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匯率傭金 > 介紹我國匯率制度的書

介紹我國匯率制度的書

發布時間:2021-09-16 08:45:49

『壹』 哪位能推薦幾本關於國際上貨幣制度和匯率方面的書

國際金融(第12版)英文版
作 者: (美)普格爾 著
出 版 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5-3-1
這本是我們這個學期用的教材,雖然是英文版的,但是內容通俗易懂,只要有一定的英語水平,看懂應該沒問題。

『貳』 介紹各國匯率體制的書籍

《國際金融》(第六版)
[美] 查爾斯•希爾著
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
定價 :25.00元

『叄』 有學習匯率的書籍嗎

匯率與通貨膨脹過去幾年,中國的人民幣匯率無論在中國還是在國際金融界都是一個熱門話題,其間產生了很多爭議、建議和思考。尤其是人民幣匯率與美國的爭議是個最突出的問題之一,也是兩國的經濟關系史上值得特寫的一個篇章。作者在文章「人民幣匯率與美國經濟」中闡述了人民幣匯率問題的背景及由來,同時結合美國經濟-石油價格-人民幣匯率論述了三者之間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關聯。
本文的中心論題為匯率與通貨膨脹的關系,其中主要闡述匯率問題、國際及中國匯率制度演變、匯率決定理論、美元匯率的走向與中國的CPI(全國居民消費指數)走向的驚人一致性及其內在機制、提出匯率決定的「價值統一說」,並預測了人民幣匯率走向與中國的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的關聯。

1、匯率制度簡介

隨著生產和貿易的國際化、全球化,世界各國開始意識到國際「清償力」及其「穩定」越來越成為國際貨幣體系的追求目標。國際貨幣體系也就是狹義上的國際金融體系,即由國際間資本流動及貨幣往來而引起的貨幣兌換關系,以及相應的國際規則或慣例組成的有機整體。國際金融體系的核心層是國際匯率制度。
國際匯率制度自從1880年的國際金本位制以來經過了125年的風風雨雨,經過了無數的創新、衰落和摸索,其間經歷了金本位制、布雷頓森林體系、牙買加體系以及現在的區域貨幣一體化,並且整個金融世界依然在絞盡腦汁、窮盡智慧,力圖尋找更加穩定的並能夠滿足不斷發展和變化的世界經濟要求的國際匯率制度。

1.1 國際匯率制度的演進

1) 金本位制
是一種以一定成色及重量的黃金為本位貨幣的貨幣制度,它包括三種形式:
金幣本位制、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其中金幣本位制是金本位制的典型形式。國際金本位體系開始於1880年,與1936年隨著英國、美國、法國等的放棄而徹底崩潰。國際金本位制要求各國遵守三條原則:
①貨幣自由兌換黃金,其含量保持穩定;
②黃金自由輸出入,對外匯或黃金的買賣不加限制;
③貨幣發行必須有一定的黃金准備。

2) 布雷頓森林體系

固定匯率的紙幣制度(1944年~1973):第二次大戰中的44個同盟國的代表於1944年7月1~22日在美國的新罕布希爾州的布雷頓森林召開了「聯合和聯盟國家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以懷特計劃(懷特系美國財長助理)為基礎並參照了凱恩斯計劃(凱恩斯系英國著名經濟學家)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總稱布雷頓森林協定。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主要內容和問題:
建立以美元為中心的匯兌平價體系。所規定的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的原則使美元等同於黃金,成為黃金的等價物,這實際上是一種美元—黃金本位制,美元成為實際的國際貨幣。 l
該協定主要通過三條途徑解決國際收支失衡問題:依靠國內經濟政策、依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依靠匯率變動。 l
特里芬難題和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美國經濟學家特里芬在對布雷頓森林體系進行分析研究後指出,如果沒有別的儲備貨幣來取代美元,以美元為中心的匯兌平價體系必將崩潰。其原因是美元承擔了相互矛盾的雙重職能:一方面,美元為世界經濟和貿易發展提供清償能力和儲備的需要、保持美元的信用並且維持美元按照官價可兌換黃金;為了滿足上述各國清償力及儲備需要,美國只能通過對外負債的形式提供美元,即美國必須保持國際逆差。另一方面,美元的持續國際收支逆差,必然導致美元的貶值危機,從而不能按照官價兌換黃金,所以為了維持美元的信用及可兌換性,美國必須保持國際順差。這種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美元處境,被稱為「特里芬難題」。 l

