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是買房杠桿什麼是房價杠杠
買房杠桿簡單來說就是買自己賣不起的東西,比如說一套房100萬,但是你只有回30萬怎答么辦,沒事銀行能給你貸款70萬,你只要付個首付30萬就能成為百萬富翁了,這就是買房杠桿。指房地產首付降低。以較低的首付獲得其產權。引用股市名詞房地產加杠桿
❷ 中國的房價為什麼那麼高
屈孝國 現今的人們,無不為當今的高房價而頭痛。那麼,產生這種高房價的原因是什麼呢? 根據我的分析,有以下幾點原因導致了當今中國的高房價: 一、由中國城市化引起的土地不足問題是引發高房價的根本原因。之所以稱它為根本原因,是因為,中國的經濟要不斷的向前發展,靠的就是不斷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我們知道,早在前幾年之時,中國的一次工業化就已經接近完成(完成程度達到了百分之九十幾),二次工業化也達到了接近百分之五十,也就是說,中國要再靠工業化來取得迅猛發展是不太可能的了。所以,接下來中國經濟的發展很大程度商靠的是城市化。我們知道,現代經濟產出主要來源於經濟發展的中心—城市,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將拉動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所以,加速城市化將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但是,在中國城市化的過程中,由於人口過多和耕地面積持續減少的矛盾也在加劇。為了避免耕地面積過快減少,有必要提升土地開發的價格,以保護耕地。換句話說,就是,如果開發土地的價格過低,就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土地資源開發的浪費,調高價格,就是為了減少對建築用地的需求,這也是價格杠桿在起作用的體現。如果我們和美國一樣,只有現在1/4的人口,那我們一樣可以花很低的價格就可以建一棟帶有前後花園的別墅,並且還配有車庫。由人口多而引起用地緊張並導致地價特別高的問題,這也是過多人口給中國帶來的弊端吧! 要降低中國的房價,除非中國不那麼熱心的搞城市化進程了,沒有那麼多的人想要由農村人變成城市人了,那麼土地價格自然會降下去。 二、地方政府過多的依賴土地轉讓金來充實自己的財政收入,這是引發高房價的第二個重要因素。由於現今中央和地方財政在分配方面存在不足,致使地方財政往往「差錢」,而它們需要用錢的地方又很多,所以地方政府就想出各種辦法來增加自己的財政收入。通常它們用得最多的一種增加地方財政收入的辦法就是高價出讓土地,以此來獲得足夠的財政收入。據有關的數據,在當今中國的城市當中,土地出讓金站了財政收入50%以上的城市就有120個以上,其中包括北京、上海、杭州、重慶、武漢、大連等經濟發達城市。土地轉讓金的猛烈高漲是導致高房價的有一個重要原因,當然,很多時候,這種轉讓金的價格是不合理的,因為它是地方政府哄抬地價的一個重要證據。 三、房地產商和政府官員一起鬨抬地價。這個原因我不用說大家也清楚,由於官商勾結而引起的高房價問題已經成為這個社會的一個熱點問題。當然,必須要指出,官商勾結哄抬房價是建築在前面兩個原因的基礎上的,沒有前兩個原因作基礎,他們想要哄抬也哄抬不起來,只是,他們這樣做加劇了房價的高漲,因而成為了眾矢之的(在某個時段或某些地區,官商勾結哄抬房價成為最主要的原因)。 四、中國民眾收入增長的速度過於緩慢,而物價又上漲得過快,再加上貨幣貶值,即使手中的收入增長了,民眾的購買力卻未見得增長。由於民眾收入增長的速度跟不上房價飛漲的速度,所以高房價的問題也就難以避免了。
❸ 中國的債務杠桿到底有多高
240%,這是東方匯理銀行的高級經濟師高大力給出的一個預測值。這個數值意味著,到年底,中國這個經濟體中的政府債務、企業債務、家庭債務的總和,也就是債務總額,相對於中國經濟全年的GDP而言,比例將達到240%。也就是說,債務是收入的2.4倍。
