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構建我國綠色金融體系的基本框架
構建中國綠色金融體系
馬
駿
[摘要]中國建立綠色金融體系有助於啟動新的增長點,提升經濟增長潛力,加速產業結
構、能源結構和交通運輸結構的綠色轉型,提升經濟的技術含量,緩解環境問題對財政的壓力,維護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國際形象。為了引導更多的社會資金投資於綠色產業,必須提高綠色項目的投資回報率,降低污染性項目的投資回報率,強化企業社會責任意識,促進綠色投資,強化消費者的綠色環保和消費意識。
[關鍵詞]綠色金融體系;綠色產業;綠色投資;企業社會責任;產業結構[文章編號]1009-9190(2015)05-0018-10
[JEL分類號]G21[文獻標志碼]A
OntheConstructionofChina』sGreenFinanceSystem
MAJun
[Abstract],strengthenthepotentialof
economy,,,,,maintainChina』.,it』sneededtoim-,,,promotegreeninvestment,strengthenconsumer』.
[Keywords]greenfinancesystem;greeninstry;greeninvestment;;instrialstruc-
ture
一、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當前,中國環境形勢日益嚴峻,經濟發展亟待向綠色、可持續模式轉型。建立鼓勵綠色投資、抑制污染性投資的體制機制,是推動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向綠色轉型的關鍵。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必須建立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保護的市場化機制」。國務院辦公廳[2014]69號文件也要求,「一行三會會同有關部門研究支持環境服務業發展的金融政策」。
❷ 中國有幾家赤道銀行啊
2月27日,重慶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重慶農商行」)正式宣布採納赤道原則。這也意味著,繼興業銀行、江蘇銀行、湖州銀行之後,重慶農商行成為了全國第4家、中西部首家「赤道銀行」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全國第四家赤道銀行的出現是國內綠色金融建設深化的又一個典型範例,隨著五大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的深入推進,商業銀行在綠色金融的理論和實踐方面都取得了較多進展。在他看來,為進一步提高金融機構發展綠色金融的能動性和積極性,未來還應重點解決明確綠色金融項目界定標准、理順資源環境定價機制等方面的問題。
國內赤道銀行增至4家
據悉,「赤道銀行」是指宣布在項目融資中採納赤道原則的銀行。赤道原則倡導金融機構對10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融資的環境和社會問題盡到審慎性核查義務。採用赤道原則的金融機構應擔負相應的責任。
資料顯示,赤道原則形成於2003年,是由花旗集團、荷蘭銀行等全球主要金融機構參照世界銀行下屬國際金融公司(IFC)的可持續發展政策與指南建立的一套自願性金融行業基準。
據國海證券一份研報介紹,採用赤道原則的金融機構應擔負的責任有:一是在全球范圍所有超過1000萬美元項目融資都必須符合赤道原則的各項要求;二是在授信風險管理體系中增加環境風險評估體系;三是須適當地向公眾披露實施「赤道原則」的過程和經驗。
赤道原則官網顯示,來自38個國家的101家金融機構已採用了赤道原則。
在重慶農商行之前,國內「赤道銀行」陣營中已有興業銀行、江蘇銀行以及湖州銀行三家銀行。據了解,截至2019年9月末,重慶農商行貸款余額超過4000億元。2019年末,該行綠色信貸貸款余額超過180億元,較上年末增長逾30%。
國內赤道銀行數量漸次增多的另一面,是中國綠色金融發展正呈縱深之勢。據人民銀行統計,截至2018年末,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信貸余額為8.23萬億元,同比增長16%;全年新增1.13萬億元,占同期企業和其他單位貸款增量的14.2%。
業內:綠色金融未來應重點解決四個方面的問題
「隨著五大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的深入推進,商業銀行以此為依託,在綠色金融的理論和實踐方面都取得了較多進展。」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吳琦對記者表示,近年來,商業銀行結合綠色環保產業特點,加快業務模式和產品服務創新;同時通過發行綠色債券等拓寬資金來源,加大綠色金融支持力度;此外,行業自律機制、環境信息披露制度等綠色金融基礎制度和基礎設施建設也在持續推進。
我國綠色債券市場自2015年末啟動後,發展確實十分迅猛。來自東方金誠國際信用評估有限公司的研究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境內「貼標」綠色債券累計發行195隻,發行規模2827.6億元,約占同期全球綠色債券發行規模的17.47%,發行數量和發行規模較上年分別上漲52.34%和26.86%。
不過,綠色金融在發展中也面臨著綠色金融體系總量較小、市場專業性服務體系發展滯後等不容忽視的問題。吳琦指出,中小企業是綠色金融的主要目標對象,這些企業往往存在一些弊端,使得商業銀行開展業務存在高風險低收益的問題。疊加當前疫情的影響,中小企業面臨生存之困,綠色金融發展也面臨著更大的困難。
看來,為進一步提高金融機構發展綠色金融的能動性和積極性,未來還應重點解決四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明確綠色金融項目的界定標准,由央行、發改委和銀保監會統一綠色金融項目的認定標准,有利於降低金融機構和投資機構對綠色項目的識別成本,鼓勵和引導其投資綠色金融產品。同時,提升包括綠色信貸在內的綠色金融指標在MPA考核中的地位和考核權重;二是理順資源環境定價機制,實現資源環境的科學合理定價,對綠色企業給予稅收減免、財政貼息等優惠政策,提高綠色項目的收益率;三是促進銀行改革內部考核和服務機制,提升發展綠色金融的意願和能力;
