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融資信託 > 吉利出資融資分析

吉利出資融資分析

發布時間:2021-09-17 05:36:25

1. 解謎吉利投資蔚來「緋聞」背後的真相

2月18日,一則吉利汽車計劃投資3億美元入股蔚來汽車的消息立刻引起廣泛關注。盡管吉利汽車和蔚來汽車都表示不對此置評,但輿論似乎仍然願意相信這一傳聞的真實性,甚至有媒體表示雙方已經確定合作細節。對此,汽車預言家在采訪多位產業投資、經濟領域人士後獲悉,吉利3億美元投資蔚來汽車是不符合產業投資規律、沒有投資價值的行為,基本可以認定是不實消息。

汽車預言家梳理發現,從去年開始,蔚來就已經傳出和北汽,廣汽、上汽等產業資本洽談融資,但現在為止都停留在了「流言」層面。針對又一次關於蔚來汽車的融資「緋聞」,采訪中多位人士指出,蔚來汽車近幾年從投行、政府再到產業的融資軌跡,表明這家企業善於運用資本杠桿化解資金危機,盡管目前李斌掌控的蔚來汽車既沒有兜售跡象,也保持了較為穩定的估值,但失衡的投入產出比是擺在蔚來汽車面前一條無法跨越的鴻溝。

為什麼吉利3億投資蔚來不符合汽車產業投資規律?究竟是誰在不遺餘力的將吉利和蔚來相互聯系?蔚來近幾年來的融資路線是什麼?李斌為什麼從BTA到地方政府再到汽車產業尋求融資?擺在蔚來汽車面前必須解決的問題是什麼……這是此次蔚來融資緋聞之外需要搞清楚的問題。

1

吉利投資蔚來是「緋聞」

2月18日,針對吉利3億美元投資蔚來汽車的消息,多位投資與企業運營人士分析了不屬實的原因:

一、從目前蔚來的經營狀況來看,吉利獲得蔚來股權不足10%,僅為第三大股東,既不能得到企業管理權,也沒有運營價值。

蔚來NIOHouse

根據2019年12月30日,蔚來汽車發布的最新一期財務報表,蔚來汽車第三季營收為18.36億元,環比增長21.8%,同比增長25.0%;凈虧損為25.21億元,環比下滑23.3%,同比下滑10.3%。如果按照蔚來第三財季共交付4799輛汽車計算,在2019年第三財季,蔚來汽車賣一輛車平均虧損52萬元。

分析人士表示,汽車產業是典型大投入,慢產出過程。一輛汽車的研發製造銷售周期多達數年。在上市銷售初期,單車虧損情況可以理解,但像蔚來這樣單車虧損高達50萬的品牌並不多見。截至2019年9月底,蔚來現金和短期投資僅剩17.7億元。其中,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約9.8億元人民幣,較第二季度末減少近58.3%。

蔚來汽車的情況也反映到了資本方的態度上。2月16日,根據媒體報道,蔚來股東高瓴資本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遞交文件顯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高瓴資本已不再持有蔚來汽車股份。據悉,高瓴是蔚來上市前的重要投資者。蔚來上市後,高瓴持股蔚來7.5%,曾是蔚來第三大股東。

甚至有輿論猜測,此次傳出吉利等產業資本爭相投資蔚來,不排除有人為了平衡高瓴資本退出對蔚來的負面影響而刻意對外釋放「煙霧彈」的可能。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2. 吉利汽車投資億咖通科技 投資金額約5000萬美元

在汽車產業「新四化」的趨勢下,吉利汽車保持較強的研發投入,在全球范圍內尋求資源協同和規模化效應,不斷探索汽車上下游產業、全面布局汽車「新四化」,積極構建未來智慧立體出行生態。在完成本次B輪融資之後,該投資將成為吉利汽車在車聯網、智能互聯、車載系統及晶元等領域進一步完善布局的最新舉措。億咖通科技與吉利汽車將緊密攜手,打造行業領先的智能網聯生態開放平台,為用戶提供更智能、安全的出行體驗。  

億咖通科技創立於2016年,是一家領先的汽車智能化科技公司,致力於持續打造行業領先的智能網聯生態開放平台,全面為車企賦能,創造更智能、更安全的出行體驗。目前,億咖通科技已在杭州、北京、上海、武漢、大連及瑞典哥德堡設立了分支機構和研發中心。億咖通科技於2020年和2021年分別獲得了來自網路、海納亞洲創投基金和中國國有資本風險投資基金、長江經開車聯網產業基金的戰略投資。

