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資金融 > 香港雍熙國際金融控股有限公司

香港雍熙國際金融控股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1-04-30 11:46:27

A. 「汪」姓的來歷

汪姓的來歷
汪姓從起源上看,主要來自兩大派系,其中的一支出自遠古時期的汪芒氏部落。相傳汪芒氏是一個巨人部落,其首領防風氏的身高超過3丈。大禹時,防風氏受命駐守封禹之山 (今浙江武康東南)。有一次,大禹巡獵至會稽(今浙江紹興一帶),在當地大會諸侯,防風氏因得到消息較晚而遲到,引起大禹的誤會,被殺。消息傳回汪芒氏部落,因擔心大禹前來討伐,便離開封山,相率西遷到今浙江湖州一帶的山裡,仍稱汪芒氏。戰國時,汪芒氏受越國的統治,越亡後則再度西遷,到達今安徽南部的敏縣一帶,並在姓氏上去繁就簡,單姓一個「汪」字。
汪姓的另一支出自魯國公族。魯國本是一個與西周王朝同姓的諸侯國,遠祖尊奉黃帝、後稷、周文王,近祖則是魯國開國君主周公之子伯禽。史載,自伯禽19傳至魯成公,賜之子滿食邑於汪(今山東西南部一帶),此後,在汪發展的魯國貴族便改姓汪。
汪姓除上述兩大支外,還有一個影響較小的來源。據《文桂堂叢刊》載,宋代初年,福建泉州有位名為翁乾度的人,生子6人,分別以洪、江、翁、方、龔、汪6姓命氏,從此便一分為六。其中第6子翁處休,因分姓為汪,又名汪處休。他與5位兄長都以才學知名,
同中進士榜,歷代貴顯,時人有「六桂聯芳」之譽。此後,汪處休的子孫便以「六桂」為堂號,稱汪姓「六桂堂」。
上述3支汪姓人在發展中,以出自汪芒氏之後者影響最大。約在東漢末年時,其中的一些人在汪文和的率領下遷居安徽。至唐代,汪文和裔孫汪華仁為顯宦,封越國公,其家也發展為安徽歙縣一帶望族。此外,如宋代政治家汪伯彥、文學家汪藻、詩人汪無量、元文學家汪元亨,明代文學家汪廷訥、汪道昆、權臣汪直、清哲學家汪中、醫學家汪昂、文學家汪碗、畫家汪士祺、名臣汪由敦、汪康年、藝術家汪桂芬,或家於浙江、江西、安徽、或祖居江蘇、湖北、廣東,都是歷代汪姓人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姜姓的來歷
姜姓起源於炎黃時代,是我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相傳,我國遠古時期有個少典氏部落,其首領是少典,生子二人:一是炎帝,另一即黃帝。炎帝居住在渭水支流的姜水流域(今陝西岐山西南),子孫依水而居,因水命氏,遂姓姜姓。後來傳至伯夷時,正當夏禹時代,因幫助治水有功,被任命為主管四岳的長官,號為太岳,封於呂(今河南南陽西)。從此以後,炎帝的後代又稱呂姓,或呂、姜並稱。伯夷裔孫太公望在周初輔佐武王中興,史稱呂尚或姜尚,其原因就在這里。
據某些姜姓譜牒統計,炎帝之後姜姓的分支共有247個之多亦即 247 個姓氏,上述所及的呂姓,呂不過是其中之一。
姜姓在得姓以後,有不少人從原始的居住地遷出,也有些人留居下來,並奕世相繼,至秦漢時還發展成為關中大族。由於其成為大族時的居住地屬於天水郡(今甘肅天水),又稱天水姜氏。直到今天,絕大多數姜姓人言及郡望時,仍稱出白天水姜氏。
姜姓中也不乏著名人物。西周初年的姜尚,即人所熟知的姜太公姜子牙。相傳他曾在渭河邊離水面3尺垂鉤釣魚,著名典故「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即由此而來。在章回小說《封神演義》里,他還被刻畫成神仙式的人物。另外如三國時期蜀國大將姜維,也是知名的軍事家,他的某些事跡至今還被人們以戲曲、評書等形式進行傳唱。
除姜尚、姜維外,姜姓名人還有南宋詞人姜白石,音樂家姜愛、清代直隸提督薑桂題,以及紅軍名將姜鏡堂等。

