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世界范圍內目前典型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投融資和運營管理模式分為哪幾種
您好
您好,
(一)政府財政全部出資模式
由於城市軌道交通項目正外部效應的存在,軌道交通的社會效益大於經濟效益,運營商無法產生贏利,無法吸引社會投資。因此傳統體制下的軌道交通投資基本上是由政府無償投入。如北京地鐵1、2號線和天津地鐵是計劃經濟時期修建的,建設資金全部由中央政府承擔。
(二)政府主導的負債型投融資模式
(三)政府主導的BOT市場化投融資模式
「建設一經營一轉讓」。 所謂BOT, 一般指在涉及公眾利益的大型基礎設施的建設、經營、移交過程中,由當地政府特許的、由私營的或非政府的財團投資的、以一定期限的經營盈利作為回報的投資模式。 (四)政府主導的PPP 市場化投融資模式
PPP是英文「Public Pr ivate Partnership」的簡稱,即公共部門與私人民營機構合作模式,是公共工程項目融資的一-種模式。中文直譯為「政府民營合作制」,主要指政府部門與民營機構簽署合同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達成夥伴關系,共同完成某些基礎設施項目的投資、建設及運營任務。
(四)政府主導的PPP 市場化投融資模式
PPP是英文「Public Pr ivate Partnership」的簡稱,民文庫 會員免費領 門與私人民營機構合作模式,是公共工程項目融資的- -種模式。中文
直譯為「政府民營合作制」,主要指政府部門與民營機構簽署合同明
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達成夥伴關系,共同完成某些基礎設施項目的投資、建設及運營任務。
望採納
⑵ 美國如何推進城鎮化建設
美國如何推進城鎮化建設:
城鎮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美國是世界上城鎮化水平最高的國家,城鎮化率高達85%,基本達到城鄉一體化,農村城鎮化。美國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主要有以下成功經驗。
以大城市群建設為主體,構建多層次城鎮體系。在城鎮化進程中,美國打破區域界限,整體統籌區域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產業布局和重大項目建設,著力打造大「都市圈」和「城市帶」,依託大中城市,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構建集聚度高、開放式、多層次的城鎮體系,形成了國際性大都市、全國性中心城市、區域性中心城市、地方小城市和中心鎮等不同層次的城鎮體系。大都市區在20世紀出現後,很快就成為美國城市發展的主導趨勢之一,大都市區的數量不斷增加,規模急劇擴大,大都市區人口在全國人口中的比例也迅速提高。1910年,美國大都市區的數量還只有58個,大都市區的人口比例只有31%,而到1940年,大都市區的數量增加到140個,大都市區的人口比例上升到48%,美國已基本成為一個大都市區化的國家。從地區分布看,全國形成了三大城市群:東北部城市群包括波士頓、紐約、華盛頓、費城、巴爾的摩等中心城市和一系列中小城鎮,綿延700公里,寬約100公里,是美國第一大城市群,都市化程度很高;第二大城市群分布於五大湖南部,從密爾沃基開始,經過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蘭到匹茲堡;美國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亞州分布著第三大城市連綿帶,它北起舊金山灣區,經洛杉磯、聖地亞哥直到墨西哥邊境。三大城市群成為美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其輻射帶動下,大量的小城市(鎮)獲得了快速的發展,美國在城市空間布局上形成了層次分明、定位明確、功能互補的城鎮體系。