3. 吉利如何融得並購所需的資金

3月28日,沃爾沃總部,吉利董事長李書福出席發布會。新華社記者 武巍攝

2010年3月28日,中國民營汽車企業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和福特汽車公司簽署了股權收購協議,吉利控股集團以18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沃爾沃轎車公司100%股權以及包括知識產權在內的相關資產。作為中國汽車行業迄今為止最重大的海外收購之一,這不僅僅是吉利控股集團向前邁出的重要一步,也是中國汽車工業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時刻。

昨天,剛剛從瑞典歸來的吉利控股董事長李書福率領吉利高管現身北京,講述了吉利收購沃爾沃背後的細節。

吉利如何競購勝出?

李書福說:「吉利研究沃爾沃這個企業已經有8年多了,正式跟福特就收購沃爾沃進行溝通也將近3年多。」

吉利副總裁張芃也直言:「吉利對沃爾沃這個品牌鍾情已久。」

據介紹,早在2008年福特首次表示可能放棄沃爾沃之後,吉利便秘密成立了項目小組,負責對沃爾沃的收購事宜,張芃便是項目組的核心成員之一。據他介紹,項目組成立之後馬上開展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對沃爾沃公司進行深入、全面、細致的了解和研究;第二,制定總體收購戰略;第三,制定整個操作的細致時間表及規劃。2008年底,吉利首次向福特提交競購建議書,這份花了整整一年時間精心製作的建議書給福特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因為它准備得非常充分,裡面的數據非常翔實,這就奠定了福特跟我們談判的基礎。」

2009年1月中旬,李書福率團會見了福特的首席財務官、首席執行官及董事長,這是雙方高層就沃爾沃的並購事宜進行的第一次正式會面。隨後吉利收到了福特方面發出的正式邀請,對沃爾沃的並購流程由此展開。

2009年10月28日,福特宣布吉利成為沃爾沃的首選競購方。

為什麼在沃爾沃的眾多競購者當中,福特最終選擇了吉利?李書福認為,吉利與沃爾沃堪稱「情投意合」。「我們對沃爾沃的理解,對汽車行業的理解,以及對於福特的理解,還有我們的核心競爭理念等,都是福特選擇我們的重要原因。」李書福說,「並不是有錢就能買到沃爾沃,反過來講,也並不是說錢不多就買不到。」

收購的錢從哪裡來?

作為全球知名的豪華汽車品牌,沃爾沃的吸引力不言而喻,但這也決定了沃爾沃的身價不會太低。更何況在福特放出風聲要出售沃爾沃之後,國際上一大堆買家等著跟吉利去爭。李書福坦言:「買的人很多,有瑞典當地的,有美國、英國和其他國家的,競爭是很激烈的。」對吉利而言,除了要准備一份出色的收購計劃,更重要的是,得籌足收購所需要的巨額資金。

吉利收購沃爾沃的最終價格為18億美元。福特汽車方面證實在簽約當天,吉利已將這筆錢打入福特公司賬戶,其中16億美元為現金,2億美元為支票。但這只是一個開始,據吉利控股財務總監尹大慶透露,收購完成之後,吉利方面還要向沃爾沃提供後續運營所需的流動資金,額度大致在9億美元左右。這樣算來,為並購沃爾沃吉利至少需要融資27億美元,約合180億元人民幣。

而2009年,吉利汽車銷量33萬輛,銷售收入140億元,利潤12億元—這就是說,吉利要攢夠15年的利潤,才能買下沃爾沃。

吉利收購沃爾沃的消息傳出後,外界對其質疑頗多,能否成功融資便是爭論的焦點之一。尹大慶稱,吉利的發展已經使其具有去並購像沃爾沃這樣大規模的企業的能力,在和福特簽訂最終的買賣協議之前,全部27億美元資金都已經安排到位。據透露,這筆錢一半在國內融得,一半來自海外;其中,國內的融資又分為兩部分—一半是吉利的自有資金,另一半是從國內銀行融得的並購資金;國外的融資則來自美國、歐洲、香港等多個地方。由此可見,收購沃爾沃所需的全部27億美元中,僅有四分之一的錢由吉利自掏腰包,摺合成人民幣約合40多億元,這個數目對已在中國汽車行業打拚了十多年的吉利而言,問題不大。

沃爾沃何時能盈利?

