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崩潰的根本原因
美元危機
布雷頓森林體系對重建戰後國際經濟新秩序曾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該體系的穩定性卻取決於美元的地位是否穩固。20世紀50年代以後,由於美國相繼發動了對外的侵略戰爭以及推行低利率政策導致美國國內經濟狀況惡化,動搖了美元的信用,引發了美元危機。所謂美元危機是指國際金融市場上人們大量拋售美元,引起黃金價格上漲、美元匯率急劇下跌的現象。從1960年10月到1972年下半年,先後爆發了四次大規模的美元危機。盡管每次危機爆發時,美國以及各主要的經濟發達國家都採取了一系列的拯救措施,但最終仍然無法挽回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的命運。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過程就是歷次美元危機及其拯救過程,是美元對黃金官價的不斷貶值過程。
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鉤並與美元建立固定比價關系的格局構成了戰後重建的國際貨幣制度的兩大支柱。在美國國際收支不斷惡化,美國資本不斷外流,對外貿易突然出現逆差的情況下,1971年5月和7月至8月連續爆發了兩次美元危機,美國的黃金儲備減少到102億美元,而其對外短期負債卻達到520億美元,美元地位岌岌可危。1971年8月15日,美國宣布實行「新經濟政策」,對內凍結工資、物價,對外停止履行外國政府和中央銀行可以用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的義務。新經濟政策的推行,意味著美元與黃金脫鉤,支撐國際貨幣制度的兩大支柱之一倒塌。
1971年12月,「十國集團」在美國華盛頓「史密森學會」大廈舉行財長和中央銀行行長會議,達成「史密森協議(Smithsonian Institute Agreement)」,正式宣布美元對黃金貶值7.8%,黃金官價從每盎司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其他各國的貨幣對黃金的比價也作了相應的調整。各國貨幣對美元匯率的波動幅度由原來不超過平價±1%,擴大到±2.25%。這是為維持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制度的最後努力。
美元停止兌換黃金和小幅度貶值並不能阻止美元危機與美國國際收支危機的繼續發展。1973年2月,國際金融市場上又一次掀起了拋售美元,搶購西德馬克和日元,並進而搶購黃金的浪潮。1973年3月,倫敦黃金市場的價格一度漲到每盎司96美元。美元終止了兌換黃金,各國紛紛放棄了對美元的固定比價,而採用浮動匯率制,布雷頓森林體系徹底瓦解了
㈡ 當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有多大
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只要類比一下就能想像到了:假如有一天,人民幣不能使用了,各個省必須用自己的貨幣進行交易,而且由於天朝傳統的地域特色,不是本省的貨幣會遭到歧視——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國內的經濟會變成什麼樣子?可想而知——大衰退、失業潮、惡性的通貨膨脹、無休止的匯率浮動。要理解布雷頓森林體系,就需要理解為什麼人們需要一個通用的貨幣——當年秦始皇為什麼要統一六國度量衡?因為一種統一的貨幣能夠極大地降低交易成本,促進交易種類、交易數量、市場容量、市場范圍的擴大,對整個經濟都有不可估量的正面作用。如果沒有貨幣,任何經濟文明都不會發展;如果沒有統一的貨幣,交易將會受到國別地域的嚴重限制。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之前是黃金,金本位持續了很多年,黃金是世界硬通貨,直至兩次世界大戰之後,金本位解體。美國建立布雷頓森林肯定有稱霸世界的野心,這個地沒得洗。在那個時期,歐洲經濟崩潰,美國囤積了大量的黃金,如果要恢復金本位,就必須由美國向歐洲各國發放真正的黃金貸款,使各國以自己擁有的儲備黃金建立新的貨幣體制,待經濟恢復後償還。但美國不是這樣做的,它用美元做了個過渡,1美元=1/35盎司黃金,各國以美元為儲備金建立自己的貨幣體制,表面上看似乎沒有什麼區別,使用美元還能提供便利,但本質完全不同。美元從實質上說,是美國政府發行的紙幣——當然發行機構是美聯儲。美國政府承諾了它與黃金存在固定比價,是基於政府信用和戰後較為充足的黃金儲備——但這些承諾並不是完全有保證的。因為黃金總量的增長不可能與美元的增長同步,當美國政府不得不持續擴大美元赤字以滿足國際支付需要時,格雷欣法則——或者說「劣幣驅逐良幣」——就會發生作用,幣值高估貨幣(劣幣)會將幣值低估的貨幣(良幣)擠出流通,在這里便是美元把黃金擠出流通,人們傾向於持有黃金以期其價格上漲,或美元價格下跌。有人會說,黃金本來就沒有流通,它們都存在美國的金庫里——是的,但美元是以黃金為基礎存在的,如果沒有了黃金,那麼美元是什麼?一張無價值的紙。
㈢ 如果美元對所有貨幣急跌會怎麼樣
美元信用破產,全世界往美國出口的商品都會滯銷。理論上,美國將有更多的產品可用於出口。實際上,美國可能遭遇超級通脹,百萬富翁一夜之間變成萬元戶,老百姓只能靠救濟生活,連食品都買不起。
當然,儲備美元和美國國債的國家都會遭受巨額損失。
現在的中國和日本,已經到了進退兩難的境地。繼續買美債,現在穩定了,將來會賠更多錢。不買的話,現在就會賠錢,但賠的少一些。做決策的人只有一個理念:我死後,管他洪水滔天。
㈣ 金融:為什麼布雷頓森林體系最終崩潰
布雷頓森林體系基礎條件動搖
(1)美國國際收支逆差.
