家索羅斯,當時他的量子基金只動用了9000萬美金,幾個月以後,量子基金的帳號上就有了20個億美金。可怕的是,這場金融風暴調集的國際游資的總量是1000億美元之多。這么大規模的游資調來對一個國家的金融市場進行攻擊,哪個國家有這么多的外匯儲備,他們怎能抵擋得住國際游資的攻擊呢。
現代金融市場的特點,是以光的速度在挪動著金錢。一個電話,一部電腦,就可以在互連網上下單,瞬間就可以完成一筆大的金融交易,而無論這個投資者或國際炒家在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他都可以從事這件事情。金融市場這樣的情形,使得任何一個金融市場開放的國家,都難以抵禦如此大規模和高速度的金融攻擊。當一個國家的金融體系一旦被攻破,就會出現大量財富被國際炒家捲走的情景,而本國經濟馬上陷入惡性循環進而面臨全面崩潰的狀況出現。最可怕的是,當人們的信心一旦絕堤,金融危機就會像瘟疫一樣在周邊的國家和地區之間相互傳染。
作為一個普通投資者、企業家、政府官員,重要的是要學會找到這個市場中存在的機會,學會看到經濟中和金融問題中可能出現的重大問題,當金融危機和金融風暴真的來臨時,能成功地規避風險。
④ 97年亞洲金融危機是什麼情況
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實行浮動匯率制,放棄固定匯率制,此舉如巨石投水,掀起千層波瀾,引發了一場席捲東南亞的金融風暴。
就在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的當天,泰銖與美元的匯率大幅度下跌,金融市場一片混亂。這股金融風波蔓延到與泰國經濟緊密相連的其他東南亞國家,緊接著印度尼西亞盾、菲律賓比索、馬來西亞林吉特紛紛大幅下跌。危機迅速波及到亞洲其他金融市場,造成一場亞洲金融危機。
這場亞洲金融危機有著復雜的全球經濟背景。但是,最直接原因是國際金融投機機構在亞洲金融市場上興風作浪,尤其是美籍猶太人索羅茲的量子基金會。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在7月28日的一次國際會議上,憤怒地指責索羅茲等國際金融投機家是「外國野獸在蓄意破壞馬來西亞經濟」。
索羅茲揚名世界始於1992年,他對英鎊的狙擊最終使英鎊貶值、歐洲統一貨幣進程受阻,而索羅茲卻進賬10億美元。在這次東南亞各國的金融危機中,混水摸魚的他又在趁火打劫中贏得了20億美元。
10月下旬,金融風暴掀起第二波。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匯率制。10月17日,台灣當局突然棄守新台幣匯率,一天貶值3.46%,其股市也一瀉千里,對港幣和香港股市形成壓力;10月21日,美國摩根斯坦利銀行將該行在亞洲的投資由2%降為0,頓時掀起了沖擊港幣的風波。港股大幅下跌,甚至跌破9000點大關。
國際炒家在香港匯市和股市期指兩個方面雙管齊下,猛烈狙擊香港的聯系匯率制,企圖再次大撈一把。為扼制國際游資瘋狂的投機,香港金融管理局針鋒相對,果斷地採取臨時應急措施,給國際炒家給予迎頭痛擊。10月29日,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匯率制度,市場信心由此恢復,恆生指數強勁飈升,重上萬點大關。這場驚心動魄的大會戰以香港的勝利而結束。
受東南亞金融風暴的影響,韓國金融形勢於11月開始出現嚴重惡化,形成亞洲金融危機的第三波。11月17日,政府金融改革法在國會未獲通過,金融市場動盪加劇,匯率創出1008∶1的歷史紀錄,股指下跌不止,此後人們瘋狂拋售韓元,搶購美元。21日,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危機暫時得到控制。但到12月13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進一步下跌,股指也跌至350.68的歷史新低點。金融危機對韓國的經濟領域產生了災難性的影響,一些著名的電子、汽車、鋼鐵企業集團都紛紛陷入困境。
韓元危機的深化使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經濟深受沖擊,壞賬、呆賬大量增加。10月,京都協榮銀行破產;11月,三洋證券公司、北海道拓殖銀行和德陽城市銀行等金融機構相繼破產;11月24日,日本四大證券公司之一,具有百年歷史的山一證券公司宣布破產,成為日本歷史上最大的一宗破產案……
