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金融公司有政府性質的嗎
這種公司是沒有政府性質的,這些都是私人性質的公司,政府不可以辦。
㈡ 美政府欲設「壞銀行」救金融機構,在這里"壞銀行"是什麼意思
就是專門收購美國現有銀行不良資產的銀行。
類似於我國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革前的不良資產剝離,即以財政資金出資成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買入銀行的不良資產,以實現銀行資產負債表的優化,從而上市。從效果上來看,這種方法是最治標的。
但在美國就有一個問題,美國的銀行不是國有銀行,而財政的來源又是全體納稅人的稅金,憑什麼要用財政的錢來為私有銀行埋單呢?即有什麼依據要讓全體美國人為幾個貪婪的個人或私有財團的損失負責呢?
㈢ 處於金融危機嚴峻的環境下,政府出資拯救企業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
政府失靈和政府功能的限度決定了政府所能扮演的角色的范圍,
同時這也是政府改革、政府管理方式變革的原因,
而且也是評價新公共管理和中國政府改革的基本標准.
二、政府失靈又決定了政府幹預必須適度、有效
市場失靈為政府幹預提供了基本依據,但是,政府幹預也非萬能,同樣存在著「政府失靈」(government failure)的可能性,用林德布洛姆的話說就是政府『識有粗大的拇指,而無其他手指」。政府失靈一方面表現為政府的無效干預,即政府宏觀調控的范圍和力度不足或方式選擇失當,不能夠彌補「市場失靈」維持市場機制正常運行的合理需要。比如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不力.缺乏保護公平競爭的法律法規和措施,對基礎設施、公共產品投資不足,政策工具選擇上失當,不能正確運用行政指令性手段等,結果也就不能彌補和糾正市場失靈;另一方面,則表現為政府的過度干預,即政府幹預的范圍和力度,超過了彌補「市場失靈」和維持市場機制正常運行的合理需要,或干預的方向不對路,形式選擇失當,比如不合理的限制性規章制度過多過細,公共產品生產的比重過大,公共設施超前過度;對各種政策工具選擇及搭配不適當,過多地運用行政指令性手段干預市場內部運行秩序,結果非但不能糾正市場失靈,反而抑制了市場機制的正常運作。
那麼,為什麼政府幹預會失靈呢?或者說,導致政府失靈的根源是什麼?
(一)政府幹預的公正性並非必然。政府幹預的一個前提條件是它應該作為社會公共利益的化身對市場運行進行公正無私的調控,公共選擇學派把政府官員視作亞當·斯密所說的「經濟人」這一假設,固然有失之偏頗之處,但現實中的政府的確不總是那麼高尚,政府機構謀求內部私利而非公共利益的所謂「內在效應」(interalities)現象在資本主義國家的「金元」政治中有著淋漓盡致的表現。在社會主義國家,同樣在理論上不能完全排除政府機構的「內在效應」可能性,在實踐中,少數政府官員的腐敗行為更時有發生。政府部門這種追求私利的「內在效應」必然極大地影響政府幹預下的資源配置的優化,如同外在效應成為市場失靈的一個原因一樣,「內在效應」則市政府失靈的一個重要根源。
(二)政府某些干預行為的效率較低。與市場機制不同,政府幹預首先具有不以直接盈利為目的的公共性。政府為彌補市場失靈而直接干預的領域往往是那些投資大、收益慢且少的公共產品,其供給一般是以非價格為特徵的,即政府不能通過明確價格的交換從供給對象那裡直接收取費用,而主要是依靠財政支出維持其生產和經營,很難計較其成本,因此缺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直接利益驅動。
