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推進全面轉型促進銀行全面發展
幾個轉型方向
面對傳統經營模式和增長方式受到的種種挑戰,我認為,積極推動銀行業的綜合化經營,將成為我國銀行業轉型的重要方向。其中,發展各類資產管理業務是銀行綜合化經營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首先是進一步推動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發展。2005年,國內商業銀行獲准發起設立合資基金管理公司,邁出了銀行業綜合化經營的重要一步。工銀瑞信是首批試點的三家銀行系基金管理公司之一,經過兩年多的快速發展,基金管理規模已達到五百多億,躋身中國十大基金公司行列,成為資本市場一支重要的力量。
其次是大力發展私募基金和企業理財等投資銀行業務,推動相應的衍生產品創新。目前全球私募基金規模已非常巨大,幾乎所有的國際金融公司都有自己的私募基金。2006年,全球並購交易的總值在3.79萬億美元,其中通過私募基金方式主導的交易占並購交易總量20%,美國2006年十大並購案中有五宗由私募基金經手。中國有很多並購通過直接投資的辦法來完成,將來通過私募基金的方式也可進行國際投資。現在存在的問題是:一方面,私募基金還沒有非常好的法規,包括銀行業如何從事私募基金業務還不夠明晰;另一方面,整個社會的流動性相對過剩,但同時企業資本金嚴重短缺,不僅使得銀行的一些貸款資本化,而且造成國內一些優質的項目大量引進國際私募基金。這就導致了兩方面後果:一是國內金融機構難以分享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超額利潤,二是進一步加劇中國流動性過剩。所以我們建議,應逐步擴大商業銀行發展投資銀行的業務范圍,穩妥推進中國金融機構的私募基金業務,有效緩解上述矛盾。
企業理財是資產管理業務的重要部分,也是目前商業銀行開展投資銀行業務的一項重要內容。從我們的實踐來看,商業銀行實際上是有很多產品可以做成理財產品的。信貸資產證券化就是一個很有潛力的產品,我看將來會有一個幾千億、幾萬億甚至更大規模的市場。銀行大量的信貸資產完全可以通過證券化賣掉,銷售給願意承擔較高風險並獲取較高收益的投資者。此外還有「信託加理財」產品,銀行設立專項的資產管理計劃,資金富裕的企業和個人可以通過信託平台直接將資金提供給有需求的企業。當然,這樣一些產品都需要做產品風險的隔離和信用增級,需要信託公司承接和管理更多的資產支持證券和資產管理計劃。
近年來我們自主開發的理財產品也越來越多,除各類固定收益產品和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外,將來還會包括各類衍生產品,如基於信貸類固定收益產品的一些衍生產品、組合產品以及更有前途的一些利率、匯率的衍生產品等。
第三是促進私人銀行業務發展,推動個人資產管理業務創新。私人銀行業務是商業銀行為富裕個人提供資產管理服務的重要載體。根據美林對中國私人財富的調查,資產凈值100萬美金以上的個人有25萬到50萬。中國商業銀行中100萬美元凈值的客戶數量不多。原因是發展私人銀行對服務、渠道和產品要求很高。在亞洲地區,特別是在中國,私人銀行客戶要求的主要是跟資本市場掛鉤的產品。如果要拓展此項業務,可能需要能夠直接投資到中國的股市、香港的股市甚至全球的股市,這就要求我們要有非常好的專業團隊,能提供投資建議,也需要我們有完善的產品線。目前,我們已計劃積極嘗試拓展私人銀行業務,推動高端個人資產管理業務發展。
第四是繼續拓展完善資產託管服務。資產託管是資產管理業務必須的重要服務環節。隨著基金公司、商業銀行、投資銀行等各類機構資產管理規模的不斷擴大,資產託管業務也得到了迅速發展。全球最大規模的資產託管銀行紐約銀行在同梅隆銀行合並之後,託管資產總量達到18萬億美元,資產託管成為其最核心的業務。隨著我國基金等資產管理業務的快速發展,銀行資產託管業務量也相應增加,但絕對規模同國外相比來說仍然較小。工商銀行是我國最大的資產託管銀行,託管資產1.24萬億,今年託管資產增加7767億,增長率達168%。希望隨著我國資產管理業務的快速發展,工商銀行託管資產規模能迅速縮小與國際先進銀行的差距。
總之,資產管理業務是商業銀行未來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我有兩個希望:一是希望在法律層面加大對商業銀行綜合經營的支持;二是希望將來銀行在證券、投資銀行、股權投資基金、信託公司等領域發展資產管理業務的空間能夠進一步拓展,通過加快資產管理發展來疏導中國金融體系的流動性,增強中國商業銀行的整體競爭力。
