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上海財經大學考研教輔2014
作為考過的人,向你推薦以下教材。
金融431綜合的專業課書本:
一、基礎階段
1、奚君羊,上財出版社,國際金融學(考的比較少,主要是匯率決定那裡)
2、戴國強,上財出版社,貨幣銀行學
3、羅斯,機械工業出版社,公司理財(第9版);最好買一本聖才出的教輔,同步的。聖才上面會有習題和解答。
4、郭麗虹,上財出版社,公司金融
二、可選書籍
1、黃達,金融學
2、姜波克,國際金融學(考的較少)
三、進階復習
翔高的431金融3件套(亞馬遜上有,分別是 全書、習題匯編、試卷匯編)
金程的白皮書
前幾年的金融聯考試題(可選)
總的來說,知識面要寬一點,考的內容很廣。
『貳』 2007年7月9日當天人民幣匯率為何大幅波動
人民幣對內貶值對外升值 專家解析
升值和貶值是方向截然相反的詞彙,看似人民幣陷入了一種怪圈:我們感覺不到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帶來的購買力增強,卻在現實生活中感受到人民幣購買力日益削減的無奈
「人民幣的對內貶值和對外升值是內部失衡和外部失衡並存的直觀表現。」中國工商銀行城市金融研究所程實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上海財經大學教授奚君羊告訴本報記者,「一國貨幣的價值可以有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一種是對外價值,另一種是對內價值,對外價值的主要表現為其能換取多少外幣,貨幣的對內價值就是貨幣的購買力。」
在經濟學家謝國忠眼裡,對外升值和對內貶值其實就是強勢貨幣和通貨膨脹的共存。這種現象並不是孤例,在過去5年裡,印度的通貨膨脹率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與此同時,印度貨幣升值了10%。
中國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韓高峰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通脹會減輕人民幣的升值壓力」。根據相對購買力平價理論,匯率的變動是由兩國或者兩個地區的相對通脹率決定的。另一方面,人民幣升值可以降低進口商品價格,幫助緩解通脹。
謝國忠認為,強勢貨幣與通貨膨脹相伴隨的現象將一直持續到通貨膨脹率再次趨於正常為止。在他看來,在中國它將一直持續到2008年的下半年。
『叄』 金融考研難度高嗎
首先,相對於其他專業來說,金融考研難度肯定是有的,體現在金融考研競爭很激烈。主原因要有:
一、跨專業考生多,經濟金融考研好入門,而且有些專業如數學等學這個後期有優勢。考的人多了,競爭自然激烈了。
二、二戰甚至三戰四戰的人多。和之前不一樣,現在的學生,一戰沒考上覺得也沒啥,二戰繼續。從事實來看,二戰考上的概率確實大一些,畢竟多讀一年。
當然,也別特別痛苦,畢竟每年也有一批努力的人考上。只要認真努力,方法得當,其實考研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難。
其時考研為你提供金融專碩考研備考,希望對你有借鑒意義!
