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恐怖主義的三大特點
我國學者認為,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的普及,恐怖主義的發展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新特點和新趨勢:
1.恐怖主義國際化或全球化。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加速,國際恐怖主義網路和活動也呈現出全球化趨勢。在當今世界上,已形成了一個鬆散的國際恐怖主義網路,國際恐怖主義把它的觸角伸向了世界各地。
恐怖主義國際化是伴隨著全球化進程而來的負面現象之一。恐怖主義的「國際」含義在於 一是目標的國際化,二是行動的國際化,三是組織系統的國際化。另外,恐怖主義所依賴的經濟來源日趨多元化、規模化,有從傳統的走私、販毒、綁架勒索等向新經濟領域滲透的跡象。
2.目的政治性和思想狂熱性。恐怖主義活動的動機帶有鮮明的政治性,恐怖活動的主要目的不是消滅和摧毀行動目標,而是要製造恐懼和驚慌以影響公眾的心理,造成特定的恐怖氣氛和政治壓力,從而對政府和特定的社會團體形成壓力和威懾,迫使對方 通常是政府、社會團體 做出讓步,以便達到政治報復、破壞統治秩序或影響政府內外政策的目的。恐怖活動大多具有政治的或意識形態的動機,有著強烈的信仰支撐和精神動力。恐怖分子的行為動機與一般暴力犯罪不同,其行為特徵也不相同。他們思想頑固,精神狂熱,行為極端,根本不受法律、道德、傳統和輿論的約束,具有反人類的特點。
3.主體組織性。現代恐怖主義活動通常以嚴密的組織形式出現。恐怖組織分工明確、組織嚴密、活動詭秘,其人員的募集和訓練、目標的選擇、方案的制訂、手段的運用、工具的使用、力量的組織以及逃跑的路線和方法,一般事前都經過精心准備和密謀策劃。
4.恐怖手段的高科技化。高科技的發展像一柄雙刃劍,在給人類帶來好處的同時給恐怖分子提供了更有利的武器,也給人類帶來了更大的災難。恐怖活動和恐怖主義犯罪也向高智能、高科技方向發展,以致傳統的暗殺、爆炸、綁架、劫機、施毒等手段不斷被使用的同時,利用生物化學武器、核武器、計算機網路等進行恐怖活動也漸露苗頭,且有進一步發展之勢。
5.恐怖方式的暴力性、殘酷性。當代國際恐怖主義的襲擊范圍和對象在不斷地擴大,這是一個極為危險的趨勢。如果說傳統恐怖活動是「要更多的人看,而不是讓更多的人死」的話,現在的恐怖活動是「既要更多的人死,也要更多的人看」,無辜人群成為恐怖分子大規模襲擊的目標。以往的恐怖分子往往把矛頭指向各國的政治領導人、外交官、軍警人員、跨國公司的經理等。但當前的國際恐怖主義卻出現了令人擔憂的現象,他們拋卻了傳統的恐怖活動盡量不傷及一般平民的顧忌,而企圖以大規模屠殺平民來向政府施加壓力,或以此打擊政府威信,或破壞其國際形象。
6.目標象徵性。恐怖活動的襲擊目標是經過精心選擇的。這些目標之所以被選中,是因為他們的身份、所在的地點或者其活動,象徵著恐怖分子要反對、破壞或報復的制度、政權或秩序。恐怖活動者與其具體侵害對象之間往往沒有直接利害關系和現實聯系。
7.以美國為目標的恐怖主義襲擊愈演愈烈。冷戰結束以後,將美國當做襲擊目標的恐怖活動呈上升趨勢。據統計,近年來,美國遭到恐怖主義襲擊的事件佔世界此類事件的比重分別是 1996年為25%,1997年為30%,1998年為35%。2001年9月11日,國際恐怖主義組織發動了有史以來針對美國的空前嚴重的襲擊。
8.恐怖主義勢力與民族分裂勢力、宗教極端勢力、邪教組織勢力相互勾結,共謀「發展」,恐怖主義組織間有進一步聯合、合作的傾向。基於民族或種族分離主義、宗教矛盾引發的恐怖活動異常活躍。冷戰結束後,中東、南亞及歐洲一些國家的民族、宗教矛盾進一步激化,由此引發的恐怖活動出現了許多爆發點。有學者將與宗教矛盾或宗教極端主義有關的恐怖主義活動大致分為三類 一是與民族分離主義相結合的恐怖主義,歷史最久而又最典型的就是北愛爾蘭的恐怖主義活動;二是以宗教極端主義為主的恐怖主義,伊斯蘭極端主義已成為當今世界分布最廣、影響最大、危害最烈的恐怖活動,並且是國際恐怖主義的主要代表;三是宗教膜拜團體的恐怖主義,即邪教恐怖主義。
