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幾種國際收支理論怎麼理解(學經濟或金融的進)
吸收分析法
國際收支吸收分析法(absorption approach)指從支出(或吸收)與收入的角度來分析一國的國際收支差額是如何出現的、匯率水平是如何決定的。認為如果一國的實際收入超過了它對商品和勞務的吸收量,該國就會出現貿易順差。1952年有詹姆士·愛得華·米德和S·亞歷山大提出,從國民收入和總需求的角度,系統研究貨幣貶值政策效應的宏觀均衡分析。
核心觀點
該理論建立的基礎是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經濟分析,他把經濟活動視為一個互相聯系的整體。在這個整體中最重要的分析指標是總供給、總需求、國民收入和就業總量。
吸收分析法的表現形式:貿易差額B=國民收入Y-總吸收A
即一國的國際收支差額就是國民收入與國內吸收的差額。國際收支平衡就是總收入等於總吸收。國際收支順差意味著總收入大於總吸收。調節國際收支逆差就是要增加收入,即通常說的支出轉移政策;或減少支出,即通常說的支出減少政策,簡稱吸收政策。
轉換政策和吸收政策的相互配合運用,是一國經濟實現內外部平衡的主要條件。
現金余額效應
是最重要的一種吸收效應。假定貨幣供應一定,貨幣持有者總想將自己的實際資產的一部分,以貨幣形式佔有,這樣,隨著國內物價的上升,他們名義上持有的現金量就變得更多,結果一方面可減少他們的實際支出,另一方面又可通過出售他們的其他資產持有更多的現金,從而使其他資產價格下跌。其他資產下跌意味著利率上漲,這反過來又影響人們的消費與投資。故現金余額效應可直接影響收入──支出,也可通過利率影響收入──支出。
貨幣錯覺
使貨幣貶值人們重在注視物價而忽視貨幣收入,盡管貨幣收入也可能按比例上升,但在物價上漲的情況下,人們總是減少需求和消費。這亦有利於改善貿易差額。
收入再分配效應
這種效應一般有以下四個表現:第一,物價上漲先於工資的提高,使物價轉變為企業家的利潤;第二,物價上漲使收入從某些集團轉移到其他集團手中;第三,物價上漲使實際收入的一個更大部分轉變為政府的稅收;第四,在收入從高邊際吸收傾向朝低邊際吸收傾向移動的狀況下。
其他效應
這些效應很多,對國際收支的改善可能有利,也可能不利,如對物價上升的預期,在短期內會導致吸收的增加,不利於外貿差額的改善。
評價
吸收分析法是建立在宏觀的、一般均衡的基礎上的,比微觀的、局部的彈性分析法有所進步,並強調了政策配合的意義,不過,它仍有不足之處,表現在:
第一,兩點假設(貶值是出口增加的唯一因素、生產要素轉移機制平滑)不切實際。
第二,傾斜地以國際收支中的貿易項目為研究對象,而忽視日益發揮重要作用的資本項目,從而使其理論無法完。
② 馬歇爾需求理論
「物價—現金流動機制」理論在金本位制度下,黃金的輸出入,使外匯供求得到均衡,並使匯率在一定范圍內波動。但是無論任何國家,如果其匯率繼續維持在黃金輸出點上,而黃金不斷地輸出時,即使該國有巨額的黃金儲備,它的黃金儲備終有枯竭的一天。逆差引起黃金外流,黃金外流引起貨幣供給減少和物價下跌。物價下跌,有利於出口貿易,而不利於進口貿易。黃金流入引起貨幣供給增加和物價上漲。休謨認為,任何國家都不會發生黃金持續流出,以致黃金儲備流盡,而不能維持金本位制度的現象。這就是「物價—現金流動機制」理論。這一思想,從1752年至1914年間,先後受到亞當·斯密、穆勒、馬歇爾等古典學派經濟學家的發揚,而成為古典學派國際收支調節理論的核心。休謨的「物價–現金流動機制」在理論上分析存在著一系列缺陷: 第一,他是以貨幣數量論為依據的,因而得出物價僅因貨幣數量變化而變化; 第二,在金幣流通的情形下,黃金流動不一定會引起物價變動,因為金屬貨幣可以自發調節到必要的數量; 第三,他強調相對價格的變動,而忽視了產量和就業的變動; 第四,黃金流動同恢復國際收支平衡自動聯系起來,金融當局沒有進行干預的餘地。正是因為休謨忽略了上述4方面的情況因而過高估計了「物價–現金流動機制」對國際收支不平衡的調節作用。 