B. 「汪」姓的來歷

汪姓的來歷 汪姓從起源上看,主要來自兩大派系,其中的一支出自遠古時期的汪芒氏部落。相傳汪芒氏是一個巨人部落,其首領防風氏的身高超過3丈。大禹時,防風氏受命駐守封禹之山 (今浙江武康東南)。有一次,大禹巡獵至會稽(今浙江紹興一帶),在當地大會諸侯,防風氏因得到消息較晚而遲到,引起大禹的誤會,被殺。消息傳回汪芒氏部落,因擔心大禹前來討伐,便離開封山,相率西遷到今浙江湖州一帶的山裡,仍稱汪芒氏。戰國時,汪芒氏受越國的統治,越亡後則再度西遷,到達今安徽南部的敏縣一帶,並在姓氏上去繁就簡,單姓一個「汪」字。 汪姓的另一支出自魯國公族。魯國本是一個與西周王朝同姓的諸侯國,遠祖尊奉黃帝、後稷、周文王,近祖則是魯國開國君主周公之子伯禽。史載,自伯禽19傳至魯成公,賜之子滿食邑於汪(今山東西南部一帶),此後,在汪發展的魯國貴族便改姓汪。 汪姓除上述兩大支外,還有一個影響較小的來源。據《文桂堂叢刊》載,宋代初年,福建泉州有位名為翁乾度的人,生子6人,分別以洪、江、翁、方、龔、汪6姓命氏,從此便一分為六。其中第6子翁處休,因分姓為汪,又名汪處休。他與5位兄長都以才學知名, 同中進士榜,歷代貴顯,時人有「六桂聯芳」之譽。此後,汪處休的子孫便以「六桂」為堂號,稱汪姓「六桂堂」。 上述3支汪姓人在發展中,以出自汪芒氏之後者影響最大。約在東漢末年時,其中的一些人在汪文和的率領下遷居安徽。至唐代,汪文和裔孫汪華仁為顯宦,封越國公,其家也發展為安徽歙縣一帶望族。此外,如宋代政治家汪伯彥、文學家汪藻、詩人汪無量、元文學家汪元亨,明代文學家汪廷訥、汪道昆、權臣汪直、清哲學家汪中、醫學家汪昂、文學家汪碗、畫家汪士祺、名臣汪由敦、汪康年、藝術家汪桂芬,或家於浙江、江西、安徽、或祖居江蘇、湖北、廣東,都是歷代汪姓人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姜姓的來歷 姜姓起源於炎黃時代,是我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相傳,我國遠古時期有個少典氏部落,其首領是少典,生子二人:一是炎帝,另一即黃帝。炎帝居住在渭水支流的姜水流域(今陝西岐山西南),子孫依水而居,因水命氏,遂姓姜姓。後來傳至伯夷時,正當夏禹時代,因幫助治水有功,被任命為主管四岳的長官,號為太岳,封於呂(今河南南陽西)。從此以後,炎帝的後代又稱呂姓,或呂、姜並稱。伯夷裔孫太公望在周初輔佐武王中興,史稱呂尚或姜尚,其原因就在這里。 據某些姜姓譜牒統計,炎帝之後姜姓的分支共有247個之多亦即 247 個姓氏,上述所及的呂姓,呂不過是其中之一。 姜姓在得姓以後,有不少人從原始的居住地遷出,也有些人留居下來,並奕世相繼,至秦漢時還發展成為關中大族。由於其成為大族時的居住地屬於天水郡(今甘肅天水),又稱天水姜氏。直到今天,絕大多數姜姓人言及郡望時,仍稱出白天水姜氏。 姜姓中也不乏著名人物。西周初年的姜尚,即人所熟知的姜太公姜子牙。相傳他曾在渭河邊離水面3尺垂鉤釣魚,著名典故「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即由此而來。在章回小說《封神演義》里,他還被刻畫成神仙式的人物。另外如三國時期蜀國大將姜維,也是知名的軍事家,他的某些事跡至今還被人們以戲曲、評書等形式進行傳唱。 除姜尚、姜維外,姜姓名人還有南宋詞人姜白石,音樂家姜愛、清代直隸提督薑桂題,以及紅軍名將姜鏡堂等。 補充: 一、出自汪芒氏 商時有汪芒國,國君為防風氏,漆姓,守封禺之山。《古今姓氏書辨證》說汪姓「出自古諸侯汪芒氏後裔」, 《通志·氏族略》 也說:「商代有汪芒(又作汪罔)國,其人以國為氏。」相傳汪芒是巨人之國。防風氏身高三丈。當時大禹在會稽召集天下諸侯,防風氏遲到了,結果被大禹處死。國人後來遷居 湖州 的山裡,稱汪芒氏。戰國時楚國滅越,汪芒氏也被攻破,後來逃到安徽南部的歙縣一帶,改姓汪氏,即安徽汪姓。 二、出自 姬姓 是 周公 之子 伯禽 之後。春秋時,魯成公的庶子滿因 食邑 於汪(在今山東省境內),其後人以邑為姓,即山東汪氏。清人張澍《姓氏尋源》說:「汪氏之先出魯成公支子,食采於汪,因以為氏。」魯國為春秋戰國時期周王朝之同姓封國,周族的始祖為 後稷 ,傳說是因姜螈踩了巨人的足跡而生,始姓姬。 周武王 克商後建立了西周,為了便於統治這廣大的新疆土,必須建立屬國以擁護王室,於是採取了 分封制 。武王、周公、成王先後分封了71個諸侯國,其中有其兄弟15人,同姓14人,周王室子孫一般都得到封地,做了大小諸侯。周公的長子伯禽被封為魯侯,建都 曲阜 (今山東西南部),魯國第21位君主是魯成公,成公庶子(舊稱妾所生的孩子)姬滿的封地在汪,其後代便以邑名「汪」為姓。關於汪姓為魯成公之後,清代學者汪琬《堯峰文鈔》卷一《汪姓緣起考》中記述了其神奇經歷:「吾汪當從姬姓裔為正。又按舊譜,魯成公庶子生而有文在其手,左水右王,故名曰汪。其後子孫遂氏之。……吾汪氏之得姓,當從食采為正。蓋始則以采地為氏,繼則以氏為姓也。」就是說魯成公庶子生下來時,左、右手上分別寫有「水」、「王」二字,因此取名為汪,其後子孫以汪為氏,繼而以氏為姓。安徽《 祁門縣 志·氏族考》記載得更富傳奇色彩:「汪氏得姓始於潁川侯,姓姬名汪,魯成公黑肱之次子也。始母夫人姒氏,夢游汶 (今山東 汶上縣 ,春秋時為魯國中都邑),觀彩虹亘天,心知其祥,覺而有孕,孕二十五月而生子,握手三月乃開,左(手)有水紋,右(手)有王紋,合成汪字,遂以名之為魯 上大夫 采邑,潁川因以為姓。」 三、少數民族汪姓 《 遼史 》、《 金史 》、《元史》以及《 李朝實錄 》等書中,都記載有不少女真姓,多為多音節的姓, 女真人 進入中原地區後,受到 漢文化 的影響,開始將女真語姓改為漢字姓,這其中就有將古里申氏、汪古氏等改為漢」族汪姓的。《續通志·氏族略》載:元時翁觀,即汪古,亦作黃摑、雍古部人以汪為氏。元代汪世顯家族就是 汪古部 落之汪姓。 滿族 汪姓《清朝通志·氏族略》載:汪,清滿洲人姓,世居 沈陽 。 劉慶華 《 滿族姓氏 錄》稱:清 滿洲八旗 瓜爾佳 氏、 完顏氏 等均有改姓汪的。今河北隆化縣滿族有汪姓。 土族 汪姓 明洪武四年(1371年),南木哥率部歸附明朝,因功授指揮僉事。南木哥子叫汪失去加,取汪失去加之首字為姓,稱汪 土司 。