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資金融 > 跨境金融服務業務發展狀況

跨境金融服務業務發展狀況

發布時間:2021-05-06 07:35:08

1. 工行私人銀行跨境金融服務有哪些內容

來工行私人銀行香港中源心目前提供全體系的投資產品,可投資於貨幣、外匯、固定收益、權益類及另類投資品種,還可量身定做產品組合。

此外,工行私人銀行香港中心還提供包括投資移民、信託計劃和財富傳承等一系列增值服務。據了解,工行私人銀行香港中心的投資移民服務具備以下幾點優勢:(1)目前其證券交易傭金低至0.1%、基金購買手續費低至0.3%,相比其他機構費率更為優惠。(2)客戶在內地工行即可通過開戶見證,申請香港中心的私人銀行服務,相比其他機構手續更為簡便。

2. 國外互聯網金融領域的發展狀況是怎樣的

1、傳統金融服務的互聯網化
國外金融業在互聯網出現不久就開始了將業務實現方式向網路方向延伸拓展。傳統金融服務的互聯網化即金融互聯網服務,互聯網與金融之間的關系主要表現為以互聯網為代表的多種信息技術手段對傳統金融服務的推動作用,即傳統金融業務通過互聯網手段實現了服務
的延伸,是一個互聯網化的過程。主要表現在國外商業銀行傳統業務通過互聯網、手機、
PDA
等終端設備實現銀行業務功能;券商建立互聯網平台以實現讓客戶通過網路完成證券
交易;
保險公司依託互聯網交易平台實現保單出單和在線理賠;
還有諸如通過互聯網平台實
現資產管理等業務。
這些業務的本質是技術創新帶來的銀行傳統業務渠道的信息化升級。
2、第三方支付
國外第三方支付的概念類似於國內同類型三方支付產品,
但從出現的先後順序來看,

外三方支付的起步時間和發展遠遠領先於國內。

3. 跨境融資的方式有哪些

任何企業要進行生產經營活動都需要有適量的資金,而通過各種途徑內和相應手段取得這些資容金的過程稱之為融資。並購融資方式根據資金來源渠道可分為內部融資和外部融資。但應用較多的融資方式是從外部開辟資金來源,通過與其他投資人聯合投資,或以股權、債權、混合融資等方式籌集資金。一般來說,企業並購的融資渠道可以分為債務性融資、權益性融資、混合性融資。債務融資是指企業按約定代價和用途取得且需按期還本付息的一種融資方式。債務融資往往通過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民間資本等渠道,採用申請貸款、發行債券、利用商業信用、租賃等方式籌措資金,企業債務融資主要包括三種方式:貸款融資、債券融資、租賃融資。權益性融資指的是企業通過直接吸收投資或發行股票或利用權益資本融資籌集資金。權益資本是投資者投入企業的資金。企業並購中最常用的權益融資方式包括吸收直接投資、權益資本融資,發行股票融資。混合性融資並購指的是企業通過發行混合性融資工具籌集資金而進行的並購。常見的混合性融資工具主要有可轉換債券和認股權證。

4. 跨境業務方面金融服務做的最好的銀行是哪個,外匯結算啦,信用證啦,境外支付啦神馬的

清算網路及專業水平的話,首選肯定是中國銀行啦。不過很多外資銀行的效率及操作簡便性來說更加的便利。

5. 中國與國際金融業的發展

經濟全球化與金融國際化 中國金融業發展和改革(下)

編者按: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都離不開金融改革與創新。金文撰寫的《經濟全球化與金融國際化》一文,從歷史的角度,全面闡述了金融業的起源發展,以及在經濟全球化與金融國際化的大趨勢之下,金融創新與經濟發展的內在關系,讀後引人深思。人民網天津視窗將持續報道該文章。以下為在《新金融觀察》第三十八期上刊載的「二十二、中國金融業發展和改革(下)」部分:

新中國成立後,建立了與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集中、統一、單一的金融體系,中國人民銀行集管理職能與運營責任於一身,負責貨幣管理和信貸運營。除此之外,沒有信貸市場、保險市場和資本市場,也沒有建立人民幣價格市場化和國際化的貨幣體系。改革開放以後,國家發揮金融現代經濟核心作用,支持金融業與實體經濟共同發展,支持金融深化改革和對外開放,對銀行業、保險業和證券業實施分業監管,積極發展信貸市場、保險市場和資本市場,金融業發展和金融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在為實體經濟服務中得到持續發展。