雖然很多人關心政府債務,而地方債在去年底也有了一個官方說法,但我們大多數人還是對中國經濟的整體債務水平缺乏概念。高大力的預測,應該算是我能看到的最新預計,因為2013年才剛剛結束。
簡單看到240%這個數值,會發生很多誤讀。你的第一感覺應該是太高了,難道1元錢的GDP需要2.4元的債務來支持嗎?這種感覺對也不對。說對是因為比例的確不小,說不對是因為你可能從來沒有對債務GDP比例有過認識,超過100%的比例你都可能認為不妥。
我們需要做一些對比。高大力認為中國需要大規模的債務重組,因為如果他的預測正確,240%就不是一個好兆頭,「在歐債危機高潮期,歐洲債務總量佔GDP的比例約為250%」。這是橫向比,縱向比呢?2012年底,中國所有債務的總額已佔GDP的216%。因此到2013年的預測值240%,杠桿上升的勢頭依然很猛。
216%這個數據來自哪裡?高大力沒有說清楚來源,但我能找到的一個近似數據是215%。這個數據是上月剛剛發布的,來自於中國社科院「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課題組。社科院副院長李揚強調,中國全社會的杠桿率已經很高,「去杠桿」在所難免。
李揚認為,從總量上看中國的總債務水平低於大多數發達經濟體,但比南非之外的其他金磚國家都要高,尚處於溫和、可控階段。鑒於中國的債務水平近年來上升較快,應當保持警惕。從風險視角來看,李揚指出,國家資產負債表近期的風險特點主要體現在房地產信貸、地方債務以及銀行不良貸款等項目,而中長期風險則更多集中在對外資產、企業債務以及社保欠賬等項目。無論哪類風險都和發展方式、經濟結構密切相關,應對辦法還是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
李揚說的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和高大力說的大規模的債務重組有什麼不同?我看沒有什麼不同。李揚說的是方式,高大力說的是方法。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在實際操作層面上不可避免地就是大規模的債務重組。
從李揚2013年底公布的2012年底的債務GDP比例215%,到高大力2014年初預計的2013年底的債務GDP比例240%,這是一個怎樣的增速?如果你還是認識不夠,我們再看看之前的數據。
在我可以查到的說法中,渣打銀行[微博]的王志浩2012年11月時曾經預計當年年底中國債務佔GDP比重將超200%。現在來看基本沒錯。而當時王志浩還提及了他掌握的兩個數據,「(中國的)信貸擴張在2009年經歷了快速增長之後,整體杠桿率從2008年底的153%增加到2009年底的185%。」
如果王志浩的數據基本准確,而高大力的預測基本靠譜,那麼中國經濟的整體杠桿率,相當於從2008年的153%漲到了2013年的240%。
正因為這樣的勢頭,所以高大力說「如果這個步調持續下去的話,十年以後債務佔GDP的比例可能會達到500%。如果到了這么高的杠桿率,比較疲軟的企業和政府必然會違約。在接下來五到十年,中國必須要有大規模的債務重組,否則違約風險將大增」。
2014年開始,我已經在《地平線》專欄中寫了三篇文章,分別是「2014年看好中國的最大理由」、「索羅斯的中國難題」、「央行的算盤:緊而不慌的『去杠桿』」,加上今天這篇「中國的債務杠桿到底有多高?」半個月我都在討論中國經濟的杠桿率。
這里並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而是列舉了各方面對中國杠桿率的分析和預測。有樂觀一些的,也有悲觀之極的。但是,所有人都會承認,一個僅僅依靠債務杠桿支持的GDP增長是不可持續的,大家的分歧只不過在於,中國經濟的杠桿過程到底在什麼位置?是在一個上升過程中,還有增加的餘地?還是到了一個頂點,即將反轉?還是說已經開始反轉,開啟了去杠桿化的過程?
