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小企業融資現狀,商業銀行在中小企業融資方面應該有何創新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6-2021年中國融資租賃行業市場現狀與發展前景預測分析報告》顯示,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中小企業都是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支柱。中小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小企業實現總產值和利稅分別佔全國的60%和40%,中小企業還提供了大約75%的城鎮就業機會。我國經濟增長離不開中小企業的發展,同時,中小企業融資難,成為其進一步發展的「瓶頸」。然而,由於目前我國銀行金融機構針對中小企業融資存在著觀念陳舊、專門機構缺失、融資品種單一、金融營銷動力不足、過度誇大風險等問題,再加上我國中小企業自身存在企業信用過低等先天不足,使得中小企業相對於國有大型企業在信貸融資上更加困難。
隨著我國中小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其融資需求日益增大,與此相適應,我國中小企業融資方式逐漸呈現多樣化趨勢。目前,全國有100多個城市建立了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在國家政策和有關部門的扶植下,信用擔保貸款將成為中小企業一種有效的融資方式;起源於美國的風險投資,以資金與公司股權相交換方式尤其適合於科技含量高、具有廣闊市場前景的中小型高科技企業,目前風險投資在我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風險投資機構已有200多家。
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盡管我國中小企業融資渠道有多元化的趨勢,但總體來看,我國中小企業融資渠道仍很狹窄,其目前發展主要依靠自身內部積累,外部融資比重過低,銀行貸款是中小企業最重要的外部融資渠道,但銀行主要提供的是流動資金以及固定資產更新資金,而很少提供長期信貸。
⑵ 中國的金融創新現狀如何
淺談中國金融市場由於創新過度,而造成「脫實入虛」
我認為從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這個例子來看,金融市場過度創新是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造成的偏離實體經濟最具有論證的經驗教訓。從金融危機中汲取經驗教訓的角度,應重視以下問題:一是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的同時加強和完善宏觀調控,克服市場自身的缺陷;二是要擺正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三是要處理好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的關系;四是外匯儲備多元化和人民幣結算逐步走向國際化。
中國金融業發展或許已經過度——中國社科院
長期以來,金融發展能夠促進經濟增長的認識深入人心。但是,隨著金融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當金融體系脫離抑制進入深化甚至變得過於發展之後,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作用究竟如何呢?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被普遍認為是金融過度發展的結果。以此為轉折點,對金融發展有利於經濟增長的質疑和批判之聲變得響亮起來。比如克魯格曼就認為「金融業的過度發展弊大於利」,「金融吸納了整個社會太多的財富與人才」,不少實證研究結論也轉而支持這一判斷。對此,我覺得,無論是美國名目繁多的衍生產品,還是中國日益「創新」的影子銀行體系,都意味著金融發展或許已經過度了。
近幾年來,中國金融業快速增長,工業在整個經濟中所佔的比重快速下滑,表現為一種此消彼長的關系。我認為,這種現象反映出金融運行效率的低下,威脅著金融穩定、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預示著風險爆發的可能性正在提高,也暗示著金融市場存在創新過度偏離了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宗旨的方向。要從根源上防範這一風險,需要強化金融競爭,完善宏觀調控,控制資產價格泡沫,改革金融監管體系,讓金融更好服務於實體經濟。