至此,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進入1998年,印尼的金融風暴再起,人們將其稱為亞洲金融危機的第四波。印尼政府於1998年1月宣布預算方案中部分放鬆銀根,以挽救印尼經濟,此舉激怒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MF)和美國。國際炒家乘機出擊印尼,使印尼盾再次一瀉千里。印尼出現政治經濟社會大動盪局面,甚至進而導致新元、馬幣、泰銖、菲比索紛紛暴跌。直到4月8日印尼和IMF就一份修改後的經濟改革方案達成協議,東南亞匯市才暫告平靜。
多年來一直陷於泡沫經濟困境的日本,由於與東南亞關系密切更是雪上加霜。新出現的大量呆賬、壞賬將不少日本銀行推至破產的邊緣,日元匯率從1997年6月底開始一路下滑,到1998年6月中旬,日元匯率再度大幅下跌,標志著亞洲金融危機進人第五波。國際金融形勢隨之更加捉摸不定,亞洲金融危機繼續深化。
亞洲金融危機的第六波始於1998年8月初,國際炒家對香港發動新一輪大規模沖擊。港府隨後突然出手,予以回擊。金管局動用外匯基金進入股市、期市,大量收購藍籌股和期票,吸納國際炒家拋售的巨額港幣,將匯市穩定在7.75港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上,同時提高銀行隔夜拆息率,夾攻國際炒家。經過1個月的苦鬥,國際炒家們損失慘重,把香港作為「超級提款機」的美夢破滅,灰溜溜地撤出香港金融市場。
到8月份,俄羅斯金融市場出現波動,這是亞洲金融危機影響世界經濟的標志。8月17日,俄羅斯政府發表聲明,將擴大盧布兌美元匯率的浮動幅度,並且暫停國債券交易,同時推遲償還外債。此舉一出,俄股市和匯市急劇下跌。隨後,美歐股市和匯市出現全面劇烈波動,這場金融危機後來還擴散到拉美地區。
亞洲金融危機迅速蔓延亞洲、美洲等新興市場地區,其影響的范圍之廣、程度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這引起國際社會的憂慮,促使各國經濟學家對全球經濟一體化過程的反思,並且開始尋求避免經濟危機的「多米諾效應」的方法。
中國政府在這場危機中頂住巨大壓力,維護人民幣的穩定,為亞洲經濟的穩定、幫助受金融危機沖擊的國家走出困境作出了重大的犧牲。
⑤ 詳細介紹一下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謝謝了!
1997年6月,一場金融危機在亞洲爆發,這場危機的發展過程十分復雜。到1998年年底,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第一階段: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了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沖擊。
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匯率制。台灣當局突然棄守新台幣匯率,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
10月23日,香港恆生指數大跌1 211.47點;28日,下跌1 621.80點,跌破9 000點大關。
11月中旬,東亞的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17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 008∶1。21日,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暫時控制了危機。
但到了12月13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又降至1 737.60∶1。韓元危機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於是,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5)97年金融危機跨國公司擴展閱讀:
(1)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經濟全球化使世界各地的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但由此而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可忽視,如民族國家間利益沖撞加劇,資本流動能力增強,防範危機的難度加大等。
(2)不合理的國際分工、貿易和貨幣體制,對第三世界國家不利。在生產領域,仍然是發達國家生產高技術產品和高新技術本身,產品的技術含量逐級向欠發達、不發達國家下降,最不發達國家只能做裝配工作和生產初級產品。在交換領域,發達國家能用低價購買初級產品和壟斷高價推銷自己的產品。在國際金融和貨幣領域,整個全球金融體系和制度也有利於金融大國。
