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股份 > 顧榮集團

顧榮集團

發布時間:2021-07-31 22:32:01

Ⅰ 陸遜之孫陸機,身為文人的他有沒有哪些成就呢

太康是西晉文學的繁榮時期,文壇群星燦爛,「潘陸」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所謂「潘陸文才,如江如海」,其中陸機更被稱為「太康之英」。


他和潘岳是兩種經歷背景文人的代表,一個是掙扎的沒落貴族,一個是奮斗的草根。最後,他們在動盪混亂的時代殊途同歸,都在政治斗爭中死於非命。

03、出師不利身死軍中


司馬倫篡位不過一年,齊王司馬冏、河間王司馬顒、成都王司馬穎就舉義旗誅殺了司馬倫,迎司馬衷復位。


陸機於是轉投司馬穎,任平原內史,有了「陸平原」的代稱。


眼看司馬家諸王的奪權游戲要升級,很多人都想法抽身保命。比如,王戎為了不趟渾水,不惜自毀形象假裝嗑葯掉進茅廁。


南方士人也掀起了返鄉潮。比如,陸機的同鄉,著名作家、留侯張良後人張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蒓羹、鱸魚膾,曰:『人生貴適志,何能羈宦數千里,以邀名爵乎?』遂命駕而歸。」借口思鄉辭官,瀟灑南歸。


陸機的親朋好友顧榮、戴若思等也勸其返吳。但是,在「自恃才望」「志匡世難」的陸機看來,混亂不是深淵,而是向上的梯子。


他決定跟著司馬穎大幹一場。


又是僅過了一年,長沙王司馬乂又以勤王的名義誅殺了司馬冏,控制了中央政權。


虎視眈眈的司馬顒和司馬穎在幕後坐不住了,決定不再做游戲的配角,要親自動手向司馬乂奪權,做一回雙男主。


名將之後的陸機受到重用,被司馬穎委任為後將軍、河北大都督,成為聯軍討伐司馬乂的前鋒。


他也考慮到大都督的位置會引來別人的嫉妒,特別是軍中的北方將領不會服氣。或者是立功的心太迫切,或者是他對自己有信心,最終陸機接受了任命。


然而,他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卻沒設法化解自己不具備天時地利人和的尷尬,反而激化了矛盾,影響了全局工作的開展。


與之相反,曾國藩在創立湘軍之初同樣處於尷尬復雜的事業環境。他通過極力推薦重用滿人將領塔齊布,以此消除各方的猜忌排擠等內在阻力,甚至化阻力為助力才建立了不世之功。


陸機不是曾國藩,沒有這樣高明的政治手段。


仗還沒開始打,有人就向司馬穎打小報告。


打小報告的就是與陸機有過口舌之爭的盧志。他把陸機以管子、樂毅自比的話告訴司馬穎,在司馬穎心裡埋下不滿的種子。


之後,陸機又在戰前治罪了一名小將領孟超,恰是司馬穎一名親信的弟弟,招致其怨恨。


出征前,帥旗無故折斷,預示出師不利。果然,陸機與司馬乂一交戰就大敗而歸。


吃了敗仗,孟超的哥哥等人借機聯合起來向司馬穎打小報告,說陸機不可信有「異志」。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司馬穎立刻命人拘捕了陸機。


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四十三歲的陸機被處以死刑。臨刑前,作為「百代文宗」的他只留下一句「華亭鶴唳,豈可復聞乎!」


與陸機一同遇害的還有他的兩個兒子,兩個弟弟。

Ⅱ 三張、二陸、兩潘、一左名詞解釋

三張二陸兩潘一左指西晉太康時期的幾位詩人,文學家。「三張」指詩人張載與其弟張協,張亢;「二陸」指文學家陸機與弟陸雲;「兩潘」指文學家潘岳與侄潘尼;「一左」指詩人左思。 這八人代表了太康文學的最高成就。

1、張載

張載,安平(今河北安平)人。生卒年不詳。性格閑雅,博學多聞。曾任佐著作郎、著作郎、記室督、中書侍郎等職。西晉末年世亂,託病告歸。張載與其弟張協、張亢,都以文學著稱,時稱「三張」。

2、張協

張協(?~307?),字景陽。 西晉文學家,安平(今河北省安平)人。父親張收,蜀郡太守。張協少有俊才,與兄長張載齊名。

曾任公府掾、秘書郎、華陽令等職。永寧元年(301年),為成都王、征北將軍司馬穎的從事中郎,後遷中書侍郎,轉河間內史,治郡清簡。

惠帝末年,天下紛亂,他辭官隱居,以吟詠自娛。永嘉初,復征為黃門侍郎,託病不就。後逝於家中。

3、張亢

張亢,字季陽,安平灌津(今河北安平縣)人,生卒年未詳。父親張收,西晉太康年間任蜀郡太守。張亢是張載、張協的弟弟,「三張」之一。

東晉建立初年(公元318年左右),張亢南渡,拜散騎侍郎。荀崧舉薦他領佐著作郎,出補烏程令,入為散騎常侍,重領佐著作。

張亢文才能然不及二位兄長,但也有著述,並且精通音樂、伎藝,與張載、張協並稱「三張」。《歷贊》一篇,《晉書》本傳稱見於《律歷志》,未詳。《隋書·經籍志》錄有《晉散騎常侍張亢集》二卷,兩《唐書》錄有《張亢集》二卷,已佚。