獨立統一的貨幣體系建設

新中國高度重視貨幣體系建設。統一發行人民幣,迅速完成幣制改革,確立人民幣作為獨立的統一的國家貨幣地位;合理確定本幣價格及其利率水平,合理確定外匯價格及其匯率水平;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逐步開發人民幣的貨幣職能;根據國家發展和國際分工需要,積極發揮人民幣的重要作用,對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提高中國國際地位、維護國家和平統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人民幣發行及幣制改革。人民幣(RMB)是中國法定貨幣,為紙幣本位制貨幣,沒有法定的含金量,執行價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等職能。中國人民銀行是人民幣主管機關。1948年12月1日開始發行的第一套人民幣,主幣共有12種面額,包括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200元、500元、1000元、5000元、10000元和50000元。人民幣取代國民政府發行的各種貨幣,以及外國銀行發行的各種外國貨幣,結束了舊中國長期存在的幣制混亂歷史,對人民解放戰爭勝利和恢復發展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新中國成立初期,國民政府統治時期遺留的惡性通貨膨脹問題尚未根除,戰後物質極度匱乏,導致物價節節上漲,第一套人民幣沿用了面額巨大的主幣幣值設計。1955年,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初步勝利,物價趨於穩定,財經狀況好轉,當年3月1日開始發行第二套人民幣,並根據經濟發展要求進行貨幣改革。主幣改為1元、2元、3元、5元和10元共5種面額,以1元兌10000元的比價,發行新幣並回收舊幣,5月15日停止流通第一套人民幣。第二套人民幣發行及同時實施的幣制改革,奠定了新中國獨立、統一、穩定的貨幣制度基礎,對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國人民銀行於1962年4月20日發行第三套人民幣,1987年4月27日發行第四套人民幣,1999年10月1日發行第五套人民幣,建立了中國獨立統一的人民幣貨幣體系。

人民幣匯率制度發展。新中國成立起至改革開放前,人民幣匯率制度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第一階段,1949年到1955年的浮動匯率制度。中國人民銀行在統一發行人民幣的基礎上,於1949年1月18日在天津首次公布人民幣匯率,建立了以本幣和利率為基礎的外匯和匯率體系。人民幣是紙幣本位貨幣,與當時美元世界貨幣的金匯兌本位制沒有直接聯系,因此不能按照貨幣的黃金平價確定人民幣價值及其匯率,只能採用物價對比法換算人民幣的匯率。新中國成立初期通貨膨脹嚴重,人民幣兌1美元的匯率,由1949年1月18日的80元(第一套人民幣),調至1950年3月13日的42000元(第一套人民幣),再調至1952年12月的26170元(第一套人民幣)。這一時期,中國對外貿易數量很少,對外貿易主體是私營企業。第二階段,1955年到1972年的固定匯率制度。生產資料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對外貿易主體改為國營企業,主要產品和貿易價格納入國家計劃,國家參照各國本幣的匯率,確定人民幣匯率,並使之與物價脫鉤。1956年和1972年兩個時點人民幣兌1美元的匯率,分別為2.46元(幣制改革後的新幣,下同)和2.24元。第三階段,1973年至1980年的一攬子貨幣加權平均制度。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又發生了嚴重的國際石油危機,很多國家將固定匯率制改為浮動匯率制,人民幣匯率頻繁調整,並改用一攬子貨幣加權平均的匯價,作為人民幣匯價調整變動的依據。人民幣兌1美元的匯率,由1973年的1.98元變為1980年的1.49元。自新中國成立起至1980年,中國主要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對內高度集權,對外高度封閉,國際貿易總量很小,國家外匯儲備很少,適時改革人民幣匯率形成制度,不斷調整人民幣匯率,促進了國民經濟和國際貿易發展。

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改革開放之後至1996年之前,國家對匯率制度進行了幾次改革。第一階段,1980年到1984年的雙重匯率制度。1979年,中國推行外貿管理體制改革,對外貿易由計劃管理改為市場競爭,同時開始實行雙重匯率制度,作為以市場手段管理外匯的制度試驗。國家除規定官方外匯牌價之外,還規定出口結匯和進口用匯指標,以多結匯和少用匯的指標余額,適用於市場外匯價,官方外匯牌價和市場外匯價兌美元的匯率,分別為1.50元和2.80元。第二階段,1985年到1990年重新恢復單一匯率制。推行人民幣雙重匯率制度,對內加重了部分外貿企業政策性虧損,對外造成了國際上的指責和非議。1985年1月,國家取消雙重匯率制度,重新恢復單一匯率制,人民幣兌1美元的匯率定為2.80元。但此前實行的雙重匯率制度已經打開了市場外匯價的人民幣價格的匯率市場發現機制,重新恢復的單一匯率制不僅未能消除已經形成的市場外匯價,反而加劇了官方外匯牌價與市場外匯價的市差和價差,形成了新的雙重匯率制度。第三階段,1991年到1994年實行匯率並軌制度。1991年,開始實行有管理的人民幣匯率浮動制度,國家參照國際外匯市場情況,對人民幣官方匯率進行適時適度地調整。1994年推行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國家將官方外匯牌價和市場外匯價兌1美元的匯率,由1993年12月31日的5.80元和8.70元,統一定為1994年1月1日的8.70元,建立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直至2004年年底,人民幣兌1美元的匯率穩定在8.30元左右。