9.現代大眾傳播系統對國際恐怖主義活動起到了刺激作用。大眾媒體是影響恐怖主義的一個重要外部因素,它與恐怖主義的各自特點決定了它們之間存在著某種意義上的「夥伴關系」。某些媒體的報道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恐怖主義的發展,同時也對政府開展反恐行動產生了消極影響。
10.極右翼製造的恐怖主義事件頻繁。 隨著國際大環境的變化,以新納粹為代表的極右翼種族主義勢力在某些西方國家死灰復燃。它們不斷掀起極端種族主義的排外浪潮,宣揚新法西斯主義,製造種種恐怖事件。對其深層原因,也需進一步分析、思考。
㈡ 恐怖主義的特點
當代國際恐怖主義的主要特點
當代國際恐怖主義盡管種類不同,但它們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
第一,組織聯系國際化。在世界變成「地球村」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同時,由於目標和對手的一致,當今世界上,不同的恐怖主義組織藉助現代化的通信與網路技術,已結成廣泛的「統一戰線」,形成了一個鬆散的國際恐怖主義網路聯盟,其國際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他們相互勾結,協同行動,甚至多次召開秘密國際會議,互通情報,交流經驗,制定合作與相互策應計劃,並成立了「國際革命軍」等國際性恐怖聯盟。有關調查證明,「基地」組織與世界各地恐怖組織之間存在著一個相互勾聯的國際性網路;一些專家指出,目前以「基地」組織為核心的國際恐怖組織網路分散在全球60多個國家。因此,隨著各國恐怖主義組織的跨國合作日益緊密和跨國活動日益頻繁,國際反恐斗爭的形勢變得越來越嚴峻。
第二,成員分子年輕化。隨著世界進入後現代社會和信息化時代,貧富兩極分化越來越加劇,社會越來越不穩定,生活節奏越來越加快,生理和心理壓力越來越大,社會問題越來越多,矛盾和沖突越來越復雜。在此情況下,由於青年人閱歷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正處於形成之中,加之年少氣盛,其本已心懷不滿和怨恨的心理,一旦受到某種教義或學說的慫恿,就會化為鋌而走險的行動而成為某個恐怖組織的忠實成員和骨幹分子。從當代國際恐怖主義組織的成員和骨幹來看,其年齡大多低於30歲,最小的僅19歲,而且不乏青年女子。
第三,恐怖手段多樣化。20世紀60年代以前,恐怖主義組織主要通過暗殺和綁架從事恐怖活動,手段較單一,受害者主要是少數個人,因而危害性也較小。60—70年代,劫機、襲擊並佔領大使館成為新的恐怖手段,受害者已擴大為群體和國家的代表體,因而危害性增加,影響擴大。80年代以後,特別是冷戰結束以來,隨著現代科技和軍事工業的發展以及各種武器技術的擴散,恐怖主義組織採取的恐怖手段和方式日趨多樣化和殘暴化,除了原有的手段外,還包括爆炸及自殺性爆炸、縱火、生化攻擊、網路攻擊、電磁攻擊等,危害更加巨大,恐怖氣氛更加濃厚,影響更加廣泛。
第四,襲擊目標擴大化。隨著恐怖主義組織的國際化和恐怖手段的多樣化,恐怖主義分子襲擊的目標也呈現出日益擴大化的趨勢,因為這樣更有利於擴大其襲擊的效果和影響。如果說20世紀60—80年代,恐怖襲擊以外交和商業目標為主,同時也不放過軍事和政府目標的話;那麼90年代以後,其襲擊的目標則進一步擴展到非官方和平民目標以及公共設施和標志性建築等,外交官、軍事人員、政府官員、警憲人員和廣大的無辜平民以及跨國企業、商貿大廈、機場、輸油管道、水上航線、無線電塔、雷達觀察站乃至原子能發電站送電塔等都成了國際恐怖主義分子襲擊的對象和目標。
㈢ 如何正確認識我國面臨的恐怖主義的威脅及對策
