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理解金融監管的成本和邊界
金融監管是金融監督和金融管理的總稱。
金融監管
綜觀世界各國,凡是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的國家,無不客觀地存在著政府對金融體系的管制。
從詞義上講,金融監督是指金融主管當局對金融機構實施的全面性、經常性的檢查和督促,並以此促進金融機構依法穩健地經營和發展。金融管理是指金融主管當局依法對金融機構及其經營活動實施的領導、組織、協調和控制等一系列的活動。
金融監管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金融監管是指中央銀行或其他金融監管當局依據國家法律規定對整個金融業(包括金融機構和金融業務)實施的監督管理。廣義的金融監管在上述涵義之外,還包括了金融機構的內部控制和稽核、同業自律性組織的監管、社會中介組織的監管等內容
⑵ 如何抑制金融機構籌資成本不合理上升
要抑制金融機構籌資成本的不合理上升,同時要縮短企業的融資鏈條,減少不必要的環節。
當前我國貨幣信貸總量不小,但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融資不易、成本較高的結構性問題依然突出,不僅加重企業負擔、影響宏觀調控效果,也帶來金融風險隱患。
其實企業融資難題長期存在,特別是企業需要資金的特點「短、頻、快」,金融機構貸款時間長、通過其他渠道成本高,而且有些企業資質有時也難過銀行的審核關。
針對這些問題著重指出,要抑制金融機構籌資成本的不合理上升,遏制變相高息攬儲;同時縮短企業融資鏈條,清理不必要的環節;而且還要清理整頓不合理收費,對直接與貸款掛鉤、沒有實質服務內容的收費,一律取消。
同時對這些問題我們要積極穩妥發展面向小微企業和「三農」的特色中小金融機構,加快推動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
此外對於小微企業資質不夠、需引入擔保等問題,要大力發展支持小微企業等獲得信貸服務的保險產品,開展「保險+信貸」合作。積極發展政府支持的擔保機構,擴大小微企業擔保業務規模。
⑶ 金融海嘯 企業合規管理成本如何控制
當前,IT經理們和安全專家都清楚,企業必須遵守的各種網路法律法規和組織規章制度變得越來越復雜,監管范圍也越來越廣泛,使得企業的合規成本不斷上揚。Nemertes研究所對「安全和信息保護新標准會議」的與會者進行調查時發現,大多數與會者很難計算出他們花費在合規上的費用,因為他們沒有將合規作為單獨的預算項目,然而合規預算的成本投入是巨大的。 企業認識合規管理成本,將有助於企業在金融海嘯中更合理的掌握企業IT投入 合規一般涉及到以下幾個層次:首先,法律法規。 最廣為人知的要屬被廣泛應用的薩班斯法案(SOX),該法案要求公司確認財務數據的准確性和責任制。另外企業還需要遵從包括隱私權法案、HIPAA以及GLBA等在內的各種法規,這些法案都要求企業保護機密數據(非公開的私人信息或者NPPI)。 除此之外,例如證券行業也會為其職權范圍內的公司建立相關法規。電子商務的普及,證券交易的頻繁,使得電子支付卡行業(PCI)或者證券交易機構會為他們的成員公司確定最佳實施方案以及相關規章制度。 法規遵從已成為全球普遍認可的趨勢,我們看到美國、歐盟以及日本都有嚴格的法律法規來幫助企業保證業務的持續經營。 將法規等級化 令人驚訝的是,盡管SOX法案的要求和強度都比較苛刻,但它卻不是最棘手的法規,相反是那些各種各樣的具體領域的法規佔用著公司的最大開支,例如HIPAA、GLBA和Communications Assistance for Law EnforcementAct等。這些法規被認為是「最昂貴的法規」,因為它們佔用了公司37%的時間,而SOX法案僅僅佔用了26%的時間。 