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攤余成本VS未確認融資費用VS內插法計算利率
1,攤余成本:是用實際利率作計算利息的基礎,投資的成本減去利息後的金額。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的攤余成本,是指該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的初始確認金額經下列調整後的結果: (一)扣除已償還的本金; (二)加上或減去採用實際利率將該初始確認金額與到期日金額之間的差額進行攤銷形成的累計攤銷額; (三)扣除已發生的減值損失(僅適用於金融資產)。 攤余成本是用實際利率作計算利息的基礎,投資的成本減去利息後的金額。 期末攤余成本=期初攤余成本+投資收益-應收利息-已收回的本金-已發生的減值損失 該攤余成本實際上相當於持有至到期投資的賬面價值 攤余成本實際上是一種價值,它是某個時點上未來現金流量的折現值。 ①實際利率法攤銷是折現的反向處理。 ②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期末攤余成本(本金)=期初攤余成本(本金)-[現金流入(即面值×票面利率)-實際利息(即期初攤余成本×實際利率)] ③應付債券的攤余成本(本金)=期初攤余成本(本金)-[支付利息(即面值×票面利率)-實際利息(即期初攤余成本×實際利率)] ④未確認融資費用每一期的攤銷額=(每一期的長期應付款的期初余額-未確認融資費用的期初余額)×實際利率 ⑤未實現融資收益每一期的攤銷額=(每一期的長期應收款的期初余額-未實現融資收益的期初余額)×實際利率特殊情況一般情況下,攤余成本等於其賬面價值,但也有兩種特殊情況: (1)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等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若僅僅是公允價值的暫時性下跌,那麼計算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攤余成本時,不需要考慮公允價值變動明細科目的金額,此時攤余成本不等於賬面價值。 (2)貸款。已經計提損失准備的貸款,攤余成本也不等於賬面價值,因為其攤余成本要加上應收未收的利息。 將持有至到期投資重分類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 借: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當日的公允價值) 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差額) 貸:持有至到期投資-成本、利息調整、應計利息 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差額)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期初攤余成本就是求應收本金和應收利息的現值 投資收益=期初攤余成本×實際利率 根據「新准則」第三十二條和三十三條,對於持有至到期日的投資及貸款和應收賬款、滿足三十三條規定的金融負債後續計量採用實際利息率法,以攤余成本計量。攤余成本的公式為:攤余成本=初始確認金額-已償還的本金-累計攤銷額-減值損失(或無法收回的金額)。實際利息率的公式為:實際利率=將未來合同現金流量折現成初始確認金額的利率。
2,未確認融資費用:賬戶所反映的內容,是融資租入固定資產所發生的應在租賃期內各個期間進行分攤的未實現的融資費用,換一個角度,我們可將其理解為由於融資而應承擔的利息支出在租賃期內的分攤。也可視為承租方必須向出租方支付的因融資而產生的利息,因為融資租賃本身就包含了融資的目的。未確認融資費用
一、本科目核算企業應當分期計入利息費用的未確認融資費用。
二、本科目應當按照未確認融資費用項目進行明細核算。
三、未確認融資費用的主要賬務處理