尹大慶直言,為收購而籌措的27億美元是吉利對沃爾沃的「輸血」,但並購完成之後,吉利要讓沃爾沃形成「造血」功能,「把沃爾沃拿來是為了賺錢,而不是輸血。」

但貧血多時的沃爾沃要恢復自我造血功能絕非易事。

沃爾沃被媒體形容為一位家道中落的貴族小姐。自1995年以來,其在全球豪華車市場的份額從14.9%一路下降到8.2%,自2005年至今,沃爾沃更是連續5年虧損,每年的虧損額均在10億美元以上。糟糕的財務狀況逼得福特忍痛割愛,以18億美元的價格將當年65億美元買來的沃爾沃轉手。

接手一個連福特汽車都玩不轉的汽車公司,吉利不僅需要膽量,更需要讓它贏利的能耐。

李書福認為,沃爾沃現在最大的問題是規模太小,規模小,成本就高,就容易虧損。「我們要擴大沃爾沃的銷量,把成本降下來。」據介紹,吉利計劃在保留沃爾沃瑞典工廠的同時,在中國建立新的生產基地,推進沃爾沃的國產化。該基地一期生產規模年產30萬輛。吉利計劃在未來5年內,使沃爾沃在全球的年產規模增加到90萬輛,並在可預見的將來,使沃爾沃的年產量達到200萬輛。

與此同時,吉利還計劃在沃爾沃的全球采購鏈條中增加中國零配件的采購比例,目標是每年提高8%,5年後超過40%,這樣可在5年內降低采購成本至少12億美元,與此同時,零部件出口每年可為吉利帶來銷售收入40億美元,一舉兩得。

對沃爾沃的盈利前景,吉利方面比較樂觀,原因是沃爾沃在技術方面的確有獨到之處。在汽車行業廣泛應用的三點式安全帶、兩級出發安全氣囊、汽車安全玻璃、三元催化等技術,均是沃爾沃的「代表作」。近年,沃爾沃又發明了可以自動剎車的城市安全系統及行人保護安全技術。盡管連年虧損,但其研發投入跟賓士、寶馬卻相差無幾,是一個實力型選手。

吉利的財務顧問洛希爾銀行所做的收益預測稱,被吉利收購後,沃爾沃在2011年可實現盈利,在2015年更可實現稅前利潤7.03億美元。這更增強了吉利方面的信心。

沃爾沃將落戶何處?

吉利將推進沃爾沃國產的消息傳出之後,引起了不少地方政府的關注。沃爾沃將落戶何處?昨天,吉利方面三緘其口。

對有意接納沃爾沃項目的地方政府,吉利方面的條件是,當地須拿出真金白銀,為項目注資。追尋吉利收購沃爾沃的資金往來軌跡,可以看出沃爾沃項目落戶地點的些許端倪。

為收購沃爾沃,吉利先後注冊了吉利凱盛國際投資公司、吉利萬源國際投資公司和吉利凱旋國際投資公司。這三家公司的注冊地均為北京亦庄,因而有傳言稱,北京亦庄是沃爾沃項目在華落戶的候選地點。

眼下,吉利萬源公司賬戶上共有71億元,其中41億元來自吉利凱盛,另外30億元則來自大慶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大慶將在沃爾沃項目中扮演何種角色,也值得玩味。

據稱,此前李書福與天汽一度達成口頭協議—天汽以土地和資金入股沃爾沃項目,基地落戶天津市濱海新區的天汽廠區。但由於天汽沒有足夠資金,並認為吉利收購沃爾沃風險過大,合作最後告吹。

此外,成都市政府已經提示成都銀行和國開行成都分行,要求配合吉利的融資收購。如此看來,成都似乎也要在沃爾沃項目中分一杯羹。

4. 雪中送炭吉利或出資3億美元入股蔚來

根據媒體消息,國產傳統車企吉利汽車欲向造車新勢力蔚來汽車注資3億美元。雖然該消息還未得到吉利和蔚來雙方的確認,但是在業內也激起了激烈討論。按照蔚來目前的股價來進行計算,吉利汽車注資3億美元可購買約10%左右的股份。要知道,目前李斌持股比例約14.4%,騰訊持股約13.3%。如果吉利注資成功,那麼吉利汽車將成為蔚來汽車的第三大股東。

與此同時,蔚來汽車昔日第三大股東高瓴資本卻選擇了清倉,這對蔚來汽車更是帶來了較大的壓力。所以,蔚來汽車要想挺過疫情持續發展,還需要其他資本的注入,而這時候的吉利汽車似乎真成了上上之選。不知大家是怎麼認為的呢?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5. 吉利集團是否有考慮在國內發行債券同時想知道資金部哪位負責融資