『貳』 商業銀行如何通過完善考核辦法促進業務轉型
一、銀行成長的方式與銀行並購的作用
20世紀末期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提升和信息技術加快發展,銀行並購已超然於企業並購而成為全球企業並購的主導。商業銀行特別是中小商業銀行已經進入「要麼並購,要麼被並購」的時代。
銀行並購為什麼具有如此大的魅力綜合起來看,銀行並購的魅力除了能夠救助問題銀行,保持金融體系穩定發展以外,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
第一,銀行並購可以實現協同效應,增加銀行價值。具體包括:一是實現經營協同效應。通過並購可以降低成本,精簡雇員,節省研究開發費用,實現規模經濟效應;二是實現財務協同效應。
通過並購提高銀行的負債能力,使銀行收益流動產生多元化效應,降低破產的可能性;三是實現效率差異效應。較高效率的銀行兼並具有較低效率的銀行,可以提高被兼並方的效率,消除無效率的管理而獲得收益;四是提高市場競爭能力,獲得市場控制力。銀行並購可以減少競爭對手,增強對經營環境的控制,提高市場佔有率,增加長期獲利機會。
第二,銀行並購可以實現綜合化經營,擴展業務范圍,分散銀行經營風險。當兼並與被兼並金融機構處於不同業務、不同市場,且金融產品沒有密切的替代關系,兼並雙方也沒有顯著的投入產出關系時,銀行並購可以有效降低和規避經營風險,可以使資產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第三,通過並購,銀行可以按低於重置成本的價格購置資產,實現低成本資產擴張。在現實當中,由於銀行經營管理潛能沒有充分發揮、經營管理與財務信息不對稱、通貨膨脹導致的資產市場價值與重置成本出現差異等因素的影響,許多銀行的市場價值被低估。在這種情況下,強勢銀行購並弱勢銀行相當於按照低於重置成本的價格購置資產。並購以後,銀行價值就會迅速增加。
第四,銀行並購可以使銀行有效避稅。包括未被充分利用的稅收減免;動用大量現金來收購銀行,會使普通收入轉換成資本利得,從而享受較低的稅率;被收購銀行機構所有者以其普通股交換收購銀行的股票,放棄被收購銀行的控制權,由於收益沒有通過市場來實現,其增值部分可以享受不納稅的好處。
『叄』 互聯網+金融,金融機構該怎麼轉型
大數據時代,數字化金融,看你是一些什麼金融機構了,金融機構轉型就是數字化+實體相結合,利用現有的平台推出自身的產品
『肆』 如何看待金融業的種種變革
我們處身於金融時代。現代社會,人們因為持有信用卡、炒股票、買保險與銀行、證券、保險發生聯系,還會購買余額寶、銀行理財,參與眾籌,我們很難與金融絕緣。即使什麼都不做,我們的瀏覽記錄、購物行為也會被採集,成為互聯網企業預測消費與投資行為的素材。更何況金融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配置資源,已經成為經濟生活中的要素,不可或缺。
金融是如此重要,以至於金融業被置於嚴格的管制中,從機構設立、業務准入到定價機制,管制無處不在。片面的看,金融的歷史就是金融管制的歷史,金融業的創新是在突破金融管制,金融業門外的「野蠻人」顛覆傳統金融的產品也是他們受到較少管制的結果。我們應當如何看待這幾年金融業的種種變革?這成為「鴻儒論道」在金融領域選題的主要問題來源。
宏觀尺度上,中國金融體系是在兩條鮮明的主線的引導下發生變革的:利率市場化與金融風險。《利率市場化勢如破竹》指出,隨著銀行理財、信託等融資渠道的發展,利率市場化正處於加速狀態,金融脫媒現象明顯,新興金融機構開始活躍。利率市場化推高了傳統企業的融資利率水平,也釋放了風險。傳統金融不得不開始艱難的市場化轉型。
自2010年以來,金融體系風險是金融業乃至整個經濟體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債務水平較高是其最直接的顯現。《企業債致中國金融體系風險高企》採用信貸與GDP的缺口指標計算中國社會債務水平,中國的闕值顯著高於10個百分點,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三季度的缺口指標為18。4個百分點,已經接近或者達到了傳統研究裡面的警戒線水平,其中企業債務金融風險是中國最大的系統性風險來源。這並不意味著政府的債務沒有風險。《貨幣幻境下的地方債懸崖》估計算了中國各部門的資產負債表,2012年底,中國五級政府債務規模28。5萬億元左右,省、市和縣三級地方政府佔了16。5萬億元。按三種償債率口徑計算,地方政府都需要普遍、持續的借新還舊,它們實際上在玩龐氏游戲。金融體系風險的高與低及風險化解的進程直接決定著金融業改革的推進力度和策略。