美國國際收支保持順差及美元對外價值穩定。如果美國發生長期性國際收支逆差,美元對外價值長期不穩定,作為國際貨幣中心的美元,就會從根本上喪失其中心作用,造成國際金融市場的動盪與混亂,必然會危及國際貨幣制度的基礎。
(2)美國黃金儲備不足,引發美元危機
美國黃金准備充足。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制度,保證外國政府或中央銀行持有的美元,按35美元=1盎司黃金的價格可向美國兌換黃金。美國必須具有比較充足的黃金准備。如果美國黃金流失過多,黃金准備不足,兌換義務難以履行,國際貨幣制度也難維持。
(3)美元危機.
黃金價格維持在官價水平。戰後,美國黃金儲備充足,一旦市場價格發生波動,美國可以通過拋售或購進黃金加以平抑。如果國際市場黃金價格波動劇烈,而美國或有關組織由於黃金短缺,無力在市場上投放以平抑黃金的價格水平,則國際貨幣制度的基礎也就會為之動搖。
這三個基礎是息息相關的,而美國的經濟實力狀況決定著這三個基礎是否鞏固。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制度建立沒有很長時間,隨著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美國的財政經濟狀況逐漸相對衰落。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過程:
布雷頓森林體系對重建戰後國際經濟新秩序曾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該體系的穩定性卻取決於美元的地位是否穩固。20世紀50年代以後,由於美國相繼發動了對外的侵略戰爭以及推行低利率政策導致美國國內經濟狀況惡化,從而動搖了美元的信用,引發了美元危機。所謂美元危機是指國際金融市場上人們大量拋售美元,引起黃金價格上漲、美元匯率急劇下跌的現象。從1960年10月到1972年下半年,先後爆發了四次大規模的美元危機。盡管每次危機爆發時,美國以及各主要的經濟發達國家都採取了一系列的拯救措施,但最終仍然無法挽回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的命運。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過程就是歷次美元危機及其拯救過程,是美元對黃金官價的不斷貶值過程。
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鉤並與美元建立固定比價關系的格局構成了戰後重建的國際貨幣制度的兩大支柱。在美國國際收支不斷惡化,美國資本不斷外流,對外貿易突然出現逆差的情況下,1971年5月和7月至8月連續爆發了兩次美元危機,美國的黃金儲備減少到102億美元,而其對外短期負債卻達到520億美元,美元地位岌岌可危。1971年8月15日,美國宣布實行「新經濟政策」,對內凍結工資、物價,對外停止履行外國政府和中央銀行可以用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的義務。新經濟政策的推行,意味著美元與黃金脫鉤,支撐國際貨幣制度的兩大支柱之一已經倒塌。
1971年12月,「十國集團」在美國華盛頓「史密森學會」大廈舉行財長和中央銀行行長會議,達成「史密森協議(Smithsonian Institute Agreement)」,正式宣布美元對黃金貶值7.8%,黃金官價從每盎司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其他各國的貨幣對黃金的比價也作了相應的調整。各國貨幣對美元匯率的波動幅度由原來不超過平價±1%,擴大到±2.25%。這是為維持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制度的最後努力。
美元停止兌換黃金和小幅度貶值並不能阻止美元危機與美國國際收支危機的繼續發展。1973年2月,國際金融市場上又一次掀起了拋售美元,搶購西德馬克和日元,並進而搶購黃金的浪潮。1973年3月,倫敦黃金市場的價格一度漲到每盎司96美元。美元終止了兌換黃金,各國紛紛放棄了對美元的固定比價,而採用浮動匯率制,布雷頓森林體系徹底瓦解了。
㈤ 標志著布雷頓森林體系開始崩潰的事件是
第一,美元停止兌換黃金。 1971年7月第七次美元危機爆發,尼克松政府於8月15日宣布實行「新經濟政策」,停止履行外國政府或中央銀行可用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的義務。
1971年12月以《史密森協定》為標志,美元對黃金貶值,美聯儲拒絕向國外中央銀行出售黃金。至此,美元與黃金掛鉤的體制名存實亡。
第二,取消固定匯率制度。1973年3月,西歐出現拋售美元,搶購黃金和馬克的風潮。3月16日,歐洲共同市場9國在巴黎舉行會議並達成協議,聯邦德國、法國等國家對美元實行「聯合浮動」,彼此之間實行固定匯率。英國、義大利、愛爾蘭實行單獨浮動,暫不參加共同浮動。其他主要西方貨幣實行了對美元的浮動匯率。至此,固定匯率制度完全垮台。
美元停止兌換黃金和固定匯率制的垮台,標志著戰後以美元為中心的貨幣體系瓦解。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作為重要的國際組織仍得以存在,發揮作用。
㈥ 布雷頓森林會議的體系崩潰