⑥ 97年亞洲金融風暴危及哪些國家
從1997年七月二日泰銖大幅貶值開始,像連鎖反應一樣,東亞各國發生了劇烈的金融風暴。它席捲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韓國、日本、星加坡、香港。台灣則受到輕微影響。亞洲主要的自由兌換貨幣全面貶值,港元雖堅守與美元聯系匯率不變,但香港股市、房市慘跌過半,百業蕭條。中國大陸因為尚未實施自由兌換貨幣制度,所以當時基本上沒有受到影響,影響是後來慢慢滲透進去的。 經過專家的對照分析和研究,人們大體獲得了如下共識:東亞金融風暴之成因主要是由於這些國家信任人際關系而不信任制度,信任過度監管的強力政府而不信任市場。由於缺乏規范的金融控制制度和機構,中央銀行貸款給虧本的國營企業或家族、親朋好友企業而面臨破產,因此無法按市場需求去分配外來資本,並且缺乏對經濟和政治起監督作用的新聞傳媒(如馬來西亞、星加坡、印度尼西亞等國)。總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金融危機正是這些國家制度性積累的後果。
⑦ 97年金融危機後,國內掀起了哪些行業
二、模具行業發展前景和趨勢分析(一)模具行業發展前景分析1、國際模具市場的廣闊前景為我國模具行業提供了較大的發展空間模具應用領域的不斷擴大、已應用領域對模具提出的更多和更高要求,使模具工業發展速度快於其他製造業的發展速度已成為普遍規律,目前世界模具市場供不應求,近幾年,市場總量一直在600~650億美元之間,而我國模具出口尚不到8%,「十一五」期間完全可以擴大這個份額,同時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日趨明顯,模具製造業逐漸向我國轉移以及跨國集團到我國進行模具采購趨向日趨明顯,外資和民營資本繼續看好我國模具行業,因此加入WTO後,我國模具行業機遇大於挑戰,「十一五」期間,國際模具市場前景廣闊,我國模具仍有較大發展空間。2、我國面臨發達國家的技術優勢和發展中國家價格優勢的雙重壓力工業發達國家模具企業憑借其技術優勢和實力,在中高檔模具方面具有競爭優勢,隨著他們逐步進入我國,對我國的模具工業形成了巨大挑戰;印度、泰國及東歐一些國家,近年來模具工業發展也很快,而且其模具的價格也具有很強的競爭優勢,我國模具行業的成本和價格優勢會逐步削弱並最終消失。因此,我們必須在技術、管理和人才培訓方面下功夫,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模具製造技術,提升高端模具產品開發能力,調整模具產品結構,不斷提高我國模具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3、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為模具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宏觀支持我國國民經濟在「十一五」期間將繼續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給模具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宏觀支持。汽車、電子信息、家電、辦公設備、機械和建材行業、航天航空、電動工具都是模具需求大戶,僅以家電和電子信息行業為例一台電冰箱需用模具生產的零件約150個,共需模具約350套;一台全自動洗衣機需要模具150多套;一台空調器,僅塑料模就需20套;每個型號計算機約需模具30多套,加上與其配套的列印機,單台需模具20多副;還有筆記本電腦、網路機頂盒將有幾千萬台的市場。目前由於機型多為國外開發,模具進口較多,隨著我國自行開發能力的提高,這方面的模具需求量也將大幅度增加。可以預見「十一五」期間中國模具行業將在良好的宏觀環境下得到快速發展。(二)發展趨勢分析1、模具市場全球化,模具生產周期進一步縮短模具市場全球化是當今模具工業最主要的特徵之一,模具的購買者和生產商遍布全世界,模具工業的全球化發展使生產工藝簡單、精度低的模具加工企業向技術相對落後、生產率較低的國家遷移,發達國家的模具生產企業則定位在生產高水準的模具上,模具生產企業必須面對全球化的市場競爭,同時模具生產廠家不得不千方百計地加快生產進度,努力簡化和廢除不必要的生產工序,模具的生產周期將進一步縮短。
2、模具CAD/CAM向集成化、智能化和網路化發展