在美國,這些「最昂貴的法規」中只有不到16%的法規是國家級的,約13%屬於領域機構制定的法規,例如SEC(證券交易委員會)或者聯邦金融機構檢查委員會等。剩下的則是一些商業性的准則,例如PCI標准或者NASD規則,以及其他通用的法規。 沒有人期望合規成本會下降,大約60%的調查者認為他們的合規成本將上升,其餘的40%則希望合規成本保持現有水平。這主要是因為監管環境的不斷變化,包括新法規的創建和舊法規的擴展等。總之,公司必須做好長期投資合規的打算。 合規成本雖然合規成本很難准確地被量化,不過我們可以將企業合規成本大體分為兩個領域:人員成本、工具和基礎設施成本。 對於人員成本方面,調查發現在IT安全公司全職員工平均要花費3.25-4.8小時的時間在合規行為上。 假如公司高級安全主管的工資為13萬RMB(包括工資和獎金),公司僅在安全部門發放的工資就將達到42.25萬到62.4萬不等,這還不包括安全部門以外的IT人員或者IT部門以外的人員。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通常企業需要將整個IT預算的2%到3%花費在合規人員費用上。 關於審計將近71%的受訪者表示其公司會進行內部審計工作,雖然大部分人認為他們沒必要進行審計,但也不能因為資源限制而不進行審計。 那些定期進行內部審計的受訪者中,有54%是每年進行一次審計,25%每季度進行一次審計,而17%則是每個月都審計。每年一次的審計通常都是比較全面的完整的審計,而那些更短周期的審計工作則只會涵蓋某些政策、程序或者系統。 而進行外部審計工作的公司則略少於內部審計,約為66%。對於進行外部審計的公司,審計工作的頻率與內部審計的頻率也有所不同:絕大部分公司(將近74%)每年進行一次外部審計。而其餘的公司則進行頻繁的審計或者專門的外部審計工作。 審計的意義是多方面的。很多監管機構(例如PCI)都會要求進行審計工作,並且作為業務流程中很重要的部分。同時,審計能夠在IT不可能執行完全的職責分離為IT提供支持。另外,在不斷努力提供其安全配置和執行力的IT公司(在安全領域對於成功有成熟的指標),審計提供了最好的反饋信息,能夠根據政策和計劃來審查IT部門的運作情況。 職責分離SOX法案或者專業職責標准(如PCI)還會要求公司對工作人員進行職責分離。這樣做是為了將復雜的業務流程劃分開來,並對每部分分配許可權,這樣就沒有人能夠獨立完成所有步驟。 職責分離能夠避免工作人員在業務流程中的欺騙行為以及錯誤行為。例如,如果某人在銀行同時負責現金存款以及核對帳目報表的工作,那麼這個人就可以很容易地竊取資金。 SOX法案嚴格地規定了IT在處理財務流程和數據時需要進行職責分離,但很多公司卻很難做到。只有不到一半的受訪者表示其公司有明確規定職責分離的政策。很多公司因為成本、系統限制或者人員短缺而無法實施職責分離,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考慮進行全面的記錄、日誌審計和頻繁的流程審查工作等,以此可以彌補職責分離的缺失。 合規工具和基礎設施合規成本計算公式的另一個要素就是技術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盡管工作人員執行合規工作需要花費高額的成本,但是絕大多數的受訪者都沒有購買專門的合規工具以遵守合規要求。他們主要是依賴現有的登錄工具來開發審計跟蹤,並利用現有的安全工具來維護訪問控制。 但是他們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一個隱藏的合規費用:存儲。對於不斷產生的生產數據、檔案數據和日誌數據,存儲記錄數據和元數據的存儲量要求也在不斷增加。 此外,一半以上的受訪者會將與合規相關的檔案數據在載入磁帶之前暫時存儲的存儲區域網路中,這意味著在高速RAID陣列和企業SAN中僅為滿足合規要求的檔案數據佔用了大量的空間。 受訪者認為不存儲信息存在很大風險,將來在法律案件中可能會需要,因此他們寧願將數據永久地保留在存儲空間。