彈性分析法國際收支的彈性分析法以金本位制崩潰後的浮動匯率制為背景,主要分析了一國當局所實行的貨幣貶值對該國國際收支差額的影響,著重分析了在匯率貶值改善貿易逆差所需的彈性條件和匯率貶值對於貿易條件的影響兩個方面。這一理論最初由A·馬歇爾(Afred Marshall)和A·勒納(Abba Lerner)提出,以後又由J·羅賓遜(Jane Robinson)和L·梅茨勒(L·Metzler)在20世紀30年代作了進一步的發展。理論假設彈性分析法是以馬歇爾局部均衡理論為基礎的。有以下假設:1、它只考慮在進出口市場上匯率變化的影響而假設其他條件不變(包括收入、其他商品價格、偏好等不變),進出口需求曲線本身的位置不變,因而貨物貶值的收入效應和價格效應被抽象掉了。2、所有貿易商品的供給彈性為無窮大,因而按國內貨幣表示的出口商品價格不隨需求增加而上漲,與出口相競爭的外國商品價格也不因需求減少而下降。當進口需求減少時,以外國貨幣計算的進口商品價格不下降;當進口替代商品需求上升時,與進口商品相競爭的商品價格也不上升。3、假設沒有資本流動,國際收支等於貿易收支。4、假設最初貿易是平衡的,匯率變化很小。
③ 什麼是物價–現金流動機制
物價–現金流動機制(Price Specie-Flow Mechanism) 在國際間普遍實行 金本位制 的條件下,一個國家的 國際收支 可通過物 價的漲落和現金(即黃金)的輸出輸入自動恢復平衡。 這一自動調節規律稱為「物價–現金流動機制(Price Specie-Flow Mechanism)。」它是在1752年由英國經濟學家 休謨· 大衛( Hume David )提出的,所以又稱「休謨機制」。
④ 實行固定匯率制的國家,能否使外匯儲備發揮金本位制下黃金的作用,通過價格現金流動機制實現國際收支平衡
可以。當一國國際收支處於不平衡狀態時,市場機制可以進行某種程度的調節,但這種調節的力度有限,特別是在固定匯率制度下。固定匯率制度條件下,匯率主要不是由市場來調節的。在本幣波動較大時,政府為維護固定匯率,都會主動採取干預措施。
使外匯儲備發揮金本位制下黃金的作用,通過價格現金流動機制,有可能導致匯率波動超過規定幅度、同時動用外匯黃金儲備不足以干預外匯市場時,就可以向相關機構,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申請借款。
這將減輕或避免為糾正國際收支不平衡而匆忙對本國貨幣宣布貶值、 或採取緊縮性宏觀政策、或訴諸管制等非常措施給經濟發展帶來的消極影響。
(4)物價現金流動機制是一種匯率理論擴展閱讀:
實行固定匯率制的優點:
在固定匯率制度下,匯率具有相對穩定性,匯率的波動范圍或自發地維持、 或人為地維持,這使進出口品的價格確定、國際貿易成本計算和控制、國際債權債務的清償都能比較穩定地進行,減少了匯率波動帶來的風險。
此外,匯率比較穩定, 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匯投機活動。因此固定匯率制度有利於經濟穩定發展,對世界經濟發展起到一定促進作用。
⑤ 什麼叫做物價現金流量機制
在國際間普遍實行金本位制的條件下,一個國家的國際收支可通過物價的漲落和現金(即黃金)的輸出輸入自動恢復平衡。這一自動調節規律稱為「物價–現金流動機制(Price Specie-Flow Mechanism)。」它是在1752年由英國經濟學家休謨·大衛(Hume David)提出的,所以又稱「休謨機制」。 物價–現金流動機制自動調節過程
「物價–現金流動機制」自動調節國際收支的具體過程如下: 一國的國際收支如果出現逆差,則外匯供不應求,外匯匯率上升,若外匯匯率上升超過了黃金輸送點,則本國商人不再用本幣購買外匯付給商人,而是直接用黃金支付給外國出口商,這樣黃金就大量流出。黃金外流導致本國銀行存款准備金降低,從而使流通中貨幣量減少,物價下跌,而物價下跌使得出口成本降低,本國商品的出口競爭力增強,出口增加,進口減少,直至國際收支改善。這樣,國際收支的不平衡完全能夠自發調節,用不著任何人為的干預。如果一國國際收支出現順差,其自動調節過程完全一樣,只是各經濟變數的變動方向相反而已。 物價–現金流動機制(Price Specie-Flow Mechanism)物價–現金流動機制的局限性