❸ 什麼是綠色金融,它包括哪些方面
為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的經濟活動,即對環保、節能、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築等領域的項目投融資、項目運營、風險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務。
其核心就是利用各種政策傾斜,來降低綠色企業及環保項目的融資成本,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內容來源仲量聯行綠色金融投資成風口 打開長租公寓融資新思路。
(3)集團綠色金融服務體系擴展閱讀:
現狀:
就現階段發展而言,人們對於「綠色金融」的關注點仍主要集中在銀行業,尤其是銀行的信貸業務方面,即「綠色信貸」。而從這個角度出發,「綠色金融」的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的70年代。
早在1974年,當時的聯邦德國就成立了世界第一家政策性環保銀行,命名為「生態銀行」,專門負責為一般銀行不願接受的環境項目提供優惠貸款。而2002年,世界銀行下屬的國際金融公司和荷蘭銀行,在倫敦召開的國際知名商業銀行會議上,提出了一項企業貸款准則。
這就是國際銀行業赫赫有名的「赤道原則」。這項准則要求金融機構在向一個項目投資時,要對該項目可能對環境和社會的影響進行綜合評估,並且利用金融杠桿促進該項目在環境保護以及周圍社會和諧發展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現「赤道原則」已經成為國際項目融資的一個新標准,全球已有60多家金融機構宣布採納「赤道原則」,其項目融資額約佔全球項目融資總額的85%。而那些採納了「赤道原則」的銀行又被稱為「赤道銀行」。
❹ 如何構建綠色金融體系
正加快綠色金融體系建設,是實現穩增長調結構的重要舉措,是籌措環保資金的重要渠道,也是減輕財政環保支出壓力的重要途徑。當前,我國環境保護領域全社會投資與實際需求存在一定差距,社會資本參與度不高,綠色金融發展滯後。解決綠色轉型發展過程中突出的資金瓶頸,亟須發揮政府引導作用,構建綠色金融體系,創新綠色金融產品與服務。
❺ 銀行構建綠色金融業務管理體系需要以下哪幾個支柱
建立完善的綠色金融業務管理體系可以有效推動綠色金融業務的健康、快速發展。從目前綠色金融業務的發展現狀來看,大部分銀行的綠色金融業務還停留在簡單的統計階段,職能一般分散在公司條線、風險條線等等,尚處於初級狀態。以筆者多年的綠色金融從業經驗,一個相對完善的綠色金融業務管理體系至少需要五大支柱:一是建立綠色金融戰略與規劃,二是構建專業的組織架構,三是不斷完善約束激勵機制,四是持續進行產品與服務的創新,五是不斷加強綠色金融專業能力建設。
支柱一:建立綠色金融戰略與規劃
根據銀監會對商業銀行《綠色信貸實施情況關鍵評價指標》的要求,「銀行機構董事會或理事會負責確定綠色信貸發展戰略,審批高級管理層制定的綠色信貸目標和提交的綠色信貸報告,監督、評估本機構綠色信貸發展戰略執行情況。」可見監管機構充分認識到銀行的最高領導機構和高管在商業銀行綠色金融頂層設計上有所作為是發展綠色金融非常重要的引擎。
支柱二:構建專業的組織架構
根據銀監會綠色信貸自評價的指導方向,建議銀行機構除了在董事會層面推動綠色信貸戰略和規劃的制定外,還可設立跨部門的綠色信貸委員會,協調相關工作。為了綠色金融業務的有序開展,建議除了建立跨部門的綠色信貸委員會之外,商業銀行可以考慮在總行成立專門的綠色金融專門部門,牽頭推動全行的綠色信貸業務工作。目前興業銀行、浦發銀行、平安銀行、北京銀行、江蘇銀行等已經在總行成立綠色金融業務主管部門或事業部或專業團隊,不斷加強綠色金融業務產品創新、市場營銷、服務方案和體制機制建設。
❻ 華夏銀行的綠色金融服務都包括了哪些內容
華夏銀行專注能效融資、清潔能源融資、環保融資和綠色裝備供應鏈融資四大領域,不斷整合綠色金融產品,豐富綠色金融服務手段,建立了包括綠色信貸、綠色租賃、綠色投資、綠色債務融資工具承銷在內的產品體系。我的答案能否幫你解決問題,如果能希望能採納下
❼ 深度研究構建綠色金融體系,應遵循怎樣的思路
我們倡導:轉變觀念和思路,加強引導,樹立綠色低碳發展觀。發展綠色低碳經濟、促進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部門要從政策層面上支持和引導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引導、支持社會樹立綠色發展和低碳發展的理念。以發展綠色低碳經濟實踐和探索為起點,尋求適合國情的綠色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為遏止氣候變化不斷惡化的勢頭,積極採取自主行動,從多種環節入手,節能減排降耗,減輕環境災害,切實履行量化減排義務我們希望:加強科技創新,提倡低碳生活,建設生態環境。世界各國、全球應負擔起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應對資源環境壓力。以已開展的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為榜樣,尋求經濟發展新模式,承擔社會責任,加大節能減排和低碳技術的研發,加快節能環保和裝備的推廣應用,推動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發展低碳能源技術,推行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綠色GDP核算等研究,建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和低碳社會生活消費模式我們期待:開展低碳技術國際交流,發展碳排放權交易國際合作。加強間國際合作,進而推動合作,有序推進低碳生態產業轉移,促進低碳和生態經濟在全球的合理分布和共同發展。積極建立環境權益交易市場,探索清潔發展機制,推動全球統一碳交易市場形成,改善發展中國家的碳定價權我們努力:推廣發展低碳綠色金融的成功經驗,積極探索發展綠色低碳經濟的投融資途徑,不斷探索創新投融資機制,將減排降碳納入金融體系的服務范疇,制定和完善符合國情的促進低碳產業發展的經濟激勵措施,利用碳金融體系的支撐使碳減排獲得持續不斷的融資,從碳減排權中提高能效及可持續發展的收益,努力爭取全球低碳經濟競爭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