由此,其後裔及所部民眾以汪為姓。 瑤族 汪姓 古代 明朝宦官 汪直 就是瑤族人。 另外,在 土家族 、回族、 錫伯族 、 東鄉族 等少數民族中亦有汪姓。 四、翁姓改姓 翁姓避亂改姓是這一歷史時期汪姓的又一來源。翁姓也是姬姓的一個分支,據《元和姓纂》記載,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孫受封於翁山(今浙江省定海縣東,一說在廣東省 翁源縣 東),其後以邑名「翁」為姓。 唐德宗 時期,翁氏有一個支脈何公由中原入莆,卜居莆陽興福里(今 莆田 北高竹庄),為入莆始祖。傳入第五世,生下翁乾度。翁乾度在五代 後晉 天福年間(936年)官拜郎中,娶妻陳氏,生六子。長子處厚,字伯起, 宋太祖 建隆元年進士,官至 禮部尚書 員外郎 ;次子處恭,字伯虔,宋太宗 雍熙 二年進士,官 拜泉 州法曹;三子處易,字伯簡,宋太祖建隆元年與長兄同榜進士,官至劍南少尉;四子處朴,字伯惇,宋太祖開寶六年進士,官都曹長判官;五子處廉,字伯約,宋太祖開寶六年與四兄同榜進士,官至 大理 司直、 監察御史 ;六子處休,字伯容,宋雍熙二年與二兄同榜進士,官拜朝散郎, 韶州 通判。翁氏六子齊榮,當時被譽為「滿朝翁六桂聯芳」,遂傳為佳話。 ================================================================================================================== 汪姓遷徙史 起姓於安徽的汪芒氏的汪姓和山東以邑為姓的汪姓,是我國早期歷史上汪姓在南北方繁衍的中心地帶。其中北方的山西省境內發展成了一大 望族 。東漢末年,汪文和遷居新安(今安徽歙縣),發展成為新安一帶望族,唐代 汪華 封越國公。世居今安徽歙縣,家族甚旺。宋代以後,汪姓迅速繁衍起來,成為我國南方的一個典型大姓。 遷入台灣 汪姓族人早在宋代就已登上了 台灣島 ,《台灣通志·人民志》關於台灣開發的一節中提到: 南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汪大猷知 泉州 時,所轄領地靠海,海中有「沙洲數萬畝,號平湖(今澎湖)」,經常被周圍島上的夷人上岸來搶掠東西,殺擄人口。為防止騷擾,起初,每年遇有 南風 起時,汪大猷便派兵守衛防備,但是反復如此兵士疲憊,耗費軍資,還是防不勝防。於是親自登島,造屋200間,派遣將領兵士分別駐守,夷人不敢再來侵犯。此事《宋史·汪大猷傳》中也有記載,汪大猷當是汪姓入台第一人。元代 航海家 汪大淵也曾自泉州渡海峽登島,在其《島夷志略》一書中,對澎湖 (台灣)的地理環境、社會狀態作了詳細的記述。而汪姓定居台灣在清代,始遷者多為與台灣隔海相望的福建、廣東人。台北三垂 鎮《汪氏族譜》稱其來自福建,「汪姓起家新安(即歙縣),後自歙縣徙 婺源 ,自婺源徙休寧(今安徽 休寧縣 ),而後入閩,居泉州之 天馬山 」。後由閩入台。 康熙 四十至五十年 (1701—1711),汪仰瞻入墾竹北——堡苦令腳 (今新竹市古賢里);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汪玉潤居台灣府,是年中 武舉 ; 雍正 七年(1729年),泉州人 汪東 文開墾於翠竹北——堡舊港庄(今新竹市); 雍正七年(1729年),廣東人汪淇楚開墾於竹北二堡紅毛港(今 新竹縣 紅毛鄉); 嘉慶 二十四年(1819年),廣東人汪復隆開墾於今 苗栗縣 卓蘭鄉;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汪春源居今 台南市 ,是年中舉人。 經過二三百年的繁衍,如今的汪姓已發展成為台灣較大的姓氏之一,1954年台灣文獻委員會對台灣姓氏進行了一次調查,在當時台灣的737 種姓 氏、828804、戶居民中,汪姓有1259戶,按戶數的多少排列,居第 74位。在分縣統計資料中,汪姓人在台北有205戶, 新竹 5l戶, 苗栗 8戶, 台中 l戶, 南投 79戶,彰化176戶, 嘉義 171戶, 台南 76戶, 屏東 5戶,花蓮6戶。以城市統計台北市104戶, 基隆市 160戶,陽明市38戶,台中89戶,台南80戶。其中以 台北縣 和基隆市為最集中地。 遷入港澳 香港、 澳門 與內地地緣鄰近,為內地居民的遷入提供了方便,這兩地的汪姓族人中的一些人還取得了不小的成績,如香港德昌電機控股有限公司主席汪穗中,籍貫 上海 ,公司主要經營、產銷各種微型發動機,是世界三大微型發動機製造商之一,1996年擁有財富3億美元。香港太平協和集團公司主席兼董事總經理汪世忠,祖籍 廣東東莞 ,生於台灣,與兄長汪世昌、汪世華共持有70%多的太平協和公司及美國協和集團股份。1979年被派往香港成立太平協和公司,經營液晶體顯示表及手錶元件貿易。後又到深圳設廠,其生產的天霸表、海霸表曾在大陸十分暢銷。另外,還經營零售百華、物業發展和電訊服務,其中零售百貨以中國大陸市場為主,目前,在北京、上海、沈陽、 西安 、寧波等地均設有商 場,估計資產約3億美元。 徙居海外 1840年 鴉片戰爭 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政治腐敗,內戰不斷,水旱頻仍,廣大人民在水深火熱中度日,而在此時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尤其是海外殖民地的開拓和開發,資本主義市場對於勞動力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福建、廣東等沿 海地 區的人民紛紛遷往東南亞的馬來西亞、 印度尼西亞 、新加坡、泰國、菲律賓等地謀生,這其中不乏汪姓族人。移居海外汪姓族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在當地紮下了根,有的還做出了較大成績,如泰國的汪東發,祖籍廣東揭陽縣,為泰國兩儀糖業集團董事長。兩儀集團是泰國最大的糖業集團之一,約占市場的15%—Z0%。除了糖業之外,兩儀集團還經營 金融業 、房地產業、製造業及 采礦業 等,1996年時家族財富已達10億美元。如今,汪姓族人的足跡已經遍及世界各地。