其次,政府幹預還具有壟斷性。政府所處的「某些迫切需要的公共產品(例如國防、警察、消防、公路)的壟斷供給者的地位」決定著只有政府才擁有從外部對市場的整體運行進行干預或調控的職能和權力。這種沒有競爭的壟斷極易使政府喪失對效率、效益的追求。最後,政府幹預還需要具有高度的協調性。政府實施調控的組織體系是由政府眾多機構或部門構成的,這些機構部門間的職權劃分、協調配合、部門觀點,都影響著調控體系的運轉效率。
(三)政府幹預易引發政府規模的膨脹。政府要承擔對市場經濟活動的干預職能,包括組織公共產品的供給,維持社會經濟秩序等等,自然需要履行這一職能的相應機構和人員。柏林大學教授阿道夫·瓦格納早在19世紀就提出:政府就其本性而言,有一種天然的擴張傾向,特別是其干預社會經濟活動的公共部門在數量上和重要性上都具有一種內在的擴大趨勢,它被西方經濟學界稱為「公共活動遞增的瓦格納定律」。政府的這種內在擴張性與社會對公共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更相契合,極易導致政府幹預職能擴展和強化及其機構和人員的增長,由此而造成越來越大的預算規模和財政赤字,成為政府幹預的昂貴成本。
(四)政府幹預為尋租行為的產生提供了可能性。尋租是個人或團體為了爭取自身經濟利益而對政府決策或政府施加影響,以爭取有利於自身的再分配的一種非生產性活動(即不增加任何社會財富和福利),如企業通過合法特別是非法的形式向政府爭取優惠特惠,通過尋求政府對現有干預政策的改變而獲得政府特許或其他政治庇護,壟斷性地使用某種市場緊缺物資等。在這種情況下,大權在握的政府官員極有可能「受非法提供的金錢或其他報酬引誘,做出有利於提供報酬的人從而損害公眾和公眾利益的行為」。可見尋租因政府幹預成為可能(政府幹預因此被稱為「租之母腹」),又必然因這種干預的過度且缺乏規范和監督而成為現實。其主要危害在於「不僅使生產經營者提高經濟效率的動力消失,而且還極易導致整個經濟的資源大量地耗費於尋租活
動,並且通過賄賂和宗派活動增大經濟中的交易費用。」從而成為政府幹預失靈的一個重要根源。
(五)政府失靈還常源於政府決策的失誤。政府對社會經濟活動的干預,實際上是一個涉及面很廣、錯綜復雜的決策過程(或者說是公共政策的制訂和執行過程)。正確的決策必須以充分可靠的信息為依據。但由於這種信息是在無數分散的個體行為者之間發生和傳遞,政府很難完全佔有,加之現代社會化市場經濟活動的復雜性和多變性,增加了政府對信息的全面掌握和分析處理的難度。此種情況很容易導致政府決策的失誤,並必然對市場經濟的運作產生難以挽回的負面影響。正確的決策還需要決策者具備很高的素質。政府進行宏觀調控,必須基於對市場運行狀況的准確判斷,制定調控政策,採取必要手段,這在實踐中是有相當難度的。即使判斷准確,政策工具選擇和搭配適當,於預力度也很難確定。而於預不足與干預過度,均會造成「政府失靈」。而現實中的政府官員很多並不具備上述決策素質和能力,這必然影響政府於預的效率和效果。
正因為政府的干預存在著上述缺陷,所以讓政府幹預成為替代市場的主導力量,其結果只能導致「政府失靈」,用「失靈的政府」去干預「失靈的市場」必然是敗上加敗,使失靈的市場進一步失靈。但客觀存在的市場失靈又需要政府的積極干預,「守夜人」似的「消極」政府同樣無補於市場失靈,同樣會造成政府失靈。因此,政府不幹預或干預乏力與政府於預過度均在摒棄之列。現實而合理的政府與市場間的關系應是在保證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的前提下,以政府的干預之長彌補市場調節之短,同時又以市場調節之長來克服政府幹預之短,從而實現市場調節和政府幹預二無機制最優組合,即經濟學家所推崇的「凸性組合」。為此,就需要政府從最大限度地消除導致政府失靈的根源入手,針對政府失靈的兩個方面,採取切實措施(如確定有中國特色的政府經濟職能雙向重塑的總體思路;從理順政府利益關系入手保證政府幹預的公正、超脫;規范政府於預職能及行為;加強對政府調控行為的監督;提高政府決策的科學化程度;把競爭機制弓隊政府調控的某些領域等),在克服和矯正市場失靈的同時,更要防止和糾補政府失靈