軟體的功能模塊越來越齊全,同時各功能模塊採用同一數據模型,實現信息的綜合管理與共享,支持模具設計、製造、裝配、檢驗、測試及生產管理的全過程。有的系列化軟體包括了曲面/實體幾何造型、復雜形體工程制圖、工業設計高級渲染、模具設計專家系統、復雜形體CAM、藝術造型及雕刻自動編程系統、逆向工程系統及復雜形體在線測量系統等;模具設計、分析、製造的三維化、無紙化使新一代模具軟體以立體的、直觀的感覺來設計模具,所採用的三維數字化模型能方便地用於產品結構的CAE分析、模具可製造性評價和數控加工、成形過程模擬及信息的管理與共享;同時,隨著競爭、合作、生產和管理等方面的全球化、國際化,以及計算機軟硬體技術的迅速發展,網路使得在模具行業應用虛擬設計、敏捷製造技術既有必要,也有可能。
3、高速加工、硬銑削和復合加工技術將對模具生產產生重大影響
隨著模具向精密化和大型化方向發展,加工精度超過1μm的超精加工技術和集電、化學、超聲波、激光等技術綜合在一起的復合加工在今後的模具製造中將有廣闊的前景。高速加工使工件獲得光滑表面,節省加工時間,典型的步進距僅有0.0254mm,而尖點只有0.001mm高,經過高速加工的工件表面大多數都非常光潔,無需鉗工的進一步加工。目前,機加工工具製造商都熱衷於生產為高速加工而專門設計的加工中心,在美國採用高速加工技術以減少或省去鉗工工序是一種效益相當可觀的措施,這種技術在歐洲和日本也頗受歡迎。另外,用充分硬化的材料加工模具的型腔是模具加工業發展的另一個重要趨勢。高主軸轉速及小的刀具半徑所進行的輕度切削形成了足夠的轉矩,可以用來加工硬度高達64HRC的金屬材料,由於不需要再進行熱處理,常規熱處理後的回火以及抵消由熱處理引起的幾何變形所進行的磨削加工也都不需要了,該技術在日本倍受青睞,如今在美國也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並正向歐洲傳播。
隨著各種新技術的迅速發展,國外已出現了模具自動加工系統,該系統由多台機床合理組合,配有隨行定位夾具或定位盤,有完整的機具、刀具數控庫和數控柔性同步系統,具有實時質量監測控制系統。
4、我國的模具產品將向大型、精密、標准化方向發展
一方面模具成型零件日漸大型化和為提高生產效率開發的「一模多腔」造成了模具日趨大型化,另一方面電子信息產業、醫學的迅猛發展帶來了零件微型化及精密化,有些模具的加工精度公差就要求在1μm以下。另外多功能復合模具將得到進一步發展,新型多功能復合模具除了沖壓成型零件外,還擔負疊壓、攻絲、鉚接和鎖緊等組裝任務,生產效率進一步提高。
國外發達國家模具標准件使用覆蓋率一般為80%左右,隨著我國模具工業的發展,模具標准化工作必將加強,模具標准化程度將進一步提高,模具標准件的應用和生產在「十一五」期間必將得到較大的發展。
5、熱流道、氣輔模具及適應高壓注塑成型工藝將得到進一步發展
採用熱流道技術的模具可提高製件的生產率和質量,並能大幅度節約製作的原材料,國外許多塑料模具廠所生產的塑料模具50%以上採用了熱流道技術,有的已經達到80%以上,效果十分明顯;氣體輔助注射成形具有注射壓力低、製品翹曲變形小、表面質量好以及易於成形壁厚差異較大的製品等優點,可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大幅度降低成本;高壓注射成形可強制樹脂收縮率,增加塑料件尺寸的穩定性;另外注射壓縮成形技術,可使成形件局部內應變小,能得到縮孔少的厚壁成形件,而對於塑件狹窄的部件也可注入樹脂,並可用小注射力能得到優良製品,這些技術正在逐步推廣使用。
6、快速經濟模具的前景十分廣闊
多品種小批量生產時代的到來,人們要求模具的生產周期越短越好,因此快速經濟模具將有廣闊的發展前景。預計21世紀,用各種超塑性材料來製作模具、用環氧、聚酯或在其中填充金屬、玻璃等增強物製作簡易模具等生產方式占工業生產的比例將達到75%以上。快速經濟模具主要包括快速原型製造技術、表面成形制模技術、澆鑄成形制模技術、冷擠壓及超塑成形制模技術、無模多點成形技術、KEVRON鋼帶沖裁落料制模技術、模具毛坯快速製造技術等。
7、優質模具材料及先進表面處理技術將進一步受到重視因選材和用材不當,致使模具過早失效,大約占失效模具的45%以上,因此選用優質鋼材和應用相應的表面處理技術來提高模具的壽命顯得十分重要,提高鋼的純凈度、等向性、緻密度和均勻性及研製更高性能或具特殊性能的模具鋼,開發模具鋼品種規格,擴大其他優質模具材料如硬質合金、陶瓷材料、復合材料等的應用范圍是主要研究熱點;用鋁合金作模具材料以縮短制模周期、降低模具成本,將在快速經濟模具中得到較快發展。
模具表面處理的主要趨勢是:由滲入單一元素向多元素共滲、復合滲發展,由一般擴散向CVD、PVD、PCVD、離子滲入、離子注入等方向發展,可採用的鍍膜有:TiC、TiN、TiCN、TiAlN、CrN、Cr7C3、W2C等,同時熱處理手段由大氣熱處理向真空熱處理發展。目前激光強化、輝光離子氮化及電鍍(刷鍍)防腐強化等技術也日益受到重視.