休謨的「物價–現金流動機制」在理論上分析存在著一系列缺陷: 第一,他是以貨幣數量論為依據的,因而得出物價僅因貨幣數量變化而變化; 第二,在金幣流通的情形下,黃金流動不一定會引起物價變動,因為金屬貨幣可以自發調節到必要的數量; 第三,他強調相對價格的變動,而忽視了產量和就業的變動; 第四,黃金流動同恢復國際收支平衡自動聯系起來,金融當局沒有進行干預的餘地。
⑥ 匯率理論的產生發展
匯率理論的產生發展,是與商品經濟的發展變化密切相關的。在中世紀,各國商品經濟有了很大發展,貨幣制度也比較健全,貨幣兌換開始經常化,於是人們就開始關注匯率問題。從那時到現在,貨幣制度經歷了貴金屬本位制、金屬匯兌本位制及信用紙幣本位制,從中也可以追蹤匯率理論發展的軌跡。
14世紀初,法國學者倫巴多回答了匯率變動的原因,他認為匯率的變動主要受風險和心理因素的影響,也有的學者認為匯率變動受貨幣供應影響。英國學者愛利斯伯里指出鑄幣外流會使對英鎊匯票的需求超過供給,導致英鎊升值,並使英鎊流動逆轉。1403年,經院學者羅道爾波利斯提出了公共評價理論,他認為匯率取決於兩國貨幣的供求,而這種供求又取決於人們對兩國貨幣的公共評價。這個理論的背景是中世紀出於宗教道德問題,許多學者參與了高利貸的討論,其中就有關於英國貨幣的匯兌比率是否隱含了遭受譴責的高利貸利息在內這樣的問題,這個理論使人們接受了一種觀點,即如果匯率是根據市場的公共評價而得出的,則是正當合法的。到了16世紀,西班牙薩拉蒙卡大學的學者們認為,貨幣的價值及其購買力是匯率的決定因素,而貨幣的價值和購買力的高低,受物價的影響,物價的變動則是由貨幣供應決定的(貨幣數量論的影子)。例如在1566年納瓦羅指出,只有知道兩種貨幣的價值之後,才知道兩種貨幣的匯率偏離鑄幣平價的各種原因,其中關鍵因素在於貨幣供求。另一位學者貝納茲認為兩國貨幣可以根據購買同樣的一攬子商品所需要的各自貨幣的比率進行兌換(購買力平價理論的萌芽),他指出,在貨幣稀缺的地方,物價相對便宜,因此用此地較少的貨幣可以兌換物價較貴的地方較多的貨幣。1642年又一位學者盧果提出,匯率是由貨幣內在價值即含金量決定,而其變動則受外在價值影響,外在價值主要取決於貨幣供求。中世紀的學者們對匯率決定及其變化的解釋主要有兩點:一是匯率的決定是以鑄幣平價為基礎的;二是匯率的變動受貨幣稀缺或豐裕程度的影響。
重商主義者對匯率問題的研究已經比較系統,17世紀前半期,匯率理論史上發生了第一次重要的爭論,主要在馬林斯、米塞爾頓以及托馬斯孟之間展開,史稱 「三M爭論」。他們都認為匯兌平衡率是由匯兌的鑄幣平價決定的,也就是按貨幣金銀含量的相應的價值比率決定的,但在匯率變動的原因等一些問題上產生了分歧。馬林斯認為如果匯率保持不變,就不會發生金銀的國際間流動。相反,如果匯率對某個國家有利,即匯率低於平衡率,則該國的金銀不會外流,如果匯率高於平衡率,那麼該國的金銀將會枯竭。匯率偏離平衡率的原因是由於非法匯兌的日益增加,損害了真實平價。因此他主張匯兌應該管制,匯兌交易應該僅限於皇家匯兌官或固定授權的另一些人,一切匯兌交易不得高於或低於匯兌平衡率,只有這樣才能防止非法匯兌,國家財富才能得以保持。米塞爾頓指責了馬林斯的觀點,他認為匯價可能圍繞平衡點波動,也就是根據貨幣的供求關系而變化;但匯兌波動不是象馬林斯所說的那樣是貨幣流動的原因,二者都取決於商品貿易的平衡。托馬斯孟也認為匯率變動的因素主要是貨幣的多少,貨幣過多,就要使它在匯兌上貶值,則匯價提高;而貨幣過少,幣值上升,則匯價降低。他還把對外貿易差額看作影響匯率波動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如果對外貿易取得順差,貨幣數量就增多,從而匯價降低,反之則相反。他認為保持一國幣值穩定十分重要,在匯兌上人為拉高或貶低本國貨幣的幣值,既不能使國家現金增加,也不能防止現金輸出。 18世紀中晚期英國經濟學家休謨和康替龍提出「鑄幣點機制理論」。