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的運轉與美元的信譽和地位密切相關,到20世紀60~70年代,美國深陷越南戰爭的泥潭,財政赤字巨大,國際收入情況惡化,美元的信譽受到極大的沖擊,爆發了多次美元危機。大量資本出逃,各國紛紛拋售自己手中的美元,搶購黃金,使美國黃金儲備急劇減少,倫敦金價暴漲。為了抑制金價上漲,保持美元匯率,減少黃金儲備流失,美國聯合英國、瑞士、法國、西德、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八個國家於1961年10月建立了黃金總庫,八國央行共拿出2.7億美元的黃金,由英格蘭銀行為黃金總庫的代理機關,負責維持倫敦黃金價格,並採取各種手段阻止外國政府持美元外匯向美國兌換黃金。
60年代後期,美國進一步擴大了侵越戰爭,國際收支進一步惡化,美元危機再度爆發。1968年3月的半個月中,美國黃金儲備流出了14億多美元,僅3月14日一天,倫敦黃金市場的成交量達到了350~400噸的破記錄數字。美國再也沒有維持黃金官價的能力,經與黃金總庫成員協商後,宣布不再按每盎司35美元官價向市場供應黃金,市場金價自由浮動,但各國政府或中央銀行仍按官價結算,從此黃金開始了雙價制階段。但雙價制也維持了三年的時間,原因是美國國際收支仍不斷惡化,美元不穩;二是西方各國不滿美國以已私利為原則,不顧美元危機拒不貶值,強行維持固定匯率。於是歐洲一些國家採取了請君入瓮的策略,既然美國拒不提高黃金價格,讓美元貶值,他們就以手中的美元兌換美國的儲備黃金。
當1971年8月傳出法國等西歐國家要以美元大量兌換黃金的消息後,美國於8月15日不得不宣布停止履行對外國政府或中央銀行以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的義務。1971年12月以《史密森協定》為標志美元對黃金貶值,同時美聯儲拒絕向國外中央銀行出售黃金,至此美元與黃金掛鉤的體制名存實亡。
1973年3月因美元貶值,再次引發了歐洲拋售美元、搶購黃金的風潮。西歐和日本外匯市場不得不關閉了17天。經過磋商最後達成協議,西方國家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至此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完全崩潰,從此也開始了黃金非貨幣化的改革進程。但直至1976年國際社會間才了達成了以浮動匯率合法化、黃金的非貨幣化等為主要內容的「牙買加協定」。從法律的角度看,國際貨幣體系的黃金非貨幣化到1978年才正式明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1978年以多數票通過批准了修改後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該協定刪除了以前有關黃金的所有規定,宣布:黃金不再作為貨幣定值標准,廢除黃金官價,可在市場上自由買賣黃金;取消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必須用黃金支付的規定;出售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6黃金,所得利潤用於建立幫助低收入國家優惠貸款基金;設立特別提款權代替黃金用於會員國與IMF之間的某些支付等等。
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作為重要的國際組織仍得以存在,並發揮重要作用。
㈦ 1973年,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的崩潰
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的運轉與美元信譽和地位密切相關。20世紀60~70年代,美國深陷越南戰爭泥潭,政府財政赤字嚴重,國際收入狀況惡化,美元信譽受極大沖擊,爆發多次美元危機。1973年3月因美元貶值,再次引發了歐洲拋售美元、搶購黃金的風潮。西歐和日本外匯市場不得不關閉了17天。經過磋商最後達成協議,西方國家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至此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完全崩潰,從此也開始了黃金非貨幣化的改革進程。但直至1976年國際社會間才了達成了以浮動匯率合法化、黃金的非貨幣化等為主要內容的「牙買加協定」。從法律的角度看,國際貨幣體系的黃金非貨幣化到1978年才正式明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1978年以多數票通過批准了修改後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該協定刪除了以前有關黃金的所有規定,宣布:黃金不再作為貨幣定值標准,廢除黃金官價,可在市場上自由買賣黃金;取消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必須用黃金支付的規定;出售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6黃金,所得利潤用於建立幫助低收入國家優惠貸款基金;設立特別提款權代替黃金用於會員國與IMF之間的某些支付等等。