其餘的受訪者則表示會根據信息的類型來決定存儲的時間期限。在某些情況下,時間期限是根據法律規定設置的,有時候則會進行定期審查,但大部分卻並非如此,他們會為信息設置不同的保存時間,通常是7到10年,或者與法律規定的一樣。 保存這些記錄究竟會增加多少存儲成本呢?這很難說。據報道存儲成本每年都會增長很多,很多企業都認為是由於保存數據的增加而導致存儲成本的增加。 存儲硬體的成本每隔18個月都會下降一半(對於任何速率的磁碟空間而言),因此,盡管消耗量增加了一倍,總體基礎設施成本的增長率也不會太高。然而,啟動設備、冷卻和管理所有額外空間的成本卻沒有以同樣的速率下降,使維護和運行存儲的運營成本隨之升高。
⑷ 農村金融機構的成本有哪些
人力成本、經營場所成本、硬體成本
營業稅
計提撥備
等等。。
⑸ "營改增"後金融機構會增加哪些成本
小額貸款公司的營業成本主要包括融資成本,以及開展業務發生的相關費用,而納入營改增范圍後,小額貸款公司通過銀行貸款、金融資產售後回購、第三方抵押借款等方式融資所產生的相關成本均無法抵扣進項稅,而開展業務的相關費用中佔比較大的人工費用、福利費用、交通費用以及業務招待費用等亦不能抵扣進項稅。
可以抵扣進項稅的費用通常包括固定資產與物料費用、房屋租賃費用、咨詢服務費用和住宿費用等,因此小額貸款公司進項抵扣比例很低。
加強對進項稅的管理,包括加強集中采購、供應商管理、進項發票管理等方式提高進項稅抵扣比例和拿票率,做到進項稅「應抵盡抵」,進一步降低營改增對企業稅負的影響,也是要成本的。
⑹ 金融監管的成本構成
(一)金融監管的直接成本
金融監管的直接成本主要反映的是金融監管工作中所投入的硬體設施,組織運作以及監管人才的培訓及培養。
1、監管的機構設施、設備配備
從我國中央銀行的金融監管來說,從人民銀行總行到各縣支行的金融監管機構,實行的是垂直領導系統。這一龐大系統,僅從辦公場所、監管部門所必備的辦公設備都是一筆龐大的成本投入。
2、監管活動的組織實施及運作
金融監管工作的組織實施及運作,包括現場檢查和非現場監管工作。從中央銀行金融監管的實踐來看,每一次現場檢查和非現場監管工作,尤其是由總行統一組織的全國性現場檢查工作,都必須投人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盡管各層次監管工作在組織實施及運作中所投人的成本大小不一,但這筆監管成本在監管活動中是不可或缺的。可以說,只要開展金融監管活動,就必然要對監管活動在人、財、物上有所投入。
3、監管的人力資源配備及培養
金融監管工作為了能夠適應金融業務的日益發展和不同類型金融機構的不斷涌現,提高金融監管的有效性,就必須要使金融監管人員的知識層次和業務能力、水平不斷提高,尤其是在金融全球化的新形勢下,為同國際金融監管接軌,就更需要在金融監管的高素質人才配備及監管人員培訓上加大培訓成本。九十年代以來,我國中央銀行金融監管部門利用普華公司對華援助項目,對金融監管的各層次監管人員進行了信貸資產質量、衍生工具、外匯業務等多方位的業務知識和技能的培訓。近年來,我國中央銀行金融監管部門也利用國內培訓、境外培訓等多種手段,加大了對監管人員的培訓。這些培訓雖然為我國的金融監管隊伍建設和素質提高了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投入的巨大監管成本也是不容忽視的。
(二)金融監管的間接成本
金融監管的間接成本主要是指由於金融監管力度的加大,而對被監管金融機構業務人員的激勵,金融機構的業務發展以及金融機構的業務創新等方面有所遏制,而產生一定程度的利益損失。
1、監管對金融業務人員的激勵機製作用下降
近幾年來,為有效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金融監管部門制定了不良貸款責任終身追究制度。從成本理論來分析,這種監管嚴格,處罰嚴厲的金融監管,對於促進金融業的穩健發展、審慎經營起到了積極的作秀,但由於監管的種種制度控制和各項處罰措施的實施,也使得對金融機構從業人員的激勵機製作用下降,對於業務的發展和自身效益的提高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如金融機構「懼貸」現象。