其含義是:匯率決定於國際收支,國際收支逆差會使一國貨幣匯率下跌,超過一定限度(鑄幣點)時則會引起黃金輸出,從而誘發國際收支調節的鑄幣-物價流動機制,使物價降低,刺激出口。當匯率上升超過某一高度時,則會引起黃金輸入,使國內物價上升,刺激出口。斯密也注意到了匯率對進出口的調節作用。他評論重商主義關於一國匯率下跌會擴大強國的貿易逆差時指出:「匯兌的高價必定會產生類似征稅的作用,因為它增高外幣的價格,從而減少外幣的消費。所以,匯兌的高價不增加他們所謂的貿易逆差額,而只會減少他們所謂的貿易逆差額,因而也會減少金銀輸出。」從1801年開始,圍繞關於英國貨幣對其他歐洲國家貨幣貶值的原因以及其他的問題,在英國發生了「金塊論戰」。金塊主義者的代表人物有波伊得、桑頓、霍納、威特利以及李嘉圖等,他們認為英國的貨幣供應量急劇增加,特別是英格蘭銀行過度發行不可兌換銀行券,導致了英鎊貶值及其匯率下降;反金塊主義者則認為英鎊匯率下跌主要由於貿易收支的逆差造成的,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巴林、克密斯等。穆勒在1876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原理》中對匯率也作了論述。他認為,在金本位制下匯率的變動可調節貿易收支的小額不平衡,但當兩國之間出現大的不平衡時,匯率變動只有間接地通過影響國際鑄幣流動和國內價格水平,才能使均衡得以恢復。同時他還認為貨幣的對內貶值和對外貶值是同時出現的,並且方向一致,所以匯率貶值既不能刺激出口,也不能抑制進口。
在馬克思看來,所謂匯率就是以本國貨幣表示的外匯價格,或是兩國貨幣間的兌換比率,它取決於兩國貨幣所代表的價值量之比。匯率在通常情況下並不與貨幣平價一致,而是圍繞貨幣平價波動,但這種波動是有限度的,最高界限是貨幣平價加黃金運輸費用,如果超過這一界限,直接輸出黃金支付將比開出匯票支付更加合算,這樣黃金就會流出;最低界限是貨幣平價減去黃金運輸費用,如果低於這一界限,直接輸入黃金支付也將比開出匯票支付更加合算,這樣黃金將流入。貨幣平價本身變動也會引起匯率變化:一種情況是一國的貨幣貶值。主要受三種因素影響,對發行貨幣的政府信心下降;紙幣發行量超過流通需要的量;由於國際收支逆差產生的對黃金的特別需求。另一種情況是互相通匯的兩個國家分別使用銀和金作為貨幣,這兩種金屬價值的相對變化會影響兩國貨幣的平價,從而影響匯率。
到此為止,所介紹的匯率理論所處的時代都是各國普遍實行貴金屬本位制,其中以金本位制最為典型。在這種制度下,兩國貨幣之間的含金量之比即鑄幣平價被普遍認為是兩國貨幣匯率的基礎。這一時期的匯率理論幾乎就是鑄幣平價論,各理論派別之間的差異,僅僅表現在對匯率變動的解釋上。
從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大體上經歷了兩個階段,前一階段是經濟持續增長,後一階段是兩次世界大戰期間,這也正是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向壟斷階段過度時期。這一時期的匯率研究,結合了從金本位制到不兌換紙幣制度的實際,有5位經濟學家的研究值得重視。他們是戈森、瓦爾拉、阿夫塔里昂、卡塞爾和凱恩斯。戈森在1861年出版的《外匯理論》一書,是第一部系統研究外匯理論的著作。在這本著作中戈森表述了自己關於匯率決定的觀點:匯率取決於對外幣的需求和外幣的供給的比例關系。如果一國對外收入增加,對外支出減少,那麼外幣的供給將超過對外幣的需求,本國貨幣將升值;反之則貶值。外幣的供給和對外幣的需求都受到兩國的國際借貸關系支配。因而國際借貸是匯率變動的主要決定因素。這種借貸關系可以由商品輸入輸出引起,也可以由股票、債券買賣、利潤和捐贈的支付及資本交易引起。只有進入支付階段的借貸才對匯率變動有直接影響。瓦爾拉則運用一般均衡方法分析了匯率決定問題。通過分析發現,匯率是據以作出的匯款的反比,二者互成倒數。這是因為,匯率實質上是任何一個地區的貨幣的一個單位或貨幣的某一定量在其他各個地區照付時的價格。他還指出,匯率有一個固定限度,即單位黃金的運輸成本。他給出了匯率的一般均衡條件,當任何一個地區對任何另一個地區的外匯率等於這兩個地區各自對任何第三個地區的外匯之間的比率時,就可以實現匯率之間的全面平衡,當全面平衡受到干擾時會通過套匯活動使其恢復均衡。