(一)企業購入有關資產超過正常信用條件延期支付價款、實質上具有融資性質的,應按購買價款的現值,借記「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無形資產」、「研發支出」等科目,按應支付的金額,貸記「長期應付款」科目,按其差額,借記本科目。
採用實際利率法計算確定當期的利息費用,借記「財務費用」、「在建工程」、「研發支出」科目,貸記本科目。
(二)融資租入固定資產,在租賃期開始日,應按租賃准則確定的應計入固定資產成本的金額,借記「在建工程」或「固定資產」科目,按最低租賃付款額,貸記本科目,按發生的初始直接費用,貸記「銀行存款」等科目,按其差額,借記本科目。
採用實際利率法計算確定的當期利息費用,借記「財務費用」或「在建工程」科目,貸記本科目。
四、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額,反映企業未確認融資費用的攤余價值。
內插法是當數據表格中的數據間隔較大時,用一定的演算法進行補充的做法。3,內插法計算利率:比如一個簡單的正弦表,它按1°的間隔排列:Sin45°= 0.707Sin46°= 0.719
如果想知道Sin45.5°,表裡沒有。就需要用到插值法。
最簡單的插值法是線性插值: Sin45.5°= (Sin45°+ Sin46°)/2 = (0.707 + 0.719)/2 = 0.713。59 X (1+r) -①+59 X (1+r) -②+59 X (1+r) -③+59 X (1+r)-④+59 X (1+r)+(59+1250) X (1+r) -⑤= 1000,求r比如說:59×(1+r)-1+59×(1+r)-2+59×(1+r)-3+59×(1+r)-4+(59+1250)×(1+r)-5=1000(元)每年利率的現值加期末本金現值普通年金現值的一般公式:
P=A(1+i)-1+ A(1+i)-2+……+A(1+i)-n,復利現值
計算公式:P=S×(1+i)-n
採用插值法,可以計算得出r=10%,內插法:求利率時,利率差之比等於系數差之比;求年限時,年限差之比等於系數差之比。內插法主要是用來估計利率與期限,實際上就是比例法。具體解題步驟可以參照財務管理的貨幣時間價值那塊,一般會計考試的時候會直接給出現值系數的。
B. 長期應付款和未確認融資費用都有餘額怎麼辦實際都不需要再付款了
未確認融資費用:就是延期付款的利息支出;
如買房現付款100萬,但你是10年後付款了150萬,此時相當於你購買了固定資產但未付款,產生了50萬的利息支出需記入未來的10年,分錄為:
借:固定資產 100萬
未確認融資費用 50萬
貸:長期應付款 150萬
(2)未確認融資費用和應付債券擴展閱讀:
企業除了通過借款和發行中長期債券取得貨幣資金購建長期資產外,還可以採用補償貿易方式引進國外設備或融資租入固定資產。補償貿易方式引進國外設備和融資租入固定資產,一般情況下,是固定資產使用在前,款項支付在後。
如補償貿易方式引進設備時,企業可先取得設備,設備投產後,用其生產的產品歸還設備價款。而融資租賃實質上是一種分期付款購入固定資產的形式。
這種不需要支付或分期支付貨幣資金就可以先取得企業生產經營所需的設備的方式,就好比「借雞生蛋」,也是一條頗不錯的生財之道。當然,補償貿易引進國外設備和融資租入固定資產,在尚未償還價款或尚未支付完租賃費用前,也就必然形成企業的一項長期負債。
會計科目
企業發生的長期應付款及以後歸還情況的核算與監督,在會計賬上設置一個「長期應付款」科目。該科目屬於負債類科目,其貸方登記發生的長期應付款,主要有應付補償貿易補償登記引進設備款及其應付利息、應付融資租入固定資產的租賃費等;
借方登記長期應付款的歸還數;期末余額的貸方,表示尚未支付的各種長期應付款。該科目應按長期應付款的種類設置明細科目,進行明細核算。
C. 會計。應付債券的未確認融資費用和溢價,折價攤銷到底是怎麼回事,其中的關系不是很清楚,請詳細解釋一下
對於溢價發行的債券,其賬面價值(即實際籌集到的資金)必然會大於面值,差額部分即利息調整金額(溢價發行在貸方,因為應付債券是一項負債)。此後的核算和持有至到期投資是一個道理,貸記的利息調整金額會分期攤銷(實際利率法)計入借方從而沖減財務費用(或其他科目):
