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資金融 > 金融有限公司宏觀分析

金融有限公司宏觀分析

發布時間:2021-05-04 09:26:21

Ⅰ 分析金融宏觀調控和金融監管的區別

概要:按法理學有關法律部門調整對象單一性的理論,金融法並不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而由金融調控法、金融監管法以及金融交易法等三部分建構。但長期以來的經濟法學研究忽略了這一點,尤其是表現在宏觀調控法研究上,輕易把性質迥異的金融監管法或金融交易法劃入調控法范疇。鑒於此,本文從調整對象、法律行為以及法律淵源三方面對金融監管法與金融調控法的差異作出區分,以求對金融法與宏觀調控法的理論研究之發展和完善有所稗益。

關鍵詞: 法律關系法律行為法律淵源SupervisionLaw

Liu yun

(Xiamen UniversityFujian Xiamen361005 )

Abstract : Both financial regulationlaw andfinancial supervision law are
the parts of financiallaw system.They are important for the study of the
economic w .But becauseofthe their engenderingbackground and functional property
are different , they have differences in many aspects . In the paper , we have
studiedand clarified the obscure demarcation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law and
financial supervision law .

Keywords: financialsupervision

一、晚近宏觀調控法體系研究中產生的問題

法理學研究表明:一個國家的現行法律規范,不是雜亂無章的堆砌,而是由多層次的若干法律部門所組成的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金融法也概莫能外。金融法是調整金融關系的法律規范總稱。金融關系復雜多樣,根據其不同性質大致可列為三類:(1)金融交易關系,即社會經濟成分之間因存款、貸款、同業拆借、票據貼現、銀行結算、金融信託、金融租賃、外匯買賣、保險等而發生的關系。(2)金融監管關系,即國家對金融市場、金融市場主體以及金融市場主體之間的交易活動實施監管而發生的關系。(3)金融調控關系,即為穩定金融市場,以引導資金流向、控制信用規模為目的,國家對有關的金融變數實行調節和控制而產生的社會關系。

可見,金融法是以金融關系,即金融交易關系、金融監管關系和金融調控關系為調整對象的各種法律規范的集合。而根據法理學有關同一法律部門必須符合其調整對象即社會關系單一性之理論,可推知金融法並不是獨立的法律分支,而是一個由民商法規范、經濟法規范、甚至還有一些行政法規范、刑法規范等構成的復雜組合。比如金融交易關系,其主體之間法律地位平等,所享有的權利和應履行的義務也是對等,主體之間的金融交易活動必須遵循平等、自願、等價有償等民商法之基本原則。因此,調整金融交易關系的金融交易法應屬民商法范疇。而金融監管關系與金融調控關系跟金融交易關系不同,兩者皆因國家動用公權力對金融主體、金融業務、金融市場的管理或干預而產生,目的在於解決個體營利性與社會公益性之矛盾,兼顧效率與公平,促進金融市場和金融業直至整個國民經濟的良性循環和協調發展。因而,調整這兩種關系的金融監管法和金融調控法顯屬經濟法范疇。(1)

但遺憾的是許多經濟法學者忽略這一點,如晚近對宏觀調控法的研究開展的如火如荼,眾多宏觀調控法體系紛紛提出,其中不乏有見仁見智的觀點,但混淆金融交易法、金融調控法以及金融監管法性質的現象卻司空見慣。以下試舉例說明。

「廣義的金融調控法」說。其認為金融法「作為經濟法體系中的一個法律部門,兼有宏觀調控法規范和市場規製法規范,就其主要內容和基本職能而言,應當是宏觀調控法,而不屬於市場規製法」,「所以,在金融體制的國家干預職能中,宏觀調控的職能是直接實現國家貨幣政策目標的職能,市場規制職能服務於宏觀調控職能。與此相應,宏觀調控法是金融法的基本屬性。」而這個宏觀調法屬性的金融法體系可以龐大到包括中央銀行法、商業銀行法、政策性銀行法、貨幣法、票據法、證券法、保險法、信託法等。當然對於這個龐大的金融法群,不同學者所持觀點仍存有細微差異,如有學者並未將信託法包括進去
,有學者強調銀行法(包括中央銀行法、商業銀行法、政策性銀行法等)為「廣義金融調控法」之核心。