人民幣經常賬戶項目可兌換。1994年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以後,國家進一步深化外匯制度改革,1996年4月開始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旨在消除經常賬戶非貿易非經營性交易的匯兌限制,不再限制不以資本轉移為目的的經常性國際交易支付和轉移,不再實行歧視性貨幣安排和多重匯率制度,當年12月1日實現了人民幣經常賬戶項目的可兌換。主要的政策制度措施是:消除因私用匯的匯兌限制,擴大供匯范圍,提高供匯標准,允許中國居民境內的合法資產收益以及駐華機構和來華人員的合法人民幣收入換成外匯匯出;廢除企業外匯留成和外匯上繳制度,由銀行結匯售匯,取消境內的外幣計價結算,廢除外匯券,禁止外幣在境內流通;外商投資企業經常性用匯納入銀行結匯售匯體系,可保留一定比例的外匯收入,允許在華外資銀行和中外合資銀行辦理結套匯等業務,取消經常項目匯兌限制;取消外匯收支指令性計劃,建立外匯交易市場,改進匯率形成機制,國家對外匯和國際收支進行宏觀調控,增加人民幣匯率彈性,提高匯率生成機制的市場化程度。中國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繼續調整完善國際收支和人民幣匯率政策,包括降低出口產品退稅平均稅率,支持企業在國外投資;國際金融機構可在國內發行人民幣債券,跨國公司可以集中操作外匯資源;提高個人出國(境)換匯限額,移民和非居民的國內資產可以兌換外匯出境;放寬外匯賬戶開戶和外匯賬戶限額管理,推行經常賬戶項目可兌換便利化等。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2005年7月21日,中國實施人民幣匯率改革。第一,建立人民幣匯率市場形成機制。根據中國貿易順差程度和企業國際貿易適應能力,確定人民幣匯率升值2%,人民幣兌1美元的匯率為8.11元,同時調高境內商業銀行美元、港幣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上限。每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的交易價格,人民幣兌美元的交易價格在中間價的千分之三內浮動,人民幣兌其他貨幣的交易價格在中間價的一定幅度內浮動。第二,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參照國際外匯市場主要貨幣匯率,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形成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降低人民幣匯率的波動性。中國實施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要建立人民幣價格的市場形成機制,增強匯率等經濟杠桿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理順外匯供求關系,健全國際收支調節機制,為推進資本賬戶可兌換和人民幣國際化提供政策支持。自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開始至2011年4月29日,經歷了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人民幣兌1美元的匯率由8.30元降到了6.49元,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累計升值率超過25%;中國的外匯儲備由8189億美元增加到30446億美元。

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制度。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是以人民幣報關並以人民幣結算的進出口貿易結算業務,包括進出口信用證、托收和匯款等結算方式。2009年7月先在上海等五個城市試點,2010年6月擴大到20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試點,試點地區進出口量佔全國進出口總量的90%。試點地區累計辦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2010年為5063億元,2011年1季度達到3603億元。建立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制度,增加了國際結算的貨幣幣種選擇,降低外匯匯率風險,減少國際貿易交易成本,適應居民和非居民以人民幣作為國際結算貨幣的實際需求;以人民幣作為國際結算貨幣,使之形成了以交易為基礎的價格,增加了人民幣價格市場形成機制的參照標准,促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調整和完善;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提升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促進中國金融業的發展與開放,增強中國在國際市場上的金融資源配置能力