借:應付債券——利息調整
財務費用
貸:應付利息
究其原因,是因為籌集到的資金大於債券面值,那麼實際利率必然就會小於票面利率,利息調整的攤銷額也是由此而來。
折價發行情況恰好相反。
D. 未實現融資收益和未確認融資費用區別
未實現融資收益和未確認融資費用區別:
1、會計科目不同:
「未確認融回資費用」科目編號2702,科目性質為答負債類,在編制財務報表時作為長期應付款的抵減項目,即在資產負債表中,「長期應付款」項目以「長期應付款」科目余額減去「未確認融資費用」科目余額和一年內到期的長期應付款金額填列。
未實現融資收益將能夠帶來未來經濟利益的相關支出全部由當期投資收益承擔,有失配比性。在會計科目中屬於資產類。
2、具體內容不同:
未確認融資費用賬戶所反映的內容,是融資租入資產(如固定資產、無形資產)或長期借款所發生的應在租賃期內各個期間進行分攤的未實現的融資費用。
未實現融資收益是指未收到租金並未獲擔保的部分。
3、會計處理不同:
未確認融資費用,由於融資而應承擔的利息支出在租賃期內的分攤。也可視為承租方必須向出租方支付的因融資而產生的利息,因為融資租賃本身就包含了融資的目的。
未實現融資收益對預期收益就不計或少計,而且對於超過一個租金支付期未收到租金的應停止確認融資收入,其原已確認的融資收入應予以沖回,轉作表外核算。
E. 什麼叫未確認融資費用和未實現融資收入
你最好找本注冊會計師的書《會計》——租賃章節,你看完就應該很明白了。
企業會計准則-租賃
為了便於本准則的應用和操作,現就以下問題作出解釋:(1)租賃開始日與租賃期開始日;(2)融資租賃與經營租賃的區別;(3)融資租賃中實際利率法的應用;(4)初始直接費用的處理。
一、租賃開始日與租賃期開始日
租賃開始日,是指租賃協議日與租賃各方就主要條款作出承諾日中的較早者。在租賃開始日,承租人和出租人應當將租賃認定為融資租賃或經營租賃,並確定在租賃期開始日應確認的金額。
租賃期開始日,是指承租人有權行使其使用租賃資產權利的日期,表明租賃行為的開始。在租賃期開始日,承租人應當對租入資產、最低租賃付款額和未確認融資費用進行初始確認;出租人應當對應收融資租賃款、未擔保余值和未實現融資收益進行初始確認。
二、融資租賃與經營租賃的區別
根據本准則第四條規定,承租人和出租人應當在租賃開始日將租賃分為融資租賃或經營租賃。
(一)融資租賃的認定標准本准則規定了融資租賃的認定標准。
本准則第六條(一)規定,「在租賃期屆滿時,租賃資產的所有權轉移給承租人」。這種情況通常是指在租賃合同中已經約定、或者根據其他條件在租賃開始日作出合理判斷,租賃期屆滿時出租人能夠將資產的所有權轉移給承租人。
本准則第六條(三)規定,「即使資產的所有權不轉移,但租賃期占租賃資產使用壽命的大部分」。其中「大部分」,通常掌握在租賃期占租賃資產使用壽命的75%以上(含75%)。
本准則第六條(四)規定,「幾乎相當於租賃開始日租賃資產公允價值」。其中「幾乎相當於」,通常掌握在90%(含90%)以上。
(二)經營租賃的特徵本准則第十條規定,經營租賃是指除融資租賃以外的其他租賃。
通常情況下,在經營租賃中,租賃資產的所有權不轉移,租賃期屆滿後,承租人有退租或續租的選擇權,而不存在優惠購買選擇權。
三、融資租賃中實際利率法的應用
(一)未確認融資費用的分攤本准則第十五條規定,未確認融資費用應當在租賃期內各個期間採用實際利率法進行分攤。承租人應當採用實際利率法計算確認當期的融資費用。
承租人採用實際利率法分攤未確認融資費用,應當根據租賃期開始日租入資產入賬價值的不同情況,對未確認融資費用採用不同的分攤率:1.以出租人的租賃內含利率為折現率將最低租賃付款額折現、且以該現值作為租入資產入賬價值的,應當將租賃內含利率作為未確認融資費用的分攤率。
2.以合同規定利率為折現率將最低租賃付款額折現、且以該現值作為租入資產入賬價值的,應當將合同規定利率作為未確認融資費用的分攤率。
3.以銀行同期貸款利率為折現率將最低租賃付款額折現、且以該現值作為租入資產入賬價值的,應當將銀行同期貸款利率作為未確認融資費用的分攤率。
4.以租賃資產公允價值為入賬價值的,應當重新計算分攤率。
該分攤率是使最低租賃付款額的現值等於租賃資產公允價值的折現率。