「狹義金融調控法」說。其主要是將證券法、票據法、保險法等顯屬民商法性質的金融交易法剔除出調控法體系。與「廣義金融調控法」說相比,「狹義金融調控法」說較好地劃清民商法性質的金融法與經濟法性質的金融法之界限。但遺憾的是有的學者仍把「狹義金融調控法」體系定之過寬,把少數金融交易法納入其范圍,表現在將商業銀行法、非銀行金融機構法等以金融調控法定性。(3)而有的學者卻又把其體系「狹」之過窄,往往把一些主要調整金融調控關系的政策性銀行法、貨幣法等排斥在金融調控法體系之外。(4)

還有一種新近出現的觀點介於前兩者之間,其認為商業銀行法、證券法、票據法、保險法、信託法不屬金融調控法體系,而只包括中央銀行法、政策性銀行法、貨幣法等。此說較好彌補前兩說的缺漏,體系范圍的界定準確。但不足之處是依然混淆金融監管關系與金融調控關系這兩種性質迥異的金融關系,如其宣稱:「金融調控法是調整金融調控關系和金融監管關系的法律規范總稱」、「金融調控法律關系包括金融調控法律關系和金融監管法律關系」等。

不言而喻,上述學說皆違背法律部門傳統劃分方法——調整對象單一性原則,忽視金融調控法自成體系之立足點,不僅未能使其同金融交易法、金融監管法劃清界限,而且跟宏觀經濟調控法的基本理論也自相矛盾。所以,區分三者性質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金融交易法與其他兩者性質差別明顯,學界多為後兩者混淆視聽,故此本文側重從法律關系、法律行為以及法律淵源三方面對後兩者差異進行分析,以求澄清訛識,稗益金融法與宏觀調控法的理論更新。

二、從法律關系層面分析金融調控法與金融監管法

學界把金融調控法與金融監管法的性質混淆的重大因素是兩者在調整方法上有相似一面,如有學者將金融調控主體的諸如直接下達指令的直接調控行為視為與金融監管相似;也有學者將貨幣控制視為金融監管等。法理學把調整方法視為劃分法律部門的獨立調整對象標準的重要補充本無可厚非,但調整對象有虛擬和空泛特性,而調整方法卻是清晰和實在的,一旦把這兩個標准結合之後,第一個標准不知不覺被第二個標准吸收和異化,從而讓調整對象標准反而依附於調整方法標准,甚至得出「要形成一個法律部門,此種社會關系必須達到需要特種法律調整方法的程度」的結論。事實上這種邏輯難以獲取支持,因為從法律層面上講,調整方法只有民事、行政、刑事三種,當代法律實踐尚未催生出不同於這三類方法外的其他調整方法。而正因為調整對象標準的抽象性與層次性,我們可以按「平等性」與「國家干預」劃分出民商法與經濟法部門,並又可按「宏觀調控關系」、「市場規制關系」、「社會保障關系」將經濟法進一步細分為宏觀調控法、市場規製法與社會保障法等。所以,從調整方法上分析金融調控法與金融監管法的屬性註定徒勞無功,我們必須立足於兩者的獨立調整對象,即金融調控關系與金融監管關系。

金融關系屬社會關系的一種,而不同的社會關系實際是指社會的不同領域,涉及到經濟、政治、文化、宗教、家庭、民族的各個領域。事實上即使在某一領域,其范圍也是極其廣泛,就如經濟領域,一樣存多種不同性質的社會關系。經濟領域的社會關系按不同標准有多種分類法,但比較科學的劃分應是「民間社會經濟關系」和「國家經濟管理關系」兩種。所謂民間社會經濟關系,是指民間社會的自然人和法人從事經濟活動,相互之間發生的經濟關系,亦稱「平等主體間經濟關系」;而國家經濟管理關系,是國家在對社會經濟進行干預、管理或組織過程中,以國家(或其代表者)為一方主體,同有關各方之間發生的權利義務關系。金融調控法、金融監管法之所以能與金融交易法相區別,根本在於前兩者屬國家經濟管理關系,而後者為民間社會經濟關系。

