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管仲是如何調控糧食儲備
管仲輔佐齊桓公治理齊國,發展經濟,壯大軍事,使齊桓公於春秋時代首先稱霸,九匡諸侯,尊王攘夷,成為當時天下第一強諸侯。當然,在發展民生,提高國家戰略儲備方面,管仲也是頗有建樹的,諸如調節米價。當時的齊國,糧食資源的分布並不均衡,大量的糧食囤積在大夫家裡,甚至關在糧倉里都腐爛掉了,而與此同時,民間一些貧困家庭卻得不到接濟。齊桓公很是擔憂,對管仲說:「大夫多並其財而不出,腐朽五穀而不散。」問管仲該咋辦?管仲說:那請從城陽大夫入手,在他身上先立一個典範。齊桓公不解,問:「為什麼先從他入手?」管仲說:城陽大夫此人,穿金戴銀,夜夜笙歌,財產多得沒法計算,甚至連飼養的鴨鵝吃的都是上等的米穀,「而同姓兄弟寒不得衣,飢不得食」。看來此人吝嗇得厲害,連兄弟都不照顧,我們在召見的時候要狠狠批評他,剝奪他的官職,不準他出門交遊,這樣就可以震懾其他的大夫,「滅其位,杜其門而不出」。
齊桓公依計而行,果然其他大夫看到城陽大夫的遭遇,就紛紛將積存的糧食散發給自己的遠近兄弟親戚,並且還積極救濟那些貧苦的齊國人,「功臣之家皆爭發其積藏,以予其遠近兄弟……國無飢民」。城陽大夫的事情,從反面起到警誡作用,也起到示範作用。 有一年,齊國米價下跌,齊桓公擔憂貴族們借機囤積糧食,而老百姓到歉收的時候又會飽受米價上漲之苦,問管仲有什麼主意?管仲認為要鼓勵民間自己修谷倉儲藏糧食,還是老辦法——從典型入手。 管仲說,今天我經過國都的市場時,看見剛剛修好的兩座谷倉,我都記下來了,我們可以用玉璧聘請百姓當官員,以鼓勵他們自己積儲糧食,「君請式璧而聘之」,其實也就是一個鼓勵。齊桓公又依計而行,果然,齊國人聽說有這樣的好事,就紛紛自主建築糧倉,將余糧儲存起來,民間的糧儲隨之增多了。普通百姓,不以糧食為盈利工具,因此在沒有商品意識的時候,也就缺乏危機意識,很容易受糧食生產形勢的牽制,管仲以行政手段鼓勵他們存糧,讓他們覺得存糧有利可圖,進而自覺地儲糧,在無形當中加強了齊國的糧儲,穩定了米價。
⑵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管仲做過類似期貨的生意嗎
有做過。看下面一段即可:
管仲是一個運用價格來調劑經濟和增加朝廷收入的高手。他曾舉例說,如果朝廷掌握了大量的布,即不必再征布稅,而要征於原材料麻,麻價因課稅漲十倍,布價就可能因此而上漲至五十倍;同樣道理,如果朝廷掌握了大量的織帛,就可征課原材料絲的稅,這樣又可使織帛的價格上漲十倍。在國際貿易上,他主張根據不同的情況來對待國際價格水平,所謂「因天下以制天下」,如果國際商品的質量高過本國,他主張提高該商品在本國的銷售價格,這樣就可以引導外貨的輸入。(「致天下之精材若何?管子曰,五而六之,九而十之,不可為數」)。如果要獎勵出口,就要壓低出售價格,「天下高而我下」。
管仲是一個和平主義者,他似乎更樂於用商戰的辦法來削弱其他國家的勢力。在《管子•輕重戍》中便記載了兩則十分精彩的案例。
齊國旁邊有兩個小國,莒國和萊國,多年以來與齊摩擦不斷。齊桓公即位後問計於管仲,「莒、萊兩國又有農田,又特產紫草(一種染料作物),國力不弱,如何對付?」管仲說「這兩個國家出產紫草,而我們卻出產銅,您就派遣一些沒有作戰經驗的士兵去采礦冶銅,鑄成貨幣,再用它高價購買兩國的紫草。」
莒、萊兩國的國君聽說齊國高價收購紫草,當然大喜過望,在他們看來,銅幣是人們所珍重的,而紫草則是我國特產,用我們的特產換取齊國所有的銅幣,這樣一來,齊國終將被我們兼並。於是,兩國民眾在朝廷的號召下紛紛放棄了糧食生產,而去種植獲利更高的紫草。第二年,管仲突然命令所有采礦冶銅的士兵全部回去種糧。然後,停止向莒、萊兩國購買紫草。如此一來,兩國糧價頓時大漲,每鍾糧食竟高達370錢,而齊國的糧價只有每鍾10錢,莒、萊之民紛紛投靠齊國。經此一役,兩國國力大減,不得不歸附齊國。
⑶ 管仲都用了什麼
買鹿制楚。話說周武王分封天下時,齊國本是一個海邊的小國,姜太公初封時地不過方圓百里,而且很多是不適合糧食生長的鹽鹼地,糧食產量和人口都不多,管仲使齊國在較短時間依靠一些策略而發展成為東方的強國。
管仲相齊後把齊國治理得很好,征服了許多割據一方的諸侯國,輔助齊桓公稱霸中原。可楚國不聽齊國的號令,齊若不征服楚,華夏就仍不能統一。那麼,如何征服楚國呢?