4、陸機

陸機(261年-303年),字士衡,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西晉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出身吳郡陸氏,為孫吳丞相陸遜之孫、大司馬陸抗第四子,與其弟陸雲合稱「二陸」,又與顧榮、陸雲並稱「洛陽三俊」。

陸機「少有奇才,文章冠世」,詩重藻繪排偶,駢文亦佳。與弟陸雲俱為西晉著名文學家,被譽為「太康之英」。

與潘岳同為西晉詩壇的代表,形成」太康詩風「,世有」潘江陸海「之稱。陸機亦善書法,其《平復帖》是中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書法真跡。

5、陸雲

陸雲(262年-303年),字士龍,吳郡吳縣華亭(今上海松江)人,三國東吳後期至西晉初年文學家、官員,東吳丞相陸遜之孫,大司馬陸抗第五子。與其兄陸機合稱「二陸」,曾任清河內史,故世稱「陸清河」。

陸雲存詩並不少,有130多首,其中四言占絕大部分。多為贊頌、應酬,空洞平庸。五言不多,確有一定特色,如《答兄平原詩》、《答張士染詩》,皆朗練鮮凈,情感深沉。

6、潘岳

潘岳(247年—300年),又名潘安,字安仁,河南中牟人。祖父潘瑾,是安平太守。父親潘芘,是琅王牙內史。

潘安是西晉文學家、政治家。美姿儀,被譽為「古代第一美男」。年少時以才智聰穎著稱,鄉里都稱他是奇童。司馬炎建晉後被司空荀凱召授司空掾。

因作《藉田賦》,被眾人嫉妒,於是滯留了十年不得升遷。咸寧四年(278),賈充召潘岳為太尉掾。後出為河陽縣令,,頗有政績,令全縣遍植桃花,遂有「河陽一縣花」之典故。

7、潘尼

潘尼(約公元250年—約公元311年),字正叔,滎陽中牟(在今河南省中牟城關鎮大潘庄)人,西晉文學家。祖父潘勖為東漢東海相,父潘滿為平原內史。西晉文學家潘岳(即潘安)之侄。

少有才,與潘岳俱以文章知名,並稱「兩潘」。潘尼生情穩靜恬淡,不與人爭利,安心研讀,專志著述。

8、左思

左思(約250年—305年),字泰沖《晉書》作太沖,考當時並無太字字形,當以墓碑為正,詳見下文「相關爭議」一節),齊國臨淄(今山東淄博)人,西晉著名文學家。

其《三都賦》頗被當時稱頌,造成「洛陽紙貴」。另外,其《詠史詩》《嬌女詩》也很有名。其詩文語言質朴凝練。後人輯有《左太沖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三張二陸兩潘一左

Ⅲ 求推薦官場小說.貼近現實生活點的.

王曉方的《公務員筆記》、王躍文的《蒼黃》,小橋老樹的《侯衛東官場筆記》,特別是第三本《侯衛東官場筆記》,應該對你有很大幫助

Ⅳ 東晉及南朝時期紹興經濟的發展和政治地位的崛起有著怎樣的關系

東晉朝的開始——正當八王混戰、匈奴、羯起兵反西晉、黃河流域陷入大混亂的時候,長江流域算是較為安靜的地方,中原一部分士族和民眾開始渡江來避亂。三○七年,晉懷帝任命琅邪王(邪音牙yá)司馬睿為安東將軍,都督揚州、江南諸軍事,鎮建鄴(晉愍帝時改稱建康)。司馬睿有了這個職位和地盤,來投靠的士族也就多起來,成為長江流域的中心勢力。三一六年,晉愍帝被俘,西晉滅亡。三一七年,司馬睿被推戴為晉皇帝(先稱晉王,三一八年稱帝),建立起東晉朝。晉元帝(司馬睿)向來缺少才能和聲望,在晉宗室中又是疏屬,他能夠取得帝位,主要依靠王導的支持。王導出身中原著名的高級士族,是老練的政治家,是東晉朝的實際創造者。長江流域建立起漢族政權以後,有利於抵抗北方少數族的侵入,經濟和文化也逐漸發展。自東晉至陳亡約三百年間,南方經濟上升,文化更是遠遠超過北方。這是東晉和南朝在歷史上所起的積極作用,首先創立東晉政權的晉元帝和王導是有功的。

王導在政治上的主要措施,就是收攬一批北方來的士族作骨幹,聯絡南方士族作輔助,自己作為南北士族的首領,在自己的上面,安置一個姓司馬的皇帝。這個措施說來很簡單,可是做起來卻完全不是簡單的事情。因為北方來的士族間、北方士族與南方士族間、王氏勢力與司馬氏勢力間都存在著矛盾。不能調劑這些矛盾使之處於相對的平衡狀態,便不可能建立東晉朝。王導的事業就在於調劑這些矛盾,造成苟安江左的局面。

王導勸晉元帝選取北方名士百餘人做屬官。這些名士避亂南來,得到官職,算是有了安身地。其中有不少人懷疑晉元帝能有什麼作為,例如桓彝,初到時見晉元帝勢力單薄,對人說,我到這里避亂,原想得個安全,不料如此不濟,看來難有前途。和王導談話以後,知道他有些辦法,才安心任職。大部分名士更是失望悲觀。例如,有一次諸名士在江邊一個亭上宴會,周�(音蟻yǐ)嘆氣說,風景一樣好,只是黃河邊(洛陽名士多在黃河邊宴會)換了長江邊!名士們都哭起來。王導正色道,大家正應該出力輔助王室、恢復中原,何至於窮困喪氣到相對哭泣!名士們聽了都停哭認錯。事實上王導並無恢復中原的意圖,不過他能說這樣的話來改變情緒,比起諸名士顯得有見識。這批流亡士族在王導率領下逐漸趨於穩定。