6. 劉光溪:《雲南省跨境人民幣金融業務發展的基礎條件及前景展望》

雲南省跨境人民幣金融業務發展的基礎條件及前景展望
雲南省金融辦主任 劉光溪
近二十多年來,伴隨著中國與東南亞、南亞各國逐步實現了關系正常化,雙方的經貿、金融往來不斷加深。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以及橋頭堡建設與人民幣跨境結算試點正式啟動,雲南省獨特的區位優勢逐漸轉變成為經濟競爭的優勢。特別是中國與東盟之間蓬勃發展的貿易以及直接投資成為跨境金融業務發展的基礎。中國與東盟各國的金融合作機制也逐步發展和完善,對外開放和對外經貿合作不斷拓展,這為雲南省金融業提供了歷史性發展機遇。把雲南昆明建成「面向東南亞、南亞的區域性金融中心」正是在此背景下被上升為國家「橋頭堡」建設的一部分。
建設昆明「面向東南亞、南亞的區域性金融中心」,雲南省具有很多獨特的優勢,其中,大力推進和創新跨境人民幣金融業務,滿足不斷增長的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以及人民幣對直接投資的需求,不僅為橋頭堡建設和周邊國家的發展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務,推進貿易投資便利化,還將全面提升雲南省金融服務質量和水平,是建設「面向東南亞、南亞的區域性金融中心」的重要突破口和著力點。
一、雲南省跨境人民幣金融業務發展的基礎條件
(一)蓬勃發展的對外貿易奠定了跨境人民幣金融業務發展的基礎
在過去的20年裡,隨著中國與東盟各國關系的改善,雙方貿易規模擴大了37倍。2010年年底,雙邊貿易額達到2927.8億美元。我國成為東盟第一大貿易夥伴,而東盟則成為我國第三大貿易夥伴和我國企業「走出去」的重要基地。
雲南作為我國連接東南亞、南亞的重要門戶和橋頭堡,地理、地緣、地域優勢明顯,向東盟各國開放諸多口岸。在全省有國家一類口岸13個,二類口岸7個,另有90多條邊境通道和111個邊民互市點。同時,16個少數民族在雲南與周邊各國跨境而居,東南亞還是海外華人、華僑的主要居住地,他們與國內同族、親屬之間聯系密切。顯然,獨特的地理優勢、人文優勢以及口岸優勢形成了雲南省開展跨境貿易的優越條件。
雲南省與東盟各國的貿易往來發展迅速。2008年的金融危機嚴重影響我國對外貿易,但是雲南省對外貿易依然保持較快的增長。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完成95.9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9.3 %。2009年,金融危機的影響繼續擴大,全國對外貿易下降45%。雲南省也因此受到影響,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僅完成80.2億美元,較上年下降16.4%,但是遠低於全國平均下降水平。與此同時,雲南與東盟的貿易卻成為當年外貿的一大亮點,雙方進出口額為31.5億美元,較上年增長13.8%。其中出口21億美元,同比增長7.1%;進口10.5億美元,同比增長30%。東盟國家外貿總值占雲南省外貿比重由上年的28.8%增至39.3%,提高了10.5個百分點。2010年,雲南省對外貿易恢復高速增長,進出口總額完成133.68億美元,同比增長60.6%,比全國增速高31.8個百分點。2011年1至7月,雲南省進出口總額為84.4億美元,同比增長9.5%,已經超出了2009年全年的總額。其中出口總額為48.6億美元,同比增長7.5%;進口總額為35.8億美元,同比增長12.3%。
雲南省蓬勃發展的對外貿易對跨境貿易人民幣金融服務提出了巨大需求,為雲南省商業銀行與周邊各國商業銀行之間合作奠定了基礎。
(二)快速增長的雙向直接投資進一步促進跨境人民幣金融業務的發展
在我國與東盟各國貿易快速發展的同時,雙方的直接投資也獲得了長足進步。截至2011年6月底,中國和東盟各國之間的雙向投資累計投資額近800億美元。2009年,中國宣布向東盟各國提供150億美元信貸,並決定設立總額100億美元的中國—東盟投資合作基金。到目前為止,中方已向東盟提供了122億美元貸款,用於路橋、電站等大型建設項目。東盟已經成為我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重要基地。
雲南省充分利用地緣優勢,積極貫徹落實國家「走出去」戰略,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與寮國、越南、緬甸、泰國等周邊國家開展經濟合作,發展外向型經濟。在政府的推動下,雲南省對外直接投資實現了跨躍式的發展,2008年,全省新批境外投資企業101家,中方協議投資額4.128億美元,同比增長105.39%,實際投資額2.39億美元,同比增長126.52%。2010年,雲南省新批境外投資企業49家,實際投資4.74億美元,同比增長75.57%;協議投資81.9億美元,實際投資在全國31個省區市中名列第9位。截至2011年6月底,雲南省境外投資企業已達319家,其中上半年中方協議投資101.4億美元,對外實際投資累計達16.5億美元,遠遠超出前一年的總和。
湄公河次區域五國是雲南省企業走出去的主要市場,投資領域涉及農業、礦產、電力、冶金、交通等行業。雲南省企業「走出去」直接投資相應地帶動了雲南省出口貿易、對外承包工程以及勞務合作增長。2006年以來,國開行雲南分行等商業銀行,積極支持雲南企業「走出去」,拓展寮國、緬甸、越南等周邊國家的海外市場。
雲南省對外投資的快速增長推動了人民幣對周邊各國的直接投資,有利於人民幣離岸基礎資產市場的形成,並促進人民幣跨境結算從貿易項向投資項的延伸。
(三)中國與東盟之間商業銀行業務迅速擴張為跨境人民幣金融業務發展提供了技術條件
中國與東盟各國蓬勃發展的對外貿易以及快速增長的對外直接投資奠定了雙方跨境金融服務的基礎。中資金融機構如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銀聯等金融企業紛紛將亞洲地區特別是東盟地區作為海外發展的重點,通過收購、控股、設立分支機構等方式開拓東盟市場。
截至2010年6月底,中資銀行的金融機構在東盟國家共設立了11家分支機構。東盟10國銀行在中國設立4家分行和7家子銀行,子銀行又下設了29家分行。東盟在中國的銀行機構總資產達149.3億美元,自2003年以來年均增速38.04%。雙方銀行業務合作范圍不斷擴大,中資銀行機構在東盟各國建立的代理行、境外賬戶行已達150餘家。
