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五年級科學杠桿是怎麼樣工作的優秀教案
1.案例是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在這個情境中,包含有一個或多個疑難問題專,同時也可能包含屬有解決這些的方法。
2.「教學案例描述的是教學實踐。它以豐富的敘述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感情在內的故事。」
3.教學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決策或疑難問題的教學情境故事,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學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達成等現象。這類案例的搜集必須事先實地作業,並從教學任務分析的目標出發,有意識地擇取有關信息,在這里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關鍵。
4.教學案例是指「由教師撰寫,或由研究人員與教師共同撰寫的敘述性的教學實踐記錄。」
Ⅱ 冀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怎樣才能省力》教案
教學目標:
1、認識杠桿;知道杠桿的作用—在什麼條件下省力?在什麼條件下費力?在什麼條件下不省力、也不費力?以及杠桿在實際中的應用。
2、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
3、能夠積極的想辦法解決生活中遇到的怎樣用較小的力解決的問題。
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1、重點:在操作實驗、思考的基礎上得出結論:
當支點到力點的距離— — —
2、難點:認識杠桿上的「三點」(支點、重點、力點);分析、歸納、杠桿工作規律。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談話:地面上是一些舊旗桿基座用的部份鋼筋混凝土塊。由於它們很重,瓦工們暫時還沒有設法將它們運走。同學們有什麼方法,把它們搬運到操場的一角去嗎?
(二)學習新課
1、建立「杠桿」的概念
(1)請力氣大些的1—2名男生用手搬,合作抬混凝土塊。
(2)學生思考:搬不動、移不走怎麼辦?(引導學生說出用木棍式的東西來撬)
(3)請體力小些的女生(1人)用木棍撬混凝土塊。
a. 大家想:怎麼撬? B. 一女生動手用木棍撬。
(4)教者把准備好的12根木棍,發給各實驗小組,讓每一個學生都來一次,都來感受下下先搬後撬的親身體驗。
(5)建立「杠桿」的概念
我們剛才用來撬移鋼筋混凝土塊用的木棍,在實際運用中,人們常常會先在木棍下墊上磚塊、石塊、鐵塊之類的能夠支撐木棍用的物體,再用木棍來撬重物。這時的木棍已不再是一根普通的棍子了,它成了一種簡單的機械—杠桿。
(6)講解:杠桿上的「三點」:支點、重點、力點。
2、認識「杠桿的作用」
(1)發現杠桿的省力原理
a. 提問:運用杠桿作工具時有什麼作用?B. 學生舉例
c. 學生比較:動手搬、抬和用木棍撬移混凝土塊的兩種不同效果,並交流操作實踐中的體會。
d. 名人言:「只要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一個人把地球撬動」。
e. 歸納得出結論:杠桿有省力作用。
(2)實驗認識,用杠桿作工具時,還有費力和不省力、也不費力的情況。
a. 提問:是不是一旦應用了杠桿就能省力?
b. 學生用杠桿尺實驗研究。
c. 學生匯報實驗研究的結果。
d. 學生演示:(1)用鑷子取瓶中的彈子;(2)用天平稱彈子。
e. 歸納小結:用杠桿作工具時,除了省力的情況外,還有「費力」和「既不省力,又不費力」兩種情況。
3、探索研究杠桿工作規律
(1)提問:你能否利用人們應用「杠桿原理」製造出的工具,去探索一下杠桿的工作規律?
(3)學生利用工具操作,研究探索杠桿工作規律。
A、看課文中插圖,認識人們應用「杠桿原理」製造的工具(釘錘、剪刀、鉗子、鑷子)
B、利用實物分析:「釘錘、剪刀、鉗子、鑷子」上哪是「支點」?哪是「重點」?哪是「力點」?
C、利用工具操作:
a. 用「起釘錘」拔木板上的釘子; b. 用「剪刀」剪硬紙板;
c. 用「鉗子」剪斷鐵絲;d. 用「鑷子」取出瓶中的彈子。
D、說一說:
a. 杠桿在什麼條件下省力?
b. 杠桿在什麼條件下費力?
c. 杠桿在什麼條件下既不省力,也不費力?
E、思考、討論:
a. 常用的表示數量關系的符號有幾種?
b. 怎樣運用其中的一種符號,把杠桿上的「三點」,在什麼條件下省力、在什麼條件下費力、在什麼條件下既不省力也不費力的規律表示出來?
F、歸納總結:杠桿的工作規律
當支點到力點的距離— — —
4、小結:
杠桿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是十分廣泛的。杠桿的外形是可以改變的,它並不都是像一根棍子。但凡是有支點、力點、重點,工作時力點與重點圍繞支點轉動的裝置,都是利用了杠桿的原理。
杠桿的工具並不都是省力的,也有是費力的,這主要是為了工作方便。
人們一旦掌握了杠桿的規律,就可以根據需要,製造出各種各樣的杠桿類的工具。
(三)鞏固應用
1、(出示小黑板)請你舉例,說說杠桿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2、學生交流。
(四)布置作業
課外應用杠桿原理做一些實事,並把所做的經過等記入日記,向大家匯報。
Ⅲ 物理 杠桿
使杠桿趨向於運動的力叫動力;阻礙杠桿運動的力叫阻力。比如用杠桿撬石塊,人用力是想讓杠桿運動,從而將石塊撬起,這個力就叫動力;而石塊的重力壓在杠桿上,不想讓它運動,這就是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