西晉滅吳國後,南方士族被排斥,仕進很困難。陸機薦賀循表裡說,揚州士人現在還沒有人做到郎官,荊州和江南士人做京朝官的一個也沒有。南方士族對中原士族的獨霸仕途,當然不能滿意。王導想在吳國舊境內建立以中原士族為骨乾的東晉朝,聯絡南方士族便成為極其重要的事務。晉元帝初到建康,南方士族都不理他,過了大半年還沒有人來求見。王導很擔心,和從兄王敦商議,替晉元帝製造威望。一個節日,王導請晉元帝坐肩輿出巡,王敦王導和北方名士都騎馬隨從,顯出晉元帝的尊嚴。南方士族顧榮等在門隙窺看,大驚,相率到路旁拜見。王導對晉元帝說,顧榮賀循是南方士族的首領,招這兩人來任職,其餘士人自然都來了。晉元帝使王導親自去招顧、賀,二人應命來見晉元帝。從此,南方士族歸附,成為東晉政權的一個構成部分。

士族間必須說洛陽話,通婚姻必須嚴格衡量門第的高低。王導為聯絡南方士族,常常說吳語。北方士族驕傲自大,說王導沒有什麼特長,只會說些吳語罷了。王導曾向南方士族陸玩請婚。陸玩辭謝說,小山上長不了大樹,香草臭草不能放在一起,我不能開亂倫的例。北方士族輕視吳語,實際就是輕視南方士族,南方士族拒絕和北方士族通婚,表面上是謙遜,實際也是輕視北方士族。陸玩曾在王導家食酪(北方食品)得病,寫信給王導說,我雖是吳人,卻幾乎做了傖(音倉cāng南人輕視北人的稱呼)鬼。這都說明南北士族的界限很分明,北方士族的政治地位比南方士族高,南方士族並不心服。義興郡(江蘇宜興縣)強族周 ,因被北士輕侮,准備起兵殺諸執政,以南士代北士。陰謀敗露後,憂憤發病,死時囑咐兒子周勰說,我是被那伙傖子氣死的,你能報仇,才是我的兒子。周勰集合一些怨恨北士的豪強,謀起兵攻王導、刁協等。事敗後,王導因周氏強盛,不敢追究。在晉元帝即帝位以前,王導的政治措施,主要是在爭取南北士族間相對的平衡,由於王導的忍讓,基本上是成功了。

王導在政治上取得這些成功,關鍵在於給士族安排了經濟上的利益。南方各級士族自然就是各級地主,其中強宗大族,如吳郡顧氏、陸氏,義興郡周氏,都是擁有部曲的大地主,不允許北方士族侵犯他們的利益。王導定僑寄法,在南方士族勢力較弱的地區,設立僑州、僑郡、僑縣,安置北方逃來的士族和民眾。僑州多至司、豫、兗、徐、青、並等六州,僑郡僑縣為數更是繁多。這種僑州郡縣大都在丹陽、晉陵、廣陵等郡境內,形勢上可以保衛建康,同時流亡士族保持原來的籍貫,憑借勢力在寄居地依然奴役從北方流亡來的民眾,逼迫他們當奴隸或佃客,為自己創立新產業。僑州郡縣有大量的各級文武官職,當然又是流亡士族的出路。所以,僑寄法雖然是紊亂行政系統、加深人民窮困的惡劣制度,但對東晉政權說來,卻是安置流亡士族,緩和南北士族間矛盾的重要措施。

流亡士族的權利以渡江先後為標准。北朝顏之推作《觀我生賦》,自注說,中原士族隨晉元帝渡江的有百家,因此江東有《百譜》(《百家譜》)。晉孝武帝時,賈弼之廣集百家譜記,朝廷派人幫助賈弼之撰定《十八州士族譜》,共一百帙,七百餘卷。賈弼之、賈匪之、賈希鏡祖孫三代傳譜學。賈氏《百家譜》抄本藏在官府中,有專人掌管,並且有專長譜學的人來辨別真偽,防止冒濫(如賈希鏡受傖人王泰寶的賄賂,冒入琅琊譜,經王晏揭發,賈希鏡幾乎被齊明帝殺死)。這一百家人才是享受政治權利的士族,後來渡江的北方士族,被這百家人呼為傖,不得享受同等的權利。東晉政權主要是這一百家的政權,西晉士族的全部腐朽性,也主要由這百家移植到長江流域。

就在晉元帝登位以前,也不曾顯出有什麼開國的新氣象。陳頵給王導信里說,西晉朝所以顛覆的原因,正在於用人不當。重虛名不重實用,看門第不看真才,政事敗壞,不可挽救。現在應該改變舊習,分明賞罰,選拔賢能,共謀中興。王導不聽他的勸告。陳頵看到王府官屬,貪圖安逸,不管職事,寫信給晉元帝說,現在官員都繼承洛都積弊,看來前車覆了,後車還不知警戒。晉元帝也不聽他的勸告。陳頵屢發正論,被名士們逐出王府去做郡太守。陳頵的勸告和被逐,正好說明東晉政權是一個怎樣腐朽的政權。