3) 牙買加體系
紙幣制度下的浮動匯率制(1976年以後):1971年開始美元兌換危機不斷加深,加上接踵而來的石油危機,使得建立穩定並可調整的匯兌平價體系的希望徹底破滅。1976年1月,IMF國際貨幣制度臨時委員會達成《牙買加協定》,同年4月,IMF理事會通過《IMF協定第二次修正案》,對國際金融體系做出新的規定,認可了1971年以來國際金融的重大變化,從此國際貨幣關系進入「牙買加體系」時代。
1) 牙買加體系的主要內容
①成員國可以自由選擇匯率安排,固定匯率制與浮動匯率制並存。
②廢除黃金官價,取消成員國之間或成員國與IMF之間以黃金清償債權債務的義務。
③增加IMF的份額,提高IMF的清償能力,使SDRs成為主要的國際儲備,降低美元的國際儲備作用。
④擴大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融通,以滿足發展中國家的特殊要求。

4) 國際金融一體化
國際金融一體化主要表現為:各國金融政策傾向一體化;全球金融市場一體化(重點是離岸金融市場與衍生金融工具的發展、證券投資國際化);資本流動自由化、國際化,這是世界金融一體化最突出的表現,它包括貨幣兌換自由、資本在行業間轉移自由和資金進出自由。

5)歐洲貨幣一體化
經過長達45年的不懈努力,歐盟的其中12個成員國於2002年1月1日開始採用統一的貨幣(鈔票和硬幣)-歐元,實現了貨幣一體化。這十二個國家為德國、比利時、法國、義大利、西班牙、愛爾蘭、盧森堡、荷蘭、奧地利、芬蘭、葡萄牙和希臘。

1.2 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演進

人民幣是中國的官方貨幣,單位以元表示。人民幣匯率是指人民幣對外幣的比價,又稱人民幣匯價, 是人民幣對外價值的體現。人民幣匯價通過經營外匯業務的銀行和金融機構掛牌公布,分為買入價、賣出價和中間價。

我認為人民幣與西方貨幣之間的匯率可以分為三個歷史性時期,即第一時期為1949年至1994年,第二時期為1994年至2005年7月21日匯率新政,第三時期為2005年7月21日以後。
第一時期(1949~1993年):人民幣匯率在不斷的實踐和摸索中得到發展、完善,最終走出不確定的求索階段,建立了擁有中國自己特色的外匯體制。

第二時期(1994年1月1日~2005年7月21日):自此中國的外匯體制開始步入市場化道路,確立了實現人民幣完全可兌換的最終目標。主要事件或特點:
(1) 匯率並軌,不再實行公布匯率和調劑匯率,而實行「以市場為基礎的、有管理的單一浮動匯率」,起點浮動匯率為1美元=8.70元。
(2) 建立銀行間外匯交易市場,改進了匯率形成機制。
(3) 1996年12月,實現了人民幣經常項目下的完全可兌換。

第三時期(2005年7月21日~至今):中國人民銀行於2005年7月21日出其不意地宣布對人民幣匯率機制進行改革,從此,中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形成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同時人民幣升值2%,1美元=8.11元成為7月22日銀行間外匯交易市場的中間價。自此新的匯率形成機制決定人民幣匯率。2、紙幣制度下的匯率決定

2.1 傳統的匯率的決定理論

傳統的匯率決定理論包括購買力平價理論、國際借貸理論、利率平價理論等等,它們從匯率的決定基礎、方向和機理等各個角度解釋匯率的決定機制。它們各有長短,但是又相互補充。現簡單闡述如下:

1)購買力平價說:
購買力平價的思想起源於16世紀中葉西班牙的薩拉蒙卡(Salamanca)學派,瑞典的經濟學家卡塞爾(K.G.Cassel)於1918年首次提出了購買力平價的概念,並於1922年在其出版的《1914年以後的貨幣與外匯》中奠定了購買力平價的基礎。主要觀點包括:
(1)貨幣的購買力:貨幣作價值尺度和支付手段使得其具有購買力,即購買商品和服
務的能力。人們需求貨幣,根本上是因為其具有購買力。貨幣購買力與物價成反比,是一般物價指數的倒數。購買力平價理論認為兩國貨幣匯率應該由兩國貨幣 的購買力比決定,或者說由兩國物價水平之比決定。
(2) 絕對購買力平價:匯率被定義為兩國價格水平的比率。例如「巨無霸指數」:一
個巨無霸麵包價格在美國是2.49美元,在中國是10.5元人民幣,那麼美元對人民幣的匯率為 1$=4.22 CNY (10.5/2.49)。這是一個簡單化的例子。
(3) 相對購買力平價:匯率(E)被定義為基期匯率(E0)與兩國價格指數的乘積,即
E = E0 * (1+ Ih)/(1+If),其中,Ih和If分別為本國和外國的通貨膨脹率。
同時可以得到:匯率變化率= Ih - If,即兩國的通貨膨脹率之差決定匯率變化走向和幅度。

2)國際借貸說

由英國經濟學家戈森(G.L. Goschen)在1861年出版的《外匯理論》(Theory of Foreign Exchange)中系統地解釋了金本位制下匯率變動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國際借貸說。國際借貸說的主要觀點:
(1) 國際借貸指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差額構成國際借貸差額。在一定時期內(如一年),國際收支順差稱為國際借貸出超,出超數額為該國對其他國家的凈債權;國際收支逆差稱為國際借貸入超,入超數額為該國對其他國家的凈債務。國際借貸反映一國國際收支的動態差量關系。戈森認為引發國際借貸的因素主要有商品的輸入和輸出、股票和債權的買賣、利潤和捐贈的收付、資本交易等。
(2) 戈森認為,匯率直接取決於外匯供求關系,國際借貸關系是影響匯率波動的關鍵。一國國際借貸出超,國際市場上該國貨幣供不應求,該國貨幣升值;反之,一國國際借貸入超,國際市場上該國貨幣供大於求,該國貨幣貶值。
(3) 戈森將國際借貸分為固定借貸和流動借貸。前者指借貸關系已經形成,但是尚未進入實際收付階段的借貸,相當於長期債權債務關系;後者是指已經進入實際收付階段的借貸,相當於經常項目收支。戈森認為固定借貸對當期資本流動、外匯供求的影響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只有流動借貸的改變才會對外匯供求產生影響。
(4) 戈森認為,其他因素如物價、黃金存量、利率水平、信用狀況等也會對匯率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是決定匯率漲落的最重要因素仍是國際借貸關系。

3)利率平價理論

利率平價理論揭示了兩個國家的利率水平的差異與兩國的即期匯率和遠期匯率及預期的即期匯率的密切關系。利率平價理論最早由英國著名的經濟學家約翰.凱恩斯於1923年在《貨幣改革論》中首次提出,被稱為古典利率平價理論。後來經過英國經濟學家保羅.艾因齊格於20世紀50年代從動態角度提出了利率和匯率的關系,提出動態利率平價理論(或稱為「交互原理」)。隨後(20實際50~70年代)由於歐洲美元市場及離岸金融市場的興起,使得國際金融格局和資本流動出現了不同的特點,並對匯率決定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由此產生了現代利率平價理論。主要包括:無拋補利率平價理論、拋補利率平價理論、動態利率平價理論、現代利率平價理論等。

2.2 價值統一規律

1) 貨幣的對內價值與對外價值

貨幣具有的購買能力也稱為對內價值,相當於物價的倒數(物價越高,貨幣購買力越低,反之亦然);以另外一國貨幣表示的本幣價值(間接標價法)即為匯率,這也被稱為貨幣的對外價值。
理論上貨幣的對內與對外價值應該一致。作者相信:就如同自由落體會在沒有阻力的情況下會被地球引力拉向地球,貨幣本身也會自然地追求對內與對外價值的一致。
1) 多種主客觀因素會使得貨幣的對內與對外價值偏離,包括:
(1) 外匯在外匯市場上作為一種商品受到供求關系的影響並發生波動,從而導致貨幣的對內和對外價值發生偏離,甚至長期和大幅度的偏離。
(2) 通貨膨脹會降低貨幣的對內價值,從而使價值分離。
(3) 利率的提高會提升貨幣的對內價值,會產生價值分離。
(4) 在釘住及聯系匯率時,被釘住的貨幣升值或貶值從而使釘住貨幣發生內外價值偏離。
(5) 其他各種因素,如政府管制、投機及心理因素,等等。