而國家干預經濟過程中一般會產生兩種內涵迥異的經濟關系,即宏觀調控關系和市場規制關系。金融調控關系是金融主管機關運用各種金融杠桿調節貨幣供給總量和結構,在全社會配置貨幣資金,進而影響非貨幣形態的經濟資源之配置和市場主體的經濟行為等金融調控行為而產生,顯然屬宏觀調控關系性質;而金融監管關系是金融主管機關通過監管金融機構等市場主體的金融業務,規制金融業務過程中產生,顯然屬於市場規制關系性質。可見,金融調控關系不僅具備國家經濟管理關系的一般特徵,還應包括宏觀經濟調控關系的特殊表象,即「其一是它的宏觀性和總體性。它著眼點和目的是社會經濟的宏觀結構和總體運行,所實行的措施影響到社會經濟的全局,而不僅僅觸及某些局部和個體。國家需要在充分把握社會經濟總體結構和運行狀況的基礎上,根據需要和可能,遵循客觀經濟規律,確定國家調節的目標,通過實施某些重大和廣泛適用的措施,使社會經濟和運行發生某種變化,產生宏觀和總體性的效應。……其二是宏觀調控措施的促導性。…它所採用的方式重在對社會經濟活動予以引導和促進。…當前,各國的國家計劃是或基本上是指導性的,經濟政策都重在對經濟活動主體的引導和促進,各種經濟杠桿和政策工具的運用,其導向性和間接性也十分明顯。」

同樣,金融監管關系屬於市場規制關系,必然具備有異於金融調控關系的性質。市場規制關系是國家在規制市場主體進入、運行、變更、退出以及市場秩序的活動中產生的各種社會關系,可分市場主體規制關系和市場秩序規制關系。前者是國家通過規范市場主體的組織和與組織有關的行為而滲透進國家干預意圖,以使市場主體意志符合國家和社會利益,特點是尊重市場主體意思自治,但反對絕對意思自治。後者是國家在特定的市場環境中貫徹某種特定經濟政策,對原有各種交易關系與競爭關系進行特殊安排,使國民經濟和諧、平衡發展,以求實現實質公平和社會效率。起不具備平等特徵,卻是對「平等關系或建立這種關系進行修改甚至破壞」。金融監管關系與金融監管關系之差異表現在主體、客體及內容方面。

1、 金融調控關系與金融監管關系主體方面的差異

金融調控關系主體一方具有恆定性,另一方具有廣泛性。前者作為調控主體,專指國家或代表國家行使金融調控權的職能部門;而後者作為受控主體,在范圍上明顯廣於金融監管關系主體,任何機關、團體、社會組織、公民個人都可能成為金融調控關系的受控主體。調控機關是最重要的主體,它們是金融調控關系的必要方並占據主導地位,具有不可替代和不可選擇性,享有單方面設立、變更和廢除金融調控關系之特權。其可憑借國家強制力使受控主體接受和服從自己的意志;也可採取多種形式激勵、誘導、刺激、抑制受控主體的金融活動,以求調控目標之實現。

金融監管關系主體具備交叉和重疊特性,國家機關作為監管主體無疑是最強大有力,但行業自律、金融機構內部監管也舉足輕重,缺乏它們國家機關的監管將無效率運轉。所以金融監管主體不具備調控主體的恆定性特徵並有交叉和重疊現象,如對於商業銀行,其不僅是國家機關監管與行業監管的被監管者,也是內部監管的實施者。另外,與金融受控主體不同的是,非金融領域的任何機關、團體、社會組織以及公民個人,即使並不是絕對不可能成為受監管主體,但可能性也是渺小或偶然的,這正是與金融受控主體的區別所在。