三一八年,晉元帝改稱晉王為晉皇帝。登帝位受百官朝賀時,晉元帝三四次請王導同坐御床受賀,王導辭讓不敢當。原來晉元帝除了因為姓司馬有權被推為皇帝,其他實力是沒有的。他在政治上完全依靠王導,軍事上完全依靠王敦,重要官職多被王家人佔有,他想選用自己親信人也不能無顧忌。當時人們說「王與馬,共天下」,實際是司馬氏勢力遠不敵王氏勢力。作為一個開國的皇帝,要請一個大臣同坐受賀,可以想見司馬氏的微弱。此後東晉政權的存在,不是因為它本身有力量,而是因為幾個大姓間常常保持勢力的平衡,共同推戴司馬氏作皇帝來維持這種平衡。

晉元帝只想做個偏安皇帝,王導也只想建立一個王氏當權的小朝廷,他們的目光專注在江東內部的權利分配上,從來不作北伐的准備,而且還反對有人主張北伐。晉元帝將要稱帝,周嵩上書勸他整軍講武,收復失地,那時候稱皇帝不算遲。周嵩說忠直話,幾乎被殺死。熊遠要求朝廷改正過失,說不能遣軍北伐是一失,朝官們忘記國恥,以游戲酒食為正務是二失。熊遠說忠直話,掉了京官出去做地方官。誰主張北伐,誰就被排斥,至於實行北伐的祖逖,當然要遭到冷酷的對待。祖逖是當時最識大體最有才能的傑出人物。中原大亂,祖逖率親友數百家來投晉元帝,要求率兵北伐。三一三年,晉元帝給他豫州刺史名義,又給一千人的食糧和三千匹布,叫他自己去募兵、造兵器。祖逖率部曲百餘家渡江北上,在淮陰鑄造兵器,募兵得二千餘人。祖逖軍紀律嚴明,得廣大民眾的愛護,屢次擊敗石勒軍,收復黃河以南全部土地。晉元帝給祖逖鎮西將軍的稱號。三二一年,祖逖准備渡黃河擊石勒,收復河北。晉元帝卻派僅有虛名的戴淵做征西將軍,都督司、兗、豫、並、雍、冀六州諸軍事、司州刺史。真正出征的祖逖官職是鎮守;根本不出征的戴淵官職是出征,而且祖逖已收復的和未收復的州,都歸戴淵統轄,這顯然是不信任祖逖的表示。當時王敦和晉元帝對抗,東晉內亂勢必爆發,祖逖感到前途無望,憂憤成病,就在這一年死去了。晉元帝深怕臣下在北伐中立功,建立起崇高的威望,對自己的帝位不利,卻不想想專和臣下在內部計較權利,自己原來就很有限的一些威望將愈益縮小,對帝位的保持更加不利。格言說得好,「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晉元帝正是這樣的一個庸人。

晉元帝登帝位後,不滿意王氏的驕橫,想削弱王氏勢力。他引用善於奉迎的劉隗、酗酒放肆的刁協作心腹,暗中作軍事布置。王導被疏遠,仍能保持常態,士族一般都同情他,劉隗、刁協反陷於孤立。王敦本來是個野心家,乘機以反對劉隗、刁協,替王導訴冤為借口,陰謀篡奪。祖逖死後,王敦更無忌憚。三二二年,王敦在武昌起兵反晉,劉隗等人戰敗,王敦攻入建康。王導和朝官們消極抵抗,王敦無法實現他的篡奪野心,只好退回武昌。三二三年,晉元帝憂憤病死,晉明帝繼位,王導輔政。王敦以為有機可乘,加緊謀篡奪。三二四年,晉明帝乘王敦病重,發兵謀討王敦。王敦派兵來攻建康,被晉軍擊敗。王敦病死,篡奪帝位的戰爭告一結束。

東晉統治集團內部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室和幾個強大士族之間的矛盾。帝室如果安分享受尊榮,不幹涉強大族的權利,那末,各種勢力相對平衡,政治上呈現正常的局面。反之,帝室企圖增強自己的權力,因而引起強大族的不滿,野心家便乘機而起,要篡奪司馬氏的帝位。歸根還是那些強大族保護帝室,推翻野心家,使勢力又趨於平衡。晉元帝信任劉隗、刁協,並且用南方士族戴淵作將軍,這是和王氏勢力不相容的。王導認為佞臣擾亂朝綱,同意王敦來殺逐這些人。這些人被殺逐以後,帝室勢力退縮回去,王敦還想篡奪,王導便宣稱「寧為忠臣而死,不為無賴而生」,表示堅決的反對態度來維持帝室。