最後我想藉此文章引申出自己的幾點建議:
1. 穩步推進金融去杠桿,並與實體經濟的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相結合,才能有效消除金融市場創新過度的風險。
2.要向政府諫言改進和完善宏觀調控協調。推進金融領域的監管、改革與開放。
3.增加金融機構與產品供給,通過強化競爭來降低金融業的利潤率
4.遏制資產價格的過快上漲,嚴密防控資產價格泡沫,扭轉持有資產比投資實業更賺錢的局面;進一步顯著提高直接融資比重,讓金融更好服務於實體經濟。
⑶ 如何看待中國的城鎮化問題 形勢與政策論文
城鎮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城鎮化的步伐在我國已踏上了高速前進的軌道,它是一個國家由弱變強的必然產物!但是,任何一個新生事物的誕生與發展都必須遵循其自身一定的發展規律,倘若盲目的加快城鎮化建設的步伐或者僅僅是擴大城鎮化的面積而忽視其他與城鎮化建設相匹配的進程,那麼必將導致出現弊大於利的局面。
從歷史上來看,凡出現城鎮化的地方,就一定代表著一個地方的經濟、文化和政治的中心;從全球來看,城鎮化的發展也是一種必然的趨勢,是經濟與科技發展的必然產物,據不完全統計:美國的城鎮人口佔80%,阿根廷達到90%,墨西哥是78% ,而中國30年的城鎮化建設卻走完了相當於英國200年、美國100年、日本50年所走完的里程,預計到2030年中國城鎮人口將突破10億。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一方面是經濟的崛起、人民生活的富足,另一方也衍生出了許多的問題。下面,我從兩個方面來闡述城鎮化建設過快發展所帶來的利與弊。
一、加快城鎮化建設給社會帶來的的利益
1)城市五光十色的生活一直是許多人,尤其是年輕人的夢想和追求,稍微有點積蓄和條件的都積極向城市靠攏,這就無形中加大了現有城市的壓力,如房價上漲、交通擁堵、環境衛生、公共設施人均佔有率低等。而加快城鎮化的建設可以從一定程度上縮小城鄉差別,緩解現有城市的壓力,解決上述問題。
2)城鎮化的建設與發展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而廣大農村就是這個勞動大軍的輸出地,這樣就可以就近解決就業問題,緩解了農村勞動力過剩的局面,同時也最大限度的避免了農村剩餘勞動力遠離家鄉的艱難局面,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村留守問題。
3)城鎮化的建設把分散的人們聚集到了一起,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讓城市的外部有更廣泛的空間、更寬松的環境、更有利的條件來發展農業、林業等。
當然,加快城鎮化建設所帶來的優點還有很多,因為自身的局限性我無法一一例舉,但是,任何一個事物都有其雙面性,有利也有弊,是一個矛盾的結合體。如果,一味的加快城鎮化建設的步伐、忽視城鎮化建設的發展規律、人為的僅從版圖上擴大城鎮化的面積,那麼必將導致弊大於利的消極局面的出現。這就是我要在下面提到的「加快城鎮化建設給社會帶來的弊病」。
二、加快城鎮化建設給社會帶來的弊病
1) 城鎮化的建設者並不一定是城鎮化優越性的享受者和擁有者。在人們還不夠富裕、不足以解決溫飽和不能夠資助兒女上高中或者大學的情況下,盲目的在此地區人為的加快和發展城鎮化,必將加速本地農民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讓他們成為真正的「無產階級」,而政府給農民的土地補償費,在高物價的今天並不能讓他們維持很久。如此,城鎮化的代價是讓一部分本可以自然生存的農民變成了乞丐,憑什麼要犧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來成全另一部分人呢?這是一種不公平、不人道!
2)城市是一個政治、經濟與文化的中心,是一個三教九流的集散地,這里的人們來自五湖四海,因為各自的文化、素質、習慣、風俗、價值觀和對這個世界認知能力的不同而彼此產生碰撞,在這個法制還不太健全的今天,人們沒有足夠的能力來約束自己。因此,過快的發展城鎮化,而沒有制定出 與之相適用的規章制度來保障,必將給社會治安帶來極大的隱患。
3)城市是一個人口集中、工商業相對發達的地方,在日常生活生產中就必然產生相當多的廢水和垃圾,而縱觀全國各小城鎮,能有效解決這些環境衛生問題的寥寥無幾,這也與當前倡導綠色環保的主題是背道而馳的!因此,在缺乏一定環保意識和沒有足夠的能力來建設環保設施的前提下,加快城鎮化進程的代價是犧牲我們賴以生存的不可再生的環境!
4)城市是一個集散地,人流如織,車流不息,在我國大部分城市裡都有交通擁堵的現象,給出行、上班的人們帶來了極大的不便,而城鎮化步伐的加快進一步的加重了城市交通的負荷,加劇了城市的擁堵!