以中小城鎮建設為重點,實現城鎮的均衡發展。1960年代,美國政府實行了「示範城市」的試驗計劃,開始對大城市中心區進行再開發。試驗計劃旨在分流大城市人口,充分發展小城鎮。在整個1970年代,美國10萬人以下的城鎮人口從7700多萬人增長到9600萬人,增長了25%左右。據美國人口調查局的最新數據,美國10萬至20萬人口的城市有131個,3萬至10萬的有878個,數千至3萬的小城市(鎮)達34000多個。美國城市中10萬人以下的小城市(鎮)約占城市總數的99%左右。在小城鎮建設中,美國也非常注重整合各種要素,培育龍頭城鎮和城鎮群,提升聚集效能,以點帶面,漸次連片,在城鎮群向都市圈和城市帶的發展中消除城鄉差別,推進區域城鄉一體化、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均衡發展。
以工業化、產業化、信息化為動力,積極探索內涵式發展的城鎮化道路。美國在推進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沒有簡單地、孤立地進行城鎮化建設,而是注重工業化、產業化、信息化與城鎮化的並行發展,以工業化、產業化、信息化為城鎮化發展的內在動力,積極探索城鎮化內涵式發展道路。一是工業化引導大量的就業人口從第一產業轉向二、三產業,通過人口和產業的集聚,為經濟發展、社會民生奠定良好的產業基礎。二是著力推進城鎮化的良性內生增長模式,注重產業布局優化、產業轉型升級、產業發展與城鎮化的內在協調聯動,為城鎮長期、穩定、有序、健康發展注入內在活力。三是通過信息化、高新技術使用和對傳統產業的信息化改造提升城鎮化發展的水平。四是城鎮化與工業化、產業化、信息化協調發展的同時,也為工業化、產業化提供了完善的基礎設施和豐富的人力資本。
以交通運輸設施建設為基礎和先導,夯實城鎮化發展的基礎。交通運輸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在美國城鎮化發展中,交通運輸在促進經濟要素跨域流動、支持城鎮經濟協調發展、保障城鎮社會有序運行、引導城鎮產業合理布局、完善城鎮空間格局形態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9世紀60年代,美國國會先後通過《太平洋(601099)鐵路法案》和《現金補償法》支持鐵路建設,規定每修築一定長度的鐵路,鐵路公司都將從政府得到數額不等的貸款,且鋪軌兩旁的土地即歸鐵路城建商開發利用。在這些政策的帶動下,北太平洋鐵路、南太平洋鐵路、聖斐鐵路等相繼建成,貫通美國領土東西,深入西部腹地,帶動了鐵路沿線新城鎮的建設。為推進郊區化,聯邦政府在1916年通過《資助道路建設法案》,改善州際道路,完善公路系統;各州也發行巨額公路債券,帶動城市向郊區發展,1956年通過《高速公路法》,在12年內撥款250億美元修建了4.1萬英里的洲際高速公路。同時建立聯邦公路信用基金,徵收汽油和車輛輪胎等消費稅,直接資助公路建設。截至2011年年底,美國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88730公里,約佔世界高速公路總里程的一半,連接了所有5萬人以上的城市。其中54條共計6.44萬公里的州際高速公路形成了橫貫東西、縱貫南北的美國公路主骨架。交通先行,運輸服務安全高效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對於更好地引領和推動美國城鎮化健康持續發展,實現區域性城鎮化與城鄉一體化的相互滲透和融合,具有重要作用。
以市場機制為主導,充分發揮政府在城鎮化中的宏觀調控、指導協調作用。在城鎮化初、中期,美國奉行自由經濟理論,主張由市場自發地調節經濟關系,市場機制在美國城鎮化和城市發展的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加之政治體制制約,聯邦政府調控手段薄弱,政府沒有及時對以資本為導向的城鎮化發展加以有效的引導,完全按照市場需求自由放任地推進城鎮化,導致了過度的郊區化,造成城鎮發展規劃結構性失衡、城市無序擴張蔓延、土地資源浪費嚴重、生態環境破壞等一系列問題。按照工業化國家的經驗,城鎮化率達到50%是政府政策調節的最佳切入點。為此,美國政府進行了沉痛的反思和檢討,及時吸收借鑒國際先進經驗,推行雙輪驅動政策,既強調市場化的作用,也注意把自由市場和政府調控相結合,更加重視政府的宏觀協調作用。一是為產業的發展和各種生產要素的流動營造一個社會化的市場環境和法制環境。