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幼兒園中班有用的工具,工具的寶庫科學教案
幼兒園中班科學區的常見的工具如下:1. 磁鐵套裝—分子電流;2. 放大鏡5倍—物體放大;3. 昆蟲觀察器—動物觀察;4.量杯—液體體積和形態;5. 量筒—液體體積和形態; 6. 探索靜電—磨擦起電;7. 天平組—杠桿原理;8. 重力軌道車—慣性;9. 小孔成像—光的直線傳播;10. 棉花生長史—植物標本;11. 玉米生長史—植物標本;12. 花生生長史—植物標本;13. 磁懸浮—磁鐵同極相斥;14. 種子發芽—種子和發芽;15. 鑷子;
16. 滴管;17. 降落傘—風的作用; 18. 紅綠燈—電流;19.拋接球-重力作用 ;20.漏斗 ;21.地球儀(地理發現);22. 齒輪—輪軸原理;
㈡ 杠桿支點受力
杠桿原理也稱為「杠桿平衡條件」,要使杠桿平衡,作用在杠桿上的兩個力矩專(力與力臂的乘積屬)大小必須相等。即: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用代數式表示為F1·L1=F2·L2。式中,F1表示動力,L1表示動力臂,F2表示阻力,L2表示阻力臂。
在使用杠桿時,為了省力,就應該用動力臂比阻力臂長的杠桿;如果想要省距離,就應該用動力臂比阻力臂短的杠桿。因此使用杠桿可以省力,也可以省距離。但是,要想省力,就必須多移動距離;要想少移動距離,就必須多費些力。
杠桿的支點不一定要在中間,滿足下列三個點的系統,基本上就是杠桿:支點、施力點、受力點。
(2)杠桿原理幼兒園主題擴展閱讀:
在「重心」理論的基礎上,阿基米德發現了杠桿原理,即「二重物平衡時,它們離支點的距離與重量成反比。」阿基米德對杠桿的研究不僅僅停留在理論方面,而且據此原理還進行了一系列的發明創造。
使停放在沙灘上的船隻順利下水,在保衛敘拉古免受羅馬海軍襲擊的戰斗中,阿基米德利用杠桿原理製造了遠、近距離的投石器,利用它射出各種飛彈和巨石攻擊敵人,曾把羅馬人阻於敘拉古城外達3年之久。
㈢ 杠桿定律是什麼
是杠桿平衡抄條件吧:襲
要使杠桿平衡,作用在杠桿上的兩個力(動力和阻力)的大小跟它們的力臂成反比.
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用代數式表示為F• L1=W•L2.
式中,F表示動力,L1表示動力臂,W表示阻力,L2表示阻力臂.
從上式可看出,欲使杠桿達到平衡,動力臂是阻力臂的幾倍,動力就是阻力的幾分之一.
在使用杠桿時,為了省力,就應該用動力臂比阻力臂長的杠桿;如欲省距離,就應該用動力臂比阻力臂短的杠桿.因此使用杠桿可以省力,也可以省距離.但是,要想省力,就必須多移動距離;要想少移動距離,就必須多費些力.要想又省力而又少移動距離,是不可能實現的.
㈣ 關於幼兒園科學教育中容易忽略的幾個問題的思考
幼兒園科學教育常見的幾個問題
作為一名幼兒教育專業畢業的男老師,筆者在北京市幾個知名幼兒園從事幼兒科學教育研究、教學已五年有餘。雖然自感尚未領悟幼兒自然科學教育之真諦,但多年的教學、輔導、研究體會,讓我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到了現今幼兒園科學教育存在的諸多問題。本文將通過筆者設計的一個科學活動片段,對比幼兒園自然科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闡明一個幼兒園常常忽視的現象:幼兒科學教育怎麼教?
2. 經驗討論多於親自動手
現階段,許多教師的教學多以講述為主,或者是大量的討論。幼兒很少有機會親自動手操作。即使讓幼兒操作,也大多是老師示範、幼兒照做,或者操作老師准備好的成品材料。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認為其中幾個主要原因是:
(1)「缺乏」材料。在這里,「缺乏」之所以打引號,是因為它包含兩方面的情況,其一是因為貧困而真的「缺乏」高級的材料;其二是不懂得利用材料而造成了材料「缺乏」的假象。其實科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科學教育的機會和材料也隨處可見,關鍵是缺少了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想想古代世界科學的輝煌,我們還會認為缺乏材料找借口嗎?
(2)怕出危險。幼兒園最看重的是活動的「安全性」,老師生怕在讓孩子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發生意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乾脆少讓幼兒動手,聽老師講,同樣能獲得豐富的科學知識,相比較動手擺弄材料和工具,那多「安全」啊!
(3)不相信幼兒能做到,更不相信幼兒能做好。讓幼兒自己鑽孔、穿繩、打結、綁小木棍等等,是一個需要有足夠耐心並且相對耗費時間的過程。在操作過程中幼兒會碰到不少困難,許多老師會認為既然幼兒做不了,乾脆就不讓幼兒做了。做一個簡單的傳話筒尚且如此,更遑論其它光學、電學類相對復雜的玩具了。
(4)怕麻煩。像《打電話》這樣一個簡單的教學活動,所需要的材料很普通、很常見,成本也不高,可真讓老師自己去准備所有材料,不知道會有多少會盡心去做。此外,讓每個孩子都親自操作,想想組織的過程,不知該有多亂、多麻煩啊!
(5)在幼兒園日常活動中缺乏必要的動手能力培養。說這話,可能會招來老師們一通狠批。可是回過頭再去看看上文提到的「打結」問題,我們是不是該好好反思一下呢?現在不少幼兒園為了辦出園本特色,這廂推出某某語言特色,那廂推出某某藝術特色;這家打某義大利課程品牌,那家推某美國課程品牌,真可謂是百花齊放。可是,不知道能有多少老師會靜下心來,耐心地教孩子們折折紙、縫縫衣服縫縫扣;耐心地教孩子們使用生活中常用的工具;耐心地教孩子們打一個結,打死結、打活結,打漂亮的蝴蝶結。
㈤ 杠桿原理如何簡單點講解大班小朋友能夠理解的
我們可以跟孩子們說他們經常玩的「蹺蹺板」啊。蹺蹺板孩子們就比較熟悉回,最容易理解了。希望採納答。
原理:
蹺蹺板原理是杠桿原理,人對蹺蹺板的壓力是動力和阻力,人到蹺蹺板的固定點的距離分別是動力臂和阻力臂。
重力加速度導致一上一下,高者重力加速度要大於低者,所以高者下降,同時在杠桿原理作用下將低者翹起來,如此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