2) 作者關於匯率決定的認識

作者認為,上述三種匯率決定理論都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在特定的經濟、金融和政治背景下對當時的匯率機制的最充分、最有效和最接近的描述。由於經濟、金融和政治環境的不斷變化和發展,出現了新的情況和問題,原有的模式以及相關的邊界條件需要重新界定,從而出現了新的理論。尤其是隨著二十世紀以來突飛猛進的信息化、金融一體化浪潮覆蓋地球的每一個角落,使得浮動匯率體系變得更加復雜,瞬間萬變。
絕對購買力反映了匯率的決定基礎,是匯率的理論上的基礎,拋開各種其他因素的影響,購買力應該是兩種貨幣交換的基礎。但是由於實際操作中產品和價格的復雜性、動態性和相對性,很難絕對地確定兩種貨幣的匯率比價。相對購買力平價反映了匯率的變化趨勢與價格水平的關系,或者說與通貨膨脹水平的關系,可以動態地反映匯率的走向,但是基期匯率水平的確定是個問題。物價水平主要決定於供求關系和一國的貨幣供應量。供不應求時,物價上升;貨幣供應量增加過快,物價就會上漲。
國際借貸說從貨幣的國際支付的功能的角度來說明匯率的走向。外匯的一個根本的用途就是支付手段,即用以購買外國的產品、服務和資產(如房地產、債券等)。在過去的封閉經濟時代,沒有國際借貸的問題,因為人們自給自足,無需購買外國的產品和服務,所以也就沒有這么復雜的匯率問題。從這個角度而言,國際借貸所揭示的國際收支對於匯率的影響是必然的、也是顯而易見的。確實當今各國的匯率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一國的國際收支,包括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下的收支平衡,而且有時候資本項下的劇烈的短暫的失衡會對一國的金融體系造成災難性的打擊,如1997年的泰國等國的金融危機,香港1998年的金融保衛戰等。一國的出口競爭力和吸引外資的能力往往影響其國際收支條件。出口競爭力強、吸引外資能力強,就會改善國際收支,出現出超;反之出現入超。
利率平價理論反映了利率這個重要的金融指標對於匯率的影響。各國貨幣之間利率的差異引起套利行為,從而出現遠期升貼水和匯率浮動。同時利率的變動也受資本流動的影響,比如在出超時,本幣匯率上升,外匯大量流入,基礎貨幣增加,貨幣供應量大幅上升,使得市場利率下降,市場利率下降必然使得套利資金減少流入,減少貨幣供應量或者減緩貨幣供應量的增加速度。

3) 價值統一規律

雖然影響匯率水平的因素很多,除了上述因素外,還包括一國的貨幣政策、利率政策、心理因素、一國與匯率直接相關的政策(匯率非自由浮動國家的匯率決策如升值或貶值決定)、政治因素以及其他非人為因素等。但是所有的因素最終將影響貨幣的對內價值與對外價值的關系和比率。我認為匯率是一個各種因素作用於貨幣的對內價值和對外價值的結果,而貨幣的對內與對外價值最終總是趨於一致和平衡。但是匯率的動態波動並非毫無方向、毫無規律的,而是追隨一種自然的經濟規律,那就是對內價值和對外價值的統一,如同一價定律,貨幣的對內價值和對外價值自然地趨向統一,就如同自由落體在沒有阻力干擾時自由地落向地面一樣,而阻力(如風向、空氣浮力等)只是改變落體下落的速度、方向及路徑,但是那並未改變自由落體的自然規律。作者稱此為「價值統一說」或「價值統一規律」。
盡管兩種貨幣的匯率取決於諸多因素並且很難量化,但我認為決定匯率及其運行方向的根本因素主要為兩方面:
第一、 購買力平價定律。即兩種貨幣的購買力之比率是匯率決定的基礎。貨幣的購買力決定於貨幣的價格水平、通貨膨脹因素、一國的經濟實力(如一國能夠以低成本、高效率地生產產品會使得其貨幣購買力相對提高)、資源充裕度、生產力水平,等等。
第二、兩種貨幣的供求關系。如上述的國際借貸說、利率平價理論的本質是通過改變兩種
貨幣在國際金融市場(廣義的非特定地理區域的)的供求關系而影響兩種貨幣的相對價格,這有點類似普通商品的供求關系決定價格,如同「一隻無形的手」作用於外匯市場。只不過引起兩種貨幣供求變化的因素是多種的,包括國際貿易、資本流動(直接投資、證券市場融資、國際轉移支付等)、利率差導致的套利行為、金融投機行為等等。