恐怖主義不是只有中國存在,而是一個國際問題。而在中國存在的恐怖主義,主要還是民族問題,主要還是境外一部分國家和境外恐怖組織的煽動引起的,主要還是三股勢力的問題。話說回來,中國的恐怖主義多發生在邊疆,多發生在治安欠安全地區,還有就是中國內部各界的一些社會矛盾引起了局部性的恐怖主義。當然,我們是不會向恐怖主義妥協的。
對策:
成立相關的國家安全委員會和國家反恐辦公室,由主要領導當任。並且設立主要的反恐部隊和反恐武裝及後勤後備資源。定期舉辦反恐演習,加強國際反恐合作,增加國家和地區間的反恐情報和網路等交流共享。
開辦反恐教學,設立反恐學校或危機應對課程。增加學生和社會各界的反恐應對水平和能力。
加強媒體和網路反恐宣傳,增加輿論導向的反恐應對宣傳。
完善恐怖猖獗地區的反恐監督和交通流動監管,提高該地區人民的生活質量和精神物質質量,降低他們的恐怖心裡,讓他們更多的融入社會。
㈣ 國際恐怖主義的特點
國際恐怖主義的新特徵:
目前,國際恐怖活動熱點仍呈擴散態勢。其一,組織結構日益分散化、網路化,形成形態各異、遍及全球的「恐怖運動」。「9·11」後,以「基地」為核心的國際恐怖主義勢力原有組織、指揮體系被打散,或失去作用,或受到極大限制,進而從傳統組織形態蛻變為非傳統的「恐怖運動」。「恐怖運動」分散化既表現為恐怖主義組織之間的鬆散聯盟,也顯示出相互間的聯系與呼應。「恐怖運動」由單中心(巴阿邊境部落區「基地「總部),向多中心(各個恐怖組織自主確定何時以何種形式襲擊「共同的敵人」)轉變。與此同時,分散化也表現為恐怖組織 「金字塔」結構變為多個平行團伙。「恐怖運動」網路化主要由實體與虛擬兩個層面構成。實體方面,具有相同恐怖意識形態、共同打擊目標、相同政治目的分散的恐怖組織雖不相互隸屬,但卻互相支持、互有勾聯,形成威脅全球的恐怖網。虛擬方面,藉助網際網路興建網站、論壇,發表威脅、恐嚇文章、言論;開辦網上恐怖培訓學校,教授從事恐怖襲擊的方式與技巧。從而,通過虛擬世界把世界各地的恐怖分子與極端連接起來,形成一種看不見、摸不著,但又真實存在的恐怖活動網。
其二,網際網路成為恐怖主義宣傳與訓練的「新天地」。「9·11」後最初一段時間,本·拉登、扎瓦希里的講話大多通過半島電視台播出,節奏與頻率相對較慢,提及的國際事件相隔較遠。轉到網際網路上後,整個節奏與頻率大幅加快和提高。中東「巴以沖突」,美與北約軍隊在伊拉克與阿富汗傷及無辜,等等,都是本·拉登等號召針對美等西方國家發動襲擊的「理由」。網際網路同時也逐漸成為恐怖組織招募人員、策劃襲擊的場所。恐怖分子往往使用加密的聊天室,特殊的語言形式,討論如何進行恐怖襲擊。
其三,襲擊方式手段多樣,「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格局難以改變。「9·11」開創了恐怖襲擊新方式的先河,此後各種新形態的襲擊方式與手段就不斷涌現,持續挑戰國際社會現有的反恐措施。單一恐怖襲擊向多種恐怖手段並用發展。
㈤ 談談你對恐怖主義的認識.你對我國提出的"全民反恐"有什麼看法1000字
淺談對恐怖主義的認識 美國東部時間2001年9月11日(北京時間9月11日晚上),恐怖分子劫持了4架民航客機撞擊美國紐約世界貿易中心和華盛頓五角大樓,這就是著名的911事件。這一慘絕人寰的撞擊事件令美國舉國震驚,後經美國政府證實這是一次恐怖主義襲擊事件。 何為恐怖主義?恐怖主義是一個具有濃重政治色彩的概念。至今為止,不同詞典對其下了不同的定義。恐怖主義一詞來源於法國大革命,因此牛津英語詞典關於恐怖主義的第一個定義是:「如同法國1789-1797年大革命當權的政黨實行的威脅一樣,憑借威脅的政府。」這個定義,主要是指國家恐怖主義,即政府實行的恐怖主義。韋氏大詞典(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認為:恐怖主義是:(1)系統地使用恐怖行為作為強迫的手段;(2)一種威脅或者暴力的氣氛。《簡明不列顛網路全書》對恐怖主義的解釋是:恐怖主義是對各國政府、公眾或個人使用令人莫測的暴力、訛詐或威脅,以達到某種特定目的的政治手段。