(二)未實現融資收益的分配本准則第十九條規定,未實現融資收益應當在租賃期內各個期間進行分配。出租人應當採用實際利率法計算確認當期的融資收入。
F. 不太明白攤銷的未確認融資費用和長期應付款賬面價值怎麼計算
根據新會計准則,外購固定資產分期付款帶有融資性質的,將應付款總額的現值確認為固定資產賬面價值,將固定資產賬面價值和應付款總額之間的差額計入未確認融資費用,在分期付款的期限內按照實際利率法攤銷。
我的理解是,固定資產的現值和實際支付金額之間的差額=未確認融資費用,長期應付款=實際支付的款項的金額。
題目中說 這項固定資產的現值為 995500
實際支付是 40萬*3年+產權1000=1201000
第一年的攤銷 =期初攤余價值×實際利率=995500*10%=99550
所以 年末的剩餘價值為 995500-400000+99550=695050(說明,支付的400000 已包含99550,所以 加上)
第二年攤銷=695050*10%=69505
所以 第二年年末的剩餘價值為 695050-400000+69505=364555
最後一年 就應該倒推了 第三年攤銷 1201000-995500-69505=36445
第三年年末的剩餘價值為 364555-400000+36445=1000
G. 未確認融資費用到底什麼意思啊求解釋
「未確認融資費用」賬戶所反映的內容,是融資租入資產(如固定資產、無形資產)或長期借款所發生的應在租賃期內各個期間進行分攤的未實現的融資費用,換一個角度,我們可將其理解為由於融資而應承擔的利息支出在租賃期內的分攤。也可視為承租方必須向出租方支付的因融資而產生的利息,因為融資租賃本身就包含了融資的目的。
具體到你的這個情況,一般來說,分期付款總是要收取利息的,人家公司或者銀行憑什麼要分期收你錢呢,大家都知道貨幣是有時間價值的,當然如果你不需要付那是你的本事。確實,如果按你說的500萬現值470萬,那差額30萬就是你的收益了,這其實就是公司或者銀行應該收你的。嚴格地來說,你也應該將這30萬在5年中分攤計入收益。
H. 未確認融資費用 長期應付款
答案是正確的。
因為在期末,將各科目填列到資產負債表時,長期應付款的列報金額為扣除未確認融資費用的余額。資產負債表中看不到未確認融資費用,它是長期應付款的抵減項目。
這是對實際利率法的應用,企業採用實際利率法計提利息時應該是用長期應付款的攤余成本乘以實際利率,而長期應付款的攤余成本等於其賬面價值。即長期應付款的期初余額減去未確認融資費用的期初余額,然後乘以實際利率,而實際利率等於折現率,因此就出現了上述計算。
(8)未確認融資費用和應付債券擴展閱讀:
企業發生的長期應付款及以後歸還情況的核算與監督,在會計賬上設置一個「長期應付款」科目。該科目屬於負債類科目,其貸方登記發生的長期應付款,主要有應付補償貿易補償登記引進設備款及其應付利息、應付融資租入固定資產的租賃費等;借方登記長期應付款的歸還數;期末余額的貸方,表示尚未支付的各種長期應付款。該科目應按長期應付款的種類設置明細科目,進行明細核算。
I. 未確認融資費用和長期應付款的會計分錄哪個在前
哪個在前都一樣。不過一般容易記憶和理解的話:
借:長期應付款
貸:銀行存款
借:財務費用等
貸:未確認的融資費用
意思就是:先把當期的應付本金給付了,然後再把當期的應付利息給付了(即攤銷數)
J. 利息調整與未確認融資費用處理方式為什麼有區別
關於這個問題,我可以簡單粗暴的回答各位,長期應付款是指除企業應付的長期借款和債券以外的各種長期應付款,包括融資租入固定資產應付的租賃費,分期購入固定資產的應付款項。看我以下舉的例子,如果是具有融資性質的固定資產,應該計入長期應付款,那麼545的未確認融資成本是正確的,以後支付利息時,應同時抵銷長期應付款和未確認的融資成本。
所以,看到這里,如果有用心的小夥伴,你應該明白這一點,至於你之後的1205,我認為不屬於購買固定資產應付的債券,因為在我們第一次看到的時候,可能是屬於無知的狀態,畢竟,剛開始的時候,都不懂,如果是簡單的企業發行債券向銀行借款,則作為應付債券處理,原理他其實是相同,但會計處理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