微觀尺度上,中國金融變革在兩個維度展開:傳統金融的突圍和新金融生態的顛覆。過去三十年的金融也是傳統金融機構轉型的歷史,金融機構從政府部門中分離,不斷的分化、多元化,形成今天銀證保分立的格局,同時還存在大量的民間金融。在利率市場化等的沖擊下,分業經營格局受到嚴重的影響,金融產品不斷創新,突破了現有的監管框架,影子銀行即是一例,也是今天中國的流動性過剩、低利率、信貸擴張、通脹、房地產泡沫等問題的根源。《影子銀行內幕》認為影子銀行的資產質量並不亞於銀行貸款,而且他們規模太小,還不足以威脅銀行系統。相比之下,互聯網金融中的P2P貸款,沒有擔保的P2P難成大器,易在競爭中落敗,有擔保的P2P則抬高了經營的難度,也限制了規模,其生存難度要遠遠超過其他金融業態。
傳統金融機構不僅遭受新金融業態的沖擊,金融業內部的話語權也越來越向銀行集中。《保險業能否飛得更高》指出保險業趨於邊緣化的尷尬境地,保險作為風險保障的主業發展緩慢,既制約了保險行業的擴張,也讓行業的發展方向不明。新形勢下,保險業在資金運用、壽險費率市場化、償付能力新標准、保險銷售渠道創新等已經有了很多突破,在更市場化的環境下,對保險機構及其監管也是不小的挑戰。
與私人財富增值最密切相關的莫過於證券市場了。為什麼炒股不賺錢?為何經濟牛而股市熊?《最牛經濟難為股市另闢蹊徑》以國別、時序等數據為基礎,對比股市風險、股票定價、公司上市過程、退市過程以及關聯交易等問題,中國股市被經濟增長遠遠拋離並不意外。從問題的主次來看,上市門檻高與退市懲罰機制弱是股市與經濟脫鉤的主要原因,《資本市場該有怎樣的制度改革》從新股發行制度改革、多層次市場命題、資本市場對外開放和金融創新原則等四個層面梳理了改革的難點,也給出了資本市場頂層設計的圖景。其中新股發行制度改革行將結束,以IPO注冊制與轉板通道等上市、退市機制再造中國股市,中國股市前景可以期待。
『伍』 大家如何看待現在許多金融機構比如銀行把金融科技作為轉型突破口
銀行數字化轉型是趨勢,比如極融,可以幫助中小銀行等持牌金融機構建設消費金融網貸系統,構建大數據風控數據體系與系統,信貸反欺詐與平分模型,對接優質流量等。
『陸』 去中心的金融世界,金融機構應用如何轉型
樓盤名稱:磨山港灣 樓盤位置:漢陽-王家灣-漢陽大道709號 規劃信息:其佔地面積為0平方米,容積率暫無數據,綠化率0%,共0棟樓,停車位暫無數據 (所載信息僅供參考,最終以售樓處信息為准。) 全面及時的樓盤信息,點擊查看
『柒』 中國銀行業面臨哪些變革與轉型
中國銀行業變革與轉型的四大趨勢與三個方向
趨勢之一:積極轉變增長方式,實施綜合化經營。
趨勢之二:跨界經營將成為常態,產融結合更加廣泛和具體。
趨勢之三:移動互聯網信息技術將變革銀行業傳統經營模式。
趨勢之四:對大數據等技術的運用將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方向之一:多元化和綜合化經營。隨著金融改革的逐漸深入,分業經營難以適應利率市場化的要求,事實上,金融產品的創新已突破了分業監管,使得金融各業態之間的界限變得逐漸模糊。從國外發達國家金融業的發展經驗來看,經歷了從分業到混業的發展過程,多元化和綜合化經營是大勢所趨。從具體的操作層面來看,我國的商業銀行也需要與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展開合作,從而提供綜合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
方向之二:國際化經營。中國的改革開放不僅體現在對外資、外企的「引進來」,也體現在中資企業「走出去」。金融資本是依附於產業資本的,沒有產業的發展,金融業就沒有發展的基礎。因此,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的融合,是支持走出去戰略的關鍵所在,要支持中資銀行的國際化經營戰略,為「走出去」企業提供本地化、多元化的全方位金融服務。
方向之三:創新型和智能化。創新是銀行經營發展的活力及動力所在,是應對各種挑戰的必然選擇。要樹立創新的理念,將創新貫穿整個經營發展過程、各業務條線,進行體制機制創新、產品和服務創新、業務模式創新等。智能化是銀行業創新的一個重要方向,不僅體現在讓客戶快捷、低成本的享受金融服務,也體現在銀行員工操作的便捷化,更體現在銀行對未來發展的敏銳洞察力。
『捌』 如何評價京東金融要做金融機構生意的轉型
京東做購物已經有很多年了,他的目的不僅僅是多購物,更多的是做一個購物生態鏈向淘寶看齊,京東金融,目的也是為了能夠向消費者提供更多的購物的一站式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