㈣ 政府是否有得力的金融救援政策,是我國擺脫金融危機的最好辦法。(改病句)
這種病句的類型是前後不一致。
改成 政府是否有得力的金融救援政策,是我國【能否】擺脫金融危機的最好辦法。
或
政府有得力的金融救援政策,是我國擺脫金融危機的最好辦法。
㈤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為什麼督促中國政府不要救市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已經私下和中國政府溝通,討論了這輪關於中國政府救市的舉措,IMF表示,中國政府不應過度干預金融市場。IMF表示:雖然中國政府的干預總體上控制了股市出現嚴重混亂的現象,但調節市場需要通過市場力量完成,政府不應過多干預,中國政府官員也回應稱這些措施是暫時性的。將會很快解除。
IMF也表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不會把中國救市措施與今年今年是否將人民幣納入儲備貨幣的評估聯系起來。也就是說,今年將繼續評估人民幣納入儲備貨幣,並期待中國更加開放金融體系來獲得IMF的認可。
㈥ 股票發行後,上市公司融資已經完畢,股價下跌對其融資並無影響,政府為何要救市呢
還要有好多國企等待靠上市融資來解決改制、收購、合並等問題,保持股市的適度繁榮才能為這些國企解困和發展找到解決辦法。
股市無非是出讓一點點「股份」,把老百姓的錢吸引進來,以達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否則,這么多老大難的國企,單靠國家投入資金來改造,國家也沒有這么多錢呀!
適當的,也允許少數民企上市融資,無非是給聽話的民企們一點甜頭,不聽話的民企老闆如黃光裕之流,政府遲早會收拾他們的。
㈦ 在金融危機的情況下,中國政府到底應不應該救樓市,救樓市喲那些利處和弊處呢請教高手
我同意 飄如遠行客和孤獨投資者 的觀點:
中國政府不是在救樓市,而是避免樓市的跌盪帶動國內經濟的大起大落。也就是我們只是為了經濟穩定而不得不控制樓市。
原創:我的論點(利處):
一,穩住房價,防止通貨膨脹:
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國家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商業貸款,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均大幅下調30%。
國家政策要托住房市,就要出台政策宏觀調控利率水平,那麼很多人就會趁此在低利率下貸款,這樣就防止了房產銷售的下滑,此謂之託住房市。
為什麼要托住房市呢?這是經濟學常識,本來80萬的房子,因為賣不出去,大幅降價賣40萬,根據一價原則(金融資產評估概念),市場上的同類房產也都跟著大幅降價。
那麼就造成錢多東西少的結果(舉例):市場上原本有總價格8000億的一大批房產,一時間縮水到4000億,市場上原本有7000億與房產相關的流動資金,這下7000億不僅可以買下4000億的一大批房子,還多了3000億!!!
錢多東西少即為通貨膨脹,市場上多了如此巨額的資金,將造成物價飛速上升,1元的雞蛋可能會漲到5元錢!你說這可怕不可怕?!所以要托住房市!