2、監管對金融機構業務發展有所牽制
1993年以後,通過清理整頓,中央銀行金融監管部門制定了更為嚴格的規章制度,並加大了處罰力度,這種處罰不僅僅包括經濟上的處罰,更加大了對責任人的處罰力度,這種嚴格的金融監管,雖然有效地遏制了一系列違規業務的無節制發展,但由於金融業務不能得到有效運營,如貸款的投放因擔心出現不良而不敢進行。從這一點來說,金融監管也使金融業務發展受到了一定的牽制,付出了一定程度上的成本代價。
3、監管對金融機構業務創新有所遏制
從理論上說,金融業務的創新,可以使金融機構業務發展和利益達到一個較佳的層次,但由於在業務創新過程中,存在諸多不確定的因素,也同樣會帶來一定程度的風險。作為以利益最大化為最終目標的金融機構,要想獲得最大的利益,就必然要進行金融創新。但由於我國金融機構尚未能完全做到真正意義上的「自負盈虧,自擔風險」,缺乏進行金融創新的利益激勵機制。金融機構創新有效益,也有風險,其創新獲得的收益同得到的激勵,在現行體制下。難以做到相互匹配,而金融創新所形成的風險,則要受到金融監管部門的嚴厲處罰,,兩相比較,金融機構的業務創新必然會有所遏制,由此而來,也必然會使其利益有所損失。盡管金融機構是否開展金融創新要受多方面因素影響,但同金融監管的力度加大,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也是有關系的。
二、金融監管的效益分析
金融監管的效益概括起來說,主要是可以提高金融監管自身效益金融機構經營效益以及社會經濟效益。
(一)對金融監管自身效益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進一步完善監管制度
由於中央銀行對金融監管工作的重視,使得對金融監管各項軟、硬體的投入成本加大。在此情況下,為了能夠有效地開展監管,就必然要進一步完善監管制度,這種制度不僅僅包含對金融機構實施監管的各項制度,同樣也包含完善和提高監管工作自身能力和水平的各項內部基礎制度。
2、不斷加強監管組織
監管組織是實施金融監管的主體,一般來說,在監管成本投入較小的情況下,監管組織也必然難以得到擴充和加強。由於投入成本的加大,監管的組織體系也必然會得到不斷加強,從而形成一個較為龐大的組織體系。對金融機構的業務經營的合規性、風險性和效益性的監管,也將由於監管主體的增多,而更為全面、更為細化、更為有針對性。
3、不斷提高監管人員素質
為適應不斷發展的金融新業務和新領域,加大對金融監管人員素質培養是監管部門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一。在投入一定程度的監管知識和技能教育、培訓成本以後。監管部門所獲得的效益回報必然是監管人員素質的不斷提高。這種整體監管素質的提高,雖然難以用一定量的金錢來加以衡量,但在維護金融秩序,促進金融業的穩健發展方面必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二)金融機構效益
從長遠來看,金融監管付出的成本代價是值得的,因為中央銀行監管相對獨立,不以贏利為目的,而是以整個社會經濟金融秩序和穩定為重,能夠為金融業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使各金融機構能夠在同一外界環境中開展業務競爭,促進金融機構之間的有效競爭,保障金融機構業務的有序發展,推動金融創新能力的合理開發。金融機構的最終收益將遠遠超過由於金融監管的監督和限制而形成的成本付出。
(三)社會經濟效益
