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一般家庭存款有多少
一般家庭存款有多少?
這個是很有意思的話題,見仁見智。我認為應該有15萬元+才妥當!
不過對廣大三四線城市及縣城,尤其農村的家庭來說,有15萬元存款有些難度,很多家庭都達不到。
但這正好說明了15萬這個數,不高也不低,很多人雖然達不到,但是努力一下是能達到的。
那麼,大家的家庭存款達到15萬元了嗎?歡迎留言說說你的看法。
Ⅱ 家庭存款比例到底多少合適
這個完全在於每個家庭的自己的情況
一般來說佔有三分之一左右比較合適
但是必須實事求是的好
Ⅲ 目前的家庭存款水平多少算合格
目前的家庭存款水平多少算合格?這個問題需要多方面的分析,主要是根據中國城市的收入來進行解釋,下面的內容大家可以進行參考
三、一線城市收入很高,但是消費也較高:
我國的一線城市數量在逐漸的增加,人均的收入水平也很高。這些一線城市的工資增長率,已經比較的平穩,但是房價確實非常的高。在這樣的情況下,一線城市的人均收入每年能夠達到15萬,三口之家計算收入應該達到30萬,以此計算存款的水平應該達到15萬元左右。
Ⅳ 能拿出六七十萬存款的家庭,在現在中國家庭中算什麼水平
能夠拿出六七十萬存款的家庭,我不說90%以上吧,至少85%以上,超過家庭。因為中國的人口實在是太多了。
Ⅳ 當今時代,家庭存款多少才算是合格呢
十萬。家庭存款夠十萬的人,勉強可以考慮換份工作,若是不足十萬,連換工作的權力都沒有。
Ⅵ 一般家庭存款能有多少
1、年收入在5萬以下的家庭。如果年收入在5萬以下,相當於每個月的收入還不到4200元,一個兩人的家庭每人的收入不到2100元。以現在的消費水平,這個收入在任何城市基本上都很難存到錢,所以自然也就基本沒有存款了。
2、年收入在6萬—20萬的家庭。由於我國目前一個家庭的平均消費支出也就5萬左右,所以在這一收入范圍的家庭,已經具備了儲蓄的能力。雖然全國平均消費支出占收入的比例為63.5%(1.27/2*100),但這一收入水平的家庭應該會高於平均水平,假如為70%,這樣一個家庭每年可以存1.8萬—6萬左右。一個已經參與工作5.5年以上的家庭,存款就至少應該超過10萬。如果一個家庭年入10萬,工作5年以上,存款應該能超過15萬
3、年收入在20萬—100萬的家庭。這一收入范圍的家庭,應該勉強能算得上是中產階級了吧。假如該收入范圍的家庭消費支出占收入的比例剛好是全國平均值,即63.5%,那每年就可以存下7.3萬—36.5萬。一個家庭只需參與工作不到兩年以上,存款就能超過全國家庭的平均存款了。
4、年收入在100萬—1000萬的家庭。這一收入范圍的家庭,消費支出占收入的比例應該會小於全國平均值,假如這一比例為60%,即100元收入有60元用來消費,剩下的就可以用來儲蓄。那麼,這一收入范圍的家庭,每年就最少可增加40萬的存款,最多可增加400萬存款。
最後,就是年收入在1000萬以上的家庭了。這已經可以被列入富豪家庭了,對於這一類家庭,到底有多少存款實在難以估量。畢竟希財君的眼界有限,貧窮限制了希財君的想像。或許有些家庭的存款是個天文數字,也或許有些家庭不僅沒有存款還背負巨額債務,這誰又能說得清呢?
Ⅶ 有多少家庭存款不足三十萬的普通家庭
這位知友,據統計,如果不算不動產(房屋等),城市居民超過30萬存款的要佔70-80%;農村居民家庭存款基本上不會超過30萬。
Ⅷ 據說大部分家庭存款80萬左右
放屁!!我就窮得要死!