我覺得對這個問題的回答非常重要,因為不同的位置將強烈暗示著央行貨幣政策的不同操作。如果杠桿還在上沖,意味著市場主體主動加杠桿的慾望還在,那麼央行就應該從緊甚至加息;如果杠桿已經開始收縮,一個債務收縮的過程已經開始,央行反而應該為了穩定需求放鬆銀根,比如降低存款保證金率甚至減息。
央行有沒有答案?在央行最新發布的數據中,2013年全年社會融資規模同比增長9.7%,達到17.29萬億元的年度歷史最高水平,全年新增人民幣貸款同比增長8.4%。而央行的表態是,「2013年M2和貸款數據基本達到調控要求,今年將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適時適度預調微調,不會收緊或放鬆貨幣政策。」
不收緊不放鬆,這就是央行對杠桿位置的判斷嗎?
❹ 若央行加足杠桿中國房價會漲成什麼樣
讓我們算筆賬,如果央行給房貸加足杠桿,會發生什麼情況吧。
根據央行官網上數據,到2015年年底,全國人民幣貸款余額為94萬億元(外幣比較少,為了計算簡單忽略不計)。其中房地產(停牌)(000736.SZ)類貸款余額為21萬億元,佔比22.4%。
房地產類貸款又分為:房產開發貸款余額5萬億元,地產開發貸款余額1.5萬億元;個人購房貸款余額14.2萬億元。這樣,我們可以計算出,中國的個人住房貸款占總貸款比例是15%,符合周行長在發布會上的說法。
假如將個人住房貸款的比例提高到30%(仍然略低於周行長說的國外水平,但加上開發貸款,接近40%),靜態測算,大概還能增加15萬億貸款。如果全國平均住房首付是3成,那麼加上購房者支付的首付,大約能給房地產行業最多帶來20萬億的新增資金。
但問題是,中國的貸款余額是不斷增長的,2015年的增速就達到了14.3%。按照這個速度增長,到2020年中國貸款余額可以達到180萬億元。這時候,30%的貸款比例就是54萬億。
54萬億減去目前的14萬億,未來5年全國個人房貸增長空間還有40萬億。如果加上30%左右的首付,能在未來5年裡給中國樓市帶來的資金總量是53萬億左右。
天哪!5年可以給樓市新增53萬億資金,每年超過10萬億。這種狀況即便持續不了5年,僅僅持續一年,將給樓市帶來怎樣的刺激?!
更何況,現在樓市的增量集中在數十個大中城市裡。這輪加杠桿的結果,不僅可以拯救相當一部分開發商,還將把一批中心城市的房價高高托起,並帶來更為巨大的城鄉差距、城市和城市之間的差距。
三、
但如果繼續深入分析,你又會發現,給樓市加足杠桿固然可以在短期內激活大中城市樓市,並在上下游產業帶來刺激,但仍然無法改變中國樓市長遠的命運。
我們接著算賬。
2015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額為8.7萬億元。5年53萬億的資金總量,其實也只能支持樓市在未來5年裡有微弱的增長。這似乎還不錯,能夠皆大歡喜。
但問題來了:根據國家統計局2015年的數據,全國商品房均價在每平米6800元左右。按照未來5年均價8000元計算,每套房子100平米,每套銷售額為80萬元。53萬億的銷售額,大概是6625萬套房子。如果每套房子安置3口人,則可以容納1.9億人口。
按照產能計算,也可以得出類似的結論。2015年全國商品住宅銷售面積是11.2億平米,未來5年即便不增長也可以達到56億平米,大約可以安置1.9億人(注意,這里沒有包含小產權房、集資房、軍產房)。
2015年到2020年國家計劃新增加的城鎮人口是1億人,而要完成6625萬套房子的銷售則需要將中國的城鎮化速度提高1倍!
2015年中國城鎮人口大概是7.5億,如果再增加1.9億人,則2020年中國城鎮化率將達到68%以上。
70%的城鎮化率,是中國2030年的目標。
也就是說,即便未來5年房地產市場增速接近零,中國房地產市場仍然可以把2020年到2030年那10年的「城鎮化蛋糕」提前吃完!