那麼就是:為防通貨膨脹----政府要托住房市----出台政策調低銀行貸款利率----按揭貸款買房的所付利息將大為減少-----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可以考慮買房
-----房價處於穩定水平
二,穩住房價,防止通貨緊縮:
房價上漲過快,住房問題得不到解決,老百姓對未來的預期就會悲觀,就會攢錢、儲蓄,為了將來能夠買到房子而存錢,中國的內需就難以擴大,消費難以刺激,外需、內需都不理想,通貨緊縮,造成經濟衰退。
那麼就是:為防通貨緊縮----政府要托住房市----出台政策調低銀行貸款利率等措施----按揭貸款買房的所付利息將大為減少----老百姓的住房問題得到緩和乃至解決----老百姓的消費意願上升----中國內需市場得以刺激
弊處:
一,就業問題:
房地產有一條很長的產業鏈,鋼鐵、建材、化工、能源、傢具等等,救樓市意味著救房地產、鋼鐵、建材、化工、能源、傢具等諸多產業,解決諸多產業的就業問題,帶動GDP的增長。
二,地方政府收入問題:
賣地是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這里不再贅述。
總結:目前當以大局為重,通脹和通縮都是很嚴重的局面,政府穩住房價,是要維持中國經濟的平穩發展。而上述弊端是局部問題,可以通過其他渠道緩和。
㈧ 1929-1933的經濟危機為何先救金融業
美國次貸危機,中國嚴峻的滯漲問題,人民幣升值壓力,日本十年九相的政治真空的困惑..
中國08年奧運會後的經濟沒有按照人們預期的那樣轉好...
中國日漸增長的外匯儲備因人民幣升值所造成的無形損失另人揪心...
首先講的是美國的次貸危機,那麼美國的次貸危機起源點就是美國政府為了解決低中下群眾的住房問題可以說是出於對人民群眾生活保證而作出的努力,為了降低人民貸款的門檻,美國政府委託房地美和房利美兩家美國最大的房地產公司為低中下收入者提供貸款.政府呢則在給他們提供一些資金保障的同時給足了優惠,當然為了防止兩房中飽私囊,製作假帳,美國政府也設置了相應的監管機構.02年以來美國的經濟受美國房地產熱的影響,每年竟然在日本十年負增長的同時依然牛氣沖天,屆時眾多經濟學家關於隨著21世紀的臨近美國經濟也會像日本經濟一樣逐步開始疲軟的預言不攻自破.漸漸地更是吸引了不少全球投資商的眼球,紛紛都想在美國依然強勁的經濟形勢下分杯羹,什麼VC,美國的花旗銀行了,可以說為8500家美國銀行的發展卯足了機會,更別說像什麼標准普爾,道瓊斯指數了,納斯達克指數了更是一路走高,可以說作為世界經濟的引擎,美國人風光無限,全球投機分子也是樂此不彼.
可誰都知道再飄亮的肥皂泡都會破碎,而且愈大愈美麗的肥皂泡破裂以後,讓人越覺得可惜.尤其是經濟泡沫破裂對人的打擊是...
06年夏天隨著利率首次地提升,美國人開始意識到他們似乎太過於樂觀了,利率提升,使原本就有很大還款壓力的人更加不知所措,投資者也開始對美國的兩房產生置疑,幾乎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無論是道瓊斯還是納斯達克全都一泄千里..一場以美國次貸危機為首的全球金融危機浩浩盪盪的開始了.並一再呈現出愈演愈烈之勢.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所有人在劫難逃,中國四大銀行不同程度的受到影響.怎麼回事呢?兩房還有監管機構兩位代理人一起綁架了美國政府這個委託人..
但話又說回來如果僅僅是美國的次貸危機恐怕也不會對全球經濟造成如此大的影響,全球原油價格的飆漲.就不能不說是火上澆油了.雖然這中間受到美國經濟疲軟所導致的美元對外貶值使原油的漲勢也要打上些許折扣.但就算是作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美國在此時遭遇原油的趁火打劫也會叫苦不迭.所以原油價格成為對全球經濟繼美國次貸危機之後的又一大影響.而由於受原油價格的飆漲致使歐美企圖以生物燃料代替原油的計劃非但沒能緩解原油繼續走強的勢頭反而是成為了促使新一輪的全球糧食價格高漲的幫凶,則就將全球經濟推向了深淵. ; 不僅是非洲一些當今世界面臨著強大的糧食壓力問題,亞洲的一些發展中國家也是岌岌可危,從中國政府關於加重糧食出口的稅附甚至是之後的限制部分糧食出口的相關政策的出台中對關於由原油所早成的全球價格的飆升的推動能力可見一斑..
