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融資信託 > 公共產品融資理論

公共產品融資理論

發布時間:2021-03-18 19:36:20

『壹』 公共財政理論的中國研究


建立中國社會主義公共財政基本框架體系的問題,自1998年提出以來,(1998年12月15日,全國財政工作會議召開,明確提出建立公共財政的基本框架,決策層做出了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決定:構建中國的公共財政基本框架。會上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代表中共中央明確提出「積極創造條件,逐步建立公共財政基本框架」,並且從那個時候起,作為中國財政改革與發展目標的明確定位,公共財政建設正式進入了政府部門的工作議程。)學術界討論熱烈,現將主要觀點概述如下: 主要有三種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所謂公共財政,就是市場財政,指的是國家或政府為市場提供公共服務的分配活動或經濟活動,它是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一種財政類型或模式。市場經濟下的政府財政,其實質就是市場經濟財政,簡稱「市場財政」。公共財政理論,或稱公共財政學,實際上就是市場財政學。公共財政包括以下兩個基本要求:(1)它是具有「公共」性質的國家財政或政府財政,而財政的「公共性」的具體體現就是為市場提供「公共服務」;(2)它是財政的一種類型或模式。
另一種觀點認為,所謂公共財政,就是政府為實現其職能對市場提供公共服務的與預算有關的經濟行為。其要點:一是明確公共財政是以政府(國家)為主體;二是明確公共財政的內容是為市場提供公共服務的、與預算有關的經濟行為;三是公共財政的目的是實現政府的職能。
第三種觀點認為,所謂公共財政是指為市場或私人部門提供公共服務或公共商品的政府財政,它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財政的基本選擇與必然要求,是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財政模式或類型。它僅存在於市場經濟環境中。
所謂公共財政簡而言之,就是以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為主旨而進行的政府收支活動或財政運行機制模式。它是與市場經濟特點和發展要求相適應的一種財政類型。這種公共財政運行機制或財政類型,主要具有以下典型特徵:
一是財政運行目標的公共性。即把滿足社會公共需要作為組織國家財政活動的主要目標或基本出發點。這是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財政運行的基本取向,也是國家財政活動應遵循的基本邊界或指導性原則。因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由多元化市場主體、經濟實體,或者說是由多元化投資者、生產經營者和消費者組成的競爭性社會,政府包括國家財政的一項基本職責,就是面向全社會並為其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以便為全國不同地區,多種經濟成分,多元市場主體和經濟實體,提供必要的社會投資及生產經營的公共性基礎條件,以及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和有序的市場經濟秩序,從而推動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國家還應通過收入分配的調節或再分配,通過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為促進全社會的公共分配,為社會公眾福利的增進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發揮應有的職責和積極的作用。
二是財政收支活動的公共性。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財政收入模式或財政收入來源,是以國有企業的利潤上繳為主體的,涉及的社會面有限,廣大的城鄉居民幾乎與國家財政收入特別是與稅收無緣。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財政收入,則主要來源於社會經濟生活中市場主體、法人實體和城鄉居民依法繳納的各種稅賦,從而使我國的財政收入來源同過去相比較,具有更大的廣泛性和公共性。因此國家堅持「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原則,就是理所當然的了。與此相關聯,國家財政支出的安排,也就主要集中於國家政權機構的運轉、社會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國防和科教文衛發展需要、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治理,以及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等社會公共需要或公共性支出方面。而且,在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或發展時期,還應把滿足這些公共支出需要的適應性程度或水平作為組織國家財政收支活動的重要邊界,以及衡量財政收支規模適當與否的一個重要標志。
三是財政行為的規范性和法制性。財政是國家職能的重要體現,是國家政權的物質或財力基礎。從本質上講,財政職能是國家職能,是由政府的事權范圍決定的。而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各項事權則往往是通過立法程序來規定,通過相關的法律來加以明確界定的。因此,由國家職能特別是政府事權所決定的財政行為或財政活動,往往也具有法制性、規范性和公共性特點。
另外,公共財政除了具有以上三個典型特徵外,還應具有彌補市場失效,是非市場營利性的財政的特徵。 目前國內學術界關於公共財政的基本職能的研究成果,概括起來有五項:一是支持經濟體制創新的職能;二是管理國有資產的職能;三是建立財政投融資管理體系的職能;四是調節收入分配的職能;五是穩定經濟和促進經濟發展的職能。
但也有些專家學者認為,提倡在中國實行「公共財政」者的本意是讓財政退出競爭性資源領域,是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但結合當前實際,有些問題也值得商榷:其一,主張財政退出競爭性投資領域是對的,但不能不考慮我國當前實際,我國經濟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仍處於發展中階段,面臨著艱巨的結構性調整任務,而實行市場經濟國家的經驗證明,結構性調整不可能靠市場自發來實現,只有發展財政的資源配置職能才是最佳的途徑。其二,所謂競爭性領域也應作具體分析,諸如鋼鐵、煤炭、化工、鐵路、民航以及高新技術等支配國民經濟命脈的基礎產業部門,既具有壟斷性,又具有一定的競爭性,在我們這樣一個資本市場不發達的國家,也只能通過發揮財政的配置資源的職能,才能得到加速發展。其三,我國競爭性部門的大中型國有企業,都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這些企業的出路是實行股份制改造,面向市場,但這需要一個過程。在當前形勢下,尚需要財政投入資本金或實施某些優惠政策給予支持。 主要有三種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公共財政是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一種財政類型或模式。是指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政府財政,其實質是市場經濟財政。在我國深化財政體制和財政運行機制改革的過程中,提出和強調公共財政問題,主要是為了適應建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客觀需要,為了適應當前和今後改革與發展的新形勢和新要求,具體講,一是為了與資源配置方式的轉變相適應;二是為了與政府職能轉變相適應;三是為了與宏觀經濟調控模式的轉變相適應;四是為了與財政運行模式轉變相適應。
第二種觀點認為,搞市場經濟就要搞公共財政。綜觀世界上實行市場經濟制度國家的財政運行機制,盡管形式各異,側重點多樣,但其基本的模式是相似的。即以滿足社會的公共需要為口徑界定財政職能范圍,並以此構建政府的財政收支體系。我國由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經濟體制環境變了,財政運行機制顯然要按照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模式去構建。
第三種觀點認為,隨著經濟改革的深入,建立公共財政,就不僅僅是財政模式的變革問題,而且它反過來直接引起我國政府行為的變革,是我國市場化改革進一步深入的關鍵性步驟,將大大地加速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健全的進程。否則,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只能是一句空話。
目前我國要建立公共財政基本框架,主要是針對我國傳統財政管理制度下支出包攬過多,公共財政缺位、國有資本財政越位並存的弊端而提出來的,其根本目的是解決市場經濟條件下財政職能的定位問題,並沒有否定「國家分配論」 認為的財政是以國家(政府)為主體的分配行為,國傢具有政權行使者和國有經濟代表者兩種身份,行使社會管理和經濟管理兩種職能以及社會主義財政特有的「一體兩翼」格局(國家稅務部門和國有資產管理部門成為財政這一機體的兩個翅膀,缺一不可)。這是對西方公共財政理論的揚棄,是財政體制的創新。基於此,實行公共財政絕不能忽視「國有資本財政」,也不能照搬西方模式。 國內學術界關於中西方公共財政區別的研究觀點歸納起來,大體如下:
其一,如果不考慮兩類公共財政所處的社會形態的差異,僅從兩者的分配主體的本身來看,它們基本上是一樣的,都是作為政治權力行使者的政府。但是在兩種不同社會制度下,國有經濟在整個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存在差異。我國存在國有資產財政,而西方財政則不存在。這樣,我國的公共財政僅是整個財政的一部分,而西方的公共財政則是整個財政。因此,我國公共財政的運作必須結合國有資產財政的運作,按照政企分開的原則,國家仍負有對國有企業的建立、生產運營的支持、引導、監督、調控、資產保值和增值,以及取得和合理分配使用收入等職責。
其二,從公共財政所體現的經濟關系來說,由於兩種不同的生產方式和社會制度,決定了它們具有不同的階級屬性,因而作為社會管理者的政府為主體的公共財政所反映的經濟的性質也不同。資產階級財政學把政治、黨派、宗教等一切都歸結為經濟范疇。在我國,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明確提出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政治工作處於經濟工作的統帥和靈魂的位置。
建立公共財政理論體系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公共財政是與私人財務對應的概念,是對政府財政的客觀要求 公共財政是與私人財務(財政)對應的概念,它是代表社會公共利益,為滿足社會公共需要而進行的收支活動。這里的公共利益和公共需要是指廣大民眾的利益和需要。公共財政行為目的的社會公共性,是公共財政與私人財務的區別所在。從行為特徵上看,公共財政是一種收入和支出活動,這構成公共財政與其他公共行為的本質區別。
顯然,我們這里對公共財政概念的定義與傳統說法有一定差異。按照傳統觀點,公共財政就是公共經濟,就是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行為,由於政府的職能主要是提供公共產品,因此,公共財政幾乎成了政府的同義詞,這顯然是不準確的。在這里,我們將公共財政表述為一種代表社會公共利益,為滿足社會公共需要而進行的收支活動,是強調公共財政作為一種收支活動的行為寓意,也是突出公共財政作為政府實現公共利益和公共需求的一種工具和手段與政府本身在概念上的區別。
公共財政存在的基本前提是社會公共利益和這種利益的載體棗公共需要的存在,這是公共財政存在的一個必要條件,它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公共財政作為公共利益和社會公共需要的實現手段存在的必要性。公共財政作為一種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動,其實施主體是一定時期社會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在國家和政府存在的條件下,主體的責任自然應該由國家和政府來承擔。因此,國家財政必然是公共財政。
國家財政的社會公共性首先是由國家和政府的社會職責和功能決定的。國家及代表國家的政府是社會管理者,當然也是社會公共利益的代表,體現公共利益並使之得到實現,是國家和政府的一項最為重要的職責,因此,國家財政必須是公共財政。不體現和實現公共利益和公共需要的政府財政是不正常的和有缺陷的。從這一意義上說,公共財政是對政府財政的一種客觀要求。
(二)公共性是政府財政的一般性質
按照傳統觀點,公共財政是政府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的行為,它的產生和存在是市場機制天然存在的缺陷使然,也就是說,由於市場機制在配置資源方面有一些自身無法彌補的缺陷,因而需要政府出面通過提供公共產品的方式來對市場缺陷加以彌補。顯然,這里是將市場經濟當作公共財政存在的必要條件,也就是說公共財政是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財政的表現形式。對此,筆者有不同的看法。我們認為,公共財政不是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財政的特殊性質,而是政府財政的一般性質,因為體現和實現社會公共利益和公共需要是政府財政的共同出發點和歸屬,不論任何社會形態的政府財政都是如此,在這里所不同的只是由生產力水平差異決定的社會公共利益和公共需要的層次,以及由生產關系決定的公共利益和公共需要的范圍。
這里可能會有一個疑問,即我國傳統計劃經濟體制時期的政府財政涉足了大量私人財務的事務,它是否具有公共財政的性質,如有例外,如何解釋公共性作為政府財政一般性質的論點。筆者認為,我國傳統計劃經濟體制時期的政府財政仍然是公共財政。在這里,主要的問題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私人的個別需要被控制到了最狹小的范圍內,相當部分個別需要被異化為公共需要,或者被採取了公共實現的形式,正是這種私人需要的個別性與其實現形式公共性的不協調,才導致了計劃經濟體制在提供私人產品,滿足個別需要方面的低效率,這種低效率正好從另一角度說明了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財政的公共屬性。我們不能因為某種機制在操作上的不正常而否認機制本身的存在,同樣的道理,我們也不能因為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財政代行了許多私人財務的職能而否認政府財政的公共財政性質。
(三)公共財政的意義在於對政府財政職能作了合理定位
之所以要強調政府財政的公共財政性質,是因為公共財政對政府財政作了合理定位,它明確了政府財政的職責范圍和主要功能,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則將政府與市場配置資源的范圍及其分工作了合理的劃分。公共財政強調納入政府財政范圍的應該是具有公共利益和公共需要的事務,對那些私人利益和個別需要,政府只能為其正常實現提供外部條件,而不必直接參與其實現過程。因為私人利益和個別需要有其自身的實現機制,個人對自身利益的追求使私人利益和個別需要的實現具備了充足的微觀動力,因而政府不必直接介入其實現過程;同時,個別需要所體現出的千差萬別的個體偏好,使政府不能直接參與其實現過程;此外,個別需要的實現完全可以按照等價交換的原則在個人之間進行,這種等價交換的過程一方面滿足了購買者對商品物質形態的個別需要,另一方面則滿足了售賣者對商品價值實現的追求。與此不同的是,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社會公共需要的滿足很難按照等價交換原則來實現,其實現的責任只能主要由政府承擔。可見,社會成員的個別需要的滿足和實現不必也不能由政府財政來實現,而社會公共需要則應該主要通過政府渠道得到滿足,政府財政實質上是為滿足公共需要而存在的公共財政。公共財政界定了政府配置資源的范圍,即政府財政直接配置資源的范圍應該在公共需要的領域內,其意義在於對政府財政職能作了合理定位,它強調政府財政的社會公共性,並在概念上將政府財政與私人財務區別開來。