金融業是一個高負債行業,關系面廣,滲透力強,其業務活動關繫到千家萬戶存款人的利益,涉及到國計民生方方面面,金融業的穩定關繫到經濟穩定和國家穩定。盡管金融監管的成本付出(包括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很大,但如果金融監管當局為節省成本而放鬆監管,那麼金融業破產倒閉的社會成本則更大,將引發系統性的金融危機,危及國家經濟和社會穩定。因此,金融監管的效益表現在對社會經濟的貢獻上,將是無法估量的。簡單地說,金融監管對整個社會經濟的效益來說,可以維護金融體系秩序的穩定,促進社會經濟活動的健康發展,保障整個社會環境的安全。
⑺ 與一般企業比,商業銀行的成本管理有何特點
不過現代企業的制度都是為了盈利和降低成本為宗旨的,當然在宣傳效果上也會體現其服務價值和社會價值。所以成本管理的特點主要就有:
1.提高工作效率
2.引進現代管理手段,增加科技含量而減少工人數量
3.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過程成本降低
4.產業鏈優勢,貿易成本降低
5.價值表現多元化
6.商業聯合邊際增多,競爭成本降低
⑻ 經營成本包括哪些費用
經營成本:一般是指流通企業對在經營過程中發生除經營成本以外的所有費用。如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利息支出)等,這些費用在流通企業通常稱為經營費用。
1、銷售費用
銷售費用是指企業銷售商品和材料、提供勞務的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費用,包括企業在銷售商品過程中發生的保險費、包裝費、展覽費和廣告費、商品維修費、預計產品質量保證損失、運輸費、裝卸費等以及為銷售本企業商品而專設的銷售機構(含銷售網點,售後服務網點等)的職工薪酬;
業務費、折舊費等經營費用。企業發生的與專設銷售機構相關的固定資產修理費用等後續支出也屬於銷售費用。
2、管理費用
管理費用是指企業行政管理部門為組織和管理生產經營活動而發生的各種費用。包括的具體項目有:企業董事會和行政管理部門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發生的,或者應當由企業統一負擔的公司經費、工會經費;
待業保險費、勞動保險費、董事會費、聘請中介機構費、咨詢費、訴訟費、業務招待費、辦公費、差旅費、郵電費、綠化費、管理人員工資及福利費等。
3、財務費用
財務費用是指企業為籌集生產經營所需資金等而發生的費用。具體項目有:利息凈支出(利息支出減利息收入後的差額)、匯兌凈損失(匯兌損失減匯兌收益的差額)、金融機構手續費以及籌集生產經營資金發生的其他費用等。
(8)金融機構管理成本擴展閱讀
經營費用的科目核算:
1、本科目核算企業銷售商品和材料、提供勞務的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費用,包括保險費、包裝費、展覽費和廣告費、商品維修費、預計產品質量保證損失、運輸費、裝卸費等以及為銷售本企業商品而專設的銷售機構(含銷售網點、售後服務網點等)的職工薪酬、業務費、折舊費等經營費用。
2、本科目應當按照費用項目進行明細核算。
3、經營費用的主要賬務處理
(1)企業在銷售商品過程中發生的包裝費、保險費、展覽費和廣告費、運輸費、裝卸費等費用,借記本科目,貸記“現金”、“銀行存款”科目。
(2)企業發生的為銷售本企業商品而專設的銷售機構的職工薪酬、業務費等經營費用,借記本科目,貸記“應付職工薪酬”、“銀行存款”、“累計折舊”等科目。
4、期末,應將本科目余額轉入“本年利潤”科目,結轉後本科目應無余額。
環球青藤友情提示:以上就是[ 經營成本包括哪些費用? ]問題的解答,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⑼ 支付給金融機構的手續費屬於管理費用嗎
財務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