《美國傳統大學英語辭典》(American Heritage Colle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1996,p.1854)對恐慌主義的解釋是:對武力或暴力的非法使用或威脅使用,一個人或一個有組織的集團以威脅或脅迫社會或政府為目的而危害人類或財產,常帶有意識形態或政治原因。綜上可以總結出恐怖主義的基本定義:恐怖主義是實施者對非武裝人員有組織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脅,通過將一定的對象置於恐怖之中,來達到某種政治目的的行為。 作為人類沖突的一種表現形式,恐怖活動有著悠久的歷史。細究起來,恐怖活動應該追溯到古希臘和羅馬時期。古希臘歷史學家色諾芬就曾專門記述過恐怖活動對敵方居民造成的心理影響。中國古代的荊軻刺秦王,古羅馬的凱撒大帝遇刺都是著名的歷史恐怖事件。美國總統肯尼迪被刺身亡是當代歷史中的典型恐怖事件。「恐怖主義」一詞最早出現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時期。國際恐怖主義的真正形成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直到60年代末這一時期完成的。70年代以後,恐怖主義組織已經形成一個較為鬆散的國際網路。自冷戰結束以來,比較活躍、影響比較大的有以下幾種: 1. 奉行民族分裂主義的恐怖主義。這種恐怖主義的組成主要是極端民族主義者、自治主義者和分裂主義者,即獨立傾向較強的民族派別,其運動的主要目標和奮斗方向是實現國家分裂,爭取民族自治。典型代表是俄羅斯的車臣獨立恐怖主義 。 2.新法西斯主義的恐怖主義。這個派別奉行反動的種族主義,突出的表現是仇外、排外,其襲擊對象主要是外籍工作人員。在德國、義大利和法國等國家表現得比較突出。 3.國際販毒集團搞的恐怖主義。他們的活動一類屬於相互爭權奪利的仇殺,一類是針對有關政府部門的報復性暗殺活動。還有一些是曾經活躍一時的派別,像日本的「赤軍」、秘魯的「光輝道路」和義大利的「紅色旅」、斯里蘭卡的「泰米爾猛虎解放組織」等。這些組織都打著「革命」旗號,到處搞恐怖活動,是比較經典的恐怖組織。但是到了90年代以後,有的已經消失,有的盡管還存在,但是難成氣候。 4.邪教性質的恐怖主義。1995年在日本東京發生的地鐵毒氣事件是一個典型的案例。它是由日本邪教奧姆真理教一手策劃的,在東京地鐵施
放了連希特勒納粹分子都拒絕使用的沙林毒氣,造成5000餘人中毒,70人昏迷不醒。此次事件被國際反恐怖專家形容為當代國際恐怖主義的預演。 隨著時代的發展,恐怖主義早已上升為全球問題,既國際恐怖主義。這種恐怖主義目前主要有以下新特徵: 1,強烈的國際化傾向。目前恐怖主義活動范圍,已從西歐、中東、拉美三大熱點地區向全球各地區和國家蔓延,已有100多個國家不同程度地受其危害。在1968—1997年期間,國際恐怖活動的三大熱點地區依次是西歐、中東、拉美,這些地區發生的恐怖主義事件佔全球總數的四分之三以上. 2,打擊目標不斷擴大。已由外交、軍事、政府擴展到商業、一般平民和公共設施。尤其是「9·11」後,美國發動針對伊斯蘭教極端勢力的全球性反恐戰爭以來,東南亞穆斯林聚居地區的人民反美情緒高漲,針對西方人的恐怖襲擊事件不斷增多,嚴重影響一些國家及本地區的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成為國際社會密切關注的地區安全問題之一。 3,恐怖手段更加多樣。由傳統的綁架、劫持人質與暗殺等方式到使用爆炸、襲擊、劫持以及生化武器和網路恐怖主義等。此外,當前恐怖主義的活動策略也在不斷變化,手法越來越野蠻、殘暴,以至於不擇手段。 4,同民族分裂主義和宗教極端主義交織在一起。恐怖主義總是同民族分裂主義和宗教極端主義交織在一起。在世界上的很多地區,這三股惡勢力相互重疊,集中表現為國際恐怖主義。其具體活動是反社會、反人類,以綁架、暗殺、爆炸等極其殘忍的手段製造大規模的恐慌。同時,還與毒品買賣、武器走私、販賣人口等跨國的有組織犯罪相聯系,成為一些國家和地區長期動亂的主要原因。 