『貳』 從國土管理角度解讀國發(2014)43號文件

10月2日,國務院出台《關於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即國發43號文。該《意見》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這不僅關乎地方政府舉債償債問題,還將影響到上萬家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發展和命運問題。

一、文件內容

《意見》共有七個部分,可以劃分為總體要求、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機制和存量債務處理三個重要方面。
首先,本《意見》的指導思想是建立「借、用、還」相統一的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機制,有效發揮地方政府規范舉債的積極作用,切實防範化解財政金融風險,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其中最核心的內容是建立規范的債務管理機制,而發揮積極作用、防範化解風險和促進健康發展則是其目的所在。要達到上述目的,需要堅持的基本原則是「疏堵結合、分清責任、規范管理、防範風險、穩步推進」二十字方針。
其次,對於如何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的管理,《意見》也給出了一整套的解決方案,分別是加快建立規范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對地方政府債務實行規模控制和預算管理、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和完善配套制度等四個方面。
通過明確舉債主體、規范舉債方式、嚴格舉債程序等措施,解決好「怎麼借」的問題;通過控制舉債規模、限定債務用途、納入預算管理等措施,解決好「怎麼用」的問題;通過劃清償債責任、建立風險預警、完善應急處置等措施,解決好「怎麼還」的問題。此外,完善配套制度則從完善債務報告和公開制度、建立考核問責機制和強化債權人約束等三個方面,為建立規范的地方政府舉債機制提供保障措施。
最後,為確保改革平穩過渡,《意見》明確提出妥善處理存量債務,既要確保在建項目後續融資,又要切實防範風險,並就相關的組織領導工作進行了必要的補充。如果說,建立規范的地方政府舉債機制是長效制度,那麼消化存量債務,則是解決當前棘手的問題。《意見》還對妥善處理存量債務提出了明確措施:在清理甄別地方政府性債務的基礎上,一是對地方政府及其部門舉借的債務,以及企事業單位舉借的債務中屬於政府應當償還的部分,納入預算管理。二是對企事業單位債務中不屬於政府應當償還的部分,要遵循市場規則處理,減少行政干預。

二、要點分析

(一)一個機制約束政府負債

《意見》提出建立規范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建立「借、用、還」相統一的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機制,對之前粗放式的政府債務擴張進行約束。
「借」明確了地方政府債務的舉借主體和形式。只有經國務院批准,省(自治區、直轄市)一級的政府才可適度舉借債務,市縣一級政府舉債需要通過省級政府代為舉借,政府債務不能通過企事業單位等舉借。其次,地方政府舉債採取政府債券方式,通過發行一般債券和專項債券解決公益性事業發展的資金問題,此種形式已經非常接近美國市政債。
「用」嚴格限定了資金用途,並將債務分門別類納入全口徑預算管理。地方政府舉借的債務,只能用於公益性資本支出和適度歸還存量債務,不得用於經常性支出。政府債務要納入全口徑預算管理,硬化預算約束,建立起對違規使用政府性債務資金的懲罰機制。
「還」主要明確了地方政府性債務的償債主體和應急機制。明確地方政府對其舉借的債務負有償還責任,中央政府實行不救助原則。在應急機制方面,在地方政府通過變現資源、壓縮開支等多渠道籌措資金仍難以自行償還債務的情況下,明確提出了地方政府要及時上報,本級和上級政府要啟動債務風險應急處置預案和責任追究機制,切實化解債務風險,並追究相關人員責任。這種安排,可在一定程度上防範地方政府債務規模盲目擴張。

(二)兩個思路解決債務問題

根據截止到2013年6月底的政府性債務審計結果,我國中央政府債務佔GDP的比重約20%,而地方政府債務佔比則達到32%左右,合計政府負債率約為52%,考慮到2013年6月後的增量債務,當前我國政府負債率正在逼近60%的國際安全警戒線。而地方政府還債的高峰恰恰就是2013年到2015年。另一方面,在當前新型城鎮化的背景下,預計到2020年,城鎮化建設資金缺口達到42萬億,仍然需要舉借大量政府債務。
如何處理存量債務的問題,《意見》給出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就是「置換」。拿什麼「置換」什麼?如何「置換」?由於之前的《預演算法》不允許地方政府舉債,導致地方政府債務多是間接持有,以融資平台的銀行貸款、城投債等形式出現,利率較高,並且正面臨償債高峰。目前,地方政府債務中需要被「置換」的,就是這些亟待償還的各類債務,尤其是銀行貸款。
要「置換」這些債務,在目前的情況下,一個選擇是在現有地方政府舉債機制下借新債還舊債。當地方政府具有了發行債券的權力以後,就可以直接發行債券,這屬於直接融資,利息較低而且期限更長。
「置換」舊債,對於地方政府來說有兩個好處。第一,降低地方政府融資成本。以低息債務置換高息債務,減輕利息負擔。地方政府債券是以地方政府信譽擔保的資產,理論上說其風險僅高於國債,但遠遠低於企業債券。因此,其利率一般也比較低。所以,用地方政府債券置換銀行貸款有助於降低地方政府的融資成本。第二,減輕地方政府短期還款壓力,解決了今明兩年還款高峰的問題。以長期債務置換短期債務,拉長還款期限,減輕目前的短期還款壓力。地方政府發行債券時,可以根據其預期收支情況確定債券的期限結構,這就使其可以用期限較長的地方政府債券置換期限較短的其他債務,減輕每年的還款壓力。《意見》里明確指出,「對甄別後納入預算管理的地方政府存量債務,各地區可申請發行地方政府債券置換,以降低利息負擔,優化期限結構,騰出更多資金用於重點項目建設。」
新的建設資金來源問題,《意見》將公益性事業劃分為有收益和沒有收益兩種情況,通過賦予地方政府發債權解決這一問題,沒有收益的由地方政府發行一般債券融資,通過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償還;有收益的發行專項債券融資,以對應的政府性基金或專項收入償還。其次,推廣使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鼓勵社會資本通過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城市基礎設施等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業投資和運營,解決新的建設資金來源。

(三)三條界限劃分責權主體

《意見》明確劃分了中央與地方、地方與平台、政府與市場之間責權利主體間的界限。首先,實現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切割。《意見》中明確指出,中央政府不對地方政府債務進行兜底,把中央政府從地方政府債務中隔離開來,避免了地方政府債務危機逼迫中央政府兜底從而轉化為國家債務危機的可能性。第二,實現地方政府和融資平台的切割。明確政府債務不得通過企業舉借,企業債務不得推給政府償還,切實做到誰借誰換、風險自擔。剝離融資平台公司政府融資職能,融資平台公司不得新增政府債務。第三,處理好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利用市場體系,使資金更好地在部門間、地區間、經濟單位間流動,得到有效配置。

三、融資平台公司未來何去何從

在城市發展的大背景下,作為特定時期中國特色的產物,融資平台公司自上世紀90年代組建以來,作為政府推進城市建設、改進民生的重要手段,做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然而我們清晰地看到平台公司在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爭議,尤其在經歷2009年的爆發式增長後,規模虛增、負債高、盈利差等問題凸顯,潛在的風險也越來越大。近幾年的政策走向已趨近明朗,平台公司的路在哪裡,做如下解讀。