5)當城市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大量的農村人口移居城市,他們放棄了作為農民賴以生存的土地,他們又因文化水平較低,不適應城市相對發展的生活和環境,這就導致他們無業可從。因此,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前提是發展經濟,解決進城人員的就業問題,而不是讓他們成為降低城市幸福指數的累贅。
6)在快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中,由於農村人口大量湧入城鎮,致使廣泛的農村大地人煙稀少,學校空虛,生源嚴重不足,在不具備寄宿條件的學校里,甚至有些學生要跋山涉水才可上學,而城市則出現爆滿的不正常現象,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
當然,還有很多的弊端會在快速發展的城鎮化進程中體現出來,比如:醫療、保險、福利、公共資源建設不同步等。
城鎮化雖然是一種必然的趨勢, 但是也必須遵循一定的發展規律,盲目的不加限制的加快必然讓社會付出巨大的代價!我們需要一種合理的、科學的管理模式來發展城鎮化,要順其自然而不是拔苗助長。
⑷ 中國城鎮化前景、戰略與政策的本書目錄
中國特色城鎮化的戰略和政策/1
一、我國城鎮化發展的成就、問題與原因/2
二、我國城鎮化的基本態勢/5
三、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的基本原則、總體思路和戰略重點/13
四、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的政策建議/18 中國特色城鎮化的道路:內涵、特徵和戰略
第一章 世界城市化發展的歷程、趨勢和經驗/26
一、世界城市化發展的歷程/26
二、世界城市化發展的趨勢/32
三、世界城市化發展的經驗/37
第二章 工業化與城鎮化協調發展研究/40
一、工業化與城鎮化協調發展的內涵/40
二、我國工業化與城鎮化協調發展的階段、特徵、現狀/55
三、全國主要城市工業化與城市化協調度分析/71
四、我國城市化與工業化協調發展的主要模式/83
五、工業化與城市化協調發展方面存在的問題/95
六、促進我國工業化與城市化協調發展的對策建議/99
第三章 我國城鎮化的現狀評估和未來展望/103
一、我國城鎮化發展的成就/103
二、我國城鎮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104
三、我國城鎮化發展趨勢的預測和展望/107
第四章 構建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的城鎮體系/121
一、我國城鎮結構現狀與趨勢/121
二、城市主體形態的比較、分析與選擇/125
三、未來城市群發展的總體構想/127
第五章 保障城鎮化健康發展的體制機制和近期政策重點/133
一、正確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的科學內涵/133
二、中國城鎮化道路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136
三、保障城鎮化健康發展的政策重點/140 我國城市可持續發展模式
第一章 當前我國城市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與發展模式的反思/144
一、我國城市化的主要階段/144
二、當前我國城市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147
三、當前我國城市可持續發展面臨問題的成因分析/151
四、可持續城市化道路是我國城市化道路的必然選擇/153
第二章 國外城市發展模式的嬗變與可持續城市化的實踐/155
一、西方國家城市化發展的主要歷程/155
二、全球范圍內城市化發展的現狀/158
三、國際城市化發展的典型模式/160
四、全球城市化發展的特徵和趨勢/165
五、對我國大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啟示/169
第三章 我國城市可持續發展模式的內涵、原則與目標/173
一、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內涵/173』
二、我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原則/177
三、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目標/178
四、需要處理好的幾大關系/179
五、我國城市可持續發展模式探討/182
附錄:城市可持續發展水平評價指數體系的構建方法及結果/183
第四章 我國城市可持續發展模式與城市空間布局的調整優化/191
一、我國城市空間增長的主要特徵/191
二、我國城市空間增長存在的突出問題/195
三、實現我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幾個關鍵問題/197
第五章 構建有利於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交通模式研究/204
一、交通模式是城市可持續發展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204