全國431金融學綜合考試大綱就是由人大財政金融學院負責編寫,人大金融專碩招生,絕大部分考生報考校本部(北京),另外蘇州校區(國際學院)也招金融專碩,復試分數線比校本部低。2018年,校本部復試線為393分,國際學院復試線為374分。所以,想考人大金融專碩但擔心有難度的,可以考慮蘇州校區(授課老師主要是人大老師過去上課)。
101 思想政治理論
204 英語二
396 經濟類聯考
431 金融學綜合
說明:
第一,人大金融專碩初試考英語二。相對於英語一,英語二容易,所以每一年人大不少考生英語能考85分及以上,這也就拉高了人大每年復試分數線。
第二,北京,人大、外經貿、中國石油大學和首經貿這四所院校金融專碩考396,適合數學基礎一般的考生。
人大金融專碩不指定參考書,結合考試大綱以及歷年真題,推薦考生參照以下重點教材復習備考:
黃達《金融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關於這本書說明幾點:
第一,黃達《金融學》這本書寫得不是特別好(體現為:基礎階段看了和沒看差不多),但是人大考題特別是單選題答案出自於這本書,所以考生務必高度重視這本書,上考場前至少看三遍。
第二,黃達《金融學》已出第四版,相對於第三版,第四版有不少變動,推薦大家用最新版。
第三,本書框架體系很散亂,從應試考試出發,在強化沖刺階段,可以按照下面的方法來調整看書的章節順序:
貨幣與貨幣制度:第一章和第二章一部分
利率:第三章、第十二章、第二十二章
金融體系與金融市場:第五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
商業銀行:第六章、第二十五章
貨幣供給:第十四章、第十五章
開放經濟:第十七章、第二十一章
貨幣政策:第十九章、第二十章、第二十六章
羅斯《公司理財》,機械工業出版社
復習說明:
1.重點是前19章。
2.重點內容:20章(IPO及折價發行、配股對股價的影響)、22章(期權及期權定價)、24章(認股權證和可轉換債券)、25章(久期、互換合約)、第7篇(有時間可以看看)、29章(收購與兼並,如白衣騎士)
3.一定要做核心課後習題。
但是,如果只看指定的兩本書,專業課肯定不夠,一定還要看其他的書。
奚君羊《國際金融學》,第二版,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國際金融部分,光看黃達《金融學》教材相關內容顯然不夠,需要額外找本國際金融教材,而奚君羊老師這本書就非常不錯。
本書重點章節:第1章(國際收支)、第2章前面三節(外匯與匯率)、第3章前面三節(外匯市場與外匯交易)、第4章前面五節(匯率理論與學說)、第5章(國際收支理論與學說)、第6章(匯率制度)、第10章(貨幣危機和主權債務危機)。
米什金《貨幣金融學》,第11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黃達《金融學》偏向於講國內的金融體系,但人大金融專碩考研還特別喜歡考國外金融體系,因此需要將米什金《貨幣金融學》教材作為重要的配套用書。本書復習說明:
1.11版添加了08年金融危機之後的金融現實情況。
2.重要章節:2(金融體系概覽)、4-6(關於利率)、第三篇(金融機構8-12)、第四篇(中央銀行與貨幣政策的實施13-16)、19(貨幣數量論、通貨膨脹與貨幣需求)、23(貨幣政策理論)、24(理性預期對於貨幣政策的意義)、25(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
3.書上的金融新聞解讀、應用、FYI專欄(供你參考)等,建議看下。
庄毓敏《商業銀行業務與經營》,第4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由於人大金融專碩考研喜歡考一些商業銀行相關的內容,所以大家在初試包括復試環節要看商業銀行的教材。本書核心章節:
商業銀行導論
商業銀行的資本管理
商業銀行的負債管理
商業銀行的證券投資管理
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
商業銀行中間業務與管理
現代商業銀行的發展趨勢
東奧輕松過關《財務成本管理》(上冊)
人大金融專碩考卷中公司理財考題特別是計算題越來越難,體現為綜合性考題。強化沖刺階段,強烈推薦大家用此書。復習說明:
1.本書核心價值一:梳理知識點
2.本書核心價值二:應對公司理財較難考題
人大431金融學綜合考試題型相對固定。2019年,考試題型為:
(1)金融學部分(90分):