隨著中資企業搶灘東盟市場,人民幣在東南亞各國受到不同程度的青睞。早在2006年12月,菲律賓央行將人民幣列為儲備貨幣。目前在越南、緬甸、寮國等周邊留存的人民幣總量已經超過200億元,流通規模超過700億元,人民幣已經成為廣受周邊國家居民歡迎的「民間儲備貨幣」。
(四)中國與東盟各國經濟金融合作向縱深發展為跨境人民幣金融業務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國與東盟各國同屬於發展中國家,雙方合作符合地區利益和雙邊長久利益。為此,雙方建立一系列的經貿合作組織:湄公河次區域合作、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泛滇池合作等。雲南省發揮地緣優勢,先後與周邊國家合作構建了雲南—老北、雲南—泰北合作工作組和雲南—越南北部五省市經濟協商會議等合作機制。特別是瀾滄江—湄公河國際航運,成為中越、中老、中泰等國家在交通運輸、水能與生物資源開發、環境保護等方面合作的典範。
在金融合作機制方面,中國已經與東盟多個國家簽署雙邊貨幣互換協議、互設金融機構,加深互相溝通與了解,加強金融監管。
2008年底,中國與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尼等國簽署了6份總額為635億美元的雙邊貨幣互換協議。2009年以來,為共同抵禦金融危機,亞洲各國央行建立本幣互換機制。中國人民銀行先後與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的央行簽署了總額為3300億元人民幣的雙邊本幣互換貿易,支持雙邊貿易及直接投資。2009年12月,中國與東盟共同參與設立總規模為120億美元的亞洲區域外匯儲備庫,提升了本地區解決流動性與國際收支問題的能力。2011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應東南亞中央銀行組織邀請正式加入東南亞中央銀行組織。
與此同時,中國與東盟之間加強了金融監管合作。截止2010年年底,中國銀監會按照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確定的跨境銀行監管原則,先後與新加坡、菲律賓、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尼等東盟國家的金融監管當局簽署了雙邊監管合作諒解備忘錄,確保對互設銀行業金融機構實施有效監管,共同維護雙方銀行業穩健發展。
為了進一步防範金融風險,促進銀行之間的合作,2009年8月,中緬兩國分別指定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和緬甸中央銀行簽訂賬務處理細則,對《中緬經濟技術合作協定》實施過程中的銀行賬務問題做出具體規定。2010年,由中國國家開發銀行發起成立的中國—東盟銀聯體成立,旨在促進中國與東盟相互貿易與投資。
(五)獨具特色的跨境人民幣結算模式成為跨境人民幣金融業務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是中國與東盟雙方金融合作的重要平台,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舉措。它首先在邊境貿易中使用,然後再擴大到一般貿易,並向對外直接投資延伸。雲南省早在1994年就已經探索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2004年中央正式批准雲南與緬甸、寮國和越南的邊境小額貿易用人民幣結算,並享受退稅政策。在一系列優惠政策的影響下,大量邊貿企業出口採用人民幣結算。2008年12月24日,國務院決定,對雲南與東盟的貨物貿易進行人民幣結算試點。2009年,我國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開始啟動,東盟成為重點地區。
為了支持雲南省金融機構走出去,雲南省政府出台了相關政策,根據大湄公河次區域國家現有金融條件,推動雲南省商業銀行與周邊國家的商業銀行合作。
在中越邊境,早在1994年3月,農業銀行河口縣支行與越南農業銀行老街省分行簽訂了互開賬戶協議書,形成中越邊貿銀行結算的最初模式。2003年,農業銀行河口縣支行、麻栗坡縣支行天保辦事處被批准辦理中越兩國銀行間邊境貿易結算人民幣現鈔出入境調運業務,開創了我國該業務的先例。2004年11月,農業銀行河口縣支行率先在全國邊境口岸開辦了人民幣對毗鄰國貨幣(越南盾)的兌換業務。2010年7月,農業銀行雲南省分行同越南農業與農村發展銀行老街省分行簽訂代理結算協議,建設銀行雲南省分行與泰京銀行、越南湄公河三角洲房屋發展銀行老街省分行簽訂代理結算協議。
在中緬邊境,雲南省商業銀行積極與緬甸商業銀行建立金融合作。2009年9月,工商銀行雲南省分行、建設銀行雲南省分行、農業銀行雲南省分行與緬甸經濟銀行開立人民幣結算賬戶協議。2010年9月工商銀行德宏分行與緬甸經濟銀行木姐分行和臘戌分行簽署了人民幣結算合作協議。
在寮國,2009年12月,農業銀行和寮國發展銀行共同舉行了邊貿網銀結算開通儀式,這標志著中國銀行業首次與寮國銀行實現了人民幣結算。2010年7月,工商銀行雲南省分行與寮國彭撒萬銀行簽訂了使用人民幣結算業務的意向性合作協議。富滇銀行作為雲南省本地的商業銀行,於2010年在寮國設立代表處,並與寮國大眾外貿銀行簽署了寮國基普賬戶清算協議,正式互開賬戶清算合作業務。2011年6月9日,富滇銀行在國內商業銀行首家推出寮國基普兌人民幣的業務,中老本幣跨境結算正式啟動。
在泰國,2005年10月,西雙版納州和思茅市試辦與非毗鄰泰國北部地區一般貿易人民幣核銷業務。2005年,雲南省在全國率先試行滇泰一般貿易以人民幣結算核銷制度。2010年7月,工商銀行雲南省分行分別與泰國ACL銀行及工商銀行新加坡分行簽訂了使用人民幣結算業務的合作協議。