按照2015年的產能,中國未來15年可以生產出15×11.2=168億平米的商品住宅。大概足以裝下6億人。這樣,到2030年,中國的城鎮化就可以接近100%(7.5億+6億=13.5億人),而不是此前計劃的70%。
即便到2030年中國的全部農村人口都可以遷入城市。但問題是,2030年以後中國房地產怎麼辦?此前農村的住房怎麼辦?
所以,央行開足馬力給樓市加杠桿,也僅僅是寅吃卯糧,用未來的蛋糕喂飽今天的肚子而已。至於由此帶來的資產泡沫問題,衍生出的更多M2所帶來的人民幣貶值問題,也都是難以解決的。
樓市加杠桿,固然可以救一時,但這無疑是個危險的游戲,必須見好就收。
房地產去產能,中國經濟告別房地產這個「安撫奶嘴」,已經是必然的、不可逃避的大趨勢了!
❺ 中國的房價為什麼這么高
1、金融政策的支持。
在城市化的推進下,金融政策的支撐下,房價漲幅自然是非常快,也是非常高的。你要知道每個人都可以向銀行申請一大筆房貸,而且非常的輕松,這一筆款項可以用於買房。城市化的推進,大量的人湧入城市釋放了購買,你不斷的申請房貸,在金融支撐下,房價自然就水漲船高了。
2、供求關系。
另外兩個原因可以看作是一個原因,一個是土地的供應,一個是人口數量的增長。這兩個原因聯系在一起就是房地產市場的供求關系,而供求關系這些年是非常緊張的。
未來的房價
雖然房價一直在上漲,但是從這些年的市場行情表現來看,越來越多的朋友不看好未來的房市了。尤其是最近這一兩年,很多朋友甚至還會認為未來的房價一定會大幅的暴跌,畢竟沒有隻漲不跌的產品。
❻ 中國經濟的杠桿率到底有多高
以M1和M2的比值,可視為杠桿率, 160/30 , 大概5倍多一點。
❼ 樓市去杠桿,房價會跌多少
房地產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兒,那就是去杠桿!
很多人覺得房價高,受不了,呼籲房價下降。然而從行業的角度講,價格高,從來就不是問題。一件東西價格高,總會有價格低的來代替。房子也一樣,房子購買價格高。然而租房卻並不貴。影響行業發展,造成行業動盪的,實際上是高杠桿導致的系統風險。
從銀行借出錢來買房,而買房後又可以抵押房產繼續買房。對於很多公司或者有能力的個人來說,在房價高漲時,這無疑是最有效的賺錢方法。如今限購出台,實際上是打壓了房地產的高杠桿,而房子的價格,是各方面都不希望降下來的。最理想的結果是,沉澱在房子中的錢,都是由真金白銀構成的。
從目前的趨勢來看,減杠桿的效果明顯,房價已經被限制住了。而一方面也能看出,即使房子的交易額腰斬,然而價格卻沒有大家預料的那樣跳水。不少明顯虛高的房價確實在下降,但是也僅僅限於學區房,燕郊固安等炒作概念的地區。購房者實際想買的房子,價格雖然下降了,卻因為限購和銀行減少房貸,變得更加難買。
從房貸計算的算式來看,目前最劃算的,還是之前買房的人。至少低息的房貸,是目前個人能夠融到的最大筆資金。
而在去杠桿的壓力下,目前剛需購房者,可以說當下已經斷了買房的念頭。而且去杠桿並非一朝一夕的時間,至少短時間內,去杠桿依舊會是房地產的主流。而最近三四線城市的房價正在逆勢上漲,也說明依舊有不少人在等著炒房,房地產商的正隨時想通過資本獲取更大的利益。
❽ 真實的中國房價收入比到底有多高
中國的房價究竟是不是很高,或者有多高呢?我們從房價上漲速度、住房租售比、房價對收入的比例和土地總價值這幾個方面來剖析這一問題。 國家統計局曾經提供過一個官方數據,中國在售房地產價格在2004~2014年的10年間,價格上漲幅度是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