採納哦

C. 汪姓族譜有多少卷長

味根堂分布省份

D. 汪姓 的來歷 和淵源~~~歷史

一、出自汪芒氏 商時有汪芒國,國君為防風氏,漆姓,守封禺之山。《古今姓氏書辨證》說汪姓「出自古諸侯汪芒氏後裔」,《通志·氏族略》也說:「商代有汪芒(又作汪罔)國,其人以國為氏。」相傳汪芒是巨人之國。防風氏身高三丈。當時大禹在會稽召集天下諸侯,防風氏遲到了,結果被大禹處死。國人後來遷居湖州的山裡,稱汪芒氏。戰國時楚國滅越,汪芒氏也被攻破,後來逃到安徽南部的歙縣一帶,改姓汪氏,即安徽汪姓。 二、出自姬姓 是周公之子伯禽之後。春秋時,魯成公的庶子滿因食邑於汪(在今山東省境內),其後人以邑為姓,即山東汪氏。清人張澍《姓氏尋源》說:「汪氏之先出魯成公支子,食采於汪,因以為氏。」魯國為春秋戰國時期周王朝之同姓封國,周族的始祖為後稷,傳說是因姜螈踩了巨人的足跡而生,始姓姬。周武王克商後建立了西周,為了便於統治這廣大的新疆土,必須建立屬國以擁護王室,於是採取了分封制。武王、周公、成王先後分封了71個諸侯國,其中有其兄弟15人,同姓14人,周王室子孫一般都得到封地,做了大小諸侯。周公的長子伯禽被封為魯侯,建都曲阜(今山東西南部),魯國第21位君主是魯成公,成公庶子(舊稱妾所生的孩子)姬滿的封地在汪,其後代便以邑名「汪」為姓。關於汪姓為魯成公之後,清代學者汪琬《堯峰文鈔》卷一《汪姓緣起考》中記述了其神奇經歷:「吾汪當從姬姓裔為正。又按舊譜,魯成公庶子生而有文在其手,左水右王,故名曰汪。其後子孫遂氏之。……吾汪氏之得姓,當從食采為正。蓋始則以采地為氏,繼則以氏為姓也。」就是說魯成公庶子生下來時,左、右手上分別寫有「水」、「王」二字,因此取名為汪,其後子孫以汪為氏,繼而以氏為姓。安徽《祁門縣志·氏族考》記載得更富傳奇色彩:「汪氏得姓始於潁川侯,姓姬名汪,魯成公黑肱之次子也。始母夫人姒氏,夢游汶 (今山東汶上縣,春秋時為魯國中都邑),觀彩虹亘天,心知其祥,覺而有孕,孕二十五月而生子,握手三月乃開,左(手)有水紋,右(手)有王紋,合成汪字,遂以名之為魯上大夫采邑,潁川因以為姓。」 三、少數民族汪姓 《遼史》、《金史》、《元史》以及《李朝實錄》等書中,都記載有不少女真姓,多為多音節的姓,女真人進入中原地區後,受到漢文化的影響,開始將女真語姓改為漢字姓,這其中就有將古里申氏、汪古氏等改為漢」族汪姓的。《續通志·氏族略》載:元時翁觀,即汪古,亦作黃摑、雍古部人以汪為氏。元代汪世顯家族就是汪古部落之汪姓。 滿族汪姓 《清朝通志·氏族略》載:汪,清滿洲人姓,世居沈陽。劉慶華《滿族姓氏錄》稱:清滿洲八旗瓜爾佳氏、完顏氏等均有改姓汪的。今河北隆化縣滿族有汪姓。 土族汪姓 明洪武四年(1371年),南木哥率部歸附明朝,因功授指揮僉事。南木哥子叫汪失去加,取汪失去加之首字為姓,稱汪土司。由此,其後裔及所部民眾以汪為姓。 瑤族汪姓 古代明朝宦官汪直就是瑤族人。 另外,在土家族、回族、錫伯族、東鄉族等少數民族中亦有汪姓。 四、翁姓改姓 翁姓避亂改姓是這一歷史時期汪姓的又一來源。翁姓也是姬姓的一個分支,據《元和姓纂》記載,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孫受封於翁山(今浙江省定海縣東,一說在廣東省翁源縣東),其後以邑名「翁」為姓。唐德宗時期,翁氏有一個支脈何公由中原入莆,卜居莆陽興福里(今莆田北高竹庄),為入莆始祖。傳入第五世,生下翁乾度。翁乾度在五代後晉天福年間(936年)官拜郎中,娶妻陳氏,生六子。長子處厚,字伯起,宋太祖建隆元年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員外郎;次子處恭,字伯虔,宋太宗雍熙二年進士,官拜泉州法曹;三子處易,字伯簡,宋太祖建隆元年與長兄同榜進士,官至劍南少尉;四子處朴,字伯惇,宋太祖開寶六年進士,官都曹長判官;五子處廉,字伯約,宋太祖開寶六年與四兄同榜進士,官至大理司直、監察御史;六子處休,字伯容,宋雍熙二年與二兄同榜進士,官拜朝散郎,韶州通判。翁氏六子齊榮,當時被譽為「滿朝翁六桂聯芳」,遂傳為佳話。 ================================================================================================================== 汪姓遷徙史 起姓於安徽的汪芒氏的汪姓和山東以邑為姓的汪姓,是我國早期歷史上汪姓在南北方繁衍的中心地帶。其中北方的山西省境內發展成了一大望族。東漢末年,汪文和遷居新安(今安徽歙縣),發展成為新安一帶望族,唐代汪華封越國公。世居今安徽歙縣,家族甚旺。宋代以後,汪姓迅速繁衍起來,成為我國南方的一個典型大姓。 遷入台灣 汪姓族人早在宋代就已登上了台灣島,《台灣通志·人民志》關於台灣開發的一節中提到: 南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汪大猷知泉州時,所轄領地靠海,海中有「沙洲數萬畝,號平湖(今澎湖)」,經常被周圍島上的夷人上岸來搶掠東西,殺擄人口。為防止騷擾,起初,每年遇有南風起時,汪大猷便派兵守衛防備,但是反復如此兵士疲憊,耗費軍資,還是防不勝防。於是親自登島,造屋200間,派遣將領兵士分別駐守,夷人不敢再來侵犯。此事《宋史·汪大猷傳》中也有記載,汪大猷當是汪姓入台第一人。元代航海家汪大淵也曾自泉州渡海峽登島,在其《島夷志略》一書中,對澎湖 (台灣)的地理環境、社會狀態作了詳細的記述。而汪姓定居台灣在清代,始遷者多為與台灣隔海相望的福建、廣東人。台北三垂 鎮《汪氏族譜》稱其來自福建,「汪姓起家新安(即歙縣),後自歙縣徙婺源,自婺源徙休寧(今安徽休寧縣),而後入閩,居泉州之天馬山」。後由閩入台。 康熙四十至五十年 (1701—1711),汪仰瞻入墾竹北——堡苦令腳 (今新竹市古賢里);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汪玉潤居台灣府,是年中武舉; 雍正七年(1729年),泉州人汪東文開墾於翠竹北——堡舊港庄(今新竹市); 雍正七年(1729年),廣東人汪淇楚開墾於竹北二堡紅毛港(今新竹縣紅毛鄉);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廣東人汪復隆開墾於今苗栗縣卓蘭鄉;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汪春源居今台南市,是年中舉人。 經過二三百年的繁衍,如今的汪姓已發展成為台灣較大的姓氏之一,1954年台灣文獻委員會對台灣姓氏進行了一次調查,在當時台灣的737種姓氏、828804、戶居民中,汪姓有1259戶,按戶數的多少排列,居第 74位。在分縣統計資料中,汪姓人在台北有205戶,新竹5l戶,苗栗8戶,台中l戶,南投79戶,彰化176戶,嘉義171戶,台南76戶,屏東5戶,花蓮6戶。以城市統計台北市104戶,基隆市160戶,陽明市38戶,台中89戶,台南80戶。其中以台北縣和基隆市為最集中地。 遷入港澳 香港、澳門與內地地緣鄰近,為內地居民的遷入提供了方便,這兩地的汪姓族人中的一些人還取得了不小的成績,如香港德昌電機控股有限公司主席汪穗中,籍貫上海,公司主要經營、產銷各種微型發動機,是世界三大微型發動機製造商之一,1996年擁有財富3億美元。香港太平協和集團公司主席兼董事總經理汪世忠,祖籍廣東東莞,生於台灣,與兄長汪世昌、汪世華共持有70%多的太平協和公司及美國協和集團股份。1979年被派往香港成立太平協和公司,經營液晶體顯示表及手錶元件貿易。後又到深圳設廠,其生產的天霸表、海霸表曾在大陸十分暢銷。另外,還經營零售百華、物業發展和電訊服務,其中零售百貨以中國大陸市場為主,目前,在北京、上海、沈陽、西安、寧波等地均設有商 場,估計資產約3億美元。 徙居海外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政治腐敗,內戰不斷,水旱頻仍,廣大人民在水深火熱中度日,而在此時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尤其是海外殖民地的開拓和開發,資本主義市場對於勞動力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的人民紛紛遷往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泰國、菲律賓等地謀生,這其中不乏汪姓族人。移居海外汪姓族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在當地紮下了根,有的還做出了較大成績,如泰國的汪東發,祖籍廣東揭陽縣,為泰國兩儀糖業集團董事長。兩儀集團是泰國最大的糖業集團之一,約占市場的15%—Z0%。除了糖業之外,兩儀集團還經營金融業、房地產業、製造業及采礦業等,1996年時家族財富已達10億美元。如今,汪姓族人的足跡已經遍及世界各地。