2、金融調控關系與金融監管關系客體上的差異

由於金融調控法主要調整具備國家宏觀調控性質的金融關系,並主要通過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實現,這就決定金融調控行為是金融調控關系中最重要和最經常的客體,包括調控主體的行為和受控主體的行為。既可表現為具有權力因素的宏觀調控行為,如中央銀行升降存款准備金比例,實施再貼現政策;也可表現為具有財產因素的行為,如中央銀行為參與市場公開業務。另外,作為金融調控關系客體的經濟資源具備強烈的整體性特徵。與具有強烈物質利益性的金融交易關系之物或財產不同,各經濟要素或資源的整體效益應放在第一位,即金融調控法不能也不應該以具體的物為客體,而應著眼於對經濟資源優化配置、經濟結構調整和改善等目標。

金融監管行為是金融監管關系的唯一客體,財物一般來講沒有成為金融監管客體的可能,這是由監管的目標和特殊性質所決定。因為金融監管是為保證金融市場的競爭、有效率、一體化和穩定,而實施的包括檢查全國銀行體系各成員銀行業務的安全與穩健以及法律、規章的遵守和執行的行為總和,這必然需要依憑審批、命令、禁止、准許、倡導、協調、獎勵和制裁等手段。雖然進行這種微觀經濟管理過程中也會涉及到貨幣、帳本、數據、憑證以及一些具體財物等,但它們只是作為實施行為的憑托或幫助,並不在於其本身存在的意義


3、金融調控關系與金融監管關系在內容的差異

兩者關系內容的基本特徵非常相似,如主體雙方的權利與義務之內涵不一致。調控主體與監管主體之權利亦可稱為權力,是法律賦予的,

Ⅱ 急!急!急!急!求關於宏觀政策分析的書。主要是金融方面的宏觀政策分析

試試吳慶的《見證通脹》

Ⅲ 當前金融形勢分析

今年以來,在繼續實施區間調控的基礎上,中央注重把短期穩增長政策和中長期改革和結構調整政策結合起來,注重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的平衡,經濟運行緩中趨穩,穩中有進:
一是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實現了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0%,一、二季度分別增長7.0%,從4月份開始,工業生產出現回升態勢。就業形勢基本穩定,上半年城鎮新增就業718萬人,完成全年目標的71.8%,調查失業率也在5.1%附近。二季度末,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總量17436萬人,同比增加18萬人;
二是需求出現積極變化。5、6月份,出現了投資、消費、出口同時轉好的局面。固定資產投資5、6月份連續回升,二季度房地產銷售量明顯增加,並帶動房地產投資企穩。社會消費零售總額穩中趨升,出口降幅收窄口,其中6月份增速由負轉正;
三是結構繼續優化。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9.5%,比上年同期提高2.1個百分點,高於第二產業5.8個百分點。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60.0%,比上年同期提高5.7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快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個百分點,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83,比上年同期縮小0.04,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同比下降5.9%,節能降耗繼續取得新進展;
四是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不斷涌現,新增長動力正在成長。高技術產業的增加值仍然保持兩位數的增長,比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增速高將近5個百分點。機器人、新能源汽車、鐵路機車等增長速度超過50%以上。網上零售額繼續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在過去兩年連續高增長的基礎之上,今年上半年增長速度將近40%;
五是部分物價溫和回升,通貨緊縮壓力有所減小。隨著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擴張和有效性提高,今年第二季度,部分物價開始溫和回升,綜合反映物價總水平的GDP平減指數從一季度的-1.1%回升至二季度的0.1%。按照住房銷售額和銷售面積計算的商品房價格一季度下跌0.1%,二季度上漲9.8%。批發和零售貿易、金融業、房地產等服務業價格上漲也帶動了服務業價格的總體穩定上漲。