單項選擇題:30小題,每題1分,共30分;
名詞解釋:8小題,每題2分,共16分;
簡答題:2小題,每題12分,共24分;
論述題:1小題,共20分。
(2)公司財務部分(60分):
單項選擇題:10小題,每題1分,共10分;
判斷題:10小題,每題1分,共10分;
分析與計算:3小題,每題10到15分,共40分。
從考題題型可以看出,人大金融專碩題量特別大,因此大家平時復習時一定要多加練習考題,提高解題速度和質量。
另外,人大考題風格有三個特徵:
細:考查內容特別細,邊邊角角都可能考到;
范圍廣:體現為題量大;
綜合:公司理財三道計算題一般都為綜合性計算題。
先來看一看人大金融專碩近三年的招生數據(不包括蘇州學院):
對招生數據分析如下:
每年復試分數線比較穩定,都在380到390分之間,這意味著想順利通過初試,初試總分應該在390分左右。但是,人大專業課較難,每年考上的同學,專業課平均分約為110分,所以公共課必須考高分(280分以上),難度較大。不過,相對於前兩年真題,2019年真題難度下降一些。
2018年,復試分數線為393分,超出很多人的預期。原因主要有:第一,不少考上的考生是二戰考生,無疑拉高了分數;第二,和數三不一樣,396總體較為容易。當然,容易就意味著大家都容易,所以分數高。
因此,一旦選定目標,就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特別是一戰考生,一定要記住,好好努力,和二戰考生PK。
報考北京地區金融專碩的學員會發現一個特別有意思的事情:北京金融專碩特別火的院校就是人大、央財和外經貿等。2019年,中央財大改成考數三,所以北京這邊就人大、外經貿、中國石油大學和首經貿考396了。
(1)相對於數三,396經濟類聯考對數學能力的要求相對較低一些。而且,396經濟類聯考最高130+,最低也能考個110分左右。所以,396經濟類聯考很難拉分。
(2)外經貿金融專碩考英語一,人大金融專碩考英語二。從考上學員成績看,英語二一般都在80分以上。
(3)很多普通院校本科生特別擔心復試被歧視。在這里,負責任的和大家說,人大復試非常公平(當然不是絕對公平),不會僅因為本科出身不好而受到影響。
(4)比外經貿強悍的是,人大是985高校,意味著未來的發展空間更大。從人大財政金融學院就業數據來看,就業非常好,如很多畢業生去了大型券商、商業銀行總行和分行、大型國企等。
『肆』 金融專碩考研科目是什麼數學考數學幾
其時考研金融專碩輔導總結多年教學實踐,打造了集教學、督導、模考、報考輔導和職業規劃五位一體的綜合服務體系,因材施教,最大限度挖掘學員的潛力,實現高分突破,幫助大批學員圓夢名校,歡迎各位考生了解咨詢。
『伍』 對外經貿金融專碩輔導班哪家好
對外經貿金融專碩輔導班自學最好、輔導班沒有意義。
『陸』 "對外升值,對內貶值"做何理解
假如你現有2000元人民幣,其中1000元用你消費,1000元用你兌換美元:半年後,你吃的金龍調和魚(5升)由原來的45元一桶漲到了60元一桶、吃的米由每袋90元(50斤)漲到了120元,你的1000元人民幣是不是比原來的買少了,這就是貶值啊,你在國內,當然稱為對內貶值了;另外,你兌換美元的1000元,半年後,美元換人民幣(由原來的1:8.5,現調整為1:6.5),原來換110美元,現在可以換130美元左右了,這就是對外升值).
『柒』 利率作為我國貨幣政策的中間工具是否合適,為什麼
一般而言,貨幣政策中介目標選擇的標准主要有三個:可計量性、可控性、可預測的對政策目的的影響。〔1〕(437)從世界各國的貨幣政策實踐來看,可供選擇的貨幣政策中介目標有貨幣供應量、信貸總量、利率、匯率、通貨膨脹率等。究竟選擇何者作為中介目標,除了上述的三個選擇標准之外,還要受到某一時期主導性的貨幣金融理論、一國經濟金融發展水平、面臨的現實經濟問題等因素的影響。隨著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貨幣政策中介目標也從信貸規模轉向貨幣供應量。然而,近年來不少國家相繼放棄了貨幣供應量目標,轉向了利率、通貨膨脹等目標,進而在我國引發了貨幣供應量能否繼續充當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爭論。本文旨在對這些爭鳴文章進行系統梳理,為進一步的研究提供參考。
一、理論及實證研究綜述
(一)貨幣供應量仍可充當中介目標
我國1996年正式將M1的供應量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同時以M0、M2作為觀測目標。目前在贊成以貨幣供應量充當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學者中,主要有兩種觀點:
1.在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內,貨幣供應量仍可充當中介目標
王松奇(2000)認為,從我國目前情況說,從貨幣政策到社會總支出的變動控制,其中可供選擇的中間指標只有兩個:一是貨幣供給量;二是利率。利率是否可以選作貨幣政策的中間指標,關鍵還要看它與社會總支出關系的密切程度。從實證數據看,投資的利率彈性過低,而利率對消費支出也不能產生決定性的影響,也就是說,它與社會總支出中間關系不夠密切,因此,就不能把利率作為我國貨幣政策的中間指標。在目前及今後相當一段時期內,貨幣供給量都是我國貨幣政策最合適的中間指標。〔2〕(475)
蔣瑛琨等人(2005)運用協整檢驗、向量自回歸、脈沖響應函數等方法,圍繞國內外學者爭議較多的貨幣渠道與信貸渠道,對中國由直接調控向間接調控轉軌的1992年一季度至2OO4年二季度期間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進行實證分析。實證結果表明,90年代以後,從對物價和產出最終目標的影響顯著性來看,貸款的影響最為顯著,其次是M2,M1的影響最不顯著,這表明,90年代以來信貸渠道在我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中佔有重要地位。從對物價和產出最終目標的影響穩定性來看,M1比較持久和穩定,其次是M2,最後是貸款。由於對最終目標影響穩定的中介變數更易於調控,因此就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選擇而言,M1優於M2,M2優於貸款。現階段以及未來一定時期內,中國仍應當以M1為中介目標,將M2作為觀測目標。M1更適合作為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而取消貸款規模作為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是合理的。〔3〕
2.當前以貨幣供應量為中介目標是適合的,但需調整與完善
范從來(2004)認為,現階段貨幣供給量作為貨幣政策中間目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這種局限性的克服不應該是簡單放棄貨幣供應量目標,而應該根據我國經濟市場化和貨幣化的程度調整貨幣供應量的統計內涵,通過匯率制度和利率市場化的改革,創造一種有利於貨幣供應量發揮中間目標功能的貨幣控制機制,提高我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4〕
劉明志(2006)通過實證分析表明,中央銀行利率調整是中央銀行對物價變化所做的政策反應,但尚無實證分析結果支持中央銀行利率調整或銀行間市場利率變動可明顯地影響物價變化或經濟景氣變化的結論。因此。在利率市場化尚未徹底完成、利率形成機制尚不靈活、利率變動與經濟景氣變化之間的直接互動關系尚未建立之前,不宜遽然放棄貨幣供應量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而改採用利率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但考慮到銀行間市場利率對於市場信號變化的敏感性以及日常可觀測性,利率市場化徹底完成以後,利率形成機制將進一步完善,利率變動與經濟景氣變化之間的互動增強,利率在調節經濟景氣變化方面的作用將更加明顯,可以考慮使用銀行間利率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5〕
封思賢(2006)通過運用向量自回歸(VAR)模型、脈沖響應函數(IRF)、方差分解分析等經濟計量方法,對我國現行貨幣政策中介目標進行了實證分析並得出結論:貨幣供應量作為中介目標的有效性正不斷降低,實際利率作為中介目標的實施效果好於貨幣供應量。基礎貨幣難以控制、貨幣乘數不穩定、貨幣流通速度不斷下降和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不完善等因素是產生上述實證結論的重要原因。在我國現行的經濟金融條件下,針對中介目標選擇的一個可行思路是,近期宜在完善貨幣供應量可測性、可控性和相關性的基礎上,繼續使用貨幣供應量作為我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同時,必須加快利率市場化進程和配套的金融改革,在時機成熟的時候再由貨幣供應量轉為利率。〔6〕