一場源於美國次貸危機影響的新世紀的全球首次危機雖有走弱之勢,但因此給全球各投機商所造成的損失還將繼續,可以說2010年之前大多數全球大小企業還會停留在對此次危機所造成損失的修復階段,要想實現贏利恐怕還要需要更多的路要走..
相信幾周前還有不少人對關於"後奧運經濟"各執其詞,甚至與不少的國內外經濟學家也都對北京後奧運階段經濟走好而大肆宣揚,實際表明,中國經濟確實不同與其他國家的經濟形勢.有的人講無論是洛山磯奧運會,還是漢城奧運會甚至於處於全球同樣經濟普遍不濟的情況下的巴塞羅那後人同樣沒讓後奧運經濟就後轉好甚至與可能對全球經濟帶來很強的推動的不成文的預期而失去絲毫的信心,加上中國還有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的舉辦權,所以沒有人會有理由對北京奧運會後的經濟走好,甚至與帶領全球走出困境而產生置疑,這些似乎註定發生生的事情情在奧運會之後非但沒能成真,具有諷刺意味的反倒是中國上證深證指數的一跌再跌,使無數人不在對後奧運頂禮膜拜的同時毫不客氣地經濟學家們自以為是的預言嗤之以鼻..經濟學家們解決不了的問題,投機商們叫苦不迭,期待政府救市的呼聲就跟4,5月份的CPI 一樣是一漲再漲,政府 呢就是形勢上走了一個過場,降低了印花稅.前二十年的6屆奧運會確實是給幾乎所有的奧運會舉辦國帶去了很多利益,但中國為什麼就 沒能像預期的那樣而同樣獲得一定的效益呢,:"環境.".我 覺得說到底還是 受次貸危機以及原油漲價這樣一個大背景之下中國依然會有那麼大的 貿易順差可以說 已經是一個奇跡了,中國就是這樣一個國家;要使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無論是完全趨同與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還是計劃 經濟都是一廂 的...
㈨ 美國政府為什麼不救雷曼
美國政府做此決定也是有自己的苦衷。首先,雷曼公司是私營企業。美國政府動用納稅人的錢對股市、對貝爾斯登公司實施救助,對「兩房」托底等,已經引發了國會中不少議員的強烈不滿,更是招致民眾的普遍抨擊。另外,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雷曼兄弟絕不是最後一家需要救助的金融機構。如果再出手,很有可能把美國政府財政也「拉」下水。如果要防止金融危機進一步擴大,挽救已經陷入困境的金融企業,政府就不能不考慮市場化之路。
美林證券劉二飛說:「現在看來,美國政府已經不願自己出大量資金(救市場),美國政府現在政策的主要導向,第一是鼓勵企業聯合起來自自救援。第二是採取一些間接的宏觀調控措施來刺激經濟的發展,刺激老百姓的消費。」
此外媒體認為,美國政府此次的態度也是對雷曼兄弟自救不力的一種警示。按照保爾森的說法,貝爾斯登公司事件以後,美聯儲已經向投行開設了特別的融資渠道,允許投資銀行像商業銀行一樣直接向中央銀行貸款。但是,雷曼兄弟一直沒有利用這一政策,而是一意孤行地試圖通過資本市場尋找出路,走出困境。結果,失去了自救的最佳時機。
㈩ 政府是否應該在次貸危機發生後立即對金融機構進行救助
美國的QE計劃就是那時候開始進行的 咱們的4W億也是那時候投向市場的 救是肯定要救的 區別只是救誰 那時候不是只有雷曼不行了 其他的大摩 美林也都難過 最終算是犧牲了雷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