當時,齊國有好幾位大將軍紛紛向齊桓公請戰,要求率重兵去打楚國,以兵威震懾楚國稱臣。但相國管仲連連搖頭,說:「齊楚交戰,旗鼓相當,夠一陣拼殺的。一則我們得把辛辛苦苦積蓄下來的糧草用光,再有齊楚兩國萬人的生靈將成為屍骨。」
一番話把大將軍們說得啞口無言。
管仲說完,帶大將軍們看煉銅去了。他們不知道管仲有何妙計征服楚國。
一天,管仲派100多名商人到楚國去購鹿。當時的鹿是較稀少的動物,僅楚國才有,但人們只把鹿作為一般的可食動物,二枚銅幣就可買一頭。管仲派去的商人在楚國到處揚言:「齊桓公好鹿,不惜重金。」
楚國商人見有利可圖,紛紛加緊購鹿,起初三枚銅幣一頭,過了十幾天 ,加價為五枚銅幣一頭。
楚成王和楚國大臣聞知後,頗為興奮。他們認為繁榮昌盛的齊國即將遭殃,因為10年前衛懿公好鶴而把國亡了,齊桓公好鹿是蹈其覆轍。他們在宮殿里大吃大喝,等待齊國大傷元氣,他們好坐得天下。管仲卻把鹿價又提高到40 枚銅幣一頭。
楚人見一頭鹿的價錢與數千斤糧食相同,於是紛紛放下農具,做獵具奔往深山去捕鹿;連楚國官兵也停止訓練,陸續將兵器換成獵具,偷偷上山了。
一年間,楚地大荒,銅幣卻堆積成山。
楚人慾用銅幣去買糧食,卻無處買。管仲已發出號令,禁止各諸侯國與楚通商買賣糧食。
這樣一來,楚軍人黃馬瘦,大喪戰鬥力。管仲見時機已到,即集合八路諸侯之軍,浩浩盪盪,開往楚境,大有席捲之勢。楚成王內外交困,無可奈何,忙派大臣求和,同意不再割據一方,欺凌小國,保證接受齊國的號令。這樣管仲不動一刀不殺一人,就制服了本來很強大的楚國。
這叫「買鹿制楚」,管仲同樣的方式還有「服帛降魯梁」、「買狐皮降代國」、「買柴薪降萊、莒兩國」、「狂購衡山國兵器而衡山國亡」。
望採納,謝謝
⑷ 管仲是怎樣用一隻烏龜,換回了5個月的軍糧
在古代戰爭也是會時常發生,特別在春秋戰國時期、三國時期、五代十國時期戰火更是頻繁,民不聊生,王朝的更新換代的背後必然是無數將士的犧牲。在古時候那個不那麼太平的年代,兩軍交鋒隨時可能發生。正所謂兵不先動糧草先動,可見糧草對於古代打仗多麼重要。沒有了糧草,還有什麼力氣去打仗,士兵的士氣肯定也很低落,這場戰爭未打先敗了。所以,想要取得戰爭的勝利,必須有足夠的糧草。
這時候齊恆公把這只烏龜賜給了當地一個富戶丁家,為了對齊恆公的賞賜表示感謝,大家紛紛貢獻出自己的糧食。就這樣,管仲憑借一隻烏龜得到了五個月的軍糧。不得不感嘆管仲這招是真的高明,通過對烏龜包裝,來進行營銷。即使是現在,這則故事還是很有教育意義。
⑸ 錦帛滅梁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人大興種糧,用糧食換梁國和魯國的錦
出自《管子》里記載的一篇文章《輕重戊》,見於《管子》第八十四篇。
故事真實性不明。
原文
桓公曰:「魯粱之於齊也,千榖也,蜂螫也,齒之有唇也。今吾欲下魯梁,何行而可?」管子對曰:「魯粱之民俗為綈。公服綈,令左右服之,民從而眼之。公因令齊勿敢為,必仰於魯梁,則是魯梁釋其農事而作綈矣。」桓公曰:「諾。」即為服於泰山之陽,十日而服之。管子告魯梁之賈人曰:「子為我致綈千匹,賜子金三百斤;什至而金三千斤。」則是魯梁不賦於民,財用足也。魯梁之君聞之,則教其民為綈。十三月,而管子令人之魯梁,魯梁郭中之民道路揚塵,十步不相見,紲繑而踵相隨,車轂齺,騎連伍而行。管子曰:「魯梁可下矣。」公曰,「奈何?」管子對曰:「公宜服帛,率民去綈。閉關,毋與魯粱通使。」公曰:「諾。」後十月,管子令人之魯梁,魯梁之民餓餒相及,應聲之正無以給上。魯梁之君即令其民去綈修農。谷不可以三月而得,魯梁之人糴十百,齊糶十錢。二十四月,魯梁之民歸齊者十分之六;三年,魯梁之君請服。
【譯文】