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告訴我們,事物是普遍聯系的,一事物的產生是由其它事物所引起的。恐怖主義的產生也是有一定歷史根源的。國際恐怖主義的根源可歸納如下: 1. 冷戰結束後,意識形態沖突讓位於種族的與宗教的以文化價值為分界線的沖突。這種沖突是孕育國際恐怖主義的溫床; 2. 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帝國,它的單邊主義政策引起世界其他國家,特別是弱小的不發達國家的不滿與仇恨; 3. 西方文化價值與東方文化價值的沖突是造成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和國際恐怖主義的催化劑; 4. 全球化使經濟不發達的穆斯林國家愈益貧窮,伊斯蘭恐怖主義是阿拉伯國家從石油聚斂的金錢與赤貧的政治與文化落後的穆斯林國家結合而生的怪胎; 5. 美國親以色列的中東政策激發起阿拉伯國家的反美與反猶情緒,這種反美與反猶情緒在原教旨主義中找到了極端的反映; 6. 有些穆斯林國家教育極不發達,對青少年的教育大部分由宗教學校免費提供,而這種宗教學校正是灌輸原教旨主義和聖戰思想的基地,正是驅使穆斯林青年追從宗教狂熱的基地。 無論是恐怖主義的定義還是特徵,都可以明顯看出恐怖主義是一種危害性極大,性質及其惡劣的危險活動。跟黑社會相比,恐怖主義對國家、社會的危害要大得多,它不僅有組織、有制度,更因帶有政治目的導致了極端與瘋狂。再加上恐怖主義的存在與民族、宗教矛盾以及復雜的國際形
勢密不可分,這也註定了反恐怖斗爭的復雜與艱巨。其主要的危害有:影響周邊國家的安全;嚴重破壞了各國的民族和睦,引發社會動盪;極大地阻礙了各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影響一些國家世俗政府形象,造成政局動盪、社會不安;破壞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在恐怖主義越演越烈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開始意識到恐怖主義的危害性,因此多說國家開始著手反恐建設,打擊恐怖分子。也有越來越多的國家簽署聯合國通過的12項反恐國際公約,與此同時聯合國在國際反恐中的地位與作用正在不斷加強。各國目前的反恐措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加強立法,擴大執法與情報機構權力,嚴懲恐怖分子。 2,加大反恐資金、技術以及人力與物力的投入。如美國在2004年度財政預算中大幅增加與反恐相關的費用。美國防部還撥款70億美元給美國特別行動司令部購買設備及戰機並為其增加4000人提供經費。俄將增加20億盧布的反恐投入。 3,設立新的反恐機構。日本警視廳新設「緊急恐怖對策本部」;美國建立「恐怖威脅綜合中心」,為政府提供包括情報與分析等在內的恐怖威脅評估。 4,加強對恐怖主義動向跟蹤。包括加強對私人通訊的監管力度。密切跟蹤高危人員。美吸收大量阿語人才,從電話、互聯網上准確截獲恐怖分子的交流信息,有效遏制一些極端勢力對西方國家的恐怖圖謀。加強對可疑流動資金的監控。英美等國在銀行中派駐情報人員,監視可疑資金的流向。 5,重視反恐的綜合治理。同時採取軍事、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多種手段,開展打擊恐怖主義的斗爭;加大發展經濟的力度,努力消除貧困現象,根除滋生恐怖主義的根源。與此同時,許多國家還為可能發生的涉及生化核等大規模殺傷性恐怖活動預作準備。包括儲備天花疫苗,啟動生物襲擊監測系統,加強對核設施和各種放射性材料的保護,嚴防核恐怖活動的發生。 6,聯合國的地位與作用重新引起各方關注。阿拉伯世界反美情緒空前高漲,國際恐怖勢力亂世再起,彰顯美恃武反恐加劇了「文明沖突」。美束手無策,被迫再次求助聯合國,促使更多國家希望聯合國發揮更大作用。 今天,人類社會還沒有發展到理想的境界,在當今充滿著矛盾和沖突的世界,不可能沒有暴力。但是,我們要堅信,只要我們努力,即使不能完全消滅暴力,也要盡量減少暴力的發生,尤其像危害全人類的恐怖主義的極端暴力,我們要堅決打擊,堅決消滅。