二是為解決大都市區發展中面臨的區域性矛盾和問題,實行有效的區域協調和管理。通過市縣合並、建立權威的大都市區政府、組建半官方性質的地方政府聯合組織等措施,有效地強化了政府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的宏觀調控和指導協調作用。三是通過立法和行政干預,加強了城市規劃、產業規劃布局,在城鎮化建設中更加重視對環境的保護。四是上世紀末,美國政府提出了「精明增長」理念,要求城鎮化沿著以人為本、綠色低碳、永續發展的路徑深入推進,主要是強調土地集約利用、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混合土地使用功能、保護開放空間和創造舒適環境、鼓勵公共參與、建設緊湊型社區等,通過政府行政、經濟、法律杠桿發揮限制、保護和協調作用,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的公平。
以全面完善的農業政策體系,推動農業現代化與城鎮化協調發展。在美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實現了農業現代化相互促進、同步協調發展,這主要得益於美國制訂了全面完善的農業政策體系。一是秉持以農民為本的理念,尊重農民利益,對農業實行保護政策,用工業剩餘反哺農業,妥善處理農民的困難和問題,不以犧牲農民利益為代價完成城鎮化,保證農民利益不受損害,這就避免了一些國家在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貧富差距拉大、社會混亂動盪的極端情況。二是出台《宅地法》,為農業發展提供法律制度保障。三是重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進入21世紀以來,針對農村部分基礎設施老化的情況,聯邦農業部鄉村社區公共設施、住宅和企業等三大類19個子項目,幫助農村地區改善供水和排水系統,修建供電設施以及遠程教育和網路工程設施等。四是重視農業技術進步,通過頒布法案免費撥地建立高等院校、撥款興建農業研究機構來形成富有效率的農業科研和推廣系統,為美國農業的快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五是平衡城郊發展,提高電器的普及,實現農村生活方式向城市化的轉變,讓農村居民享受到現代化城市的發達、便利,並實現生活質量、生活方式、生活觀念的全面升級。2006年,啟動鄉村社區寬頻網資助計劃,幫助低收入社區購買寬頻設備,建立社區活動中心,免費提供網路服務。
⑶ 基礎設施投融資包括
● 石油、煤炭、天然氣、電力等能源動力項目
●鐵路、公路、航空、水運、道橋、隧道、港口等交通運輸項目
● 水庫、大壩、污水處理、空氣凈化等環保水利項目
●電信、通信、信息網路等郵電通訊
⑷ 如何創新新型城鎮化投融資機制 新型城鎮化規劃專家解讀⑧
這個還真不清楚,不過可以咨詢投融資服務平台啊
⑸ 如何解決城鎮化建設多元化投融資
圍繞著新型城鎮化的進程,包括農民進城的成本、市政基礎設施、道路、醫院、保障房等都將產生巨大的資金需求,也鮮明地提出了一個問題——新型城鎮化建設,錢從哪裡來?一直以來,土地財政就是各地城鎮化建設的主要資金來源。但是,一方面土地財政飽受詬病,會加大金融風險;另一方面,新型城鎮化建設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僅僅依靠土地財政來滿足城鎮化在建設和維護方面的資金需求,不僅難以做到而且也是不可持續的。到2030年,將有10億人生活在城市,如何讓這些人生活得更加有質量、更加有水準,迫切需要有效的資金匹配機制來加以實現。在解決城鎮化「錢從哪裡來」的困境中,「政府引導、多元化投融資跟進」將是應有的題中之義。
⑹ 我國城市建設有城投公司,國外有同類型的公司么專門做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公司
有啊!在國內叫城市建設有城投公司,是全國各大城市的政府投資融資平台,全稱為城市建設投資公司,簡稱「城投」。國外也有這個方面的機構,叫法翻譯出來可能就是其他的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