東晉朝在三九九年農民起義以前,重大政治事件的演變,本質上無非是這個主要矛盾在反復表現。

東晉統治集團和廣大民眾間的矛盾,當然是嚴重的。東晉政治是西晉政治的繼續。首先是用人,「舉賢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權貴」,和西晉完全相同。大族人可以做大官,做大官可以橫行不法,人民的痛苦,從這兩句話里也就可見一般了。王導作揚州刺史,派屬官到本州各郡考察政治。考察官回來向王導報告郡太守得失,只有顧和不說話。王導問他聽到些什麼事。顧和說,你是國家的首輔,應該讓吞舟大魚也能漏出網去,何必計較地方官的好壞。王導連聲稱贊他說得對,其他考察官都追悔自己不該說話。這說明有勢力的人做了任何不法事,王導連聽也是不願意聽的。揚州設立僑郡縣,收容北方逃來的民眾。他們不願意屈服在非漢族的統治之下,背離鄉土,流亡到南方,可是他們的遭遇是什麼呢?三二一年,晉元帝下詔:中原良民遭難在揚州諸郡當奴隸或佃客的人,免除他們的身分,奴隸改充兵士,佃客改充運輸兵。戴淵作征西將軍,部下有奴隸改充的兵一萬人。可以當兵的奴隸多至一萬,當然還有老弱不能當兵和被主人隱藏的人,人數可能比當兵的人更多些,當佃客的人數也不會比奴隸少。這個數以萬計的奴和客,都是有血氣的中原民眾,因為他們有血氣,流亡到南方,卻被士族強迫作奴客。這自然也是王導連聽也不願聽的一件小事,但東晉人民所受壓迫的嚴重,從這件小事里可以推知了。東晉民眾對統治集團是不可能有好意的,不過它終究是漢族政權,民眾希望它抵禦北方非漢族統治者的來侵,更希望它能北伐。因此,後來想打破大族間勢力的平衡,從而奪取東晉帝位的人,總是借北伐來提高自己的威望。

東晉朝的持續——晉元帝晉明帝在位共九年(三一七年——三二五年),在上述情況下,東晉朝算是確立起來了。自晉成帝至晉安帝隆安三年農民起義,共七十四年(三二六年——三九九年),情況同開始的九年區別不大,東晉朝也就象開始的九年那樣安而復危,危而復安地持續著。

王導保持安的方法是「鎮之以靜,群情自安」。就是讓有勢力的大族在相互牽制下,以民眾為犧牲,各自滿足他們的要求,朝廷不加干涉也不加抑揚。他晚年常說,人家說我糊塗,將來會有人想念我這糊塗。的確,東晉是靠糊塗來求安靜的。晉成帝時,外戚庾亮當權。庾亮想振作帝室,排斥王導,疑忌上游重鎮荊州刺史陶侃,任意殺逐大臣,引起各勢力間的不安。三二七年,野心家歷陽(安徽和縣)鎮將蘇峻、壽春(後改稱壽陽,安徽壽縣)鎮將祖約以殺庾亮為名,率叛軍攻入建康。幸得陶侃、溫嶠起兵救援,三二九年,擊破蘇峻祖約軍。王導又執政,東晉朝又算危而復安。庾氏勢力不得專擅朝政,轉移到上游,宣稱以北伐中原為己任,企圖建立起自己的根基。庾亮庾翼兄弟相繼鎮守武昌,佔有了東晉朝重要領土的一半。三四五年,庾翼臨死,讓他的兒子繼任,開藩鎮世襲的惡例。東晉朝廷不允許他的要求,是合理的,但用桓溫去驅逐庾氏勢力,東晉朝又出現篡奪事件。

桓溫是當時最有才乾的野心家。他做了荊州刺史以後,積極對外發展。三四七年,桓溫滅成漢國,收復蜀地,威名大振。東晉朝廷疑懼,引用虛名甚大的清談家殷浩參與朝政,專和桓溫作對。桓溫伐前秦伐前燕,都遭致失敗,損害了他的實力和威望,在王謝兩大族抵制下,桓溫篡奪的野心未能實現。三七三年,桓溫死,東晉朝又算危而復安。

桓溫死後,謝安執朝政。桓溫弟桓沖做荊州刺史,與謝安同心保護帝室。東晉朝內部出現前所未有的和睦氣象,是和謝安完全繼承王導力求大族間勢力平衡的作法分不開的。謝安的作法是「鎮之以和靜」。三八三年,晉兵大破苻堅的南侵軍。謝安乘前秦國崩潰,使謝玄等率諸將北伐。三八四年,收復徐、兗、青、司、豫、梁六州。三八五年,猛將劉牢之進入河北名都鄴。東晉朝建立以來,這是最大的一次戰勝擴地。取勝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內部和睦,有些力量可以對外。

謝安立了大功,內部和睦狀態又開始破壞。當時的皇帝是整天酒醉昏迷的晉孝武帝。他重用同母弟會稽王司馬道子。司馬道子也是一個整天昏醉的酒徒,引用一批奸人作爪牙,合力排斥謝安。三八五年,謝安病死,朝政全歸司馬道子。司馬道子委任兒子司馬元顯當政。帝室間晉孝武帝和司馬道子兄弟爭奪權力,司馬道子司馬元顯父子爭奪權力,同時帝室與大族間也展開權力的爭奪。三九八年,京口(江蘇丹徒縣)鎮將王恭聯絡藩鎮殷仲堪、桓玄、庾楷等起兵反帝室。王恭被殺,藩鎮推桓溫的兒子江州(治武昌)刺史桓玄為盟主,形成大族推翻帝室的中心力量。

司馬道子父子當權,貪污奢侈,政治敗壞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早在司馬道子當權的初期,儒生范寧就說現在邊境上沒有戰事,國家倉庫卻空匱無物,現在民眾服徭役,一年裡幾乎沒有三天的休息,生下兒子不能撫養,鰥夫寡婦不敢嫁娶。好比在著了火的柴草上睡覺,國家危亡就在眼前了。司馬道子父子一夥人當權十多年,受盡苦難的東晉民眾再也不能忍受這種惡政。