(一)融資平台存量債務處理

《意見》要求「剝離融資平台公司的政府融資職能,融資平台公司不得新增政府性債務」,平台公司的「代政府融資」職能將不可持續,意味著融資平台政府融資功能將被逐步剝離,這是中央對地方政府融資行為規范管理的持續,未來融資平台公司將會進行漸進式地調整、改造。
1、政府性債務的剝離。對平台公司的既有債務進行分類,按「誰受益、誰承擔」的原則,由平台公司舉債,實際投向公益性項目的債務,應由地方政府承擔直接償債責任,按《意見》要求,可依靠省政府代市縣級政府發行債券進行置換;由平台公司舉債,投向供水供氣、垃圾處理等可以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的准經營性項目的債務,可將債務和資產打包,由地方政府或平台公司作為主體進行PPP社會化運作,引入社會資本,化解債務風險;對於由平台公司自身運營和發展,及與公共服務無關的市場行為而形成的債務,由平台公司自行償還,政府不承擔兜底責任。
2、增強自身融資能力。《意見》明確「政府債務不得通過企業舉借,企業債務不得推給政府償還」,一直以來銀行等資金機構看重的融資平台「政府背景」將逐漸失去價值,政府背書、政府信用等將逐漸失去效用,未來平台公司將作為一般性企業,其融資能力將取決於有效資產、未來盈利能力等。例如江西省2014年9月出台的《江西省政府性債務管理暫行辦法》中明確「對融資平台公司債務,政府僅以出資額為限承擔有限責任」,說明平台公司債務將不再視作「無風險」。

(二)平台公司的發展轉型

平台公司是特殊時期的特有產物,具有生命周期。隨著城市建設高峰的過去,某些平台在完成了某個領域的投資建設任務後就應該歷史性地退出舞台,要麼關閉要麼轉業成為經營實體。而從改革成本和改革穩定性的角度來看,推動平台公司轉型是更佳方案。未來平台公司將會去平台化運營,作為一般性的競爭性和地方性國有企業存在,平台公司應在盡量短的時間內實現實體化、市場化和規范化轉變,參與市場化競爭。

1、宜涉足的領域

一是產業引導和國有資產管理,即按照地方政府產業布局要求,積極引導政府投資的方向,履行政府投資導向的職能,同時在公用事業、軌道交通、廣告經營、能源開發、地產置業以及文化旅遊、環保產業、金融服務等方面充分運作,規范企業經營,確保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
二是城市運營管理,即運用市場手段,對包括城市基礎設施(如道路、橋梁等)、城市資源性資產(主要是城市土地)和城市無形資產(如廣場、道路冠名權)在內的城市資產開展的多種形式的經營管理活動,以提供公共產品或公共服務為目標,充分經營和利用城市基礎設施,發揮融資平台公司公共產品提供者和公共服務提供者的作用;
三是城市金融服務,城市的持續健康發展離不開銀行、金融機構的支持,平台公司作為地方性國有企業應著力打造金融板塊,可參股銀行與銀行聯姻,亦可涉足小額貸款、金融租賃、產業投資基金、擔保公司等多種金融業態,金融板塊將成為一些融資平台公司未來的經濟增長極,不僅能為其盈利能力注入新動力,還能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

2、未來的發展路徑分析

雖然融資平台公司目前還無法做到完全撤出公益性的基礎設施建設領域,但他們發展的腳步正在逐步遠離單純的政府性融資平台公司。在業務發展方面,平台公司應堅持以基礎設施建設為核心,向多元化、跨區域化發展,進一步夯實業務能力,並購和整合將成為平台公司發展的常態,生存下來的平台公司將以新形象和新境界展現在人們面前。

(1)跨區域發展方向

在融資平台公司的初步發展階段,公司的發展主要是在本地完成。而進入轉型階段之後,有能力的融資平台公司開始實施橫向擴張戰略。如通過整合城區近郊及各縣的各類中小水務公司、房地產公司等,實現規模經濟;利用企業在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所形成的如工程管理等各種專用知識、技術,對區域外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工程代建、工程項目管理等業務。

(2)多元化發展方向

目前融資平台公司都在嘗試戰略轉型,一方面隨著其所在城市的發展,繼續從事基礎設施建設和土地一級開發業務;另一方面積極投資實體產業,進行多元化發展。大多數融資平台公司的轉型選擇依然圍繞土地開發相關產業鏈,進行土地一級二級聯動開發。條件成熟時,融資平台公司可憑借地方政府獨特的資源、機遇,大膽進行非相關多元化的拓展,向產業投資、資產管理、金融控股、城市運營、城市旅遊等多元化業務轉型,不斷發展壯大平台經營性業務板塊,增強平台自我造血能力,形成新的利潤增長點,通過經營收益反哺公益性項目,減輕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

(3)縱向整合方向

依託融資平台公司既有的專業能力,積極在供水、污水、垃圾處理、燃氣等產業培育立足本地、面向市政公用產業化龍頭企業,形成較大規模的集投資建設、運行管理、技術創新產業為一體的集團,帶動整個市政公用產業向集團化、集約化、產業化方向健康發展,大型產業化龍頭企業對市縣的行業性公司兼並重組等將為常態。

(三)平台公司的能力培養

1、理清與政府的關系

融資平台公司應釐清與地方政府的關系,根據市場規則,明確平台公司的服務提供商和地方政府的服務購買者關系,同時在債務和平台公司運作方面,對平台公司進行定位。

(1)債務方面

按照國務院及人民銀行、銀監會的要求,金融機構對融資平台公司項目逐個開展重新評審和風險排查,梳理落實貸款項目審批、項目資本金、還款來源和抵押擔保情況,地方政府在此背景下應針對融資平台公司的實際情況,採取有效措施,督導融資平台公司做到已發放貸款與具體項目掛鉤,落實項目資本金,為融資平台公司減輕債務包袱。

(2)做實資本

政策伊始,地方政府應盡快為融資平台公司注入有效可變現資產、特許經營權、稅收返還等以增加公司現金流覆蓋程度,做實資本金,為融資平台公司市場化運作提供資金基礎,實現既有債務與地方財政徹底剝離,也為地方政府職能轉型提供保障。

(3)資產整合與平台重構

對融資平台公司進行規范和重組,按未來公司的發展定位,對於與業務不相關的公益性資產、享受政策支持的項目等進行剝離,為平台公司減輕運作包袱;同時,根據業務發展需要,通過對區域內國有資產和資源的重組和整合,將城市資源和國有資產集中進行歸集,全力打造綜合性城建融資實業型平台公司,做大業務規模,培養專業能力。在此之上此外,積極探索區域投融資平台的協同發展,嘗試區縣平台整合和跨地市區域的平台整合。

2、規范企業運營

(1)建立健全的法人治理機構

融資平台公司需構建產權清晰、權責統一、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科學管理的法人治理結構,要推動融資平台公司由事業法人向公司製法人轉型,真正確立其市場主體地位,實現完全市場化運作。

(2)優化內部管理,做實管理基礎

充分考慮融資平台公司未來的職能定位、業務板塊等,設置合理的組織架構及授權體系,並清晰部門職能、崗位職責分工等,做實平台公司的內部管理架構,提高運營效率。同時,針對集團化運營的融資平台公司,應結合平台的職能定位、業務發展規劃等,對下屬參控子公司進行系統梳理並分類,針對性地設計管控模式,充分激活各子公司的發展動力。

(3)強化人力資源團隊建設

做好人力資源發展規劃,多渠道市場化吸引人才,實現各方面人才在管理思想、經驗及發展潛力的合理搭配,形成既具有管理能力、又具有發展動力的人才團隊。注重人才梯隊的培養,確保引進的人才符合公司未來發展的要求。

(4)推進平台公司的改制

建立產權機制,通過管理層持股、技術入股、職工持股等手段,推動企業股權多元化和股份制改革,激發內在活力。

四、總結與前瞻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建立規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及風險預警機制,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了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相關要求。5月20日,國務院轉批國家發改委《關於2014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任務意見的通知》(國發18號文),提出剝離融資平台公司的政府融資職能。6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了《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提出了規范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總體要求。8月3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的《預演算法》修正案增加了允許地方政府規范舉債的規定。10月2日,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全面部署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10月8日,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決定》(國發45號文),根據新修訂的預演算法部署進一步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具體措施。
一切事物都是時代的產物,在1994年分稅制改革和中國城鎮化建設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應運而生,對我國城市建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時移世易,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在原有財政體系下異軍突起的融資平台公司,在未來財政體系的變革下,將面臨更加嚴峻的考驗。
雖然前行的道路還需要摸索,但方向已然確定。我們預測,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國家將出台政策,全面放開省級地方政府債券的自發自還。此外,國發45號文的出台有著非常強烈的信號指向,因為預算管理制度改革是財稅體制改革的重頭戲,我們認為財稅體制改革將在今明兩年取得決定性進展,並將在2016年基本完成,而對於地方政府性債務的規范管理和融資平台的職能調整,也將配合著調整到位。
當融資平台債=地方政府債=中央政府債的邏輯鏈條被斬斷,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將失去地方政府的信用背書和土地財政的支撐,獨自面對市場的競爭。當然,這個轉變不是一蹴而就,可能需要數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去改變。對於政府融資平台而言,在適應國家政策調整的基礎上,未雨綢繆,早做謀劃,為未來成功轉型打基礎,這是當務之急。