㈥ 淺談國際恐怖主義的現狀
盡管「9·11」事件已經過去十多年之久,本本拉登也已被擊斃,但恐怖主義威脅依然嚴重,全球反恐任務依舊任重道遠。金融危機爆發後,失業危及凸顯,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加劇了世界局勢的動盪不安。這使恐怖主義活動呈現出新的動向,人們對其產生的根源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恐怖主義活動的新動向
宗教極端主義和民族分裂主義類型的恐怖事件增多。從近年來的活躍程度以及對國際社會的危害程度看,這兩類恐怖主義活動肆虐尤為嚴重。前者以「基地」組織和塔利班為代表,後者的代表如科西嘉分離組織、東突恐怖組織等。宗教極端恐怖主義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逐漸上升為恐怖主義活動的主要類型。9·11事件以來,宗教極端恐怖主義更是成為國際恐怖主義的頭號殺手。近年來,中東和南亞地區的恐怖活動站全球恐怖活動的 75%左右,其中絕大部分都與宗教極端主義和民族分裂主義有關。
意識形態型恐怖主義勢力呈上升趨勢。金融危機以來,隨著各國經濟停滯、失業率上升、移民沖突等問題出現,右翼和左翼都對現狀產生不滿,意識形態恐怖主義呈上升趨勢。2010年,印度有1174人死於極左恐怖活動,占當年印度恐怖活動死亡人數的62.1%,創歷史新高。歐洲的西班牙、希臘、義大利三國2009年發生了40起左右的極左和無政府主義暴力活動,比2008年上升了43%,是2007年的兩倍。2011年7月22日,挪威發生一起槍擊案,一個名叫安德斯粸貝林?布雷維克的極右翼分子偽裝成警察向青年營地內的集會者肆意開槍射擊,造成93人死亡,100多人受傷。事後表明,這是布雷維克長期精心准備,蓄意策劃而實施的,意在驅逐歐洲的穆斯林,實現歐洲獨立。
恐怖主義襲擊對象和范圍不斷擴大。傳統恐怖主義活動是「要更多的人看,而不是要更多的人死」,通過威懾作用達到其目的。現在恐怖活動是「既要更多的人死,也要更多的人看」,政府官員、宗教人士,甚至遊客、普通民眾都不能倖免於難。隨著恐怖襲擊多樣化,個人極端事件頻發,這種趨勢愈演愈烈。2012年12月14日,美國康涅狄格州發生一起校園槍擊案,造成28人死亡,其中包括20名小學生。2013年4月15日,在美國波士頓馬拉松比賽過程中,有兩枚炸彈分別於終點線附近觀眾區及一家體育用品店先後引爆,共造成 3人死亡,183人受傷。
恐怖主義襲擊手段高科技化。隨著網路技術的普及,恐怖組織越來越多地通過網路傳播恐怖活動信息,利用電腦「黑客」闖入儲存絕密信息的網址進行破壞活動。同時,恐怖分子抓住現代信息傳播的快速性、廣泛性、滲透性的特點,利用現代媒體,散布恐怖信息,製造恐怖氛圍,進行恐嚇和威脅。面對此種情況,一方面,恐怖信息謠言四起,擾亂民心,干擾政府正常運轉;另一方面,政府不發布恐怖警告,又擔心萬一發生恐怖襲擊無法向民眾交代。
恐怖主義產生根源的再認識
經濟分化。這包括國內經濟因素和國際經濟因素兩方面。從國內經濟因素講,主要與本國的貧困問題、失業問題、貧富差距問題有關。金融危機以來,失業率的不斷攀升和社會福利水平的下降,造成極左和極右勢力的不滿。挪威槍擊案的發生,除了多元文化主義政策的原因外,還與金融危機帶來的失業問題、社會保障問題等造成本土居民安全感下降有關。不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只要國內存在這些經濟問題,就可能遭受不同程度的恐怖主義危害。