依靠大族支持和民眾容忍而存在的東晉朝,在統治集團內部分裂和民眾起義反抗的情況下,不得不歸於崩潰。

東晉朝的崩潰——桓玄為盟主的諸藩鎮,占據建康以西的州郡,朝廷政令只能施行在東方的會稽(治山陰,浙江紹興縣)、臨海(治章安,浙江臨海縣)、永嘉(治永寧,浙江永嘉縣)、東陽(治長山,浙江金華縣)、新安(治始新,浙江淳安縣)、吳(治吳,江蘇吳縣)、吳興(治烏程,浙江吳興縣)、義興(治陽羨,江蘇宜興縣)八郡,一切殘酷的剝削自然也集中在八郡民眾的身上。司馬元顯為防禦王恭等人的進攻,調東方諸郡「免奴為客」人集合建康充當兵役,號稱「樂屬」。這又引起地主(樂屬的主人)和佃客(樂屬)的怨恨。五斗米道徒士族孫恩乘民心騷動,三九九年,從海島率徒黨百餘人攻破上虞縣(浙江上虞縣),又攻破會稽郡,部眾驟增至數萬人。其餘七郡同時起事,攻殺晉官吏、響應孫恩,不到十天,孫恩有眾數十萬人。孫恩的徒黨號稱「長生人」,是一群奉五斗米道的亡命無賴。孫恩和這群人專事屠殺擄掠,破壞不遺餘力。會稽是王羲之謝安等北方士族聚居的名郡,吳郡、吳興(包括義興)是南方士族的中心居地,這三郡號稱三吳,是東晉朝經濟文化發達的地區。當然,士族所在地的民眾,受士族的壓迫是說不盡的,對士族的仇恨自然也是難以抑制的,愚蠢而瘋狂的野心家孫恩等人利用民眾的積怒,縱徒黨殺人,甚至嬰兒也不能免死。晉將謝琰劉牢之率兵來攻,孫恩徒黨在諸郡燒倉庫,毀房屋,塞水井,砍林木,擄掠婦女財物,都逃到會稽郡來。謝琰收復義興吳興兩郡,劉牢之收復吳郡,進軍到浙江邊。孫恩起初聽說諸郡響應,對徒黨們說,天下沒事了,我帶你們到建康享福去。後來聽說劉牢之到了浙江邊,對徒眾們說,我割據浙江東部,還可以做個越王勾踐。等到劉牢之軍渡過浙江,孫恩對徒眾們說,我是不以逃走為羞恥的。孫恩擄男女二十餘萬人逃往海島。此後孫恩連年從海路入寇。四○一年,孫恩率舟師十餘萬人自海路突襲京口,逼近建康,司馬道子驚駭,不知所措,賴劉牢之部將劉裕奮勇進擊,大破孫恩軍。劉牢之等援軍趕到建康,孫恩屢次戰敗,又逃入海島。四○二年,孫恩入寇臨海郡,被晉兵擊敗。孫恩窮困投海自殺,徒黨和妓(奏音樂的婦女)妾說他成了水仙,跟著投水的多至百餘人。被孫恩擄去的二十餘萬人,三四年間,不是戰死溺死,便是被販賣作奴隸,到孫恩死時只剩下數千人。孫恩連年從海島入寇,前後數十戰,又殺死民眾數萬人。

孫恩死後,余眾推盧循為首領,被劉裕追擊,泛海逃走。四○四年,盧循攻陷廣州,以後連年入寇,四一○年,率兵十餘萬逼近建康,被劉裕擊敗,盧循逃到交州。四一一年,交州刺史杜慧度擊殺盧循。孫恩在敗逃入海以前,多少還算是率領農民起義,盧循則完全是五斗米道作亂。

正當東晉朝全力攻擊孫恩的時候,桓玄乘機吞並上游諸藩鎮,佔有東晉三分之二的土地。三吳破敗,東晉朝失去了依靠,成為僅有空名的朝廷。桓玄認為滅晉稱帝的機會到了,與孫恩軍逼近建康同時,桓玄在江陵聚眾,謀奪取建康。四○二年,司馬元顯發兵要進攻桓玄,桓玄軍卻順流而下,攻入建康,殺司馬道子司馬元顯,政權全歸桓玄。四○四年,桓玄廢晉安帝,自立為皇帝,國號楚。

東晉朝是王謝庾桓四大族勢力平衡下的產物,王謝庾三族相繼衰落,桓氏成為唯一的大族,驕奢淫昏毫無才能的桓玄便輕而易舉地消滅了東晉朝。

孫恩亂後,東方諸郡大飢,一向腐朽的士族中人,這時候披著精製的羅衣,抱著心愛的金玉,關著大門整家整家地餓死。他們連掘些草根充飢的本領也沒有,當然不會有人起來和桓玄爭奪帝位。但是,桓玄也是腐朽已極的一人,他不可能維持既得的地位。當時存在著一個能夠消滅桓族勢力的人物——劉裕。桓玄剛登上帝位,劉裕便在京口糾集力量,率眾一千七百人攻入建康,桓玄逃回江陵。晉兵殺桓玄,滅桓氏一族。劉裕恢復晉安帝的皇帝名義,自己在政治上武功上積極准備威望。四二○年,劉裕廢晉帝,建立起宋朝。

東晉朝十一帝,首尾凡一百零四年。宋朝 四二○年至四七九年劉裕出身破落的低級士族。東晉初,劉家避難,從彭城遷居京口。劉裕幼年貧窮,不得讀書,以耕地為業,兼做樵夫、漁夫及賣履小販。他又是個酷愛賭博的無賴,曾因賭輸,被京口大族刁逵縛在馬樁上索賭債。這種經歷使得劉裕懂得勞動民眾的疾苦並具有冒險求利的性格。