⑦ 請詳細解釋一下「物價--現金流動機制
一國貿易差額會引起貨幣黃金的流入流出,從而改變商品的相對價格,而商品相對價格的變化又會改變貿易差額,從而使國際間貨幣黃金量的分配恢復正常。
⑧ 國際金融簡答題:簡述國際收支不平衡的調節機制
(一)、國際收支的自動調節機制
國際收支自動調節是指由國際收支不平衡引起的國內經濟變數變動對國際收支的反作用過程。在商品經濟條件下,一國國際收支不平衡時,受價值規律的支配,一些經濟變數就會出現相應變動,這些變動反過來又會使國際收支不平衡自動地得到一定程度的矯正。在不同的貨幣制度下,自動調節機制也有所差異。
1、國際金本位制下的自動調節機制
在國際間普遍實行金本位制的條件下,一個國家的國際收支可通過物價的漲落和現金(即黃金)的輸出輸入自動恢復平衡。這一自動調節規律稱為「物價–現金流動機制(Price Specie-Flow Mechanism)。」它是在1752年由英國經濟學家休謨•大衛(Hume David)提出的,所以又稱「休謨機制」。「物價–現金流動機制」自動調節國際收支的具體過程如下:一國的國際收支如果出現逆差,則外匯供不應求,外匯匯率上升,若外匯匯率上升超過了黃金輸送點,則本國商人不再用本幣購買外匯付給商人,而是直接用黃金支付給外國出口商,這樣黃金就大量流出。黃金外流導致本國銀行准備金降低,從而使流通中貨幣量減少,物價下跌,而物價下跌使得出口成本降低,本國商品的出口競爭力增強,出口增加,進口減少,直至國際收支改善。這樣,國際收支的不平衡完全能夠自發調節,用不著任何人為的干預。如果一國國際收支出現順差,其自動調節過程完全一樣,只是各經濟變數的變動方向相反而已。
上述自動調節過程可用圖(8.1)表示如下:
圖8.1 物價–現金流動機制
休謨的「物價–現金流動機制」在理論上分析存在著一系列缺陷:第一,他是以貨幣數量論為依據的,因而得出物價僅因貨幣數量變化而變化;第二,在金幣流通的情形下,黃金流動不一定會引起物價變動,因為金屬貨幣可以自發調節到必要的數量;第三,他強調相對價格的變動,而忽視了產量和就業的變動;第四,黃金流動同恢復國際收支平衡自動聯系起來,金融當局沒有進行干預的餘地。正是因為休謨忽略了上述4方面的情況因而過高估計了「物價–現金流動機制」對國際收支不平衡的調節作用。
2、紙幣流通條件下的國際收支自動調節機制
在不兌現紙幣流通條件下,黃金流動雖已不復存在,然而,價格、匯率、利率、國民收入經濟變數對於國際收支自動恢復平衡仍發揮著一定的作用。
(1)價格的自動調節機制
當一國的國際收支出現順差時,由於外匯支付手段的增多,容易導致國內信用膨脹、利率下降、投資與消費相應上升、國內需求量擴大,從而對貨幣形成一種膨脹性壓力,使國內物價與出口商品價格隨之上升,從而削弱了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能力,導致出口減少而進口增加,使原來的國際收支順差逐漸消除。
如果一國的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由於外匯支付手段的減少會導致國內信用緊縮、利率上升、國內總需求量減少、物價下跌,使出口商品成本降低,從而增強了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與此同時,進口商品在國內相對顯得昂貴而影響其進口,於是,國際收支的逆差逐漸減少,恢復平衡。
(2)匯率的自動調節機制
匯率調節國際收支是通過貨幣的升值、貶值消除順差或逆差,從而恢復國際收支平衡的。
當一國國際收支出現順差時,外匯供給大於外匯需求,本幣匯率上升,進口商品以本幣計算的價格下跌,而出口商品以外幣計算的價格上漲,因此,出口減少,進口增加,貿易順差減少,國際收支不平衡得到緩和。