『叄』 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發展歷程

無論從哪個角度講,中小企業的發展都絕對是一個長期性、國際性的話題。環顧當今世界,不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中小企業都已成為或正在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眾所周知,我國的中小企業在一段時期內的發展一度停滯,而這段時期正是世界經濟突飛猛進的時期。
可喜的是,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的中小企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自此,「中小企業」開始成為我國學術界出現頻率最高的詞之一。當然,中小企業的發展也碰到了很多問題,融資難就是這些年一直被廣為關注的一個焦點。「十一五」期間,國家將組織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包括研究制定《鼓勵中小企業「走出去」,擴大對外開放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措施,並通過加大信貸支持、鼓勵上市等手段,著力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本文的主題是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的制度障礙及其創新研究。論文主要從制度的視角比較系統深入地分析了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論文在論述了中小企業的融資結構與融資方式、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現狀的基礎上,論述了我國中小企業的資金供給和需求的狀況,認為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狹窄,銀行貸款是其重要的資金來源,社會信用環境不理想,企業間的信用也不發達,迫使中小企業轉向民間資本市場。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在於外部的金融制度的供給約束。中小企業資金的很大來源是間接融資,然而,在金融市場處於一定程度的抑制狀態下,對中小企業來說,國有商業銀行的門檻是很高的。本文期望通過立體的的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構建,以及中小企業自身良好的信用制度建設,加之政府適度的支持,能夠有助於解決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全文基本結構如下:
第一章主要介紹了中小企業融資的相關理論,並對國內外對中小企業融資問題進行綜述。國外對中小企業融資的研究,銀企模式的選擇是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
西方在中小企業和銀行的關系型借貸方面,有「小銀行優勢」假說,即從總量上看,由於大型銀行佔有的金融資產數量大大高於中小銀行的佔有數量,所以大型銀行向中小企業提供貸款的絕對數量要高於中小銀行提供的絕對數量;但從向中小企業貸款占銀行總資產的比例以及對中小企業貸款佔全部企業貸款的比例兩項指標來看,大銀行的比率要低於中小銀行的比率。
目前國內學術界關於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研究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研究:第一,關於境外地區的中小企業融資在操作層面的經驗介紹和比較借鑒,這類文章較多但系統性不夠好。第二,以國內中小企業為研究對象,主要從與中小企業融資相關的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全面進行理論和實證分析。第三,國內近幾年針對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進行了很多探討,主流的結論是中小企業的信用度和信息透明度低,容易引發信息的不對稱、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所以導致中小企業貸款難。
第二章主要分析了中小企業的融資結構與融資方式以及中小企業融資結構的一般特徵。
本章在對中小企業融資的主要方式、影響企業融資方式選擇的主要因素以及融資效率進行論述的基礎上,通過對發達國家中小企業融資模式的比較分析,得出結論:國外中小企業的資本構成主要以自籌資金為主(自籌資金的比重相對大企業要高得多),其次是直接融資或間接融資。美國等自由主義意識較重的國家一般是直接融資的比重高於間接融資的比重;而英國、日本等國家則呈現出間接融資比重高於直接融資比重的現象,而政府的扶持資金比重最小,一般僅占企業總資產的5%~10%左右。但是政府在中小企業融資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市場機制講求的是效益和利益最大化,資金作為生產要素之一,其市場流向也必須符合這一要求。如果沒有其他機制的干預。規模較小的中小企業在資金市場上是難以與大企業競爭的。從保護市場公平的原則出發,政府有必要通過行政和法律的手段進行適當的干預。
第三章在以上對中小企業融資進行了一般性的分析後,開始分析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現狀。論文首先回顧了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歷程以及發展的制度障礙,進而分析影響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實質性問題:資金的供需狀況,指出我國中小企業今後將面臨越來越大的資金需求,且在結構上呈現長期性和權益性特徵。而同時還分析了我國中小企業目前向民間資本市場融資較高的原因,凸現了發展民間資本市場的重要性。在資金供給方面,直接來源的有效資金供給不足;銀行貸款是中小企業最重要的外部融資渠道。
在第四章中,針對第三章所提出的我國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和供給現狀,作者試圖從制度供給的角度找出原因,指出我國金融制度的供給存在著非均衡性的問題。主要表現在(1)金融監管體系的非均衡性;(2)金融結構體系的非均衡性。在金融制度的供給約束下,金融抑制不可避免,而金融壓抑是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深層原因。
第五章研究分析了以金融制度創新解除金融抑制,從而拓寬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金融制度的創新主要體現在金融工具的創新、金融組織制度的創新和金融市場的創新。在金融工具的創新上,本文提出大力發展票據融資可以較好地緩解中小企業的融資障礙;在金融組織制度創新上,本文提出大力發展中小民營銀行解決中小企業向大型國有商業銀行信貸的困難;在金融市場創新上,本文提出設立立體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市場細分為多層次、不同類型的金融工具、投資者、融資者、中介機構相對分開,各得其所,市場的風險程度、上市條件、監管要求也有差別,但市場之間又是連通的,不斷發展、經營業績好的上市企業可從下一級市場升到上一級市場,最終構成一個「無縫」的市場。就像一座金字塔,最頂端是主板市場,接著是二板市場、櫃台交易,民間金融市場等。
第六章從研究中小企業的外部制度供給轉向了中小企業自身的信用制度建設。在分析了我國中小企業的信用現狀及原因後,從交易費用、不確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擔保融資體系的形成。並提出以下的政策建議:(1)構建與經濟結構相匹配的金融體系(2)建立有競爭力的中介服務市場(3)加快建立中小企業融資的信用信息體系(4)完善公民的個人財產登記制度和破產機制。最後,提出了信用文化的建設是改善解決中小企業信用問題的保障。
第七章分析了中小企業融資的政府支持。論文首先論述了中小企業政策作用機理,回顧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的政策支持,發達國家和地區中小企業融資政策的比較及啟示,然後從經濟學角度分析了政府在我國中小企業融資活動中的作用。提出政府作用主要體現在中小企業融資過程中提供的三種「公共產品」:第一種是由政府資金支持的信貸擔保體系(中小企業政策性金融的一種主要形式);第二種是政府確保各種融資渠道和融資市場發揮作用的法律法規體系及市場維護制度;第三種是信息服務體系。這三種公共產品對緩解中小企業的融資難都有十分主要的作用。作為扶持中小企業融資的手段,本文最後提出,加大針對中小企業的政府采購不失為一種較好的手段。

『肆』 為什麼純公共產品必須由政府提供

收費存在困難,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資本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本質特徵,我們根本不可能通過市場運作的方式來為社會提供無利可圖,准確地說,是無直接利益可圖的公共物品。
純公共物品具有兩個特性:非競爭性(在既定的生產條件下,向一個額外的消費者提供商品的邊際成本為零)和非排他性(對這種商品的使用進行收費是不可能的,或是耗費極大的)。
公共產品是相對於私人產品而言的,純公共產品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費的非競爭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市場是通過買賣提供產品和服務的。在市場上,市場買賣要求利益邊界的精確性。市場機制不可能實現公共產品的帕累托最優的供給,為了增進社會福利,必須由政府財政來提供這類產品。
政府主要是通過無償征稅來提供公共物品。但是,征稅是可以精確計量的,如按率徵收或定額徵收,而公共物品的享用一般是不可以分割的,無法個量化。純公共產品有效配置的條件為每個社會成員從公共產品中獲得的邊際收益的總和(社會邊際效益)等於社會邊際成本。林達爾均衡是對公共產品有效供給的一種實證性解釋,它描述了社會集團通過討價還價來決定公共產品成本分擔的情況。社會成員偏好顯示困難成為公共產品有效供給得以實現的主要障礙,因而會出現「免費搭車」,強制性融資方式是解決免搭車問題的有效途徑。

『伍』 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方式及特點

1、通過直接生產公共物品來實現供給。包括中央政府直接經營、地方政府直接經營和地方公共團體經營等三種情形。

2、通過某種方式委託私人企業的間接生產方式來實現供給。包括簽訂合同、授予經營權、經濟資助、政府參股、法律保護私人進入、社會資源服務等六種情形。

3、建設-經營-轉讓。指政府通過契約授予私營企業(包括外國企業)以一定期限的特許專營權,許可其融資建設和經營特定的公用基礎設施,並准許其通過向用戶收取費用或出售產品以清償貸款,回收投資並賺取利潤;特許權期限屆滿時,該基礎設施無償移交給政府。

(5)公共產品融資理論擴展閱讀:

公共物品是向整個社會供應的,整個社會成員共同享用它的效用。公共物品一經生產出來,提供給社會,社會成員一般沒有選擇餘地,只能被動地接受。換句話說,公共物品不是自由競爭品,它具有高度的壟斷性。

公共物品的這一性質,提醒人們必須注意公共物品的質量和數量。公共物品的廢品、次品決不能流入社會,一旦流入社會,其危害性遠遠大於私人產品。公共物品的數量不足,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其危害性也是明顯的。公共物品生產供應過度,對社會也會帶來消極的影響。

『陸』 考研考上海外國語大學金融研究生考什麼

上海外國語大學考試科目如下:

① 101 思想政治理論;

② 外語(201 英語一、202 俄、203 日、240 法語、241 德語、242 西班牙語、243 阿拉伯語、244 意大 利語、245 葡萄牙語、246 朝鮮語);

③ 303 數學三(全國統考);

④ 811 經濟學(自命題,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

考試大綱(考試內容範圍說明):

①初試: 上海外國語大學金融學專業《經濟學》課程考試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部分。每一部分所涉及的具體內容和要求如下:

微觀經濟學部分:經濟學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市場供求理論及應用,彈性理論及應用,消費者選擇理論及應用(消費者均衡,均衡的比較靜態分析);生產理論、成本理論、完全競爭市場廠商均衡;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生產要素的需求、供給與市場均衡;一般均衡與福利經濟學;不完全競爭市場廠商均衡(完全壟斷、寡頭壟斷及壟斷競爭,寡頭競爭市場的博弈分析方法),公共產品、外部性與信息不對稱理論及應用。

宏觀經濟學部分:宏觀經濟學中的主要經濟指標(GDP,CPI,失業率);長期經濟國民收入的決定; 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通貨膨脹理論(通貨膨脹與貨幣供給,菲利普斯曲線);貨幣理論;國民收入決定的 IS-LM 模型、AD-AS 模型及政策應用分析;開放經濟下的宏觀經濟均衡理論及政策分析;消費理論、企業投資理論(固定資產投資、存貨投資)。

②復試筆試:

考試科目名稱:

貨幣金融學。參考書目:《貨幣金融學》,戴國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2 年第三版。

③復試口試:

經濟學、金融學、英語綜合口試。 參考書目:《貨幣金融學》,戴國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2 年第三版; 《西方經濟學》,高鴻業,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年第六版。