京口是從北方各地流亡來的士族和民眾聚居的地方,號稱北府,與歷陽同為揚州重鎮。居民風俗強悍,敢於從軍。謝安輔政,舉謝玄為將。謝玄在京口募兵,得勇士劉牢之等人。劉牢之常領精銳當前鋒,戰無不勝,號稱北府兵。淝水大戰,苻堅軍崩潰,晉軍前鋒五千人,就是劉牢之統率的北府兵。三九九年,劉牢之擊孫恩,劉裕在劉牢之部下當小軍官,勇悍善戰,屢立大功。劉牢之部下諸將,搶掠財物,比盜賊更凶,獨劉裕約束部屬,紀律嚴明,大得民心。從此,劉裕成為北府兵的著名將領,擊滅孫恩盧循,主要是劉裕的功績。

四○四年,桓玄篡晉,劉裕在京口約集失意士人密謀攻桓玄,被眾推為盟主。劉裕擊敗桓玄,掌握東晉朝政權。後來積累戰功,打下帝業基礎,和晉元帝依靠大族推戴的情形完全不同。劉裕所創的宋朝,皇帝獨掌大權,主要輔佐,多選用寒門,原來的高門大族,只能做名大權小的官員,難得皇帝的信任。削弱士族的政治勢力,實行皇帝專制的中央集權,宋朝國內的統一程度遠非強藩割據的東晉朝所能比擬,政權大大增強了。當時鮮卑拓跋部統一黃河流域,出現強大的魏國,如果沒有統一的漢族政權,鮮卑人幾次大舉南侵,很有可能並吞長江流域,摧殘發展中的經濟和文化。所以,劉裕消滅紀綱不立、豪強橫行的東晉朝,建立起比較有力的宋朝,對漢族歷史是一個大的貢獻。

劉裕滅桓氏後,要取消司馬氏皇帝的名號,還必須自己先取得更高的威望。因此,劉裕為滅晉而進行北伐。同時也為消滅國內割據勢力而進行統一戰爭。

四○九年,劉裕攻南燕。四一○年,破南燕都城廣固(山東益都縣),滅南燕,收復青州。盧循乘劉裕北伐,率軍向建康進攻,劉裕親率精兵回建康,擊敗盧循。四一一年,收復廣州。四一二年,攻破江陵城,殺割據者劉毅。四一三年,劉裕遣將軍朱齡石收復成都,殺割據者譙縱。四一五年,劉裕遣將軍王鎮惡攻克襄陽,驅逐割據者司馬休之。東晉境內在劉裕勢力下全部統一了。四一六年,劉裕率將軍王鎮惡、檀道濟、沈田子等分五路,水陸並進,攻後秦國,沿途收復滑台(河南滑縣)、許昌、洛陽等重鎮。四一七年,劉裕軍攻破長安,滅後秦國。劉裕出關回彭城,留守軍內亂,四一八年,關中被赫連勃勃奪去。這次北伐,勝利是巨大的,關中雖失去,自潼關東至青州,卻成為宋朝的疆土。後來宋魏間戰爭,多在這些土地上進行,使長江流域得到較為長期的安靜。

東晉初,設立僑郡縣,憑空增添官職,用以安置流亡士族。四一三年,劉裕實行土斷法,令北方流亡來的士民,就所居地作為土著,與南方土著同等待遇。許多僑郡縣從此省去,有利於行政統一和節省開支。

東晉朝重要地區用大族作鎮將,因而形成割據的局面。劉裕改用皇子作鎮將,特別是荊州江州兩鎮,所統兵甲佔全國兵甲的半數,更非選皇子不可,從此建康朝廷不再受大族重鎮的威脅。

劉裕完成了上述軍事上政治上的措施,東晉朝顯然再沒有存在的餘地了。四二○年,劉裕很自然地建立起宋朝。四二二年,宋武帝(劉裕)死。四二三年,北魏攻奪宋地,司州(治洛陽)全部,青州、兗州、豫州大部,被北魏奪去。

四二四年,宋文帝即位。長江流域在宋文帝統治的三十年中,呈現東晉以來未曾有的繁榮氣象。南方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到元嘉(宋文帝年號)時期才真正開始。

宋文帝憑借富強的國力,經常出兵擊魏,想收復黃河以南土地。魏太武帝勇武善戰,統一黃河流域後,有吞並江南的奢望。四五○年,南北兩個全盛的國家,爆發了決存亡的大戰爭。

Ⅳ 天下一分為五,百餘位梟雄橫空出世的西晉末年有多混亂

趙王司馬倫被賜死,帝國的危機不但沒有結束,反而越來越嚴重了。司馬倫雖然死了,又有三個權勢不下與司馬倫的諸侯王站上了歷史舞台。

齊王司馬冏被封為大司馬,成都王司馬穎被封為大將軍,河間王司馬顒因為與晉惠帝司馬衷的關系稍遠,所以並沒有獲得煊赫的官職,但由於河間王的實力強盛,大家都認為他足以和齊王司馬冏、成都王司馬穎相提並論。

