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分析華北平原鹽鹼地的水鹽運動規律
春季返鹽,夏秋季淋鹽,冬季穩定。
⑵ 水鹽運動的過程圖示
(1)旱季,蒸發強烈,土壤中鹽分隨水沿土壤空隙上升到地表;水分蒸發後,大量鹽分便在土壤表層積累。雨季,土壤表層的鹽分又被雨水淋洗,使土壤表層脫鹽;雨季過後,隨著蒸發的增強,土壤又開始積鹽過程;導致春秋返鹽,夏季淋鹽,冬季鹽分相對穩定。(4分) (2)自然原因:黃土高原,溝谷發育;黃土土質疏鬆,垂直節理發育;溫帶季風氣候,夏季多暴雨,集中在7、8月份;植被覆蓋率低;處於過渡地帶,生態系統脆弱,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低,環境破壞後,很難恢復。(5分) (3)自然原因:上游幹流及中游支流洪水來量大;中游沒有足夠的調洪、滯洪場所,中遊河床較高,形成地上「懸河」,河道宣洩能力不足;長江流域大部分為濕潤地區,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多暴雨;流域面積廣,支流多、幹流汛期長、水量大;有些年份,流域內普降暴雨,南北支流同時來水,川江洪水也隨之襲來,多股洪水匯合,形成特大洪水。(5分) 略
⑶ 實驗室繪制水-鹽物系相圖的方法
選擇A選項
⑷ 四元水鹽體系相圖
採用等溫溶解平衡法研究了298.16K下四元體系K+,Mg^2+//NO3^-,SO4^2--H2O和Na^+,K^+,Mg^2+//NO3^--H2O的液固相平衡,並根據獲得的溶解度數據分別繪制出了平衡相圖及投影圖。結果表明:在298.16K下,四元交互體系K+,Mg^2+//NO^3-,SO4^2--H2O相圖中有五個單鹽結晶區,七條單變數溶解度曲線和三個零變數點。五個單鹽結晶區分別對應於KNO3、K2SO4、Mg(NO3)2·6H2O、MgSO4·7H2O和復鹽K2SO4·MgSO4·6H2O;具有同離子的四元體系Na^+,K^+,Mg^2+//NO3^--H2O相圖中有三個單鹽結晶區,三條單變數溶解度曲線和一個零變數點。三個結晶區分別對應於NaNO3、KNO3、Mg(NO3)2·6H2O。K2SO4和KNO3的結晶區比較大,Mg(NO3)2·6H2O的結晶區最小。
⑸ 水鹽體系相平衡概述
早在1849年,義大利化學家烏齊利奧(J.Usiglio)就利用地中海海水樣品在40℃條件下進行了蒸發實驗。實驗表明,蒸發時鹽類從溶液中沉澱的順序恰好與其溶解度相反。他確定的鹽類析出順序是:
1)氧化鐵和碳酸鈣;
2)石膏;
3)石膏+石鹽;
4)石膏+石鹽+瀉利鹽;
5)石膏+石鹽+瀉利鹽+軟鉀鎂礬;
6)石膏+石鹽+瀉利鹽+光鹵石;
7)石膏+石鹽+瀉利鹽+光鹵石+水氯鎂石。
這種析鹽順序,直到今天仍不失其科學價值。
1877年,德國學者奧克謝尼烏斯(Okcehuyc)提出了沙洲說,用以解釋厚層鹽礦床的形成。沙洲說認為,鹽礦床的形成,首先在海灣出口處形成沙洲,把海灣和大海隔離。這個被沙洲隔開的海灣很少有淡水流入,於是逐漸蒸發形成鹽類,但遠海的水還是周期性地通過海峽流入海灣中,源源不斷地補給海灣。這樣一來,鹽類越積越多,便形成厚層鹽。但是,沙洲說是不完善的。沙洲說提及的海灣完全與海隔絕這種特殊條件在自然界是極少見的。沙洲說也忽視了鹽類沉積的大地構造上的特點和地質條件,因而,不能解釋厚大鹽層的廣泛分布。