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作為重要的國際組織仍得以存在,並發揮重要作用。
㈧ 關於1973年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崩潰的問題
單選A
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近代現代史》下冊2003年版第68頁:
1973年,美元再也無法按規定價格兌換黃金,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解體,這一年,中東產油國大幅度提高石油價格,銀發資本主義世界戰後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美國經濟出現衰退,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霸主地位動搖。
根據此段排除CD。
AB都有可能,但是經濟危機並不是全由美元崩潰引起,而是有中東產油國的因素,所以就題干來看,貨幣體系崩潰最實質也是最直接的是反應美國自身的經濟問題。
㈨ 以美元為支柱的資本主義國際貨幣體系最終崩潰於什麼時候
其實已經崩潰過一次了,布雷頓森林協議就已經崩潰了。
而且世界上其實歐元區能進一步加強融合,歐元就不會這么容易的被美元攻擊了,將來的國際貨幣體制至少有美元,歐元,人民幣共通作為國際通用的支付貨幣。中國的貨幣可能對美元的沖擊最大。
㈩ 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了以後,我們現在處於什麼國際貨幣體系中
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的運轉與美元的信譽和地位密切相關,到20世紀60~70年代,美國深陷越南戰爭的泥潭,財政赤字巨大,國際收入情況惡化,美元的信譽受到極大的沖擊,爆發了多次美元危機。大量資本出逃,各國紛紛拋售自己手中的美元,搶購黃金,使美國黃金儲備急劇減少,倫敦金價暴漲。為了抑制金價上漲,保持美元匯率,減少黃金儲備流失,美國聯合英國、瑞士、法國、西德、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八個國家於1961年10月建立了黃金總庫,八國央行共拿出2.7億美元的黃金,由英格蘭銀行為黃金總庫的代理機關,負責維持倫敦黃金價格,並採取各種手段阻止外國政府持美元外匯向美國兌換黃金。 60年代後期,美國進一步擴大了侵越戰爭,國際收支進一步惡化,美元危機再度爆發。1968年3月的半個月中,美國黃金儲備流出了14億多美元,僅3月14日一天,倫敦黃金市場的成交量達到了350~400噸的破記錄數字。美國再也沒有維持黃金官價的能力,經與黃金總庫成員協商後,宣布不再按每盎司35美元官價向市場供應黃金,市場金價自由浮動,但各國政府或中央銀行仍按官價結算,從此黃金開始了雙價制階段。但雙價制也維持了三年的時間,原因是美國國際收支仍不斷惡化,美元不穩;二是西方各國不滿美國以已私利為原則,不顧美元危機拒不貶值,強行維持固定匯率。於是歐洲一些國家採取了請君入瓮的策略,既然美國拒不提高黃金價格,讓美元貶值,他們就以手中的美元兌換美國的儲備黃金。 當1971年8月傳出法國等西歐國家要以美元大量兌換黃金的消息後,美國於8月15日不得不宣布停止履行對外國政府或中央銀行以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的義務。1971年12月以《史密森協定》為標志美元對黃金貶值,同時美聯儲拒絕向國外中央銀行出售黃金,至此美元與黃金掛鉤的體制名存實亡。 1973年3月因美元貶值,再次引發了歐洲拋售美元、搶購黃金的風潮。西歐和日本外匯市場不得不關閉了17天。經過磋商最後達成協議,西方國家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至此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完全崩潰,從此也開始了黃金非貨幣化的改革進程。但直至1976年國際社會間才了達成了以浮動匯率合法化、黃金的非貨幣化等為主要內容的「牙買加協定」。從法律的角度看,國際貨幣體系的黃金非貨幣化到1978年才正式明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1978年以多數票通過批准了修改後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該協定刪除了以前有關黃金的所有規定,宣布:黃金不再作為貨幣定值標准,廢除黃金官價,可在市場上自由買賣黃金;取消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必須用黃金支付的規定;出售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6黃金,所得利潤用於建立幫助低收入國家優惠貸款基金;設立特別提款權代替黃金用於會員國與IMF之間的某些支付等等。 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作為重要的國際組織仍得以存在,並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