『柒』 比較優勢理論的新進展

比較優勢理論近年來的發展主要是基於對外生比較優勢這一主流理論的完善和挑戰。在近年來關於比較優勢的諸多研究中,一個比較突出的現象是,以克魯格曼、赫爾普曼和格羅斯曼為代表,在引入規模經濟、產品差異等概念體系批評傳統比較優勢理論的基礎上形成了所謂的新主流(Helpman and Krugman,1985;Grossman and Helpman,1989,1990),而其他學者們又在批評這一新主流的基礎上,從專業化、技術差異、制度、博弈以及演化等不同的角度對比較優勢理論進行了拓展。
赫爾普曼和克魯格曼引入規模經濟來分析比較優勢(Helpman and Krugman,1985)。他們發展了一個壟斷競爭模型,該模型基於自由進入和平均成本定價,將產品多樣性的數目視為由規模報酬和市場規模之間的相互作用內生決定。在自給自足情況下,一個國家的產品多樣性數目很小,而貿易豐富了消費者的選擇。同時如果貿易增加了消費者的需求彈性,那麼單個廠商的規模效率也能改進。這樣,單個廠商通過規模經濟作用確立了在國際市場中的優勢。實際上,克魯格曼更早時候(Krugman,1980)就提出國內市場規模會影響一國在國際上的比較優勢。他論述了在幾種背景下具有大的該國市場的廠商更能有效利用規模經濟從而在國際上更有競爭力。許多實證研究也表明出口商通常比內銷的廠商規模更大,廠商和產業的規模與出口量之間具有正相關關系。 沿著赫爾普曼和克魯格曼的思路,梯伯特(James R.Tybout,1993)進一步總結並集中論述了遞增性內部規模收益(increasing internal returns to scale)作為比較優勢的源泉。他認為具有遞增性內部規模收益的模型在三方面優於傳統的比較優勢學說:一是該模型建立了一個從專業化中獲取收益的新基礎,即使貿易夥伴們具有相同的技術和要素比例這種專業化也存在。第二,該模型認為具有大的國內市場的廠商在世界市場中有競爭優勢。第三,該模型有助於理解貿易、生產率和增長之間可能的聯系。
規模經濟並不是對比較優勢的充分解釋
但也有的學者認為規模經濟並不是對比較優勢的充分解釋。多勒爾(Dollar and Wolff,1993)等提醒我們,用規模經濟來解釋比較優勢主要是針對近年來具有相似要素稟賦的發達國家之間日益增加的產業內貿易。這些國家的貿易模式體現了很高的專業化程度。但是,他們認為,生產過程中的規模經濟可以部分解釋這種專業化,但不是全部。在大多數產業中,一些不同的公司共同貢獻了一個國家的出口成績,並且每個公司又有很多工廠,因此公司或工廠的規模經濟不能解釋全部的國家專業化。他認為技術差異是對發達國家專業化程度日益深化的合理解釋 (Dollar,1993)。日本、德國和美國的許多出口品之所以被看做是高技術產品,是因為在這些產品的生產中研發所佔的比例很高,以及員工中科學家和工程師占很大比例。但是,多勒爾也認為,盡管技術差異能很好地解釋比較優勢,但這種解釋只是針對短期有效,對長期比較優勢的解釋並不能令人滿意。
因為任何一門專有技術最終會變成國際性的公共產品。那麼,什麼才能成為高技術產業長期比較優勢的源泉呢?多勒爾認為是在現有基礎上產生新技術和訓練補充性技術勞動力的制度。
赫爾普曼和克魯格曼的研究思路
有的學者從另外的角度提出了質疑(Hummels and Levinsohn,1993)。質疑從赫爾普曼(Helpman,1987)的論文《不完全競爭與國際貿易》入手。赫爾普曼在該文中發展了一個簡單的產業內貿易模型,用以說明國家規模與產業內貿易的關系。該文最重要的理論洞見是指出了,當每一種產品僅僅在一國內生產時,國家的規模是世界GDP構成的唯一決定因素。並且赫爾普曼在OECD的資料基礎上分析並得出,當國家的規模越來越相似時,貿易群體之間的貿易量也不斷增加。該文中模型的假設是:每一種產品只在一國生產;所有的貿易是產業內貿易;所有國家的偏好一致。對此,哈邁斯和萊文森認為這一假設過於苛刻,該模型不適用於每年的每對貿易國。他們認為,距離會增加差別化產品貿易的摩擦成本。距離相近的國家從事產業內貿易是因為喜好多樣化。遠距離國家中的消費者願意消費國外的多樣化產品,但高運輸成本將限制這種貿易。此外像邊界貿易、季節性貿易、貿易限制以及語言文化因素都會影響產業內貿易。而且他們還進一步用OECD和非 OECD(14個國家)的資料作對比,通過回歸分析得出產業內貿易占總貿易量的比例在OECD國家為25.3%,而在非OECD國家僅為0.5%。他們認為這一實證結果也說明產品差別、規模經濟對產業內貿易的影響進而對比較優勢的影響並不充分,可能有別的更重要的因素。
格羅斯曼和赫而普曼從研究與開發(R&D)的角度推進了比較優勢理論(Grossman and Helpman,1989,1990)。他們工作的重要性在於將原來盛行的對比較優勢的靜態分析擴展到動態分析。他們發展了一個產品創新與國際貿易的多國動態一般均衡模型來研究通過R&D產生的比較優勢和世界貿易的跨期演進。在他們的模型中,公司引進新產品會發生資源成本。前瞻性的生產者引導 R&D進入具有獲利機會的市場。新產品不完全代替老產品,並且當更多的商品可買到時,價格、利率和貿易模式會跨期演進。貿易有產業內的和產業之間的,前者受制於R&D支出,後者受制於資源稟賦。國際資本流動用來為R&D融資,在一些情況下跨國公司會出現。格羅斯曼和赫而普曼的動態分析盡管是建立在許多原有的靜態分析的基礎上,如克魯格曼(Kmgman,1979)與狄克西特和諾曼(Dixit and Norman,1980),但同先前的文獻相比較又有很大不同。他們不僅推進了比較優勢的動態分析,而且就動態分析而言,他們的方法也在很大程度上不同於早些時候對具有產品創新的貿易的動態研究。這些研究(Kru~nan,1979b;Dollar,1986等)對貿易均衡(當產品由北方最初開發後來被南方模仿)的穩態性質提供了有用的洞見,但由於沒有考慮到所有一般均衡的相互影響和驅動產品創新率的經濟因素,從而使分析不夠完全。而格羅斯曼和赫而普曼的框架很明確地處理了對私人投資 R&D的激勵和R&D活動的資源要求。資源通過分配到R&D部門,會導致差異化產品和同質產品的生產,然後就會形成沿著貿易均衡動態路徑的赫克歇爾—俄林貿易模式。這種貿易模式,會導致比較優勢的發展。 楊小凱和博蘭(Yang and Borland,1991)在批評新古典主流理論的基礎上,從專業化和分工的角度拓展了對內生比較優勢的分析。他們認為,內生比較優勢會隨著分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由於分工提高了每個人的專業化水平,從而加速了個人人力資本的積累。這樣,對於一個即使沒有先天的或者說外生比較優勢的個人,通過參與分工,提高自己的專業化水平,也能獲得內生比較優勢。他們關於內生比較優勢的分析被置於一個將交易成本和分工演進相互作用的理論框架之中。按照這一框架,經濟增長並不單是一個資源配置問題,而是經濟組織演進的問題,市場發育、技術進步只是組織演進的後果。該框架分析了經濟由自給自足向高水平分工演進的動態均衡過程,並闡釋了斯密和揚格(Anyn Young)的思想:經濟增長源於勞動分工的演進。在經濟發展初期,由於專業化帶來的收益流的貼現值低於由專業化引起交易成本增加所導致的現期效用的損失,因此專業化水平將很低;隨著時間的推移,生產的熟能生巧效應將使專業化帶來的收益逐漸增加,因此將會出現一個較高的專業化水平,內生比較優勢隨之不斷增強。應當強調的是,他們的框架不同於標準的新古典框架,後者對比較優勢的分析主要基於規模經濟,而他們的框架將專業化和分工置於分析的核心,並且嚴格區分了規模經濟和專業化經濟,從而發揚了斯密關於分工和內生比較優勢的核心思想。
此外,格羅斯曼和麥吉,(Grossman and Maggi,2000)還從人力資本配置的角度分析了國際間的比較優勢。他們發展了一個具有相似要素稟賦的國家間貿易競爭模型,分析了人力資本的分配對比較優勢和貿易的影響。他們發現,具有相對同質人力資本的國家,出口產品所使用的生產技術以人力資本之間的互補性為特徵。在這種情況下,當所有的任務被相當好地完成時,要比一部分任務被極好地完成而另一部分任務完成得很差時的有效產出更大。高效率的生產組織要求具有相似才能的人力資本匹配,這在有同質人力資本的國家更容易實現。另一方面,對於具有異質人力資本的國家,其出口產品所使用的生產技術以人力資本之間的替代性為特徵。在這種情況下,具有相對傑出人物的公司完成一些任務,而另一些任務由才能相對較低的人組成的公司來完成。那麼,對於具有異質人力資本特徵的國家,如果傑出人物有更大的比例,將會在對傑出人物敏感的產業中佔有比較優勢。
克萊里達和芬德萊(Clarida and Findlay,1992)分析了政府對比較優勢和貿易的貢獻。他們的觀點同傳統的經濟理論以及以諾思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的觀點都不相同。他們認為,政府介入教育和科研、交通和通訊以及其他經常性社會部門將會顯著提高私人公司的生產率,一些經濟部門無疑會從中受益。這是因為眾所周知的「搭便車」問題和公共產品具有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使私人公司沒有動力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這樣的公共產品必須由政府來供給。
還有的學者從演化的角度探討了比較優勢理論。費希爾和卡卡爾(Fisher and Kakkar,2002)認為比較優勢是開放經濟長期演進過程的結果。在李嘉圖理論和阿爾欽框架的基礎上,他們系統化了對國際貿易的理論認識,提出了自然選擇會淘汰無效企業,並且能促進產生穩定的甚至是高效的世界貿易模式。他們沒有假定存在瓦爾拉斯拍賣者,而是探討了協調貿易與企業的匹配過程。他們分析的主要結論是,伴隨比較優勢的專業化(更大的國家可能不完全專業化)是世界經濟演化的唯一穩態。

『捌』 有關各種項目融資模式在中國應用的思考的論文

BOT模式及其對甘肅省鐵路融資的思考發表時間:2009-12-5 來源:《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年11月上旬刊供稿
[導讀] BOT是Build-Operate-Transfer三個英文單詞第一個字母的縮寫,中文意思是「建設—經營—移交」