(二)以利率為中介目標
以利率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先後經歷過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從20世紀30年代到70年代,適逢凱恩斯主義盛行,英美等西方國家在制定貨幣政策時,採用凱恩斯主義的主張——盯住名義利率。第二個時期是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在「泰勒規則」的指導下,以實際利率為中介目標,如美國。「泰勒規則」認為,實際聯邦基金利率與通貨膨脹和經濟增長之間具有長期穩定的關系。在自然失業率水平下的通貨膨脹率和潛在產出增長率都對應著一個實際均衡的聯邦基金利率。若貨幣當局以實際均衡聯邦基金利率作為中介目標,便可以獲得通過改變名義均衡聯邦基金利率來穩定或影響產出、價格水平的最優路徑。〔7〕(70)我國學者在對利率中介目標進行討論的時候,並沒有明確地區分名義利率與實際利率。
李燕等人(2000)認為,由於貨幣總量控制有效性的基本條件不能得到滿足,央行對基礎貨幣控制能力有限,貨幣乘數也不穩定,因此有必要對我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進行調整:即從貨幣總量控制向利率調節轉變。〔8〕
周誠君(2002)認為,在內生貨幣分析框架中,貨幣供給是內生的,利率則是外生變數。由此,一國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應該是利息率而不是貨幣供應量。對我國而言,貨幣供給具有較強的內生性,而利率則具有幾乎完全的外生性。因此,目前我國的貨幣政策中介目標應轉向利率調控為主的間接型貨幣調控模式。以正因為此,我國目前利率改革的方向不能是追求單純的利率市場化,而應是一個多元的間接利率調控體系。〔9〕
張強等人(2003)通過考察貨幣運行效果,發現貨幣供應量對經濟的影響有減弱趨勢,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不力。隨著金融開放度的加深,貨幣供給越來越依賴於經濟的發展,利率作為資金的價格,在反映經濟動態的敏感性方面更具有優勢,中央銀行應根據經濟金融發展程度漸進地調整中介目標。過渡期內中央銀行考察貨幣供應量中介目標時,逐步將中介目標由數量型過渡到以利率為主的價格型指標,同時將匯率、金融資產價格作為輔助指標納入中介目標體系。〔10〕
(三)採用通貨膨脹目標制
以通貨膨脹目標作為貨幣政策目標規則緣起於20世紀90年代。面對嚴重的通貨膨脹,紐西蘭儲備銀行率先進行了通貨膨脹目標的實踐,其後又有加拿大、紐西蘭、英國等7國宣布採用通貨膨脹目標制,甚至一些新興市場國家,如波蘭、巴西、泰國、秘魯、菲律賓等也開始相繼採用該貨幣政策規則。Svensson(1999)認為,通貨膨脹目標可以被解釋為一種目標規則,以實現損失函數最小化。目標規則可以被解釋為中介目標規則,在操作程序上,以一定區間的通貨膨脹預測作為中介目標變數。〔11〕(607-654)從其表述來看,通貨膨脹目標制既可以被理解為關注最終目標的貨幣政策規則,也可以是中介目標規則。正因如此,國內主張採用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學者主要有兩種觀點:
1.貨幣政策目標直接盯住通貨膨脹率,以利率、貨幣供應量和經濟景氣指數等作為監測目標
夏斌等人(2001)通過對我國調控貨幣供應量的實踐進行考察,認為從1996年我國正式確定M1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M0和M2為觀測目標開始,貨幣供應量的目標值就幾乎沒有實現過。他們從貨幣傳導機制角度分析了近年來貨幣供應量目標無效的深層原因:貨幣供應量本身不好控制導致我國貨幣供應量可控性差,貨幣流通速度下降導致我國貨幣供應量目標效果不佳。因此,貨幣供應量中介目標客觀上已經不合時宜,應盡快廢止。盡管我國的銀行拆借利率等短期利率已經基本市場化,可以作為貨幣政策操作目標,但從短期同業利率到市場利率的生成機制還付諸闕如,利率目前顯然不能作為新的貨幣政策中介目標。不僅如此,以利率、匯率或貨幣供應量等工具變數作為中介目標都存在一個共同缺陷,即此時貨幣政策的靈活性較差。一個可行的選擇是放棄採用任何中介目標,直接盯住通貨膨脹率,同時將貨幣供應量、利率、經濟景氣指數等其他重要經濟變數作為監測指標,即採取通貨膨脹目標。事實上,這也正是越來越多的國家在放棄貨幣供應量目標後的共同選擇。當前我國比較適宜的措施是放棄貨幣供應量目標後,暫不宣布新的中介目標,在實際操作中模擬通貨膨脹目標,努力使物價恢復並穩定在一個合理范圍內(按照一般理解,指核心物價指數上漲率在1-3%內),建立一個通貨膨脹目標下的貨幣政策操作框架。〔12〕