⑧ 請問97年金融危機是怎麼樣產生的,國際金融機構是怎麼樣搞跨亞洲的
自1997年7月起,爆發了一場始於泰國、後迅速擴散到整個東南業井波及世界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許多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匯市、股市輪番暴跌,金融系統乃至整個社會經濟受到嚴重創傷,1997年7月至1998年1月僅半年時間,東南亞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貨幣貶值幅度高達30%~50%,最高的印尼盾貶值達70%以上。同期。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股市跌幅達30%~60%。據估算、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僅匯市、股市下跌給東南亞同家和地區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達1000億美元以上。受匯市、股市暴跌影響。這些國家和地區出現了嚴重的經濟衰退。
這場危機首先是從泰銖貶值開始的,1997年7月2日.泰國被迫宣布泰銖與美元脫鉤。實行浮動匯率制度。當大泰銖匯率狂跌20%。和泰國具有相同經濟問題的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等國迅速受到泰銖貶值的巨大沖擊。7月11日,菲律賓宣布允許比索在更大范圍內與美元兌換,當大比索貶值11.5%。同一天,馬來西亞則通過提高銀行利率阻止林吉特進一步貶值。印度尼西亞被迫放棄本國貨幣與美元的比價,印尼盾7月2日至14日貶值了14%。
繼泰國等東盟國家金融風波之後,台灣的台市貶值,股市下跌,掀起金融危機第二波,10月17日,台市貶值0.98元,達到1美元兌換29.5元台幣,創下近千年來的新低,相應地當天台灣股市下跌165.55點,10月20日。台幣貶至30.45元兌1美元。台灣股市再跌301.67點。台灣貨幣貶值和股市大跌,不僅使東南亞金融危機進一步加劇,而且引發了包括美國股市在內的大幅下挫。10月27日,美國道,瓊斯指數暴趴554.26點,迫使紐約交易所9年來首次使用暫停交易制度,10月28日,日本、新加坡、韓國、馬來西亞和泰國股市分別跌4.4%、7.6%、6.6%、6.7%和6.3%。特別是香港股市受外部沖擊,香港恆生指數10月21 H和27日分別跌765.33點和1200點,10月28日再跌1400點,這三大香港股市累計跌幅超過了25%。
11月下旬,韓國匯市、股市輪番下跌,形成金融危機第三波。11月,韓元匯價持續下挫,其中11月20日開市半小時就狂跌10%,創下了1139韓元兌1美元的新低;至11月底,韓無兌美元的匯價下跌了30%,韓國股市跌幅也超過20%。與此同時,日本金融危機也進一步加深,11月日本先後有數家銀行和證券公司破產或倒閉,日元兌美元也跌破1美元兌換130日元大關,較年初貶值17.03%。
從1998年1月開始、東南亞金融危機的重心又轉到印度尼四亞、形成金融危機第四波。l月8日,印尼盾對美元的匯價暴跌26%。l月12日,在印度尼西亞從事巨額投資業務的香港百富勤投資公司宣告清盤。同日,香港恆生指數暴跌773.58點,新加坡、台灣、日本股中分別跌102.88點、362點和330.66點。直到2月初,東南業金融危機惡化的勢頭才初步被遏制。
這次東南亞金融危機持續時問之長,危害之大、波及面之廣,遠遠超過人們的預料。然而,危機的發生絕不是偶然的,它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促成的必然結果。從外部原因看,是國際投資的巨大沖擊以及由此引起的外資撤離。據統計,危機期間,撤離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外資高達400億美元。但是,這次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最根本原因還是在於這些國家和地區內部經濟的矛盾性。東南亞國家和地區是近20年來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這些國家和地區近年來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暴露出日益嚴重的問題:①以出口為導向的勞動密集型工業發展的優勢,隨著勞動力成本的提高和市場競爭的加劇正在下降。上述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結構未作適時有效的調整,致使競爭力下降,對外出口增長緩慢、造成經常項目赤字居高不下。1996年,泰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赤字為230億美元,韓國則高達237億美元。②銀行貸款過分寬松,房地產投資偏大,商品房空置率上升、銀行呆賬。壞賬等不良資產日益膨脹。泰國金融機構出現廠嚴重的現金周轉問題,韓國數家大型企業資不抵債宣告破產,日本幾家金融機構倒閉,印度尼西亞更是信用危機加劇。以上這些經濟因素從各個方面影響了匯市和股市,③經濟增長過分依賴外資,大量引進外資並導致外債加重。泰國外債1992年為200億美元,1997年貨幣貶值前已達860億美元,韓國外債更是超過15D0億美元。④匯率制度僵化。在近年美元對國際主要貨幣有較大升值的情況下,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匯率未作調整,從而出現高估的現象,加劇了產品價格上漲和出口銳減。因此,這些國家和地區貨幣貶值勢在必行。而貨幣貶值又導致了償還外債的能力進一步下降,通貨膨脹壓力加劇,從而促使股市下跌。⑤在開放條件和應變能力尚不充分的情況下,過早地開放金融市場,加入國際金融一體化,當國際游資乘機興風作浪時,一些東南亞國家和地區不知所措或措施不力,完全處於被動地位。