時齊王冏、河間王顒、成都王穎並擁強兵,各據一方。——《晉書》·卷五十九·列傳第二十九


長城以北地區形成了以鮮卑拓拔氏、段氏、慕容氏和宇文氏四大部族為代表爭奪霸主的版塊。這個版塊的主要地區是長城以北地區。在西晉帝國滅亡之前,這個地區的主角是鮮卑四大部族的首腦人物。

直到晉帝國滅亡,長城以北地區也沒有實現統一。

四川地區形成了地方政府與流民集團為代表爭奪益州統治權的版塊。在西晉帝國滅亡之前,這個地區的主角是李特、李雄和羅尚等人。

最後的結果是李雄獲勝,建立成漢帝國,而那時西晉帝國的諸王之亂還沒有結束。

長江以南地區形成了以眾多豪門、將領、官員和叛亂者為代表爭奪江南霸權的版塊。這個地區的主角是新野王司馬歆、劉弘、陶侃、陳敏、顧榮、甘卓、周訪、周玘、華軼、杜曾、杜弢、琅琊王司馬睿、王導和王敦等人。

最後結果的是琅琊王司馬睿獲勝,他在王氏的支持下統一江南。

西北涼州形成了一個獨立的版塊,面積不大。但在五胡十六國中,這個地區先後建立了五個國家:前涼、後涼、南涼、西涼、北涼。這個獨立版塊的形成,以張軌在趙王司馬倫執政時出任涼州刺史為標志。

這是名副其實的亂世,光是史書上留下名字的梟雄就超過一百人。

Ⅵ 從陸雲和陸機的死,能看出魏晉南北氏族的矛盾有多深嗎

自曹魏時期實行九品中正制以來,統治階級頒行各項法令,從制度上維護士族地主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各方面的特權,從而形成了許多士族。士族是世代為官的名門望族,士族門閥制度是中國歷史上從兩漢到隋唐最為顯著的選拔官員的制度,國家重要的官職往往被少數氏族所壟斷,個人的出身背景遠大於其本身的才能與專長。直到唐代才漸漸消失。

西晉建立後,司馬氏為取得世家大地主的支持,對士族繼續實行放縱和籠絡的政策,從而形成了典型的門閥政治。

孟玖劇照

陸氏兄弟的所作所為引起了孟玖的極大憤恨,《世說新語·尤悔》說:“玖聞此怨雲,與(盧)志讒構日至。”孟玖想把“二陸”排擠出權力中心,在陸機兵敗之時總算找到了機會,他們不僅殺了陸機,還將成都王府中的江南士人幾乎一網打盡。 陸氏兄弟之死是一個冤案。

《晉書·陸機傳》說:“機既死非其罪,士卒痛之,莫不流涕。……議者以為陸機之冤。”

很多正義的北方士人也不相信陸氏兄弟反叛,他們要求司馬穎詳查。可是司馬穎沒有聽從。

陸氏兄弟之死標志著南方士族遭受失敗,“二陸”之死是由於成都王司馬穎幕府中南北士人爭斗的結果。作為南人,他們居北人之上,必然成為眾矢之的。他們沒有北方世族那種盤根錯節的關系,唯一的依靠便是司馬穎的信任。一旦失去司馬穎的信任,他們的悲劇便難以避免了。

作為南士之領袖,“二陸”之死對其他南士震動很大,顧榮、張翰等相繼返歸江南。晉朝的滅亡,不能不說和南北士族的矛盾有著一定的關聯。

Ⅶ 八王之亂里的司馬們為什麼這么亂亂到最後怎麼還是那個白痴當皇帝

這是因為司馬炎統一全國後採取的是分封制度,封了二十多個王,個個用有兵權和領地,中央的權力大大削弱,就算不出白痴皇帝,這種群雄虎視眈眈的局面也是對朝廷遲早有威脅的.再說古代爭著做皇帝的事很常見,出現八王之亂也不是稀奇的事.

Ⅷ 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的社會現狀

由於戰亂頻頻,但是相對具有穩定性,所以各方面是有所發展,手工業和農業的發展在原基礎上是有很大進步的,發明了一些促進手工業和農業發展的工具.
但文學上的發展是很改觀的,百花爭艷,士學風氣猶濃,晉末宋初的名士謝靈運,就是代表

Ⅸ 東晉末年的政局情況是

東晉末年,北方地區政權林立,皇帝走馬燈式的換來換去。偏安的東晉這是也禪位給了劉裕的南朝宋政權,開始了宋齊梁陳的更替局面。

閱讀全文

與顧榮集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賓士金融服務費退款 瀏覽:772
百度錢包第三方貸款 瀏覽:960
百年金融公司是怎麼樣 瀏覽:195
中國證券市場監管法規 瀏覽:168
縣級如何代理證券營業部 瀏覽:649
非銀行金融機構歸誰管理 瀏覽:985
金輪股份招聘南通 瀏覽:252
以下不屬於金融機構基本功能的是 瀏覽:475
重慶金融資產交易中心有限公司 瀏覽:567
取外匯叫取現炒嗎 瀏覽:552
桂城海八東路金融公司 瀏覽:167
現在投資顧問理財顧問好做嗎 瀏覽:526
2018銀行理財產品市場規模及發展趨勢 瀏覽:514
馬雲和孫正義在洗手間融資 瀏覽:541
宜信金融機構 瀏覽:285
民生證券財富管理部 瀏覽:602
好未來學而思的融資狀況 瀏覽:362
在銀行買的定期理財產品怎麼取出來 瀏覽:415
長期投資理財基金 瀏覽:550
首汽215億融資估值 瀏覽: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