4) 價值統一說的傳導機制

由於貨幣追求對內和對外價值的統一,當任何經濟因素使得對內和對外價值偏離時,貨幣就會通過升值、貶值或其他行為是的內外價值趨向一致。比如在釘住匯率制情況下,外幣的不斷貶值使得對外價值下降,本幣也會對內貶值,結果表現為通貨膨脹;反之當外幣升值時,可能會導致本幣對內升值,出現通貨緊縮的壓力。理論上而言,當一國貨幣的對內價值與對外價值達到一致和平衡時,該國的通貨膨脹應該為零-即不發生通貨膨脹也不發生通貨緊縮。5) 價值統一說的幾個例證

l 在本幣與外幣採取釘住或者准釘住(可浮動范圍很小)情況下,當外幣發生大幅度貶值時或者出現比較大的通貨膨脹時,本幣為了追求內外價值統一,本幣也會出現貶值即發生通貨膨脹。2003年和2004年,美元對歐元和日元連續貶值(見圖2.1和2.2),而中國匯率與美元釘住掛鉤,結果使得人民幣由過去一年多的通貨緊縮轉為通貨膨脹。

l 一價定律:簡而言之,就是同種商品無論出現在哪裡都是同一價格。據此定律,同一種商品在兩地的價格差不能超過兩地間的商品運費,否則會引發商品套利行為。
l 1997~1998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中國人民幣堅持高位而沒有跟隨其它亞洲貨幣進行貶值,由於人民幣釘住美元使得人民幣對外價值高於對內價值,結果導致了此後的低通脹和通貨緊縮(2001~2002年)。
l 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蒙代爾認為,2005年中國通貨膨脹率大大低於年初預期的原因,他認為這是因為今年中期開始的強勢美元造成的。美元貶值,中國通脹;美元升值,中國則通縮。(見圖2.1、2.2和2.3)
(來源:國家統計局)

3、美元匯率走向與中國的CPI

作者通過對中國2001~2005年11月的CPI(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列出表格制圖發現: 中國的CPI與美元匯率的走向驚人的一致,似乎存在著內在的關聯。在此,作者採用了美元兌歐元的匯率來作為分析,因為歐元是世界上除美元以外最具有代表性的貨幣。
圖4.1: 中國2001年~2005年11月份的CPI數據及走向。
圖4.2:歐元兌美元匯率(2001~2005年)的匯率數據及走向。
我們不難發現如下規律:

1) CPI與美元/歐元匯率走向非常一致。
2) 美元兌歐元匯率於2004年1季度跌至新低谷(歐元兌美元達到1.2~1.3之間),同期中國的CPI創新高(超過103)。
3) 2004年的3季度和4季度美元兌歐元創新低谷(歐元兌美元達到1.2~1.4之間),同期中國的CPI一路超過1.05,創造過去5年的最高點。
4) 2005年2季度以來,美元兌歐元一路走強攀升(歐元兌美元從大約1.35跌至大約1.17),同期中國的CPI一路走低,徘徊在101和102左右。

另外,中國從2001年9月至2002年12月的16個月的期間處於通貨緊縮的陰影之中(其間只有01年10月CPI為100.2和02年2月CPI為100,其餘月份CPI均為100以下)。但是中國從2003年1月起走出通貨緊縮通道,從此逐步步入通貨膨脹通道。此時(2003年1月)歐元兌美元大約在1.02~1.03左右,這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根據價值統一論,此時人民幣不存在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也就是人民幣對內與對外價值基本一致。粗略言之,當歐元兌美元處於1左右的時候,美元兌人民幣處在8.3的時候,人民幣的內外價值統一。如果美元繼續貶值,人民幣對內將跟著對內貶值,中國將面臨通貨膨脹壓力;如果美元出現升值,則中國將面臨通貨緊縮的壓力。事實上,美元兌歐元自從2002年1月份後持續貶值,直到2005年的一季度達到最低谷(歐元兌美元在1.35左右),此後開始反彈,但是目前依然維持在較高的水平(歐元兌美元在1.18左右)。
目前的美元兌人民幣匯率水平在8.07左右,人民幣相對2005年7月21日前的水平升值了大約2.6%。
根據設在美國華盛頓的「國際經濟研究所」的經濟師高士登(Morris Goldstein)於2004年5月在大連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關於中國外匯體制研討會上提出的「調整中國的匯率政策」 (Adjusting China』s Exchange Rate Policies)文章中提出,根據各種平衡模式計算,人民幣被低估程度為15%~25%之間。其實我認為,在評估人民幣被低估水平的時候應該考慮一個三角關系:美元、歐元及人民幣。當美元相對於歐元和日元不斷貶值的時候,人民幣相對美元的高估程度也會是動態的,當然關鍵是如何確立中間水平-即美元兌歐元處在何種水平的時候,人民幣的對內與對外價值趨於一致,或者說中國的通貨膨脹水平接近於零。事實上從2002年初到2005年1季度期間,美元相對歐元貶值了大約40%,這大大提高了人民幣升值壓力。