⑨ 關於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
亞洲金融風暴
第一階段: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了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沖擊。印尼雖是受「傳染」最晚的國家,但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匯率制。台灣當局突然棄守新台幣匯率,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10月23日,香港恆生指數大跌1 211.47點;28日,下跌1 621.80點,跌破9 000點大關。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猛烈進攻,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匯率制度,恆生指數上揚,再上萬點大關。接著,11月中旬,東亞的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17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 008∶1。21日,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暫時控制了危機。但到了12月13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又降至1 737.60∶1。韓元危機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於是,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第二階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風暴再起,面對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印尼開出的葯方未能取得預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將實行印尼盾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的聯系匯率制,以穩定印尼盾。此舉遭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美國、西歐的一致反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揚言將撤回對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經濟大危機。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價跌破10 000∶1。受其影響,東南亞匯市再起波瀾,新元、馬幣、泰銖、菲律賓比索等紛紛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一份新的經濟改革方案達成協議,東南亞匯市才暫告平靜。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得與之關系密切的日本經濟陷入困境。日元匯率從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兌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兌1美元;5、6月間,日元匯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兌1美元的關口。隨著日元的大幅貶值,國際金融形勢更加不明朗,亞洲金融危機繼續深化。
第三階段:1998年8月初,乘美國股市動盪、日元匯率持續下跌之際,國際炒家對香港發動新一輪進攻。恆生指數一直跌至6 600多點。香港特區政府予以回擊,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基金進入股市和期貨市場,吸納國際炒家拋售的港幣,將匯市穩定在7.75港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上。經過近一個月的苦鬥,使國際炒家損失慘重,無法再次實現把香港作為「超級提款機」的企圖。國際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時,在俄羅斯更遭慘敗。俄羅斯中央銀行8月17日宣布年內將盧布兌換美元匯率的浮動幅度擴大到6.0~9.5∶1,並推遲償還外債及暫停國債券交易。9月2日,盧布貶值70%。這都使俄羅斯股市、匯市急劇下跌,引發金融危機乃至經濟、政治危機。俄羅斯政策的突變,使得在俄羅斯股市投下巨額資金的國際炒家大傷元氣,並帶動了美歐國家股市的匯市的全面劇烈波動。如果說在此之前亞洲金融危機還是區域性的,那麼,俄羅斯金融危機的爆發,則說明亞洲金融危機已經超出了區域性范圍,具有了全球性的意義。到1998年底,俄羅斯經濟仍沒有擺脫困境。1999年,金融危機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