奚君羊等人(2002)認為,從1996年我國正式確定M1為貨幣中介目標、M0和M2為觀測目標起,實際貨幣供應量與目標值之間始終存在很大的離差。由此可知,作為中介目標的貨幣供應量在可控性上存在嚴重缺陷。從穩定價格並以此促進經濟增長這一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來看,貨幣供應量目標也不能令人滿意。從1998年起,M2與價格出現了明顯的背離趨勢,價格在M2快速增長的情況下繼續呈現持續性負增長,出現通貨膨脹緊縮的跡象,經濟增速也是逐年下降。貨幣供應量目標缺乏有效性的原因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貨幣供應量的計量口徑可能失真;二是基礎貨幣投放常因外匯干預或所謂的「倒逼機制」等原因而難以控制,且貨幣乘數不穩定;三是貨幣流通速度下降,尤其是1996年後M1和M2的流通速度出現了急劇下降的現象(鄭超愚、陳景耀,2000);四是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出現了「腸梗阻」。以貨幣供應量作為我國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已嚴重干擾了我國的輿論判斷和公眾預期。因此,實行通貨膨脹目標制,把我國的貨幣政策目標直接釘在通貨膨脹率上,同時將利率、貨幣供應量和經濟景氣指數等其他主要經濟變數作為監測指標,這應是一個可行的選擇。〔13〕
2.將通貨膨脹作為中介目標,以產出和就業缺口、貨幣供求、利率和匯率等作為監測指標
李揚(2002)認為,從可測性、可控性、相關性三個方面來看,貨幣供應量M1和M2作為我國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已不太合適,繼續按照現有模式使用它們作中介目標將有損我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通過統計回歸分析驗證了我國實際存貸款利率對投資和通貨膨脹率的作用,這說明,即便在現今我國對名義存貸款利率實行一定程度的管制的情況下,實際存貸款利率的變動對經濟仍具有顯著的作用。隨著市場化進程的推進,特別是金融管制的放鬆和金融市場的發展,利率——信用的價格——在經濟中的作用就如同產品和服務的價格一樣,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理論和各國經驗顯示,如果採用利率充當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還不如索性直接採用「通貨膨脹目標制度」,在這種貨幣政策框架中,通貨膨脹是中介目標,而被稱為「貨幣狀況」的一系列指標,如產出和就業缺口、貨幣供求、利率和匯率等將成為中央銀行日常監測的指標。〔14〕
(四)以產成品庫存總額占消費總額的比率為中介目標
曹家和(2004)從我國經濟建設的實踐出發,認為貨幣政策的效應存在非對稱性,即貨幣供給量在通貨膨脹時期能夠靈敏地反映出社會總需求的寬松度,並且能夠有效地防止通貨膨脹的出現,但在緊縮時期則對社會總需求的寬松度缺乏靈敏性,因而並不適合繼續作為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由於貨幣政策效應的非對稱性,客觀上要求央行在不同時期選擇不同的領先指標作為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在對目前國內學者提出的中介目標的利弊進行分析之後提出,在緊縮時期,央行可以使用產成品庫存總額占消費總額的比率作為執行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在供大於求的經濟中,當社會總需求增加時,產成品庫存總額呈下降的趨勢,而當社會總需求減少時,產成品庫存總額則出現上升的趨勢。既然治理緊縮的關鍵是增加內需,使社會供求趨於均衡,那麼,能夠准確反映內需變動狀況的產成品庫存總額占消費總額的比率,因其能夠靈敏地指示貨幣供給量對總需求的實際影響,因而可以作為央行執行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首選指標。〔15〕