E. 雍熙國際貿易(上海)是什麼樣的公司

是一家代理公司,高分子相關的貿易公司

F. 汪姓的由來

典故趣事: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歷史名人: 汪中 汪琬 汪精衛
汪姓當代分布
汪姓族人自得姓以來,經過2000多年的發展,如今已繁衍到了全國各地,而且是人口眾多。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研究人員杜若甫、袁義達據國家統計局提供的
1982年全國人口0.5Z,隨機抽樣資料,以及1970年台灣省出版的《台灣地區人口之姓氏分布》一書進行統計顯示,汪姓人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38%,據此推算全國當有近500萬人姓汪,按人口多少排列為第57大姓。尤以安徽多汪姓,約佔全國漢族汪姓人口的44%;其次為湖北、四川、江蘇、湖南、浙江等省。上述6省汪姓約佔全國漢族汪姓人口的72%。
介紹文件
汪姓起源
汪姓來源
一、出自汪芒氏。
商時有汪芒國,國君為防風氏,漆姓,守封禺之山。《古今姓氏書辨證》說汪姓「出自古諸侯汪芒氏後裔」,《通志·氏族略》也說:「商代有汪芒(又作汪罔)國,其人以國為氏。」相傳汪芒是巨人之國。防風氏身高三丈。當時大禹在會稽召集天下諸侯,防風氏遲到了,結果被大禹處死。國人後來遷居湖州的山裡,稱汪芒氏。戰國時楚國滅越,汪芒氏也被攻破,後來逃到安徽南部的歙縣一帶,改姓汪氏,即安徽汪姓。 二、出自姬姓,是周公之子伯禽之後。春秋時,魯成公的庶子滿因食邑於汪(在今山東省境內),其後人以邑為姓,即山東汪氏。清人張澍《姓氏尋源》說:「汪氏之先出魯成公支子,食采於汪,因以為氏。」魯國為春秋戰國時期周王朝之同姓封國,周族的始祖為後稷,傳說是因姜螈踩了巨人的足跡而生,始姓姬。周武王克商後建立了西周,為了便於統治這廣大的新疆土,必須建立屬國以擁護王室,於是採取了分封制。武王、周公、成王先後分封了71個諸侯國,其中有其兄弟15人,同姓14人,周王室子孫一般都得到封地,做了大小諸侯。周公的長子伯禽被封為魯侯,建都曲阜(今山東西南部),魯國第21位君主是魯成公,成公庶子(舊稱妾所生的孩子)姬滿的封地在汪,其後代便以邑名「汪」為姓。關於汪姓為魯成公之後,清代學者汪琬《堯峰文鈔》卷一《汪姓緣起考》中記述了其神奇經歷:「吾汪當從姬姓裔為正。又按舊譜,魯成公庶子生而有文在其手,左水右王,故名曰汪。其後子孫遂氏之。……吾汪氏之得姓,當從食采為正。蓋始則以采地為氏,繼則以氏為姓也。」就是說魯成公庶子生下來時,左、右手上分別寫有「水」、「王」二字,因此取名為汪,其後子孫以汪為氏,繼而以氏為姓。安徽《祁門縣志·氏族考》記載得更富傳奇色彩:「汪氏得姓始於潁川侯,姓姬名汪,魯成公黑肱之次子也。始母夫人姒氏,夢游汶
(今山東汶上縣,春秋時為魯國中都邑),觀彩虹亘天,心知其祥,覺而有孕,孕二十五月而生子,握手三月乃開,左(手)有水紋,右(手)有王紋,合成汪字,遂以名之為魯上大夫采邑,潁川因以為姓。」 三、少數民族汪姓
《遼史》、《金史》、《元史》以及《李朝實錄》等書中,都記載有不少女真姓,多為多音節的姓,女真人進入中原地區後,受到漢文化的影響,開始將女真語姓改為漢字姓,這其中就有將古里申氏、汪古氏等改為漢」族汪姓的。《續通志·氏族略》載:元時翁觀,即汪古,亦作黃摑、雍古部人以汪為氏。元代汪世顯家族就是汪古部落之汪姓。 滿族汪姓
《清朝通志·氏族略》載:汪,清滿洲人姓,世居沈陽。劉慶華《滿族姓氏錄》稱:清滿洲八旗瓜爾佳氏、完顏氏等均有改姓汪的。今河北隆化縣滿族有汪姓。 土族汪姓
明洪武四年(1371年),南木哥率部歸附明朝,因功授指揮僉事。南木哥子叫汪失去加,取汪失去加之首字為姓,稱汪土司。由此,其後裔及所部民眾以汪為姓。 瑤族汪姓 古代明朝宦官汪直就是瑤族人。
另外,在土家族、回族、錫伯族、東鄉族等少數民族中亦有汪姓。
四、翁姓改姓
翁姓避亂改姓是這一歷史時期汪姓的又一來源。翁姓也是姬姓的一個分支,據《元和姓纂》記載,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孫受封於翁山(今浙江省定海縣東,一說在廣東省翁源縣東),其後以邑名「翁」為姓。唐德宗時期,翁氏有一個支脈何公由中原入莆,卜居莆陽興福里(今莆田北高竹庄),為入莆始祖。傳入第五世,生下翁乾度。翁乾度在五代後晉天福年間(936年)官拜郎中,娶妻陳氏,生六子。長子處厚,字伯起,宋太祖建隆元年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員外郎;次子處恭,字伯虔,宋太宗雍熙二年進士,官拜泉州法曹;三子處易,字伯簡,宋太祖建隆元年與長兄同榜進士,官至劍南少尉;四子處朴,字伯(忄享),宋太祖開寶六年進士,官都曹長判官;五子處廉,字伯約,宋太祖開寶六年與四兄同榜進士,官至大理司直、監察御史;六子處休,字伯容,宋雍熙二年與二兄同榜進士,官拜朝散郎,韶州通判。翁氏六子齊榮,當時被譽為「滿朝翁六桂聯芳」,遂傳為佳話。
介紹文件
汪姓遷徒史
汪姓遷徙史
起姓於安徽的汪芒氏的汪姓和山東以邑為姓的汪姓,是我國早期歷史上汪姓在南北方繁衍的中心地帶。其中北方的山西省境內發展成了一大望族。東漢末年,汪文和遷居新安(今安徽歙縣),發展成為新安一帶望族,唐代汪華封越國公。世居今安徽歙縣,家族甚旺。宋代以後,汪姓迅速繁衍起來,成為我國南方的一個典型大姓。 遷入台灣
汪姓族人早在宋代就已登上了台灣島,《台灣通志·人民志》關於台灣開發的一節中提到:
南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汪大猷知泉州時,所轄領地靠海,海中有「沙洲數萬畝,號平湖(今澎湖)」,經常被周圍島上的夷人上岸來搶掠東西,殺擄人口。為防止騷擾,起初,每年遇有南風起時,汪大猷便派兵守衛防備,但是反復如此兵士疲憊,耗費軍資,還是防不勝防。於是親自登島,造屋200間,派遣將領兵士分別駐守,夷人不敢再來侵犯。此事《宋史·汪大猷傳》中也有記載,汪大猷當是汪姓入台第一人。元代航海家汪大淵也曾自泉州渡海峽登島,在其《島夷志略》一書中,對澎湖
(台灣)的地理環境、社會狀態作了詳細的記述。而汪姓定居台灣在清代,始遷者多為與台灣隔海相望的福建、廣東人。台北三垂
鎮《汪氏族譜》稱其來自福建,「汪姓起家新安(即歙縣),後自歙縣徙婺源,自婺源徙休寧(今安徽休寧縣),而後入閩,居泉州之天馬山」。後由閩入台。 康熙四十至五十年 (1701—1711),汪仰瞻入墾竹北——堡苦令腳 (今新竹市古賢里);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汪玉潤居台灣府,是年中武舉;
雍正七年(1729年),泉州人汪東文開墾於翠竹北——堡舊港庄(今新竹市);
雍正七年(1729年),廣東人汪淇楚開墾於竹北二堡紅毛港(今新竹縣紅毛鄉);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廣東人汪復隆開墾於今苗栗縣卓蘭鄉;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汪春源居今台南市,是年中舉人。
經過二三百年的繁衍,如今的汪姓已發展成為台灣較大的姓氏之一,1954年台灣文獻委員會對台灣姓氏進行了一次調查,在當時台灣的737種姓氏、828804、戶居民中,汪姓有1259戶,按戶數的多少排列,居第
74位。在分縣統計資料中,汪姓人在台北有205戶,新竹5l戶,苗栗8戶,台中l戶,南投79戶,彰化176戶,嘉義171戶,台南76戶,屏東5戶,花蓮6戶。以城市統計台北市104戶,基隆市160戶,陽明市38戶,台中89戶,台南80戶。其中以台北縣和基隆市為最集中地。 遷入港澳
香港、澳門與內地地緣鄰近,為內地居民的遷入提供了方便,這兩地的汪姓族人中的一些人還取得了不小的成績,如香港德昌電機控股有限公司主席汪穗中,籍貫上海,公司主要經營、產銷各種微型發動機,是世界三大微型發動機製造商之一,1996年擁有財富3億美元。香港太平協和集團公司主席兼董事總經理汪世忠,祖籍廣東東莞,生於台灣,與兄長汪世昌、汪世華共持有70%多的太平協和公司及美國協和集團股份。1979年被派往香港成立太平協和公司,經營液晶體顯示表及手錶元件貿易。後又到深圳設廠,其生產的天霸表、海霸表曾在大陸十分暢銷。另外,還經營零售百華、物業發展和電訊服務,其中零售百貨以中國大陸市場為主,目前,在北京、上海、沈陽、西安、寧波等地均設有商 場,估計資產約3億美元。
徒居海外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政治腐敗,內戰不斷,水旱頻仍,廣大人民在水深火熱中度日,而在此時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尤其是海外殖民地的開拓和開發,資本主義市場對於勞動力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的人民紛紛遷往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泰國、菲律賓等地謀生,這其中不乏汪姓族人。移居海外汪姓族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在當地紮下了根,有的還做出了較大成績,如泰國的汪東發,祖籍廣東揭陽縣,為泰國兩儀糖業集團董事長。兩儀集團是泰國最大的糖業集團之一,約占市場的15%—Z0%。除了糖業之外,兩儀集團還經營金融業、房地產業、製造業及采礦業等,1996年時家族財富已達10億美元。如今,汪姓族人的足跡已經遍及世界各地。
汪姓家譜介紹
家乘即家譜,又稱家傳、氏譜、宗譜、族譜等,是專門為記錄歷代家族成員及其血
緣關系編寫的書冊,具有區分家族成員血緣關系親疏遠近的功用,是我國封建宗法制度的產物。隨著家族內部子孫的繁衍,一個家族會不斷發生分化,分出不同的世代和支系。這種同一血緣的延續與分化,最初是靠口頭記憶和傳承的,從文字產生以後,我們的祖先就開始用文字記載族系的繁衍·傳承了。隨著歷史的發展,家譜由官修變為私修,所錄內容不斷豐富,其功用也不斷增加和變化。明清以後,家譜同各姓氏的郡望、堂號一樣,不僅為區別姓氏源流,可作為數典認祖,研究歷史、地理、社會、民俗等參考資料,它還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魏晉南北朝時期,在政治、社會、婚姻等方面注重出身門第,強調血緣關系的尊卑,修譜之風興起,不但官方專設譜局編修各姓族譜,而且民間也廣修家譜,此時的汪·姓家譜亦不在少數。隋唐開科取士,舊士族紛紛衰敗,許多族譜在亂世中散失。到了宋元明清各代,私修家譜又風行,民間撰修有大量家譜,幾乎每家每戶都修家譜,並且每隔幾年還要重修,但由於兵燹水火等因素的影響,保存下來的族譜並不是很多,且多為清以後的。《中國家譜目錄》(國家檔案局二處,南開大學歷史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圖書館合編,1997年9月中華書局出版)收錄現存全國各地圖書、檔案部門的汪姓家譜259種,《上海圖書館藏家譜提要》(上海圖書館編,2000年5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收錄的汪氏族譜131種,其中明代編修的有50種之多,這在全國所有姓氏族譜中是少有的。