國際經濟因素主要指持續擴大的南北差距問題。南北差距表現在多方面,主要是經濟差距。富者愈富、窮者愈窮影響的不僅是全球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而且將使國際社會動盪不安,恐怖主義逐漸泛濫。究其原因,主要是國際經濟秩序的不合理性。金融危機充分暴露了這一缺陷。在金融危機面前,歐美發達國家自顧不暇,亞非拉等發展中國家經濟也急劇衰退,失業大軍激增。這些失業大軍有的成為難民、移民遷入歐美,成為歐美恐怖勢力的一大來源;有的就地變為恐怖分子,比如索馬裏海盜。2008年以來索馬裏海盜猖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失業大軍加入海盜組織,力量壯大加上經濟持續惡化使海盜日漸猖獗。
宗教信仰。宗教既是人們的一種信仰,也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紐帶,在促進社會發展進步、文明傳承繁榮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但是,不同宗教信徒極易把社會沖突上升到永恆真理上,他們往往認為自己所信仰的宗教文明代表真善美,而對方則代表邪惡。由此導致宗教徒們為維護信仰和教義而不惜採取一切手段去消滅「異教徒」,伊斯蘭教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之間的沖突尤為突出。亨廷頓對此做了解釋:「這兩種宗教都是一神教,與多神教不同,它們不容易接受其他的神;它們都用二元的、非我即彼的眼光看待世界;它們又都是普世主義的,聲稱自己是全人類都應追隨的唯一真正信仰;它們都是負有使命感的宗教,認為其教徒有義務說服非教徒皈依這一唯一的真正信仰。」
民族標識。強化民族標識,就是把一定的地域、權利、宗教、政策等作為某一個民族固有的資源,把民族問題政治化。這往往是產生恐怖主義的一個重要源頭。因為,隨著民族標識的強化,會不斷強化民族差異和民族意識,把造成與其他民族的不平等。社會個體之間的矛盾往往容易歸於民族矛盾。國家一旦發生動盪,就會產生分裂活動和恐怖主義。現代國家通常要淡化民族標識,要求各民族、各宗教走融合式道路——通過國籍法、移民法等法律和公共政策,著力構建一個不分來源、不分族群、不分宗教的統一的國民,不以種族身份為由在政治任命、選舉、教育、工作機會、地域居住、歷史文化等方面給任何人以優待或者歧視。強調的是國民身份的建構、統一與平等,避免把國民的財富、地位、權力、名譽、職業、教育等個人差距與族群身份、族群集體、族群區域聯系起來。這樣,既可以保障國家的統一,又有利於激發國民個人之間的競爭與合作,促進國家繁榮,同時也有利於防止個體之間的矛盾演化為族群矛盾和沖突。
社會積怨。社會積怨,產生的根源是社會矛盾沒有及時得到疏導和化解。社會積怨會隨著時間不斷積累沉澱,轉化為現實仇恨,從而製造出恐怖主義事件。例如,車臣人和俄羅斯人歷史積怨由來已久。18世紀初,沙俄開始向高加索地區擴張。沙俄經過多年血腥戰爭,從波斯帝國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手中奪得車臣。19世紀中期,俄羅斯為消滅和趕走包括車臣人在內的山民,兼並北高加索。沙俄政府一方面大量地驅逐當地土著居民,一方面向該地區移民,使車臣和北高加索其他各民族很快成為少數民族。車臣人與俄羅斯人因此結下深仇大恨。進入本世紀以來,車臣分裂武裝分子先後製造了「莫斯科人質事件」「莫斯科圖什諾機場音樂會爆炸案」「莫斯科地鐵爆炸案」「卡德羅夫總統被炸案」等一系列惡性恐怖事件。這些恐怖主義事件又加重了車臣與俄羅斯的社會積怨。
㈦ 當代國際恐怖主義有哪些主要特點
主要特點
1、打擊目標
已由外交、軍事、政府擴展到商業、一般平民和公共設施。尤其是「9·11」後,美國發動針對伊斯蘭教極端勢力的全球性反恐戰爭以來,東南亞穆斯林聚居地區的人民反美情緒高漲,針對西方人的恐怖襲擊事件不斷增多,嚴重影響一些國家及本地區的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成為國際社會密切關注的地區安全問題之一。
2、手段多樣
由傳統的綁架、劫持人質與暗殺等方式到使用爆炸、襲擊、劫持以及生化武器和網路恐怖主義等。此外,當前恐怖主義的活動策略也在不斷變化,手法越來越野蠻、殘暴,以致於不擇手段。