當一國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外匯需求大於外匯供給,本幣匯率下跌,出口商品的價格以外幣計算下跌,而以本幣計算的進口商品的價格上升,於是刺激了出口,抑制了進口,貿易收支逆差逐漸減少,國際收支不平衡得到緩和。
(3)國民收入的自動調節機制
國民收入的自動調節機制是指在一國國際收支不平衡時,該國的國民收入、社會總需求會發生變動,而這些變動反過來又會減弱國際收支的不平衡。
當一國國際收支出現順差時,會使其外匯收入增加,從而產生信用膨脹、利率下降,總需求上升,國民收入也隨之增加,因而導致進口需求上升,貿易順差減少,國際收支恢復平衡。
當一國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會使其外匯支出增加,引起國內信用緊縮、利率上升,總需求下降,國民收入也隨之減少,國民收入的減少必然使進口需求下降,貿易逆差逐漸縮小,國際收支不平衡也會得到緩和。
(4)利率的自動調節機制
利率的自動調節機制是指一國國際收支不平衡會影響利率的水平,而利率水平的變動反過來又會對國際收支不平衡起到一定的調節作用。
一國國際收支出現順差時,即表明該國銀行所持有的外國貨幣存款或其他外國資產增多,負債減少,因此產生了銀行信用膨脹,使國內金融市場的銀根趨於松動,利率水平逐漸下降。而利率的下降表明本國金融資產的收益率下降,從而對本國金融資產的需求相對減少,對外國金融資產的需求相對上升,資本外流增加、內流減少,資本項目順差逐漸減少,甚至出現逆差。另一方面,利率下降使國內投資成本下降,消費機會成本下降,因而國內總需求上升,國外商品的進口需求也隨之增加,出口減少,這樣,貿易順差也會減少,整個國際收支趨於平衡。
反之,當一國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即表明該國銀行所持有的外國貨幣或其他外國資產減少,負債增加,於是就會發生信用緊縮,銀根相應地趨緊,利率隨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而上升,利率上升必然導致本國資本不再外流,同時外國資本也紛紛流人本國以謀求高利。因此,國際收支中的資本項目逆差就可以減少而向順差方面轉化;另外,利率提高會減少社會的總需求,進口減少,出口增加,貿易逆差也逐漸改善,國際收支逆差減少。
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國際收支自動調節機制的正常運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往往難以有效地發揮作用,因為它要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和制約。
(1)國際收支的自動調節只有在純粹的自由經濟中才能產生作用。政府的某些宏觀經濟政策會干擾自動調節過程,使其作用下降、扭曲或根本不起作用。自西方國家盛行凱恩斯主義以來,大多數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
(2)自動調節機制只有在進出口商品的供給和需求彈性較大時,才能發揮其調節的功能。如果進出口商品供給、需求彈性較小,就無法縮小進口、擴大出口,或擴大進口、減少出口,改變入超或出超狀況。
(3)自動調節機制要求國內總需求和資本流動對利率升降有較敏感的反應。如果對利率變動的反應遲鈍,那麼,即使是信用有所擴張或緊縮,也難以引起資本的流入或流出和社會總需求的變化。對利率反映的靈敏程度與利率結構相關聯,也與一國金融市場業務的發展情況息息相關。
由於自動調節機制充分發揮作用要滿足上述三個條件,而在當前經濟條件下,這些條件不可能完全存在,導致國際收支自動調節機制往往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因此,當國際收支不平衡時,各國政府往往根據各自的利益採取不同的經濟政策,使國際收支恢復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