(五)同時採用多個金融變數作為中介目標
張俊偉(2003)認為,貨幣量指標的有效性下降,「盯住通貨膨脹」應當是好的選擇。但「盯住通貨膨脹」要以央行具有高超的經濟運行預測能力和高度的政策獨立性,以及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匯率政策乃至產業政策之間密切配合為前提。所以,「盯住通貨膨脹」在目前的中國還不具備現實性,它只能是遠期目標和努力方向。當前,可行的選擇應當是在進一步增加貨幣政策透明度、強化央行獨立性(如自主調節利率等)的同時,淡化對貨幣量指標的關注,轉向綜合利用多種金融變數所提供的信息來指導貨幣政策的操作,而不是像一些學者所宣稱的那樣,考慮用利率取代貨幣供應量充當我國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16〕
方齊雲等人(2002)認為,貨幣供給的內生性和外生性問題,是貨幣當局選擇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理論基礎。在區分貨幣供給內生性與外生性的框架下,從基礎貨幣和貨幣乘數角度對我國貨幣供給的性質進行了實證分析,論證了現階段我國貨幣供給的內生性特徵,為近年來我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貨幣供應量控制實踐所表現出的無效性提供了一個解釋,並為我國現階段選擇貨幣政策中介目標提供了一種思路:面對我國現階段貨幣供給的內生性特徵下貨幣供應量指標已無法實現中介目標的功能的現狀,我國的貨幣政策中介目標應進行相應的調整,應該在逐步弱化貨幣供應量目標的同時,積極引進利率等監測目標,並提高對價格指數(CPI)的關注程度,直至最終盯住通貨膨脹率目標。〔17〕
二、一個評論性總結
目前對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研究遠沒有形成一致性的意見,今後一段時期內仍將是學界研究的熱點。綜觀既有的文獻資料,我們可以得出如下幾點結論:
1.從理論上說,可計量性、可控性、可預測的對政策目的的影響這三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選擇標准十分明確,且易於理解。然而不幸的是,我們依據這三個標准卻很難判斷某個金融變數是否比另一變數更適合充當中介目標。如Frederic S.Mishkin曾考察過貨幣總量與利率,發現作為中間目標,是利率優於貨幣總量還是正好相反,我們在每一個標准上都無法得出明確的結論。因此,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選擇更多地是受到某一時期主導性的貨幣金融理論、一國經濟金融發展水平、面臨的現實經濟問題等因素的影響。
2.大多數研究均已表明,貨幣供應量作為中介目標的有效性正不斷降低,然而,從我國當前的經濟金融發展情況來看,要像西方發達國家那樣選擇利率或通貨膨脹目標還缺乏可行性。因此,我國面臨的現實選擇只能是繼續以貨幣供應量為目標,同時穩步推進金融體系、金融制度的改革,以為中介目標的轉變奠定基礎。
3.由於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復雜性,與其設定中介目標作為最終目標的名義錨,通過調控中介目標來引導貨幣政策指向它所要達到的政策目的,倒不如直接盯住最終目標,這就是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基本邏輯。通貨膨脹目標制是一種全新的貨幣政策框架體系,在這種框架體系中,用於決定貨幣政策工具的是一系列信息變數,包括貨幣供應量、利率及匯率等(Mishkin,1997;Bernanke&Gertler,1999),因此貨幣當局能夠在政策工具的運用上保持較大的靈活性。這對我國未來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啟示。
『捌』 金融專碩和稅務專碩選擇哪一個
金融專碩和稅務專碩從調劑角度講,金融招收的學校更多所以更廣一些,不過最好別定這樣的小目標,實際上調劑的可能性都不大。每個學校幾乎都是人滿為患。
『玖』 對外升值對內貶值 如何看人民幣的兩面性
對外升值對內貶值 如何看人民幣的兩面性