作者謹做如下觀察與推測:

l 當歐元兌美元處於1.0水平左右時,美元兌人民幣為8.3(釘住),此時中國處於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的臨界點,根據上述「價值統一說」,此時人民幣對內對外價值相等。

l 整個2004年,歐元兌美元匯率處於1.2~1.35之間,相對於2003年1月的1.0的水平美元貶值為17%~26%。由於2004年人民幣釘住美元,匯率維持不變,也意味著人民幣也無條件地隨著美元貶值相同的幅度。所以如果在2004年以後美國抱怨人民幣被低估是可以被接受的。並且相對於2003年初,美元2004年以來的貶值幅度確實接近於上述高士登所證明的15%~25%的水平。

l 2005年以來,隨著美元利息上升以及經濟的走強,美元相對於歐元及日元反彈,歐元兌美元最近水平處於1.18左右,也就是說自2005年初以來美元對歐元已經升值約14%(這也無形中緩解人民幣的升值壓力),同期中國的CPI也從2005年2月的3.9%下滑到9、10、11月份的0.9%、1.2%和1.3%的水平。作者認為根據價值統一說規律,人民幣隨著美元的升值,對內價值提高,對內進行升值,CPI幅度逐漸減小。

l 隨著人民幣相對美元的逐漸升值(目前已經升值約2.6%),以及美元對歐元的逐漸反彈,人民幣的升值壓力逐漸減小。人民幣將之間提升對外價值,對內貶值壓力減小,通脹壓力緩解。如果美元持續走強,歐元兌美元達到1.0甚至更低水平,由於人民幣已經升值並且逐步上升,則可能導致人民幣對外價值高於對內價值之慮,從而引起人民幣對內價值提升即對內升值並出現通貨緊縮的壓力。反之,如果美元兌歐元持續走低並維持較低水平,人民幣需要逐漸升值緩解通脹壓力。從目前的CPI水平(101.3)而言,如果人民幣的持續升值與美元走強同時持續發生,則中國會有發生通貨緊縮之慮。

中國的人民幣匯率將在未來時間內逐步穩定升值-這是政府和商界的共識,但是作者在此提醒:人民幣逐步穩定升值的同時必須觀察美元對歐元和日元的走勢,如果出現美元對歐元大幅升值,則人民幣的升值策略必須慎重,應該本著綜合平衡、權衡利弊的精神適當取捨,選擇有利於中國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上述假設或推測是給予過去的實際經濟金融數據,而當時的經濟數據與當時特殊的經濟環境相關,並且作者不排除其中的偶然性巧合的存在。況且經濟問題本身是個無法百分之百定量的問題,存在著無數的變數以和不確定性,所以關於未來的經濟走勢,作者只是謹做推測,不敢妄加預言。

參考文獻:

1、「國際金融」,陳雨露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Adjusting China』s Foreign Exchange Policies」, Morris Goldstein (高士登),(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3、雅虎財經網站
4、中國統計局網站

『肆』 我國匯率制度改革的歷史及背景

變革歷程:

1979年至1984年:人民幣經歷了從單一匯率到雙重匯率再到單一匯率的變遷。

1985年至1993年:人民幣對外幣官方牌價與外匯調劑價格並存,向雙匯率回歸。

1994年:中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實行銀行結售匯制,取消外匯留成和上繳,建立銀行之間的外匯交易市場,改進匯率形成機制。