羅旭 (蘭州理工大學國際經濟管理學院)
摘要:BOT模式是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中一種重要的融資方式,近年來,BOT項目在世界各國得到了蓬勃發展,不論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都非常看好BOT方式,並被當作一種各國通用的模式而廣泛運用於大型項目,尤其是在基礎設施領域。甘肅省地處內陸,基礎設施落後,特別是鐵路建設滯後於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要求,BOT模式為改變這種現狀提供了一個途徑。
關鍵詞:BOT BOT模式 融資方式 基礎設施 鐵路融資
1 BOT模式的含義及特點
BOT是Build-Operate-Transfer三個英文單詞第一個字母的縮寫,中文意思是「建設—經營—移交」。BOT實質上是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和經營的一種方式,以政府和私人機構之間達成協議為前提,由政府向私人機構頒布特許,允許其在一定時期內籌集資金建設某一基礎設施並管理和經營該設施及其相應的產品與服務。政府對該機構提供的公共產品或服務的數量和價格可以有所限制,但保證私人資本具有獲取利潤的機會。整個過程中的風險由政府和私人機構分擔。當特許期限結束時,私人機構按約定將該設施移交給政府部門,轉由政府指定部門經營和管理。BOT代表著一個完整的主要用於公共設施建設的項目融資模式。
BOT融資模式的基本思路是:由項目所在國政府或所屬機構對項目的建設和經營提供一種特許權協議(Concession Agreement)作為融資的基礎,把原本屬於政府支配、擁有或控制的資源委託財團法人(主要指私營部門)進行一攬子承包投資,由本國公司或者外國公司作為項目的投資者和經營者安排融資,並承擔風險,開發建設項目在限定的時間內——在特許期內經營該項目並獲取商業利潤,然後根據協議在特許期屆滿時將該項目轉讓給所在國的政府機構。
BOT既是一種融資方式,又是一種投資、建設和經營方式,BOT項目融資只是利用BOT方式進行公共項目建設的一個關鍵環節,並不是全部過程。BOT實際上至少包括以下幾種基本方式:
1.1 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設—經營—移交」,是最典型的形式,通常稱之為「標准BOT」。當政府給予某些公司新項目建設的特許權時,通常採用這種形式。私營機構願意自行融資建設某項基礎設施,並在一定時期內經營該設施(但無所有權),然後將其移交給政府部門或其它機構。
1.2 BOOT(Build—Own—Operate—Transfer),意為「建設—擁有—經營—經交」。私營機構或某國際財團融資建設基礎設施項目,項目建成後在規定期限內擁有所有權並進行經營,期滿後將項目移交給政府,項目公司在特許期內既有經營權又有所有權。
1.3 BOO(Build—Own—Operate):意為建設—擁有—運營。這種方式是開發商按照政府授予的特許權,建設並經營某項基礎設施,但並不將此基礎設施移交給政府或公共部門。
盡管叫法不同,具體操作上也存在一些差異,但它們的結構與BOT並無實質差別,所以習慣上將上述所有方式統稱為BOT。
融資功能是BOT模式的主要功能。BOT系列項目的投資主體是私營公司項目主體,是東道主政府的基礎性項目。因此出現了帶資承包方式,即由私營公司及財團進行融資承包建設項目,這種功能不僅可以解決發展中國家資金短缺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可使發展中國家擺脫債務危機的困擾,使項目風險分散或轉移。從融資方式看,有匯集自有資金、銀行貸款、出口信貸、銀團聯合貸款以及與有經濟實力的外國公司合作承包等。
2 BOT模式的優缺點
BOT是一種集融資、建設、經營和轉讓於一體的多功能投資方式。對地方政府來說,BOT融資方式有以下明顯優勢:
2.1 便於籌集與利用項目的急需建設資金。一般情況下,基礎設施建設往往嚴重滯後,成為經濟發展的瓶頸,需要政府加以改善,而建設的基礎設施項目需要巨額的資金,但政府又無力解決,採用BOT方式就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政府由於種種原因而不能滿足其基礎設施建設龐大的資金需求的矛盾。因而BOT方式是減輕政府公共部門負擔,緩解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資金短缺矛盾的有效方式。
2.2 可以有效轉移風險。由於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運營具有長期性和不定性的特點,在項目的整個建設運營過程中存在著一系列風險,採用BOT方式後,風險轉移到項目承建者和運營者,對於政府來說,無疑可以避免因風險可能造成的損失。
2.3 減輕相關連帶責任。由於BOT項目融資的全部責任轉移到項目發起人或項目承建者,不需要政府對有關項目借款、擔保、保險負連帶責任,這樣就大大減輕了政府的債務負擔,使政府不必為償還債務而承受大的壓力。因此,BOT方式是減少政府債務特別是減輕外債責任的一種良好形式。
2.4 實現對成本預算的控制。無論在哪一個國家,完成國有項目建設都特別容易超支,工程結算總是需要調整概算。而採用BOT方式,通過承包人的投資收益與他們履行的合同的情況相聯系,以防超支,有利於承包人通過有效的設計,嚴格控制預算,保證項目按時、按質完成。
2.5 滿足公眾的公共需求。採用BOT方式,可使本來急需建設而政府目前又無力投資建設的基礎設施項目因其他資金的進入,在政府有能力建設前就提前建成並發揮作用,從而可以提前滿足社會和公眾的需求。同時,一旦項目進人實施階段,項目的設計、建設和運營效率都比較高,這就使項目的承辦者或運營者以更好的服務或更低的價格使社會和公眾受益。
2.6 可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由於BOT項目常常是由國外、境外發達國家和地區具有實力的私營機構來承包,因而必然採用先進的技術和實施先進的管理。所以,政府可以從項目的建設運營中學到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
當然,採用BOT方式,其存在潛在的負面效應也不應忽視。對東道主政府而言,同樣需要在實際操作中密切關註:
由於BOT方式是將基礎設施項目在一定期限內全權交由承包商建設運營,所以在特許權規定的期限內,政府將失去對項目所有權及經營權的控制。
由公營機構轉移過來的某些風險將在私營機構較高的融資費用中得到反映。一般情況下,私營機構借款的費用高於國家借款的費用;同時,私人投資者在承擔投資風險的同時,要求有較高的投資回報率(高於公營機構要求的回報)。
盡管採用BOT方式後項目建設進程加快了,設計也比較好,但項目投標的實施過程比較長,政府很容易失去對設計過程的控制。
如果承包商是外國的,而項目產品又基本上在本國市場銷售,那麼在BOT項目完成以後就會有大量的外匯流出。
3 BOT模式的廣泛應用
近年來,BOT項目在世界各國得到了蓬勃發展,不論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都非常看好BOT方式,並被當作一種各國通用的模式而廣泛運用於大型項目,特別是在基礎設施領域,向世人展示了它良好的績效。如英法海底高速鐵路隧道工程項目就是發達國家運用了BOT融資相當成功的案例;在20世紀末的10餘年時間里,亞洲地區每年的基建項目標的高達1300億美元。許多發展中國家紛紛引進BOT方式進行基礎建設,如泰國的曼谷二期高速公路、巴基斯坦的Hah River電廠、馬來西亞南北高速公路都是發展中國家經營BOT模式成功案例之一。發展中國家通過經濟改革,將大量的國際資本運用於國內基礎設施建設中,對發展中國家經濟起了積極作用。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廣大發展中國家經濟復甦並迅速增長,同時也面臨人口增加、資源短缺、城市化和環境污染等問題的巨大壓力,在能源、交通、供水、通訊等基礎設施項目方面投資需求劇增,國家公共部門投資難以滿足需求,利用私人力量進行投資建設成為必然。由於BOT項目的最終所有權屬於政府,保證了國家對基礎設施項目的主權,因此,BOT已成為發展中國家、地區減少主權借款和吸引國內外直接投資基礎設施的有效手段,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4 甘肅省鐵路基礎設施建設滯後
隨著我國建設資金短缺和基礎設施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採用國際上流行的BOT方式加快基礎設施的建設已是時代發展的必然。我國鐵路建設速度遠遠跟不上經濟發展的需要,其中資金短缺是一個突出的問題。而甘肅省鐵路建設尤其滯後。甘肅省鐵路位於全國鐵路網西部東端,是西北路網樞紐,處於亞歐大陸橋在中國境內的重要區段,東連西安,西通烏魯木齊,南接西寧,北往銀川,是西北交通運輸和經濟建設的大動脈。有隴海線:天水—蘭州西、蘭新線:蘭州西—柳溝、包蘭線:惠農—蘭州東、蘭青線:蘭州—海石灣、干武線:干塘—武威南、寶中線:崇信——迎水橋6條干線及紅會(紅會—白銀西)、石汝(石嘴山—汝箕溝)、嘉鏡(綠化—鏡鐵山)、玉門南、銀新(銀川—新城)等5條支線。甘肅省境內全長2013公里。(鐵道年鑒2008年版)而到2008年底,全國鐵路營業里程已達79687公里,(2009年6月1日,2008年鐵道統計公報)甘肅省鐵路營業里程僅為全國的2.526%,差距非常突出。
5 BOT模式融資的思考
鐵路建設的決策部門應充分認識到BOT模式的積極應用價值,如BOT方式運用於經營性鐵路建設項目中可以減少這類項目對國家投人的依賴,還有利於鐵路建設項目引進先進技術。同時BOT方式把融資者、承包商等各方面的經濟利益聯系在一起,往往能充分調動各方面的潛能,引進或創新技術,從而縮短工期、節約資金,還可以避免國家的債務風險。BOT項目的貸款風險由私人財團承擔,政府不須提供項目投資、貸款的擔保,從根本上避免了國家的債務風險。國家可以集中資金進行長大幹線、路網樞紐和國土開發等公益性較強的鐵路建設。因此,BOT方式的出現,已成為鐵路建設融資的新途徑,並為進一步深化鐵路建設投融資體制改革和鐵路管理體制的改革,提高鐵路項目的經營效率,起到積極作用。我國各級地方政府對利用BOT方式的積極性也很高,如海南省以股份制公司形式,向國內外籌資,進行東線高速公路、三亞鳳凰國際機場的建設,採用的就是BOT融資方式。此外,廣東沙角B電站、廣州北環高速公路也是採用BOT方式建設的。甘肅省已有蘭州市數座污水處理廠——西固、雁灘、鹽場等污水處理廠也採用BOT項目簽約。不過,在鐵路建設方面,BOT投融資方式的應用還是空白。甘肅省在基礎設施建設實踐中也積累了一些寶貴經驗,這無疑給我們把BOT投資方式引人鐵路建設提供了契機。所以我們應該在未來鐵路建設中充分利用國內、外在該領域的成功經驗,藉助BOT方式的優勢,開拓我國地方鐵路投融資的新局面。
我們要重視BOT投融資模式對公共項目建設的積極意義,在甘肅省鐵路項目建設中積極引入BOT模式,充分發揮其能有效分擔風險,控製成本預算,滿足公共需求的長處,可同時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們鐵路行業利用BOT模式存在的不少制約因素。如有關BOT融資模式的管理機構和法規有待建立,尚未研究制定鐵路項目實施BOT的發展政策,項目實施規劃以及具體的法規如政府管理機構,審批程序等,也沒有建立統一的管理機構來規范和指導BOT的實施;並且工程項目前期工作滯後,而鐵路項目實施BOT往往需要進行大量的前期工作,進行詳細深入的財務和技術可行性研究。目前鐵路項目立項審批仍須國家計劃安排,遠未市場化,且缺少有深度研究的項目儲備。由於BOT投融資模式還必須涉及到政府、貸款人、投資商、金融機構和運營管理機構等眾多部門和組織,具體操作中的談判程序比較復雜,前期談判成本費用比較高,因此,利用BOT模式必須穩妥謹慎,事前要選擇好合適的項目,做好准備工作。
參考文獻:
[1]何曉潔,彭莉.我國鐵路BOT項目融資風險管理[J].科技與管理.2007年(5).
[2]李玉珍.BOT模式在鐵路項目融資研究[J].科技風.2008年(1).
[3]張錦宏.BOT項目融資模式應用探討[J].科技信息.2008年(28).
[4]項純.西部地區鐵路建設、融資問題的探討[J].鐵道工程學報.2000年 (3).
[5]宋玉琪.淺議BOT融資方式在我國基礎設施建設中的實施[J].丹東紡專學報2003年(3).
[6]張晶.淺析BOT模式在蘭州輕軌交通開發建設中的應用[J].甘肅科技2007年(9).
2008年甘肅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甘肅合資鐵路建設的若干產權理論研究》階段性成.