Ⅸ 一個家庭的現金存款應該占資產的多少比例
其實現金存款占據資產的10%左右就可以,就是應付日常的開支以及是突發情況的備用金。其餘的錢財真的是可以買理財產品或者是投資等等。
這年頭如果真的只是靠銀行存款或者是工資的話,不餓肚子就不錯了,還想發達那簡直是白日做夢呢,我們家呢也屬於小打小鬧的理財加存款雙保險,畢竟都是剛畢業沒多久的年輕家庭,除了父母給予的一些資金支持,不可能有太多的存款的。我是買的銀行還有網上p2p平台的理財產品。銀行是城市商業銀行,現在年利率在5%,比固定存款或者是活期利息那是高出很多呢。另外還有一部分放在了網上的理財平台,那裡更高,但是有點風險,一般在9%以上,收益是高,但是我還是不太放心,所以放的錢不是很多。
然後呢因為是從外地定居的,今年房子又是特別的貴,其實想想前幾年再買一套房子做投資就好了,這會就賺大發了。只可惜咱們沒有那樣的經濟頭腦啊,現在想著再買二套房子,有點困難啊,太貴了。
現金存款一兩個月的工資或者是5萬以內就可以了,基本上有什麼突發事情是可以應付過來的。太多的現金放在家裡也是不安全的,太多的存款只是放在銀行活期存款更是不明智的。
以前上學或者是沒結婚之前真的不知道理財的重要性,基本就是發了工資,想怎麼花就怎麼花,完全沒有節制的。後來一經過理財了之後,就發現錢真的是能生錢的。
Ⅹ 銀行業去杠桿化 是什麼意思
去杠桿化」是從「金融產品的去杠桿化」開始的。金融創新繁榮時期,在眾多證券化的資產基礎上,產生了大量衍生結構性金融產品,如CDO、CDS等,這就是「金融產品的杠桿化」。當美國房地產價格開始下行、房貸違約率上升時,其影響首先體現在各種建立在次級按揭房貸基礎上的衍生產品的價格上。這是由於杠桿化操作,衍生產品能夠放大內在資產價值的變化。「金融產品的去杠桿化」就是此類衍生性金融產品市場灰飛煙滅的過程。
「去杠桿化」的第二階段,是「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一段時間以來,不僅投資銀行,連商業銀行都購買了大量杠桿化的金融產品。這些金融機構的資金來源,包括商業銀行吸收的存款和投資銀行在短期資金市場(如票據)上的融資。低利率和充裕的流動性大大降低了融資成本。然而,由於投資衍生產品造成的巨大損失,迫使銀行減記不良資產,並大幅減少其資產負債表整體對風險類資產的暴露。這就是「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
「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大大消弱了金融機構的中介功能。具體表現在信貸成本大幅上升,借貸條件變得異常苛刻。這使那些長期依賴金融機構,獲得部分短期資金來源的各類機構投資者(如對沖基金),成了無源之水,從而不得不出售其所持資產(尤其是風險較高的資產)來保持足夠的現金水平,以備不時之需(如投資者的贖回)。這就是「去杠桿化」的第三階段——「投資者的去杠桿化」。
「去杠桿化」的第四階段,是「消費者的去杠桿化」。投資者出售資產,加劇了各類資產(尤其是房地產)價格的縮水並產生負財富效應,這使以英美家庭部門為代表的消費者所能做的惟一選擇,就是增加凈儲蓄,以緩沖家庭凈財富的萎縮,而這只能通過減少舉債或提高儲蓄率來實現。以消費的放緩為代價的儲蓄增加,反過來進一步加劇了實體經濟基本面惡化的速度和程度。
面臨經濟基本面的惡化,各國政府紛紛出台刺激經濟的政策方案。政策的效果不僅是政府主導的支出規模的函數,而且也取決於其「乘數效應」的大小。如果要放大「乘數效應」,則要求有關政府的支出,盡量用於購買在本國製造的產品。否則,刺激效應會通過進口而「漏出」到本國經濟系統之外,不能使本國經濟受益。這就為貿易保護提供了堂而皇之的理由。各國政府「各掃門前雪」的結果,就是導致「去杠桿化」的第五階段,也是其最高階段:「全球經濟的去杠桿化」,或稱之為「去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