G. 雍熙國際貿易(上海)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雍熙國際貿易(上海)有限公司成立於2011年12月16日,主要經營范圍為化工產品及原料(除危險化學品、監控化學品、煙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易制毒化學品)、環保設備、建材、金屬材料(除專控)、汽車配件、電子產品、儀表儀器、計算機、軟體及輔助設備(除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專用產品)、機電設備、家用電器、針紡織品、文教用品、辦公用品、橡塑製品、家居用品、酒店用品、食用農產品(不含生豬、牛、羊等家畜產品)的銷售,從事貨物及技術進出口業務等。
法定代表人:劉爽
成立時間:2011-12-16
注冊資本:1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10112001135500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上海市閔行區元江路5500號第1幢D149室

H. 曉汪集團

姓氏名稱: 汪
拼音: wang[一聲]
序號: 0104
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後。汪芒氏又稱汪罔氏,是防風所改,防風是夏朝諸侯之一。夏朝國君禹召集群神到會稽山,防風氏因為晚到,而被禹殺頭。進入商朝,防風氏的後代就改為單字汪氏。汪氏子孫即是商代汪罔氏後代,而其祖先又是夏朝諸侯,所以汪氏的淵源可謂悠久異常,距今大約有四千年的歷史;同時汪氏也必是貴胄之後。
商、周後的春秋時代,又有一支汪氏子孫出現。魯國國君成公的支庶兒子被封到汪邑,其後世子孫有的就以邑為氏而姓了汪。這一支汪氏,出自姬姓,是黃帝的直系子孫。
還有一支是翁氏分化出來的。據史料記載,福建泉州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六姓,六子處休分姓汪。這兄弟六人同列為進士,地位非常顯貴,歷史上有"六桂聯芳"之譽。
汪姓族人自得姓以來,經過2000多年的發展,如今已繁衍到了全國各地,而且是人口眾多。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研究人員杜若甫、袁義達據國家統計局提供的 1982年全國人口0.5Z,隨機抽樣資料,以及1970年台灣省出版的《台灣地區人口之姓氏分布》一書進行統計顯示,汪姓人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38%,據此推算全國當有近500萬人姓汪,按人口多少排列為第57大姓。尤以安徽多汪姓,約佔全國漢族汪姓人口的44%;其次為湖北、四川、江蘇、湖南、浙江等省。上述6省汪姓約佔全國漢族汪姓人口的72%。
==================================================================================================================
汪氏介紹
一、出自汪芒氏
商時有汪芒國,國君為防風氏,漆姓,守封禺之山。《古今姓氏書辨證》說汪姓「出自古諸侯汪芒氏後裔」,《通志·氏族略》也說:「商代有汪芒(又作汪罔)國,其人以國為氏。」相傳汪芒是巨人之國。防風氏身高三丈。當時大禹在會稽召集天下諸侯,防風氏遲到了,結果被大禹處死。國人後來遷居湖州的山裡,稱汪芒氏。戰國時楚國滅越,汪芒氏也被攻破,後來逃到安徽南部的歙縣一帶,改姓汪氏,即安徽汪姓。
二、出自姬姓
是周公之子伯禽之後。春秋時,魯成公的庶子滿因食邑於汪(在今山東省境內),其後人以邑為姓,即山東汪氏。清人張澍《姓氏尋源》說:「汪氏之先出魯成公支子,食采於汪,因以為氏。」魯國為春秋戰國時期周王朝之同姓封國,周族的始祖為後稷,傳說是因姜螈踩了巨人的足跡而生,始姓姬。周武王克商後建立了西周,為了便於統治這廣大的新疆土,必須建立屬國以擁護王室,於是採取了分封制。武王、周公、成王先後分封了71個諸侯國,其中有其兄弟15人,同姓14人,周王室子孫一般都得到封地,做了大小諸侯。周公的長子伯禽被封為魯侯,建都曲阜(今山東西南部),魯國第21位君主是魯成公,成公庶子(舊稱妾所生的孩子)姬滿的封地在汪,其後代便以邑名「汪」為姓。關於汪姓為魯成公之後,清代學者汪琬《堯峰文鈔》卷一《汪姓緣起考》中記述了其神奇經歷:「吾汪當從姬姓裔為正。又按舊譜,魯成公庶子生而有文在其手,左水右王,故名曰汪。其後子孫遂氏之。……吾汪氏之得姓,當從食采為正。蓋始則以采地為氏,繼則以氏為姓也。」就是說魯成公庶子生下來時,左、右手上分別寫有「水」、「王」二字,因此取名為汪,其後子孫以汪為氏,繼而以氏為姓。安徽《祁門縣志·氏族考》記載得更富傳奇色彩:「汪氏得姓始於潁川侯,姓姬名汪,魯成公黑肱之次子也。始母夫人姒氏,夢游汶 (今山東汶上縣,春秋時為魯國中都邑),觀彩虹亘天,心知其祥,覺而有孕,孕二十五月而生子,握手三月乃開,左(手)有水紋,右(手)有王紋,合成汪字,遂以名之為魯上大夫采邑,潁川因以為姓。」
三、少數民族汪姓
《遼史》、《金史》、《元史》以及《李朝實錄》等書中,都記載有不少女真姓,多為多音節的姓,女真人進入中原地區後,受到漢文化的影響,開始將女真語姓改為漢字姓,這其中就有將古里申氏、汪古氏等改為漢」族汪姓的。《續通志·氏族略》載:元時翁觀,即汪古,亦作黃摑、雍古部人以汪為氏。元代汪世顯家族就是汪古部落之汪姓。
滿族汪姓 《清朝通志·氏族略》載:汪,清滿洲人姓,世居沈陽。劉慶華《滿族姓氏錄》稱:清滿洲八旗瓜爾佳氏、完顏氏等均有改姓汪的。今河北隆化縣滿族有汪姓。
土族汪姓 明洪武四年(1371年),南木哥率部歸附明朝,因功授指揮僉事。南木哥子叫汪失去加,取汪失去加之首字為姓,稱汪土司。由此,其後裔及所部民眾以汪為姓。
瑤族汪姓 古代明朝宦官汪直就是瑤族人。
另外,在土家族、回族、錫伯族、東鄉族等少數民族中亦有汪姓。
四、翁姓改姓
翁姓避亂改姓是這一歷史時期汪姓的又一來源。翁姓也是姬姓的一個分支,據《元和姓纂》記載,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孫受封於翁山(今浙江省定海縣東,一說在廣東省翁源縣東),其後以邑名「翁」為姓。唐德宗時期,翁氏有一個支脈何公由中原入莆,卜居莆陽興福里(今莆田北高竹庄),為入莆始祖。傳入第五世,生下翁乾度。翁乾度在五代後晉天福年間(936年)官拜郎中,娶妻陳氏,生六子。長子處厚,字伯起,宋太祖建隆元年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員外郎;次子處恭,字伯虔,宋太宗雍熙二年進士,官拜泉州法曹;三子處易,字伯簡,宋太祖建隆元年與長兄同榜進士,官至劍南少尉;四子處朴,字伯敦,宋太祖開寶六年進士,官都曹長判官;五子處廉,字伯約,宋太祖開寶六年與四兄同榜進士,官至大理司直、監察御史;六子處休,字伯容,宋雍熙二年與二兄同榜進士,官拜朝散郎,韶州通判。翁氏六子齊榮,當時被譽為「滿朝翁六桂聯芳」,遂傳為佳話。
==================================================================================================================
汪姓遷徙史
起姓於安徽的汪芒氏的汪姓和山東以邑為姓的汪姓,是我國早期歷史上汪姓在南北方繁衍的中心地帶。其中北方的山西省境內發展成了一大望族。東漢末年,汪文和遷居新安(今安徽歙縣),發展成為新安一帶望族,唐代汪華封越國公。世居今安徽歙縣,家族甚旺。宋代以後,汪姓迅速繁衍起來,成為我國南方的一個典型大姓。
遷入台灣