桓公說:「魯國、梁國對於我們齊國,就象田邊上的莊稼,蜂身上的尾螫,牙外面的嘴唇一樣。現在我想攻佔魯梁兩國,怎樣進行才好?」管仲回答說:「魯、梁兩國的百姓,從來以織綈為業。您就帶頭穿綿綈的衣服,令左右近臣也穿,百姓也就會跟著穿。您還要下令齊國不準織綈,必須仰給於魯、梁二國。這樣,魯梁二國就將放棄農業而去織綈了。」桓公說:「可以。」就在泰山之南做起綈服。十天做好就穿上了。管仲還對魯、梁二國的商人說:「你們給我販來綈一千正,我給你們三百斤金;販來萬正,給三千斤。」這樣,魯、梁二國即使不向百姓征稅,財用也充足了。魯、梁二國國君聽到這個消息,就要求他們的百姓織綈。十三個月以後,管仲派人到魯、梁探聽。兩國城市人口之多使路上塵土飛揚,十步內都互相看不清楚,走路的足不舉睡,坐車的車輪相碰,騎馬的列隊而行。管仲說:「可以拿下魯、梁二國了。」桓公說:「該怎麼辦?」管仲回答說:「您應當改穿帛料衣服。帶領百姓不再穿綈。還要封閉關卡,與魯、梁斷絕經濟往來。」桓公說:「可以。」十個月後,管仲又派人探聽,看到魯梁的百姓都在不斷地陷於飢餓,連朝廷『一說即得』的正常賦稅都交不起。兩國國君命令百姓停止織綈而務農,但糧食卻不能僅在三個月內就生產出來,魯、梁的百姓買糧每石要花上千錢,齊國糧價才每石十錢。兩年後,魯、梁的百姓有十分之六投奔齊國。三年後,魯、梁的國君也都歸順齊國了。
⑹ 尋找一個歷史故事,有關糧食戰略
服帛降魯梁:齊國本是一個海邊的小國,姜太公初封時地不過方圓百里,而且很多是不適合糧食生長的鹽鹼地,糧食產量和人口都不多。齊國之所以在較短的時間里發展成為東方的強國,與管仲的糧食戰略有很大關系。
魯國和梁國的老百姓平常織綈,綈是一種絲線做「經」,棉線做「緯」織成的紡織品,管仲勸齊桓公穿綈料衣服,並下令大臣們都服綈。上行下效,齊國的老百姓一時間全都穿綈料衣服。齊國綈的價格大漲,管仲還特意對魯、梁二國的商人說:你們給我販來綈一千匹,我給你們三百斤金;販來萬匹,給金三千斤。吸引得魯、梁二國的老百姓都把綈運到齊國賣高價,而獲取利潤。魯、梁二國財政收入大漲。這兩個國家的國君就要求他們的百姓織綈。一年後,魯、梁的老百姓幾乎全部出動,忙著織綈運綈,從而放棄了農業生產。時機成熟以後,管仲又勸齊桓公改穿帛料衣服,也不讓百姓再穿綈,並「閉關,毋與魯、梁通使」,十個月後,「魯、梁之民餓餒相及」,即使兩國國君急令百姓返農,也為時已晚,糧食不可能在短期內產出。於是,魯、梁谷價騰飛,魯、梁的百姓從齊國買糧每石要花上千錢,而齊國的糧價每石才十錢。三年後,魯、梁的國君不得不歸順齊國了。
⑺ 管仲用了什麼方法使齊國變成經濟強大的國家
(2011·咸寧)得人才者昌。齊桓公任用賢才管仲為相而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
⑻ 管仲到底用了什麼計謀使魯國元氣大傷
魯國商人來齊販一千匹綈可得三百金;一萬匹得三千金。綈價瘋長,魯國百姓農民紛紛不在務農,拚命織「綈」。一年不到,齊桓公不在穿「綈」做的衣服。而魯國卻糧田荒蕪,糧食緊缺。同樣的封鎖糧道,禁止交易,魯國不得不表示願意聽從齊桓公的號令。
管仲通過「貨幣戰爭」「抬高物價」等手段控制敵國,是「以經濟手段解決矛盾、和平稱霸」的典範。這是因為管仲了解,糧食是解決國民的基本生存條件,而且他物品則是可以利用的資源。當齊國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與農業基礎的時候,經濟戰不過是管仲的制裁手段。
在管仲的經濟戰作用下,春秋各國紛紛聽從齊國號令。齊國將天下大半財富收入囊中,使得齊國都城臨淄人口突破30萬,而當時歐洲最大城市雅典才有5萬人口,可見其繁榮程度。
也可能是由於管仲的經濟戰太過強大,使得中國後來的朝代都及其重視農業,「重農抑商」。
⑼ 管仲提出的糧食問題有什麼作用
這個管仲的話,想在說點是比較厲害的任務,他在那個出現也有一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