3、主義交織
恐怖主義總是同民族分裂主義和宗教極端主義、無政府主義等極端主義交織在一起。
在世界上的很多地區,惡勢力之間相互重疊,集中表現為國際恐怖主義。
其具體活動是反社會、反人類,以綁架、暗殺、爆炸等極其殘忍的手段製造大規模的恐慌。
同時,還與毒品買賣、武器走私、販賣人口等跨國的有組織犯罪相聯系,成為一些國家和地區長期動亂的主要原因。
4、恐怖手段的高科技化。
高科技的發展像一柄雙刃劍,在給人類帶來好處的同時給恐怖分子提供了更有利的武器,也給人類帶來了更大的災難。
恐怖活動和恐怖主義犯罪也向高智能、高科技方向發展,以致傳統的暗殺、爆炸、綁架、劫機、施毒等手段不斷被使用的同時,利用生物化學武器、核武器、計算機網路等進行恐怖活動也漸露苗頭,且有進一步發展之勢。
5、恐怖方式的暴力性、殘酷性。
當代國際恐怖主義的襲擊范圍和對象在不斷地擴大,這是一個極為危險的趨勢。
如果說傳統恐怖活動是「要更多的人看,而不是讓更多的人死」的話,現在的恐怖活動是「既要更多的人死,也要更多的人看」,無辜人群成為恐怖分子大規模襲擊的目標。
以往的恐怖分子往往把矛頭指向各國的政治領導人、外交官、軍警人員、跨國公司的經理等。
但當前的國際恐怖主義卻出現了令人擔憂的現象,他們拋卻了傳統的恐怖活動盡量不傷及一般平民的顧忌,而企圖以大規模屠殺平民來向政府施加壓力,或以此打擊政府威信,或破壞其國際形象。
㈧ 根據評估,我國面臨的風險最高的恐怖融資資金流動方向是什麼
恐怖融資是指有下列行為:恐怖組織、恐怖分子募集、佔有、使用資金或者其他形式財產;以資金或者其他形式財產協助恐怖組織、恐怖分子以及恐怖主義、恐怖活動犯罪;恐怖主義融資是國際恐怖組織資金來源的重要渠道之一。我國目前主要打擊的恐怖融資方向包含製造、販運麻醉葯品、精神葯物等活動,這極大地威脅了我國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
㈨ 恐怖主義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1、國際傾向
恐怖主義活動范圍,已從西歐、中東、拉美三大熱點地區向全球各地區和國家蔓延。
2、打擊目標
由外交、軍事、政府擴展到商業、一般平民和公共設施。尤其是「9·11」後,美國發動針對伊斯蘭教極端勢力的全球性反恐戰爭以來,東南亞穆斯林聚居地區的人民反美情緒高漲,針對西方人的恐怖襲擊事件不斷增多。
3、手段多樣
由傳統的綁架、劫持人質與暗殺等方式到使用爆炸、襲擊、劫持以及生化武器和網路恐怖主義等。此外,當前恐怖主義的活動策略也在不斷變化,手法越來越野蠻、殘暴,以致於不擇手段。
4、主義交織
恐怖主義總是同民族分裂主義和宗教極端主義、無政府主義等極端主義交織在一起。
(9)淺談我國恐怖主義融資的特徵擴展閱讀
表現形式:
攻擊「合作者」是用以恫嚇人民,削弱人民跟國家的合作關系。美國獨立戰爭、愛爾蘭、肯亞、阿爾及利亞及塞普勒斯的獨立戰爭都採用過這個方法。
攻擊知名度高的象徵目標是用以撼動目標國家的反恐活動,使其人民趨向兩極化。基地組織在2001年9月用這些方法襲擊美國。這種襲擊也用以吸引國際的注意力以爭取支持,如1970年的道森機場劫機事件及1975年荷蘭的南摩鹿加人質劫持事件
㈩ 恐怖主義的基本特徵有哪些
1、強烈的國際化傾向折疊目前恐怖主義活動范圍,已從西歐、中東、拉美三大熱點地區向全球各地區和國家蔓延。2、打擊目標不斷擴大,已由外交、軍事、政府擴展到商業、一般平民和公共設施。3、恐怖手段更加多樣,由傳統的綁架、劫持人質與暗殺等方式到使用爆炸、襲擊、劫持以及生化武器和網路恐怖主義等。4、恐怖主義總是同民族分裂主義和宗教極端主義交織在一起。在世界上的很多地區,這三股惡勢力相互重疊,集中表現為國際恐怖主義。其具體活動是反社會、反人類,以綁架、暗殺、爆炸等極其殘忍的手段製造大規模的恐慌。同時,還與毒品買賣、武器走私、販賣人口等跨國的有組織犯罪相聯系,成為一些國家和地區長期動亂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