汪姓族人早在宋代就已登上了台灣島,《台灣通志·人民志》關於台灣開發的一節中提到: 南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汪大猷知泉州時,所轄領地靠海,海中有「沙洲數萬畝,號平湖(今澎湖)」,經常被周圍島上的夷人上岸來搶掠東西,殺擄人口。為防止騷擾,起初,每年遇有南風起時,汪大猷便派兵守衛防備,但是反復如此兵士疲憊,耗費軍資,還是防不勝防。於是親自登島,造屋200間,派遣將領兵士分別駐守,夷人不敢再來侵犯。此事《宋史·汪大猷傳》中也有記載,汪大猷當是汪姓入台第一人。元代航海家汪大淵也曾自泉州渡海峽登島,在其《島夷志略》一書中,對澎湖 (台灣)的地理環境、社會狀態作了詳細的記述。而汪姓定居台灣在清代,始遷者多為與台灣隔海相望的福建、廣東人。台北三垂 鎮《汪氏族譜》稱其來自福建,「汪姓起家新安(即歙縣),後自歙縣徙婺源,自婺源徙休寧(今安徽休寧縣),而後入閩,居泉州之天馬山」。後由閩入台。
康熙四十至五十年 (1701—1711),汪仰瞻入墾竹北——堡苦令腳 (今新竹市古賢里);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汪玉潤居台灣府,是年中武舉;
雍正七年(1729年),泉州人汪東文開墾於翠竹北——堡舊港庄(今新竹市);
雍正七年(1729年),廣東人汪淇楚開墾於竹北二堡紅毛港(今新竹縣紅毛鄉);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廣東人汪復隆開墾於今苗栗縣卓蘭鄉;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汪春源居今台南市,是年中舉人。
經過二三百年的繁衍,如今的汪姓已發展成為台灣較大的姓氏之一,1954年台灣文獻委員會對台灣姓氏進行了一次調查,在當時台灣的737種姓氏、828804、戶居民中,汪姓有1259戶,按戶數的多少排列,居第 74位。在分縣統計資料中,汪姓人在台北有205戶,新竹5l戶,苗栗8戶,台中l戶,南投79戶,彰化176戶,嘉義171戶,台南76戶,屏東5戶,花蓮6戶。以城市統計台北市104戶,基隆市160戶,陽明市38戶,台中89戶,台南80戶。其中以台北縣和基隆市為最集中地。
遷入港澳
香港、澳門與內地地緣鄰近,為內地居民的遷入提供了方便,這兩地的汪姓族人中的一些人還取得了不小的成績,如香港德昌電機控股有限公司主席汪穗中,籍貫上海,公司主要經營、產銷各種微型發動機,是世界三大微型發動機製造商之一,1996年擁有財富3億美元。香港太平協和集團公司主席兼董事總經理汪世忠,祖籍廣東東莞,生於台灣,與兄長汪世昌、汪世華共持有70%多的太平協和公司及美國協和集團股份。1979年被派往香港成立太平協和公司,經營液晶體顯示表及手錶元件貿易。後又到深圳設廠,其生產的天霸表、海霸表曾在大陸十分暢銷。另外,還經營零售百華、物業發展和電訊服務,其中零售百貨以中國大陸市場為主,目前,在北京、上海、沈陽、西安、寧波等地均設有商
場,估計資產約3億美元。
徙居海外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政治腐敗,內戰不斷,水旱頻仍,廣大人民在水深火熱中度日,而在此時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尤其是海外殖民地的開拓和開發,資本主義市場對於勞動力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的人民紛紛遷往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泰國、菲律賓等地謀生,這其中不乏汪姓族人。移居海外汪姓族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在當地紮下了根,有的還做出了較大成績,如泰國的汪東發,祖籍廣東揭陽縣,為泰國兩儀糖業集團董事長。兩儀集團是泰國最大的糖業集團之一,約占市場的15%—Z0%。除了糖業之外,兩儀集團還經營金融業、房地產業、製造業及采礦業等,1996年時家族財富已達10億美元。如今,汪姓族人的足跡已經遍及世界各地。
==================================================================================================================
[編輯本段]汪氏名人
歷史名人見於史籍的汪姓名人:
主要出自隋代以後,以清代為最多。唐代有涇縣人汪倫,大詩人李白游涇縣桃花潭時,他熱情招侍,李白因賦《贈汪倫》詩,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詩句。
南宋有文學家汪藻。
詩人汪元量。
宰相汪伯彥。
元代有航海家汪大淵,曾經兩下東西洋,游蹤廣遠。
元末清初有散曲家汪元亨。
明代有戲曲家汪道昆、汪延訥。
清代有醫學家汪昂,著有《醫方集解》、《湯頭歌訣》等,非常實用,流傳很廣,對普及醫學有所貢獻。
有散文家汪琬。有書畫家汪士慎,善於寫詩,精通篆刻和隸書,工畫花卉,尤其擅於畫梅,筆墨清勁,對後世影響較大,是"揚州八怪"之一。
陶瓷繪畫大師汪野亭,景德鎮「珠山八友」之一,久負盛名。
有軍機大臣汪由敦。以辦理公文敏捷干練而著稱,也善於書法。
有哲學家、文學家、史學家汪中,早年因曾經助書商販書,所以遍讀經史百家和天文歷算,所作《哀鹽船文》被杭世駿所嘆賞,從此文名大顯。他尤其致力於西洋數學,曾經自製儀器多種,測繪黃河新舊海口地勢。他還曾為墨子荀子翻案被統治者視為"明教之罪人"。
有女作家汪端,編著有詩集《明十三家詩選》、小說《元明佚史》。
還有太平天國將領汪海洋,京劇演員、劇作家汪笑儂。
有早期話劇活動家、演員、劇作家汪優游;著名詩人汪國真,網路詩人汪艾若(愛若干)。
汪精衛:字兆銘,清末著名革命義士,曾有「引導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豪言壯語,民國日軍侵華時期,搖身一變而成為最大的漢奸頭子,後死於日本。
汪道涵:生於1915年,安徽嘉山縣人,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長期在經濟部門擔任職務, 1981年,當選為上海市市長。1991年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會長。1993年,與辜振甫在新加坡舉行汪辜會談,為兩岸關系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汪姓家譜介紹
家乘即家譜,又稱家傳、氏譜、宗譜、族譜等,是專門為記錄歷代家族成員及其血
緣關系編寫的書冊,具有區分家族成員血緣關系親疏遠近的功用,是我國封建宗法制度的產物。隨著家族內部子孫的繁衍,一個家族會不斷發生分化,分出不同的世代和支系。這種同一血緣的延續與分化,最初是靠口頭記憶和傳承的,從文字產生以後,我們的祖先就開始用文字記載族系的繁衍·傳承了。隨著歷史的發展,家譜由官修變為私修,所錄內容不斷豐富,其功用也不斷增加和變化。明清以後,家譜同各姓氏的郡望、堂號一樣,不僅為區別姓氏源流,可作為數典認祖,研究歷史、地理、社會、民俗等參考資料,它還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魏晉南北朝時期,在政治、社會、婚姻等方面注重出身門第,強調血緣關系的尊卑,修譜之風興起,不但官方專設譜局編修各姓族譜,而且民間也廣修家譜,此時的汪·姓家譜亦不在少數。隋唐開科取士,舊士族紛紛衰敗,許多族譜在亂世中散失。到了宋元明清各代,私修家譜又風行,民間撰修有大量家譜,幾乎每家每戶都修家譜,並且每隔幾年還要重修,但由於兵燹水火等因素的影響,保存下來的族譜並不是很多,且多為清以後的。《中國家譜目錄》(國家檔案局二處,南開大學歷史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圖書館合編,1997年9月中華書局出版)收錄現存全國各地圖書、檔案部門的汪姓家譜259種,《上海圖書館藏家譜提要》(上海圖書館編,2000年5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收錄的汪氏族譜131種,其中明代編修的有50種之多,這在全國所有姓氏族譜中是少有的。