19世紀末,范特荷夫(J.H.Vant-Hoff)及其繼承者通過對德國斯塔斯富特鹽礦的研究,取得了Na+,K+,Mg2+,Cl-,
1938年,蘇聯的庫爾納科夫(H.C.Kурнаков)研究了在自然條件下海水蒸發的結果,鹽類的沉積順序在25℃為:①石膏;②石鹽;③瀉利鹽;④六水瀉鹽;⑤光鹵石;⑥水氯鎂石。把這種結果繪製成相圖稱為陽光圖。陽光圖即介穩平衡相圖,是不完全符合穩定平衡的溶解度相圖。之後,M.Г.瓦里亞什科(М.Г.Валяшко)(1965)用人工合成鹵水進行了25℃等溫蒸發實驗,補充和校正了陽光圖,認為陽光圖只是K+,Na+,Mg2+/Cl-,
德國學者博歇特(H.Borchert)認為海水蒸發沉積過程中,盆地各部分的溫度是不同的,在鹽類沉積過程中鹵水又是流動的。他進行了動態多溫試驗,來解釋成分復雜的鹽類礦床的形成機理。
我國自20世紀50年代起,隨著制鹽工業的迅猛發展和鹽類普查勘探工作的普遍展開,一些工業部門、科研單位和高等院校先後開展了對水鹽體系相平衡的研究。60年代,金作美等通過10個合成鹵水的等溫蒸發實驗,作出了25℃ K+,Na+,Mg2+/Cl-,
迄今為止,探討水鹽體系鹽類沉積最常用的是K+,Na+,Mg2+/Cl-,
蒸發岩生物成因論
從反應式可知,體系中鹼礦物的形成與溫度和CO2分壓有關。
綜上所述,鹵水水鹽體系相平衡的研究,為探討天然鹽類沉澱和轉變規律提供了理論和實驗的基礎。但必須指出的是,水鹽體系相平衡的研究,全然沒有考慮鹵水中之生物以及生物對相平衡條件即鹽度、溫度和CO2分壓之影響。鹵水中生物,尤其是嗜鹽生物是鹵水的主要組成部分。至於海洋中生物的研究,廣見於一些專著中。值得提及的是,薛廷耀編譯的《海洋細菌學》(科學出版社,1962)是一部重要文獻。不論鹽湖還是海洋都生活著大量生物,因此,談鹵水的水鹽體系,不談生物是不全面的,不談生物對水鹽體系的影響也是不符合客觀規律的。所謂水鹽體系,實質上是生物-水鹽體系。在鹽類沉積作用中,只談物理-化學作用,不談生物作用,是不全面、不真實的。
下文將以現代鹽湖為例,論述傳統的水鹽體系並探討生物-水鹽體系。
⑹ 高一生物,水鹽平衡調節問題
下丘腦分泌抗利尿激素,經下丘腦—垂體束到達神經垂體後葉後釋放出來。所以神經垂體內有一部分神經分泌細胞。但是這個題中不能直接看出來這個點。所以就像答案寫的那樣,寫到下丘腦神經分泌細胞即可,不用寫垂體了
⑺ aspen怎樣模擬水鹽相圖
這個建議去查詢美陶相圖。
⑻ 高中生物必修三 體溫和水鹽平衡是如何保持的
體溫調節是通過神經體液調節實現的,寒冷刺激冷覺感受器到傳入神經到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到大腦皮層產生冷覺,骨骼肌戰栗產熱,甲狀腺產生甲狀激素腎上腺產生腎上腺激素,增加產熱量,皮膚毛細血管收縮減少散熱量。
水鹽平衡調節必修三上主要介紹的是水平衡的調節,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刺激下丘腦滲透壓感受器,到大腦皮層產生渴覺,主動飲水,使細胞細胞外液滲透壓下降;下丘腦產生抗利尿激素經垂體釋放,作用於腎小管和集合管,促進腎小管和集合管對水的重吸收,減少尿的排除是細胞外液滲透壓下降。
⑼ 三元水鹽相圖發核心期刊,哪個會更容易些
省級的容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