在雙邊銀行合作的支持下,雲南省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發展迅速。2009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金額約為43億元人民幣。2010年,雲南辦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金額83.12億元,同比增長86%,佔全省進出口貿易結算量的9%,高於全國平均水平6個百分點。2011年1月至5月,雲南銀行業金融機構已辦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91.96億元,已超過去年全年總額。
雲南省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增長迅速,經過多年實際運行,不僅擁有開展人民幣結算的豐富經驗,還形成了與毗鄰、非毗鄰國家點對點互為代理的獨具特色結算模式。
二、雲南省跨境人民幣金融業務發展的前景展望
由於雲南省獨特的區位優勢以及跨境人民幣金融業的迅速發展,國務院及相關中央部委十分關心雲南省跨境金融業務的發展。2008年12月,國務院常決定雲南與東盟的貨物貿易進行人民幣結算試點。2010年,中國人民銀行允許雲南省金融業通過金融產品創新,為跨境人民幣結算提供服務。2011年5月,國務院有關橋頭堡戰略規劃出台,它不僅彰顯了雲南在我國對外開放中的特殊地位,還賦予了雲南省金融業發展新的歷史機遇。
2010年7月,雲南省政府與昆明市政府正式啟動了昆明區域性跨境人民幣金融服務中心的建設。憑借雲南省跨境銀行間清算系統以及小幣種外匯交易市場,將推動離岸人民幣基礎資產市場以及相關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發展,雲南省建設區域性金融中心將有更大的可行性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一)雲南省跨境銀行間資金結算市場逐步形成
2010年7月,雲南省成為第二批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地區。由於雲南省多家商業銀行與周邊各國商業銀行簽訂了貿易結算協議,在條件成熟時,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將向投資項延伸,並覆蓋雲南省對外的主要貿易夥伴以及對外直接投資區域,屆時雲南省跨境人民幣資金結算市場將逐步形成。這不僅提高了跨境資金清算的效率,提升跨境金融服務質量,還將推動雲南省外匯市場、金融衍生品市場以及其它相關金融市場的發展。
(二)雲南省小幣種外匯交易市場正式啟動
雲南省跨境金融業務迅速發展產生了貨幣兌換的需求,導致小幣種外匯交易市場的出現。早在2004年11月,農業 銀行河口縣支行率先在全國邊境口岸中開辦了人民幣對毗鄰國貨幣(越南盾)的兌換業務。2011年6月9日,富滇銀行在國內商業銀行首家推出寮國基普兌人民幣的業務。由於雲南省境內的商業銀行與周邊多個國家簽訂了清算協議,在條件成熟時也將推出周邊小幣種外匯交易,並向雲南省主要貿易夥伴延伸。屆時雲南省小幣種外匯交易將由單一貨幣向多種貨幣、單一零售向批發轉變,雲南省銀行間外匯交易市場將逐步成型,以人民幣為主體的小幣種外匯交易中心也將隨之形成。
(三)雲南省離岸人民幣資產市場發展條件基本形成
如上文所述,人民幣已經成為東南亞各國居民廣受歡迎的「民間儲備貨幣」,境外積累巨額的人民幣有助於離岸人民幣市場的形成,促進跨境金融業務的發展。然而,由於境外人民幣資產市場的缺乏,不利於境外人民幣持有者進行風險的防範,還進一步影響到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
如何形成合理的人民幣迴流機制是人民幣國際化必須要考慮的問題。隨著雲南省跨境金融服務中心的建立,向境外發行人民幣債券、人民幣貸款、人民幣票據等金融產品將是吸引雲南省周邊各國人民幣迴流的重要機制,是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措施,也是雲南省金融服務中心建設的重要內容。
(四)雲南省人民幣金融衍生品市場需要快速推進
東南亞各國增加人民幣的持有量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本國貨幣幣值不穩定,不能用於本區域的國際支付;二是近年來人民幣持續穩步升值,成為當地人的一種投資產品。隨著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的推進,一個由市場供求決定的人民幣匯率即將形成,這從一定程度上需要相關的人民幣金融產品提供風險規避功能,才能持續保證人民幣在東南亞的市場需求。同時,雲南省快速發展的跨境金融業務以及即將形成的離岸人民幣基礎資產市場,相應地帶來了一系列的金融風險。由於金融衍生產品具有價格發現以及規避風險的功能,是推動金融市場快速發展的潤滑劑,雲南省需要大力發展金融衍生產品,為跨境金融業務提供風險規避手段,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實際上,雲南省已經具備了部分金融衍生品的發展條件。從1993起,雲南省設立了省屬紅塔期貨和雲晨期貨等公司,2008年起有4家省外期貨公司在雲南昆明設立了分支機構,2011年,又成立了兩家有色金屬交易所。憑借跨境金融業務提供的條件,雲南省將成為我國人民幣金融衍生產品發展的先行實驗基地。
(五)人民幣金融資產要素交易市場體系將進一步發展
在國際大宗商品被泛金融化的大背景下,國際金融定價中心主宰現貨商品市場的定價權。雲南省與湄公河次區域各國豐富的礦產資源、農業資源和生物資源顯然需要藉助一定的金融資產交易,增加商品定價的話語權。雲南省小幣種外匯交易市場的正式啟動以及人民幣離岸基礎資產市場即將形成,為泛亞地區大宗商品金融化的定價提供了條件。
2005年7月1日,雲南產權交易所正式掛牌成立,將為雲南省企業與國內外資本、技術、管理溝通建立聯系。2010年4月28日,昆明泛亞產權交易中心成立,將設立花卉、玉石、天然橡膠、有色金屬等專業交易所及人民幣結算金融服務中心。2011年4月21日,昆明泛亞有色金屬交易所正式成立並開市交易,交易所可能形成有色金屬在中國的期貨定價中心,以及某幾類有色金屬商品的世界定價中心,並輻射整個東南亞、南亞地區。2011年5月18日,昆明泛亞黑色金屬交易成立,將為黑色金屬提供現貨、遠期現貨及遠期電子合約交易的服務。此外,珠寶玉石交易所、橡膠交易所以及金融資產商品交易所正在籌備之中。
交易所為雲南及周邊各國大宗商品交易提供了平台,將促進雙方的貿易、投資、技術等方面的合作,一個覆蓋東南亞、南亞的金融資產要素市場將進一步發展。