I. 【點擊查看】這個姓氏是怎麼來的

希望對你有幫助【汪姓起源】 汪氏圖騰 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後。汪芒氏又稱汪罔氏,是防風所改,防風是夏朝諸侯之一。夏朝國君禹召集群神到會稽山,防風氏因為晚到,而被禹殺頭。進入商朝,防風氏的後代就改為單字汪氏。汪氏子孫即是商代汪罔氏後代,而其祖先又是夏朝諸侯,所以汪氏的淵源可謂悠久異常,距今大約有四千年的歷史;同時汪氏也必是貴胄之後。
商、周後的春秋時代,又有一支汪氏子孫出現。魯國國君成公的支庶兒子被封到汪邑,其後世子孫就以邑為氏而姓了汪。這一支汪氏,出自姬姓,是黃帝的直系子孫。
197年漢龍驤將軍汪文和避亂渡江南遷,孫策授其為會稽令,遂居於歙縣,為徽州汪氏一世祖。其十四世孫汪華生有九子,後裔在境內分布最廣,故人稱"黟歙之人,十姓九汪,皆華之後"。歙、黟為汪華長子建和第八子俊之後;婺源、休寧、祁門為汪華第七子爽之後;績溪為汪華第九子獻之後,構成徽州汪氏放射形分布。屯溪靖陽節等古徽節令盛會中所抬神像中的汪公、二相公、九相公等,便是汪華及其第二子、第九子。古徽州歷史上的汪氏名人主要有宋宰相汪伯彥,元末明初理學家汪克寬,明醫學家汪機、戲曲作家汪道昆,清畫家汪士慎、數學家汪萊,民國國務總理汪大燮、畫家汪采白等。[1]
還有一支是翁氏分化出來的。據史料記載,福建泉州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六姓,六子處休分姓汪。這兄弟六人同列為進士,地位非常顯貴,歷史上有「六桂聯芳」之譽。

閱讀全文

與香港雍熙國際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杠桿第三課時教學反思 瀏覽:180
貴州銀行2016理財發放額度 瀏覽:707
金融服務業的營銷策略 瀏覽:415
500彩票傭金 瀏覽:949
疫情間金融服務 瀏覽:267
超贏主力資金流向指標 瀏覽:705
青島港上市交易 瀏覽:530
稀貴金屬紅 瀏覽:330
福建恆鋒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瀏覽:721
陸新貴股票 瀏覽:199
果殼金融信息服務怎麼樣 瀏覽:532
香港雲海信電子集團 瀏覽:990
2019房地產經營杠桿 瀏覽:714
水壺行業融資商業計劃書 瀏覽:423
apifx外匯平台 瀏覽:888
銀行對理財產品賠付嗎 瀏覽:344
股票資金杠桿厶楊方配資 瀏覽:215
中圉銀行外匯排 瀏覽:254
電腦開機後有個小杠桿 瀏覽:867
2015年法國匯率是多少錢 瀏覽: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