不會在國內發行的,所以不要做無用功了!
同時,即使要做的話,吉利也有自己的金融團隊,不可能會用毛遂自薦的團隊來做金融的

6. 吉利收購沃爾沃的籌資問題

海外融資佔半數

關於並購沃爾沃的資金來源,吉利汽車副總裁、首席財務官尹大慶詳細解釋稱,整個並購項目需要資金27億美元,其中18億美元用於收購沃爾沃轎車100%的股權,餘下9億美元是對沃爾沃轎車的輸血,是保證沃爾沃後續運營的資本開支。

尹大慶表示,27億美元並購資金分為兩部分,一半來自國內融資,其中又以吉利汽車自有資金為主,加上國內主權銀行的收購資金;另一半來自海外,包括來自美國、歐洲和香港市場的資金。由於還沒有最終交割,具體的收購金額還無法披露。

不過,尹大慶在發言時指出,吉利收購沃爾沃每一階段都有資金的安排。據此推測,吉利可能採用分期付款的方式支付18億美元的收購款項。

1999年,福特汽車收購沃爾沃的價格為64億美元,而吉利18億美元的收購價,不到當時福特收購價格的三分之一。

以規模化攤薄研發成本

對待更換門庭的沃爾沃,李書福認為,重要的不是輸血,而是恢復沃爾沃的造血功能,早日扭虧為盈。

李書福認為,沃爾沃最大的問題在於規模太小。「沃爾沃的規模不及寶馬、賓士,但我猜測沃爾沃在研發上的投入與寶馬、賓士差不多,但由於規模小,每輛車的成本就比較高,吉利就是要把沃爾沃的技術優勢充分發揮,把沃爾沃的規模做大,並在適當的時候在中國建設新工廠,使得生產更加貼近中國市場。」

對於市場普遍關心的知識產權和技術方面,吉利汽車副總裁、首席技術官趙福全解釋稱,第一,吉利收購沃爾沃100%股權,這是整個知識產權談判的核心;第二,沃爾沃作為一個獨立的公司,擁有其關鍵技術和知識產權的所有權,同時為了保證其既定戰略商業計劃的繼續實施,將擁有所有福特相關知識產權的使用權;第三,吉利將通過沃爾沃擁有其關鍵技術及知識產權的所有權,其大量知識產權的使用權。

此外,趙福全還表示,如果需要,吉利可以為沃爾沃提供低成本的研發支持,以降低沃爾沃的研發成本,同時吉利還將「像小學生一樣學習沃爾沃的技術」。

針對有消息稱,吉利只收購了沃爾沃品牌的一半所有權,李書福表示,沃爾沃有兩個企業,一個是生產載重汽車和客車的VOLVO AB,另一個是沃爾沃轎車,吉利收購了沃爾沃轎車品牌100%的所有權。

7. 柳笛淺析吉利投資,吉利這些年到底花了多少錢

這個Smart,很像是戴姆勒把無關緊要的業務丟出來,你測測我的手段、我看看你的誠意,大家先處處看。如果合作順利,背後一定是更大的一盤棋,有生之年看到吉利跟賓士合作推出車型,也說不定呢。就像10年前,吉利剛收購沃爾沃時,誰能猜到吉利打的是這個算盤嗎?

這里還有

上面列舉的,只是跟大家關系相對密切的收購案,沒跟大家聊的,還有2013年,1700萬美元收購英國錳銅集團資產(倫敦計程車公司),2017年,38億美元收購沃爾沃集團8.2%股份(沃爾沃集團和沃爾沃汽車不一樣,收購沃爾沃集團的股份,看中的應該是卡車業務)。不算收購後投入的運營、研發等等開支,吉利已經花了接近150多億美元,按照現在的匯率算,吉利在國際資本市場的開支,超千億人民幣。

買買買背後是不是存在金融風險,這個咱不懂。但就汽車業務來說,吉利的版圖已經非常可觀了。乘用車,吉利/寶騰、領克、沃爾沃、依次往上(未來能不能跟賓士弄個高於沃爾沃的品牌呢。。。);卡車——沃爾沃集團;跑車——路特斯。如果後續所有操作,都能像運營沃爾沃一樣騷,再過十年,我坐在電腦前重啟這個選題時,會是什麼心情呢。

吉利,這是要買出一個「大眾」啊。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8. 吉利3億美元入股蔚來「疑雲」