7. 金融服務外包的中國金融外包行業發展趨勢

金融機構將業務外包已有多年歷史。例如自年以來,證券行業的金融機構為節約成本,將一些准事務性業務(如列印及存儲記錄等)外包。
二十世紀八十至九十年代,在成本因素及技術升級的推動下,外包交易的規模已相當可觀並涉及整個IT行業。
隨後,外包出現在人力資源等更多的戰略領域。同期出現了一種名為「業務處理外包(BPO)」的新形式,是一種點到點(end-to-end)的商業鏈外包。在BPO中,金融機構與服務商的關系也由傳統的服務提供轉變為戰略合作。
外包的另一個趨勢是 「離岸化」,即將業務外包到境外。許多跨國公司試圖通過建立離岸交易及服務中心來提高本機構整體的效率。金融機構除將業務外包給服務商外,也會把一些業務交由海外附屬機構來完成。
表1列出了在印度從事外包業務的若干金融機構及其人員規模。
表1 在印度從事外包業務的若干金融機構(2003) 公司 人員規模(人) 公司 人員規模(人) 荷蘭銀行(ABN Amro) 超過300 美國運通(Amex) 超過1000 金盛保險(Axa) 380 花旗集團(Citigroup) 3000 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 500 通用公司(GE) 11000 匯豐集團(HSBC) 2000 JP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480 梅隆金融(Mellon Financial) 240 美林集團(Merrill Lynch) 350 渣打(Standard Chartered) 3000 資料來源:德勤會計事務所在美聯儲理事會會議上做的《銀行的離岸及跨境外包》報告(2004年3月20日)。 《中國金融外包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有證據表明,中國、馬來西亞及菲律賓也被視為開展外包的理想地區。
根據德勤會計事務所2004年的報告,離岸業務將在本世紀初的十年內持續增長。報告估計,在2003年全部金融服務公司中約76%擁有離岸機構,而2002年這一比例僅為29%。報告預測2005年的離岸業務市場產值將達到2100億美元, 2010年達到4000億美元,占整個行業總產值的20%。
報告指出,大公司具有離岸業務的比例顯著高於小公司;越來越多的公司正在建立自己的離岸業務機構。
離岸業務的增長產生了對「國家風險」進行監控的需要,即金融機構將業務外包給另一國家(地區)的服務商後,需要監視該國(地區)政府的政策、政治、社會、經濟及法制狀況;同時也應制定適當的應急計劃與退出策略。另外,一家機構業應考慮商業持續性問題,即在極端情況下如何將外包業務迅速轉回國內。
中國第一例金融服務外包項目
2005年中國IT業分銷大亨——神州數碼公司開始籌劃戰略轉型。由時任金融公司總裁董奇琪著手負責、
總監周毅具體實施。引進國外成熟的金融服務外包理念,結合中國大陸金融發展現狀,做出一整套本地化金融服務外包模塊。
2006年9月,神州數碼與寧夏農村信用社(寧夏黃河農村商業銀行)簽署合同,開創中國本土金融服務外包第一例項目。
項目簡述:項目合作時間為五年六個月,在此期間,神州數碼負責寧夏農村信用社銀行卡系統建設、呼叫中心、銀行卡制卡、銀行卡業務培訓、銀行卡制度建設、銀行卡交易處理、銀行卡差錯帳處理、200台ATM布放、200台POS鋪設等有關銀行卡業務,期間由銀行卡產生的業務收入歸神州數碼所有,合同到期後銀行卡系統、ATM、POS均屬於寧夏農村信用社。
人員構成:銀行卡部成員由寧夏農信社與神州數碼共同組成。
2006年銀行卡部成立時任人員:
銀行卡部總經理: 吳文娟
銀行卡部市場部經理: 孫正國
銀行卡部綜合部經理: 原 田
銀行卡部業務部經理: 李 樂
項目其他創始人:
神州數碼銀行卡項目總監: 周 毅
神州數碼西安運控中心總監: 王江宏
神州數碼西安運控中心: 李 陽、張豫秦
神州數碼西安對賬中心: 李雪梅、周雯
神州數碼西安呼叫中心: 滕品娥、姚海鷗、王媛媛、賀曉穎、張雅茜
神州數碼西安研發中心卡項目: 高 鐳 、劉 頊、姚冬冬、朱建中
寧夏農村信用社研發部: 郭萬剛、楊海雲、孟繼國、張漢、保瑞峰、張立波、孫小武、胥虎軍、徐海濤、王旭東
經過一年復雜的審批手續,艱苦的聯合系統開發及本地化處理,合作雙方於2007年9月17日成功發卡(寧夏農村信用社黃河借記卡),用事實印證了金融服務外包在我國的可行性。開創了中國金融服務外包整體外包的先河,標志著中國正式進入了更加開放的金融服務外包整體外包時代。
中國金融服務外包整體外包項目有:(截止2010年5月)
寧夏農村信用社(寧夏黃河農村商業銀行) 服務商:神州數碼
寧夏銀行服務商:中國銀聯
山西晉中商業銀行 服務商:神州數碼 趨勢1 金融服務外包將持續迅猛增長
趨勢2 大企業熱衷自建海外外包中心
趨勢3 商業操作與IT混合外包
趨勢4 近岸-兩岸—多岸
趨勢5 細分市場趨向窄范圍高深度
趨勢6 離岸外包市場有待整合
趨勢7 外包特殊功能的金融服務