news.dayoo.com 2007年09月12日 09:52來源: 國際金融報 升值和貶值是方向截然相反的詞彙,看似人民幣陷入了一種怪圈:我們感覺不到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帶來的購買力增強,卻在現實生活中感受到人民幣購買力日益削減的無奈。
「人民幣的對內貶值和對外升值是內部失衡和外部失衡並存的直觀表現。」中國工商銀行城市金融研究所程實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近期,人民幣的兩面性——對外升值卻對內貶值讓人們大為不解。一方面,人民幣兌美元不斷升值,與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匯改前匯率相比,人民幣兌美元已經升值了9%。
另一方面,國內通貨膨脹形勢嚴峻,昨日公布的8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6.5%,創10年新高,豬肉、蔬菜、房產等價格的上漲讓更多人切身體會到「錢越來越不值錢」。
「通脹是因為食品、住房等與通脹休戚相關的行業供需鏈出現了問題,但是總體來說,人民幣的投資回報還是富有吸引力的,因此人民幣兌美元升值趨勢還會持續。」興業銀行資金營運中心周啟亮對記者說。
人民幣的雙重身份
升值和貶值是方向截然相反的詞彙,看似人民幣陷入了一種怪圈:我們感覺不到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帶來的購買力增強,卻在現實生活中感受到人民幣購買力日益削減的無奈。
「升值對持有外債比較多的企業或者進口類企業比較有利。個人如果沒有出境留學或者出境旅遊等,其實是享受不到升值好處的。」世華財訊邱華凱說。
其實,所謂的人民幣升值也僅僅是人民幣相對於美元、日元和港元等貨幣的升值,相對於歐洲貨幣甚至是貶值的。自匯改以來,人民幣兌歐元貶值了約3%。並且,同期美元指數(綜合反映美元在國際外匯市場的匯率情況的指標,用來衡量美元對一籃子貨幣的匯率變化程度)貶值9.2%。這似乎暗示著人民幣兌美元自匯改以來的升值其實只是美元貶值的結果。
上海財經大學教授奚君羊告訴本報記者,「一國貨幣的價值可以有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一種是對外價值,另一種是對內價值,對外價值的主要表現為其能換取多少外幣,貨幣的對內價值就是貨幣的購買力。」
人民幣的對外價值增加,意味著一定數量的人民幣可以兌換的美元數量增加了。貨幣購買力是指單位貨幣所能夠買到的商品或勞務數量,價格水平越高,貨幣購買力就越低,其對內價值相應也就越低。
在經濟學家謝國忠眼裡,對外升值和對內貶值其實就是強勢貨幣和通貨膨脹的共存。這種現象並不是孤例,在過去5年裡,印度的通貨膨脹率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與此同時,印度貨幣升值了10%。
根源在於內外部失衡
對外升值和對內貶值兩者之間其實存在著若即若離的聯系,並且也可以互相影響。人民幣的升值趨勢會吸引外資湧入,央行被迫向市場投放超過實體經濟需要的貨幣,導致流動性泛濫,進而推動物價上漲,引發人民幣對內貶值。
中國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韓高峰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通脹會減輕人民幣的升值壓力」。根據相對購買力平價理論,匯率的變動是由兩國或者兩個地區的相對通脹率決定的。另一方面,人民幣升值可以降低進口商品價格,幫助緩解通脹。
「兩者之間是有聯系,但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通貨膨脹無論何時都是一種貨幣現象,所以流動性泛濫會帶來通脹動力,但通脹壓力並不只來源於流動性泛濫。」程實說,「對外升值的核心要素是實際匯率向均衡匯率的趨勢回歸;對內貶值的核心要素是通貨膨脹,兩種現象的耦合是國際金融局勢大幅震盪和中國金融改革穩健前行的『擦肩』。」
程實表示,流動性過剩、投資加速、信貸投放加速以及資產泡沫的潛在堆積,是內部失衡的重要原因;外部失衡原因在於經濟周期的國別錯位,以及開放的不對稱性以及資本的非自由流動等。
謝國忠認為,強勢貨幣與通貨膨脹相伴隨的現象將一直持續到通貨膨脹率再次趨於正常為止。在他看來,在中國它將一直持續到2008年的下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