而按照吉利一貫的風格,多投資一個蔚來也並不稀奇,尤其是,與投資阿斯頓·馬丁的2億英鎊相比,入股蔚來所需的資金要少一些,對吉利不構成壓力。

除此之外,吉利投資蔚來後,有望提升自身在資本市場的估值水平。近年來,吉利汽車在二級市場表現不佳,自2018年從高點迅速下跌之後,一直沒有恢復元氣,現在還徘徊在每股15港元左右,市盈率僅為10。

「吉利不是必須要投資蔚來,但投了之後會有機會收獲二級市場的支持。」上述知情人士認為,同時也能進一步鞏固吉利在中國汽車行業的地位。

不過,在理論分析之外,吉利入股蔚來還有很多實際的考量,比如在多大程度上參與蔚來投資、雙方如何協同、是否涉及管理層的變動等等。

由於蔚來當前處於虧損狀態,純粹的財務投資很難取得收益,但戰略投資的話,有分析也直言,以目前的產品體系判斷,吉利沒有必要長期扶持蔚來這樣一家企業,畢竟,吉利、沃爾沃、smart等品牌已經構成了相對完整的新能源汽車生態。

有投資人士認為,如果資金量超過10億美元控股蔚來汽車,可能對於吉利來說才具備一定價值。

不過,一位接近吉利的人士指出:「蔚來如果定價很低,做一次投資未嘗不是一個好選擇,但要當一個絕對的大股東,那就不一定是最佳選擇。」

但他也表示,能否整合主要還是看各自能提供什麼資源,如果雙方能達成一致、結構合理,也存在這樣的可能。「蔚來的平台技術、車型不足以支撐現在的發展,但吉利的純電動平台可以跟蔚來共享,平台優勢發揮出來後,成本便能夠降低。」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9. 吉利並購沃爾沃的融資方案對其資本結構有何影響

吉利收購沃爾沃後,不僅擁有沃爾沃的產品線,還將擁有沃爾沃的知識產權。這對於自主品牌提升技術和品牌都有深遠影響,也是快速提升中國汽車影響力的重要途徑。

吉利作為民營企業,機制靈活、生命力頑強。從「請求一次失敗的機會」,到現在成功實現戰略轉型,李書福帶領的吉利汽車,見證了中國汽車「黃金十年」的發展,也經受住了市場的考驗,逐漸發展壯大。

除了國家力量的有力支撐,民間資本也是「吉沃案」的重要推手。據外媒報道,為成功收購沃爾沃,吉利共計融資額高達27億美元。這其中,民間資本佔了很大一部分。民間資本的介入,說明吉利的實力得到了普遍認同。

上汽收購雙龍的慘痛教訓告訴我們,收購只是「萬里長征走完第一步」,運作好並賺錢才是最後的勝利。吉利作為民營企業,每一分錢都從自己的腰包掏出,自然會更心疼一些,因此,在運作的過程中,肯定會考慮更周全、更謹慎。



(9)吉利出資融資分析擴展閱讀

而吉利對沃爾沃的收購,將使中國自主品牌汽車企業首次擁有一個全球通行,尤其是歐美日等汽車發達國家和地區市場也認可的價值巨大的豪華品牌。吉利可以依託沃爾沃的核心知識產權,打造全新的高端品牌,進一步提升吉利製造乃至中國製造的品牌形象和國際認知度。

中國首位研究汽車產業的應用經濟學博士喬梁認為:「從資本市場來看,此次收購對於吉利來說是一個積極的信號。過去大家對吉利的印象就是低端、不夠安全,此次如果能夠成功地吸收沃爾沃的核心技術,將它的技術、產品、市場全部轉化為自己的東西,將重塑吉利在大眾心中的地位和形象。」

閱讀全文

與吉利出資融資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通達信supertrend指標 瀏覽:904
開匯金融服務有限公司 瀏覽:70
投資型理財基金 瀏覽:954
吉安市汽車金融公司 瀏覽:510
外匯會計要處理的對象有 瀏覽:945
職業外匯交易員 瀏覽:70
如何跟客戶談融資融券話術 瀏覽:652
廣東銀績融資租賃有限公司 瀏覽:670
理財產品到期無法退出 瀏覽:294
金融投資公司的名稱大全 瀏覽:21
離蘭州金融國企近的金融公司 瀏覽:34
九鼎集團e租寶 瀏覽:919
王少華中誠信託 瀏覽:801
炒股票蛋糕 瀏覽:125
返錢是金融機構 瀏覽:774
全國證券從業人員資格考試 瀏覽:362
金融投資公司招操盤手 瀏覽:395
上港集團價值鏈 瀏覽:92
股東增持的st股票 瀏覽:932
股票什麼崗 瀏覽: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