『玖』 王健教授提出,生態補償機制的基本理論很多,概括起來有哪幾個的理論

生態補償機制是一種新型的資源環境管理模式,是新時期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政策創新的重要內容。生態補償的理論基礎有公共產品理論、外部性理論、產權理論生態資本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等。生態補償機制的實現路徑主要有:①加快立法進程,為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提供法律保障;②全面開展評估工作,使生態補償機制的實施有計劃、有重點地進行;③加強生態服務功能研究,為補償標准制定提供科學依據;④建立多元化融資渠道,為生態補償提供持續的資金支持。

『拾』 投融資風險定量分析和評價方法有哪些

不確定性分析與風險分析 一、不確定性分析 項目經濟評價所採用的基本變數都是對未來的預測和假設,因而具有不確定性。通過對擬建 項目具有較大影響的不確定性因素進行分析,計算基本變數的增減變化引起項目財務或經濟 效益指標的變化,找出最敏感的因素及其臨界點,預測項目可能承擔的風險,使項目的投資 決策建立在較為穩妥的基礎上。 二、風險分析 風險是指未來發生不利事件的概率或可能性。 投資建設項目經濟風險是指由於不確定性的存在導致項目實施後偏離預期財務和經濟效益 目標的可能性。經濟風險分析是通過對風險因素的識別,採用定性或定量分析的方法估計各 風險因素發生的可能性及對項目的影響程度,揭示影響項目成敗的關鍵風險因素,提出項目 風險的預警、預報和相應的對策,為投資決策服務。經濟風險分析的另一重要功能還在於它 有助於在可行性研究的過程中,通過信息反饋,改進或優化項目設計方案,直接起到降低項 目風險的效果。風險分析的程序包括風險因素識別、風險估計、風險評價與防範應對。 三、不確定性與風險分析的區別與聯系 不確定性分析與風險分析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由於人們對未來事物認識的局限性,可獲信 息的有限性以及未來事物本身的不確定性,使得投資建設項目的實施結果可能偏離預期目 標,這就形成了投資建設項目預期目標的不確定性,從而使項目可能得到高於或低於預期的 效益,甚至遭受一定的損失,導致投資建設項目「有風險」。 通過不確定性分析可以找出影響項目效益的敏感因素,確定敏感程度,但不知這種不確定性 因素發生的可能性及影響程度。藉助於風險分析可以得知不確定性因素發生的可能性以及給 項目帶來經濟損失的程度。不確定性分析找出的敏感因素又可以作為風險因素識別和風險估 計的依據。 四、不確定性分析主要內容 盈虧平衡分析是指項目達到設計生產能力的條件下,通過盈虧平衡點(Break-Even-Point, BEP) 分析項目成本與收益的平衡關系。 敏感性分析是投資建設項目評價中應用十分廣泛的一種技術,用以考察項目涉及的各種不確 定因素對項目基本方案經濟評價指標的影響,找出敏感因素,估計項目效益對它們的敏感程 度,粗略預測項目可能承擔的風險,為進一步的風險分析打下基礎(敏感度系數、臨界點分 析)。 四、風險分析的基本程序與方法 (一)經濟風險的來源 (二)風險分析過程 風險識別 風險估計 風險評價 風險應對 1.風險識別 風險識別是風險分析的基礎,運用系統論的方法對項目進行全面考察綜合分析,找出潛在的 各種風險因素,並對各種風險進行比較、分類,確定各因素間的相關性與獨立性,判斷其發 生的可能性及對項目的影響程度,按其重要性進行排隊,或賦予權重。 風險識別應注意的問題 投資建設項目的不同階段存在的主要風險有所不同; 風險因素依項目不同具有特殊性; 對於項目的有關各方(不同的風險管理主體)可能會有不同的風險; 風險的構成具有明顯的遞階層次,風險識別應層層剖析,盡可能深入到最基本的風險單元, 以明確風險的根本來源; 正確判斷風險因素間的相關性與獨立性; 識別風險應注意借鑒歷史經驗,要求分析者富有經驗、創建性和系統觀念。 2.風險估計 風險估計又稱風險測定、測試、衡量和估算等,風險估計是在風險識別之後,通過定量分析 的方法測度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及對項目的影響程度。 風險估計與概率 風險估計是估算風險事件發生的概率及其後果的嚴重程度,因此,風險與概率密切相關。概 率是度量某一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量,它是隨機事件的函數。必然發生的事件,其概率 為1,不可能事件,其概率為零,一般的隨機事件,其概率在0 與1 之間。風險估計分為主 觀概率(估計)和客觀概率(估計)兩種: 在項目評價中,要對項目的投入與產出進行從機會研究到投產運營全過程的預測。由於不可 能獲得足夠時間與資金對某一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作大量的試驗,又因事件是將來發生的,也 不可能做出准確的分析,很難計算出該事件發生的客觀概率,但決策又需要對事件發生的概 率做出估計,因此項目前期的風險估計最常用的方法是由專家或決策者對事件出現的可能性 做出主觀估計。 3.風險估計與概率分布 風險估計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確定風險事件的概率分布。概率分布用來描述損失原因所致各種 損失發生可能性的分布情況,是顯示各種風險事件發生概率的函數。概率分布函數給出的分 布形式、期望值、方差、標准差等信息,可直接或間接用來判斷項目的風險。 常用的概率分布類型有離散概率分布和連續概率分布。當輸入變數可能值為有限個數,這種 隨機變數稱為離散隨機變數,其概率稱離散概率,它適用於變數取值個數不多的輸入變數。 4.風險評價 風險評價是對項目經濟風險進行綜合析,是依據風險對項目經濟目標的影響程度進行項目風 險分級排序的過程。它是在項目風險識別和估計的基礎上,通過建立項目風險的系統評價模 型,列出各種風險因素發生的概率及概率分布,確定可能導致的損失大小,從而找到該項目 的關鍵風險,確定項目的整體風險水平,為如何處置這些風險提供科學依據。風險評價的判 別標准可採用兩種類型: 以經濟指標的累計概率、標准差為判別標准財務(經濟)內部收益率大於等於基準收益率的 累計概率值越大,風險越小;標准差越大,風險越大。 財務(經濟)凈現值大於等於零的累計概率值越大,風險越小;標准差越大,風險越大。 以綜合風險等級為判別標准 風險等級的劃分既要考慮風險因素出現的可能性又要考慮對風險出現後對項目的影響程度, 有多種表述方法,一般應選擇矩陣列表法劃分風險等級。 5.風險應對 在經濟風險分析中找出的關鍵風險因素,對項目的成敗具有重大影響,需要採取相應的應對 措施,盡可能降低風險的不利影響,實現預期投資效益。選擇風險應對的原則 貫穿於項目可行性研究的全過程。可行性研究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而經濟風險來源於技 術、市場、工程等各個方面,因此,應從規劃設計上就採取規避防範風險的措施,才能防患 於未然。 針對性。風險對策研究應有很強的針對性,應結合行業特點,針對特定項目主要的或關鍵的 風險因素提出必要的措施,將其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 可行性。可行性研究階段所進行的風險應對研究應立足於現實客觀的基礎之上,提出的風險 應對應在財務、技術等方面是切實可行的。 經濟性。規避防範風險是要付出代價的,如果提出的風險應對所花費的費用遠大於可能造成 的風險損失,該對策將毫無意義。在風險應對研究中應將規避防範風險措施所付出的代價與 該風險可能造成的損失進行權衡,旨在尋求以最少的費用獲取最大的風險效益。 6.決策階段的風險主要應對 提出多個備選方案,通過多方案的技術、經濟比較,選擇最優方案; 對有關重大工程技術難題潛在風險因素提出必要研究與試驗課題,准確地把握有關問題,消 除模糊認識; 對影響投資、質量、工期和效益等有關數據,如價格、匯率和利率等風險因素,在編制投資 估算、制定建設計劃和分析經濟效益時,應留有充分的餘地,謹慎決策,並項目執行過程中 實施有效監控。 7.建設或生產經營期的風險可建議採取迴避、轉移、分擔和自擔措施 案例分析 企業投融資決策方法 -----投資(建設)項目經濟評價基本程序及方法 一、投資項目經濟評價方法 的歷史沿革 建設項目經濟評價方法與參數(1987 年版) 建設項目經濟評價方法與參數(1993 年版) 建設項目經濟評價方法與參數(三版) 兩個層次的評價 經濟評價(費用效益分析) 財務評價 二、兩個評價層次的概念和作用 1.經濟評價(費用----效益分析) 經濟分析包括經濟費用效益分析和費效果分析,是從資源優化配置的角度,分析項目的投資 活動所耗費的各種經濟資源及所產生的各種經濟後果,分析項目投資的經濟效率。對於需要 進行經濟分析的項目,應對經濟分析的相關內容進行評價論證,為國家投資決策及對企業投 資項目的核准提供依據。 2.財務評價 財務評價是依據國家現行會計制度和稅收法規,採用市場價格,分析預測項目的財務 收入與成本、稅費用,計算財務指標,分析擬建項目的盈利能力和償債能力,據以判斷項目 的財務可行性。 財務評價的結論是重要的決策依據之一。 財務主體 公司融資,可稱企業融資,是以現有公司為基礎開展融資活動,進行投資決策,承擔投資風 險和決策責任。