二、我國城市交通模式的發展狀況及主要問題/207
三、優化城市交通模式的基本思路和原則/213
四、優化城市交通模式的政策建議/215
第六章 增強城市發展可持續性的戰略構想與政策框架/218
一、樹立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的新型城市化觀念/218
二、增強城市規劃的科學性與權威性,樹立城市精明增長觀念/219
三、優化城市功能布局,實現功能分區與功能耦合/221
四、改善城市交通結構,形成節約型城市交通體系/222
五、正確引導城市土地開發活動,促進城市土地的集約利用/223
六、鼓勵城市居民理性的居住模式,推進城市建築節能/225
七、構建新型的城市產業分工體系,促進城市空間結構的優化/226
八、加強城市管理的協調性,完善城市基礎設施的投融資機制/226 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戰略與政策
第一章 城鎮化過程中的農民轉移就業與市民化問題研究/230
一、城鎮化是農民轉移就業和市民化的過程/230
二、我國農民轉移就業和市民化進入消除二元體制的關鍵階段/234
三、突破城鄉二元體制,推進農民工市民化是大勢所趨/240
四、城鎮化過程中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和市民化的對策/243
第二章 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土地權益保護問題研究/254
一、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民土地權益問題/254
二、保護農民土地權益相關法律與政策的進展/257
三、城鎮化進程中保護農民土地權益的實踐探索/259
四、關於城鎮化過程中農民土地權益保護的幾個主要認識問題分析/262
五、主要政策建議/265
第三章 城鎮化發展過程中耕地保護問題研究/269
一、城鎮化過程中耕地保護面臨的形勢/269
二、耕地保護政策、制度的演變及存在的問題/272
三、完善耕地保護機制的思路和建議/276
第四章 小城鎮發展的現狀、問題和建議/279
一、小城鎮發展的現狀/279
二、小城鎮發展在推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地位/283
三、小城鎮發展存在的問題/285
四、促進小城鎮健康發展的政策建議/287
第五章 城鎮化過程中市管縣體制演變與省直管縣體制改革問題研究/289
一、市管縣體制演變脈絡及其評價/289
二、省管縣的初步探索及進一步改革的方向/296
第六章 關於新農村建設與推進城鎮化的關系/303
一、城鄉關系的歷史回顧/303
二、當前影響城鄉關系協調發展的因素分析/312
三、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政策思路/320
第七章 農民工住房問題研究/324
一、解決農民工住房問題的重大意義/324
二、解決農民工住房問題的政策進展及存在的問題/326
三、發達國家解決農村轉移勞動力城市住房問題的經驗及啟示/329
四、解決農民工住房問題的基本原則和總體思路/333
五、解決農民工住房問題的主要對策/334
⑸ 如何創新新型城鎮化投融資機制
未來要按照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要求,努力打造開放、多元、協調和創新的城鎮化金融服務體系。
「城鎮化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會帶來經濟和社會深刻的變化,需要各項配套改革去推進。」全國「兩會」閉幕後,領導人在會見中外記者談及城鎮化時表示,在城鎮化推進過程中,還會遇到並且必須解決各種問題。
哪些問題是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必須解決的?很多人已經給出了不少答案,諸如就業、醫療、養老等。其中,作為推進城鎮化重要支撐和配套服務的關鍵內容,金融如何改革創新?如何提升金融服務並力避潛在風險增加?這些都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
不管從國際經驗看,還是立足國內實際情況,中國的城鎮化還將保持幾十年的快速發展,與之相伴,相關的金融需求將是一個不斷產生、持續釋放的長期過程。這涉及基礎設施建設、產業集聚、服務業發展、保障房及商品房建設等眾多領域,如果再加上產業轉型、消費升級,蘊含的多元化金融需求非常可觀。據估算,未來5年僅基礎設施建設一項就將拉動投資超過3萬億元。如何滿足如此巨大的資金需求?各方都在尋求解決途徑,除了傳統和既有的融資模式,在金融組織上實現層次多元化,金融工具和產品上持續創新,成為業內專家的共識。
要滿足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的金融需求,需要構建多層次的配套金融體系。業內人士表示,未來要按照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要求,努力打造開放、多元、協調和創新的城鎮化金融服務體系。既要加快建立銀行、保險、證券等多個金融機構參與的綜合金融工具體系,特別是要加快直接融資的發展,彌補金融資源的不足。同時又要加快金融創新,創造性地破解城鎮化融資中的制度瓶頸,規避城鎮化過程中的金融抑制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