8. 「跨境金融」服務是做什麼用的

「跨來境金融」服務專區內集源中展示跨境類服務(包括出國留學、國際商旅、投資移民、外派工作、來華人士等),滿足不同類型客戶的跨境服務需求。
「跨境金融」服務專區入口設置於經典風格個人網上銀行登錄後歡迎首頁右側的功能快捷入口處,點擊「跨境金融」後進入服務專區。

如有疑問,歡迎咨詢中國銀行在線客服或下載使用中國銀行手機銀行APP咨詢、辦理相關業務。


以上內容供您參考,業務規定請以實際為准。

9. 外匯局跨境金融區塊鏈服務平台是干什麼的

跨境區塊鏈平台的定位是服務實體經濟,尤其是銀行、企業等服務對象專,以「區塊鏈+跨境金屬融服務」為著力點,推動對區塊鏈和實體經濟融合的探索。現在區塊鏈+服務平台的項目非常熱門,長沙高新區發起的現在有一個中芯區塊鏈服務平台項目的,是區塊鏈+公共服務模式,正在徵集企業上鏈的。以後相關企業事務和政府事務可以在鏈上合作了,也有國資背景。

閱讀全文

與跨境金融服務業務發展狀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請人炒股票傭金是多少 瀏覽:130
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公司轉型發展 瀏覽:550
華信信託官方網 瀏覽:497
下列屬於期貨市場在微觀經濟中 瀏覽:697
中小板融資融券標的股票名單 瀏覽:382
理財產品計提利息怎麼做分錄 瀏覽:326
可融資參與配股嗎 瀏覽:816
新保利股票 瀏覽:539
炒外匯找別人借身份證 瀏覽:432
期貨老人交易心得 瀏覽:845
期貨的結算制度有 瀏覽:137
威廉指標東方財富手機 瀏覽:362
洛陽銀行理財推薦碼 瀏覽:66
2019中國金融服務發展 瀏覽:281
國家的財政金融機構 瀏覽:882
期貨近遠月價差 瀏覽:754
天津杠桿汽車租賃 瀏覽:842
理發剪刀費力杠桿 瀏覽:74
深圳市互聯網金融公司排名名單 瀏覽:349
廣永期貨客服電話 瀏覽: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