以這種融資方式籌集的債務資金雖然實際上是用於項目投資,但債務人是現 有公司,即以現有企業自身的信用條件為基礎,通過銀行貸款、發行債券等方式,籌集資金 用於企業的項目投資。債權人不僅對項目的資產進行債務追索,而且還可以對公司的全部資 產進行追索。現有公司(企業)法人是財務主體。 項目融資,項目融資是指為建設和經營項目而成立新的獨立法人--項目公司,由項目公司完 成項目的投資建設和經營還貸。對於無追索權項目融資方式,項目負債的償還,只依靠項目 本身的資產和未來現金流量來保證,既使項目實際運作失敗,債權人也只能要求以項目本身 的資產或盈餘還債,而對項目以外的其他資產無追索權。對於有限追索權融資方式,一般要 求由項目以外的與項目有關的第三者提供某種形式的擔保,以分散項目盈利的不確定性因素 所帶來的風險。項目公司是財務主體。 投資決策 資金作為企業的一種稀缺資源,其數量總是有限的,理財人員應當通過科學的投資決策將資 金用到最有效的地方上去。財務理論研究的一個重大課題即是為企業進行投資決策提供概念 和方法上的支持,從而最大程度地保證投資決策的科學性。投資決策所要考慮的一些基本問 題包括:企業現在或將來有多少可供選擇的投資項目?這些項目所產生的現金流量或者所節 約的現金流量能否抵補投資支出並帶來符合要求水平的盈利?項目的風險程度如何? 融資決策 投資決策一旦作出,理財人員必須進行籌資決策,為企業投資籌措所需要的資金。籌資 決策所要考慮的一些基本問題包括:所需資金的數量有多大:需要短期資金還是長期資金? 籌資資金所能承擔的最高資本成本是多少?籌措與償還資金的現金流量與投資項目的現金 流量是否一致? 投資估算 資金籌措 經營成本及 總成本估算 收入及 稅費估算 編全投資現金流量表及 自有資金現金流量表 編損益、資金來源與運用 及資產負債表 盈利分析 清償分析 計劃 市場 流程 靜態投資估+ 營運資金 經營成本 估算 收入及 稅費估算 項目現金流量表 盈利分析 市場經濟 現代理財 FIRR、FNPV 投資回收期 流程 總投資= 靜態投資+營運 資金+漲價預備 費+建設期利息 總成本費用= 經營成本+ 折舊、攤銷+ 財務費用 收入及 稅費估算 編利潤表、財務計劃現 金流量表及資產負債表, 資本金現金流量表 融資分析 市場經濟 現代理財 流程 FIRR、FNPV 利息備付率等 資金籌措 方案 三、投融資決策應遵循的原則 資金時間價值 有無對比 現金流量 1.有無對比 企業投資建設項目是企業為了生存與發展進行的生產性長期投融資決策,它是企業發展規劃 的重要組成部分,擬建項目 在不同程度上利用了原有資產和資源,以增量帶動存量,或以較小的新增投入取得較大的新 增效益。 企業現有的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對項目的投融資決策有較大影響。 企業在生產經營或有在建工程,其現狀況還在發生變化,因此項目效益和費用的識別、計算 較復雜。 2.有無對比分析應注意以下四方面問題 沉沒費用 機會成本 對企業其他部門效益和費用的影響 「有、無項目」 的預測 3.現金流量是投融資決策的重要依據 四、財務盈利能力分析----決策分析 1.項目投資財務盈利能力分析 2.權益投資財務盈利能力分析 3.投資各方財務收益分析 五、融資方案分析 1.資金來源 (1)資本金 (2)債務資金 2.融資決策分析應遵循「總量」分析原則 建設項目的融資決策分析,包括融資方案、資本結構分析及債務償還能力的分析等內容。融 資決策分析所謂遵循「總量」分析原則,是指在企業經營現狀和財務現狀的基礎上對項目實 施後的財務狀況作出評價,企業對項目所需的建設資金以及投產後償還貸款的能力進行綜合 分析. 應區別項目的具體情況,分析的內容有所不同: 經營性(准公共產品)企業的建設項目,根據企業經營現狀和財務現狀分析企業的籌資能力, 政府投資介入的必要性、介入方式及金額,債務資金的來源及對債務償還能力的分析; 私人產品企業的建設項目,根據企業經營現狀和財務現狀分析企業的籌資能力,債務資金的 來源及對債務償還能力的分析。 對於經營現狀和財務現狀良好、銀行信譽等級高的企業,其建設項目所需資金來源,可考慮 全部用銀行借款,此時只需分析企業對債務償還能力。 當企業有多筆債務時,在債務償還能力的分析中,應按借款償還計劃統籌考慮。 反映項目償債能力的指標有: 1.利息備付率 2.償債備付率 六、財務可持續發展分析 財務生存能力分析應遵循「總量」分析原則 財務生存能力分析通過編制項目實施後的企業財務計劃現金流量表,分析項目建設期、還款 期及還款後三個階段凈現金流量的餘缺,來考察項目的財務生存能力。應區別項目的具體情 況,分析的內容有所不同: 企業投資項目為准公共產品,凈現金流量短缺時,一方面重新調整建設規模或修改融資方案, 另一方面在市場允許的范圍內適當提高產出品(服務)價格、降低成本費用或建議政府採取 補貼措施等。 企業投資項目為私人產品,凈現金流量短缺時,一方面重新調整建設規模或修改融資方案, 另一方面在市場允許的范圍內適當提高產出品(服務)價格、降低運營成本費用。 案例1:企業並購項目財務分析 一、概念及內容 並購項目系指既有企業通過投資兼並或收購目標企業,獲得目標企業部分或全部產權的項 目。並購的目的在於擴大既有企業規模,提高既有企業效率,減少競爭對手,取得管理、經 營、財務協同效益,增強既有企業的競爭能力,同時維持或改進目標企業原有的生產系統。 並購項目經濟評價主要包括下列內容: 1.分析目標企業所處行業地位、競爭對手、行業發展趨勢、市場格局與前景; 2.分析目標企業經營管理現狀、資產與債務結構、盈利能力、管理水平、並預測發展前景; 3.分析既有企業管理能力與水平、財務狀況、品牌商譽、市場份額、融資能力、企業現狀 等; 4.測算並購成本; 5.測算改組改造所需投資; 6.預測並購收益和經營費用; 7.構造並購後的現金流量表,依據內部收益率等指標判斷並購的可行性; 8.並購風險分析。 xxxxx 公司收購xx 礦山機械有限公司 股權及技術改造融資項目可行性研究 1.股權收購 2.技術改造 3.融資方案 案例2:某新建公路項目經濟評價 本案例是以我國西部地區某新建公路隧道項目為背景,演示了公路項目經濟費用效益分析、 財務分析以及風險分析方法的應用。 1.正確區分了經濟費用效益分析與財務分析的范圍:經濟分析范圍是項目直接與間接影響 的相關路網,財務分析范圍僅為本項目21 公里收費路段。 2.採用「有無對比」方法,分析計算項目直接與間接影響相關路網的經濟費用與效益,論 證項目的經濟合理性。 3.案例模擬了在交通部門現行的「政府投資、統收(費)統還(貸)」管理模式下項目的財 務生存能力分析過程。在這種模式下,盡管收費收入納入財政管理、免收各種稅費、不計固 定資產折舊、公積金等,項目還貸資金仍不足,要長期依賴短期借款(18 年)或在「統收 統還」的情況下要利用其它項目的收入來彌補本項目的還貸資金不足,項目財務風險較大。 4.案例模擬通過市場化的運作方式,選擇新的融資方案,來解決項目經濟效益與財務效益 的差異,探討由政府補貼部分投資,在滿足投資者最低期望收益率的前提下,吸引企業投資, 採用企業經營管理的運行模式,解決項目的生存能力問題。 5.案例結合項目特點,對項目涉及的風險進行了識別、估計、評價和應對分析。利用專家 0>調查法對風險進行識別,判別風險因素發生的可能性及對發生後對項目的影響程度, 在調查資料匯總的基礎上,利用概率與數理統計的方法,得出各個風險因素的主觀概率分布。 在此基礎上,案例利用CIM模型(可控制區間記憶模型),模擬了項目投資增加的風險;其 後,再利用層次分析法,分析項目財務可持續性的風險,求得各類風險因素對項目財務可持 續性影響的權重,然後再利用概率統計方法計算項目財務可持續風險的分布函數。 案例3 某新建鐵路項目經濟評價 1.案例重點演示在新的投資體制下,政府投資的鐵路建設項目,經濟費用效益分析和財務分 析的方法。 2.本項目為國家重要基礎設施,公益性特徵明顯,票價率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調控, 難以按市場化運作,造成項目經濟效益與財務效益較大差異,項目的經濟效益十分可觀,但 在財務上不具生存能力。 3.本案例重點分析研究,產生經濟效益與財務效益較大差異的原因,分析項目對不同群體在 經濟上的影響程度,提出改進項目生存能力的政策建議。 4.這類項目財務分析過程及財務報表的設置,與盈利性項目的分析過程有所不同。如財務分 析報表的設置完全根據財務分析研究的需要,只編制總成本費用表、利潤和利潤分配表、財 務計劃現金流量表。

閱讀全文

與公共產品融資理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黃岡玖富金融公司 瀏覽:9
現在股票還可以融資嗎 瀏覽:338
山東先知金融軟體服務外包有限公司 瀏覽:145
購買微信理財產品單次可多少 瀏覽:270
2017a股市場融資總額 瀏覽:613
管家幫融資情況 瀏覽:294
成都金融外包公司哪些公司招聘信息 瀏覽:11
金融信息服務的監管 瀏覽:971
中信期貨開戶成功 瀏覽:351
商品期貨利潤計算器 瀏覽:147
誠邦股份收購設計院 瀏覽:465
股東律師函 瀏覽:137
融資風險分為 瀏覽:531
武漢貴金屬檢測局 瀏覽:518
北京市朝陽區金融服務辦公室網站 瀏覽:464
總的融資需要量公式 瀏覽:707
期貨高手月線 瀏覽:266
金道貴金屬入金的收款公司 瀏覽:682
林軍演講期貨 瀏覽:678
浙商期貨受不受fsa監管 瀏覽: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