2005年:中國建立健全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影響匯率制度的重要事件:

人民幣匯率1994年以前一直由國家外匯管理局制定並公布。

1994年1月1日人民幣匯率並軌以後,實施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中國銀行,德意志銀行等七家銀行根據前一日銀行間外匯市場形成的價格,公布人民幣對美元等主要貨幣的匯率,各銀行以此為依據,在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浮動幅度內自行掛牌。

2015年:在制定當日人民幣中間價時,首先參考上日「收盤匯率」,即銀行間外匯市場的人民幣兌美元收盤匯率(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的供需狀況。

同時參考「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即在一籃子貨幣兌美元匯率有所變化情況下為保持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匯率基本穩定所要求的人民幣對美元雙邊匯率的調整幅度。各家做市商可以根據對不同籃子的權重選擇不同從而報出不同中間價。

形成背景:

1994年以前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新中國成立以來至改革開放前,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人民幣匯率由國家實行嚴格的管理和控制。

根據不同時期的經濟發展需要,改革開放前我國的匯率體制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單一浮動匯率制(1949~1952年)、五六十年代的單一固定匯率制(1953~1972年)和布雷頓森林體系後以「一籃子貨幣」計算的單一浮動匯率制(1973~1980年)。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進入了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的改革開放新時期。為鼓勵外貿企業出口的積極性,我國的匯率體制從單一匯率制轉為雙重匯率制。

經歷了官方匯率與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並存(1981~1984年)和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價格並存(1985~1993年)兩個匯率雙軌制時期。其中,以外匯留成制為基礎的外匯調劑市場的發展,對促進企業出口創匯、外商投資企業的外匯收支平衡和中央銀行調節貨幣流通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價格並存的人民幣雙軌制的弊端逐漸顯現出來。一方面多種匯率的並存,造成了外匯市場秩序混亂,助長了投機;另一方面,長期外匯黑市的存在不利於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和人民幣的信譽。外匯體制改革的迫切性日益突出。

1994~2005年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要求,「改革外匯體制,建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和統一規范的外匯市場,逐步使人民幣成為可兌換貨幣。」

1993年12月,國務院正式頒布了《關於進一步改革外匯管理體制的通知》,採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具體包括,實現人民幣官方匯率和外匯調劑價格並軌;建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取消外匯留成,實行結售匯制度;建立全國統一的外匯交易市場等。

1994年1月1日,人民幣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價格正式並軌,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企業和個人按規定向銀行買賣外匯,銀行進入銀行間外匯市場進行交易,形成市場匯率。中央銀行設定一定的匯率浮動范圍,並通過調控市場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

1997年以前,人民幣匯率穩中有升,海內外對人民幣的信心不斷增強。但此後由於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為防止亞洲周邊國家和地區貨幣輪番貶值使危機深化,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主動收窄了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

隨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逐步減弱,近幾年來我國經濟持續、平穩較快發展,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金融領域改革取得了新的進展,外匯管制進一步放寬,外匯市場建設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為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創造了條件。

黨中央、國務院於2005年7月21日出台了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改革的內容是,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而是按照我國對外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

根據對匯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測算,人民幣對美元即日升值2%,即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兩個多月來,人民幣匯率制度有序過渡,平穩運行。

(4)介紹我國匯率制度的書擴展閱讀:

現行人民幣匯率制度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人民幣的升值預期,有利於縮小國際收支差距,對於我國金融市場的維護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從一些層面方面看,這一匯率制度依然存在諸多不足之處,比如人民幣匯率因素貿易巨額順差關系太過密切。

「外需」變身為「內需」將推動國內資產泡沫迅速形成,還有一旦人民幣匯率出現拐點,升值預期的消失將導致投機人民幣升值的外資大量出逃等,這些問題都需逐步加以完善。

從長遠來看人民幣匯率應適用浮動匯率安排,而近中期內應完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這是我國人民幣改革的方向所在,也是中心所在。

『伍』 請問中國貨幣匯率制度參考書籍

可以參考一下「張明 (社科院國際投資研究室主任)」的一文,「人民幣匯率何去何從」文章,比較有現實參考價值。。。。。。

『陸』 求關於貨幣、利率、匯率的學者書籍 書籍

《利率風險管理》《宏觀經濟學》》《投資銀行》《證券投資》《期貨交易》《國際金融》《貨幣銀行學》小說方面《基金經理》

『柒』 我國匯率政策的主要內容包括

一、我國匯率政策的主要內容包括:

1、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

2、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

3、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二、中國匯率制度的調控:

1、方式。

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而是參照一籃子貨幣、根據市場供求關系來進行浮動。這里的"一籃子貨幣",是指按照我國對外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選擇若干種主要貨幣,賦予相應的權重,組成一個貨幣籃子。同時,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計算人民幣多邊匯率指數的變化,對人民幣匯率進行管理和調節,維護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籃子內的貨幣構成,將綜合考慮在我國對外貿易、外債、外商直接投資等外經貿活動占較大比重的主要國家、地區及其貨幣。參考一籃子表明外幣之間的匯率變化會影響人民幣匯率,但參考一籃子貨幣不等於盯住一籃子貨幣,它還需要將市場供求關系作為另一重要依據,據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動匯率。這將有利於增加匯率彈性,抑制單邊投機,維護多邊匯.

2、中間價。

中國人民銀行於每個工作日閉市後公布當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等交易貨幣對人民幣匯率的收盤價,作為下一個工作日該貨幣對人民幣交易的中間價格。現階段,每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對人民幣的交易價仍在人民銀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間價上下0.3%的幅度內浮動,非美元貨幣對人民幣的交易價在人民銀行公布的該貨幣交易中間價3%的幅度內浮動率穩定。

3、調整。

2005年7月21日19時,美元對人民幣的交易價格調整為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作為次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上外匯指定銀行之間交易的中間價,外匯指定銀行可自此時起調整對客戶的掛牌匯價。這是一次性地小幅升值2%,並不是指人民幣匯率第一步調整2%,事後還會有進一步的調整。

因為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重在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而非人民幣匯率水平在數量上的增減。這一調整幅度主要是根據我國貿易順差程度和結構調整的需要來確定的,同時也考慮了國內企業進行結構調整的適應能力。

『捌』 1957年至今,我國匯率制度的變遷

人民幣匯率制度的變遷

改革歷程:
1、1949年-1979年的計劃經濟時代的高估配給匯率制
2、1979-1993年轉軌經濟時期的雙重匯率制。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十四屆三中全會在《關於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提出"建設以市場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的改革方向。
3、1994-2005年採用事實上頂住美元的單一匯率制。1994年1月1日,人民幣官方匯率與調劑匯率並軌,事實上是實行了盯住美元匯率制度。其中近10年裡,固定匯率為1美元=8.28人民幣。
4、2005年7月22日改革後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攬子貨幣進行調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2005年中國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人民幣對美元一次性升值2.1%,即1美元=8.11人民幣。
5、2007年1月4日起,中國人民銀行開始設定每日人民幣中間匯率,並授權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2007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將人民幣兌美元日交易區間從此前的在中間價上下0.3%擴大到0.5%。
6、2008年9月雷曼危機出現後,中國又回到盯住美元匯率制,直到2010年6月恢復匯改。
7、2012年4月14日,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4月16日起,擴大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浮動幅度。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由0.5%擴大至1%。外匯指定銀行為客戶提供當日美元最高現匯賣出價和最低現匯買入價之差不得超過當日匯率中間價的幅度由1%擴大至2%。

閱讀全文

與介紹我國匯率制度的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正源集團股東 瀏覽:200
融資難的原因一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缺乏服務 瀏覽:697
螺紋鋼6至14價格 瀏覽:685
外匯管理局延期付匯操作流程 瀏覽:874
中國航信股東分紅 瀏覽:904
海水上市公司 瀏覽:292
銀行基金理財產品收益率怎麼算的 瀏覽:750
08年危機後匯率 瀏覽:568
異能用杠桿炒期貨的全部小說 瀏覽:999
華鑫期貨ctp 瀏覽:738
瓦愣紙上市公司 瀏覽:575
今日小米股票價格走勢 瀏覽:580
融資擔保公司監督管理條例心得體會 瀏覽:691
有用金融公司固定電話 瀏覽:483
開發性金融機構 瀏覽:82
代客理財和私募基金 瀏覽:264
中保利現貨交易平台是否被查 瀏覽:499
一看就懂的銀行理財 瀏覽:486
三一重工滬股通持倉 瀏覽:893
正骨水股票 瀏覽: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