Ⅳ 如何進行金融投資分析

首先,金融投資是金融資產的投資活動,因而是資金運動在投資領域中的反映,它不同於一般的媒介商品運動的資金運動,而是以貨幣增值為目的的資金運動,存在著自身特殊的運動規律和運行機理,金融投資學應對這些規律性的問題進行充分的論述,揭示其經濟關系的本質,這屬於深層的理論分析。
其次,金融投資是一項以獲取未來收益為目的的資金投入活動,具有根強的應用性、實用性和操作性特點,涉及投資的風險與收益比較、資金投向選擇、金融資產組合搭配等問題,因此,金融投資學應從金融投資的決策策略、操作方法技巧上對投資者提供應用指導,這屬於微觀層次上的應用分析。
再次,金融投資活動一方面是資金供給者為獲取未來收益而在金融市場上購置金融資產投入貨幣資金的過程,另一方面也是資金需求者為購建固定資產或增加流動資產或其他融資目的而從金融市場上籌措資金的過程。這一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過程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都是通過金融市場進行的。如果沒有一個宏觀管理層對金融市場的融、投資主體行為規則、金融市場運作秩序進行法律規范,以及對其運行活動實施必要的監督、管理和調控,必然導致整個金融投資活動的無序化。
第一步為金融投資基本分析技術與技巧,分別從宏觀經濟分析、行業分析、公司分析三個模塊第二步為金融投資技術分析與技巧,分別從技術分析概述、K線理論、量價關系、切線理論、形態理論、技術指標理論六個模塊;
第三步為金融投資投資者行為分析技術與技巧,分別從投資者心理、投資者行為、投資策略三個模塊介紹投資者行為分析的內容與技巧;
第四步為金融資產內在價值模型分析技術與技巧,主要分析介紹金融資產內在價值與市場價值的關系。

Ⅳ 什麼是宏觀金融

定義:
國際學術界通常把與微觀金融學相關的宏觀問題研究稱為宏觀金融學(Macro Finance)。
介紹:
宏觀金融學研究在一個以貨幣為媒介的交換經濟中如何獲得高就業,低通貨膨脹,國際收支平衡和經濟增長。宏觀金融學是宏觀經濟學(包括開放條件下)的貨幣版本,它著重於宏觀貨幣經濟模型的建立,並通過它們產生對於實現高就業、低通貨膨脹、高經濟增長和其它經濟目標可能有用的貨幣政策結論和建議。
發展:
宏觀金融學的發展經歷了以下幾個重要的發展階段:
(一)古典貨幣需求理論
古典「二分法」把經濟分為兩個相互獨立的部分:實際領域和貨幣領域。實際領域的因素決定相對格和生產要素的所得,構成價值理論。貨幣領域的因素決定一般物價水平,構成貨幣理論。經濟學家多用瓦爾拉斯一般均衡體系研究價值理論,用貨幣數量方法研究貨幣理論。
凱恩斯從宏觀經濟的角度來考察就業量、國民收入、國民生產、總供給、總需求、社會總消費和社會總投資等宏觀變數。在總量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理論」。凱恩斯認為,由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構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取決於消費傾向、投資邊際效率和流動性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以及貨幣數量。
弗里德曼的貨幣需求理論是他的現代貨幣數量說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貨幣需求學說研究的是人們願意持有的現金數量是由哪些因素決定的。弗里德曼摒棄了凱恩斯和凱恩斯學派從人們保持貨幣的動機出發來研究貨幣需求的方法,把貨幣作為一種資產,一種持有財富的方式或「一種資本貨物」。
(二)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派
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派承認實際產量和就業量波動的非均衡性質,特別是承認產品市場中的普遍生產過剩,承認勞動市場中非自願失業的存在;認為名義總需求的沖擊可以造成非決衡的產量和就業量的波動;經濟體系本身的不完全性是名義總需求的沖擊產生的實際效應的原因。
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派貨幣是非中性的、政府的經濟政策能夠影響就業和產量,市場的失效需要政府幹預來發揮積極作用。
(三)金融約束理論
金融約束理論由斯蒂格利茲等提出。指金融管理當局在金融部門創造一種尋租機會,即有意識地為一些金融機構提供「特許權價值」,如存貸利率控制、市場准入限制等,使這些機構能獲得一個持續穩定的利潤流,讓銀行不為短期獲益而損害社會利益。
金融約束理論對金融自由化條件尚不成熟的發展中國家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它為發展中國家由「金融抑制」走向「金融深化」提供了過渡性的指導思想,也是對金融抑制論和金融深化論的補充,它所提出的政策主張有助於推動發展中國家的金融改革,使金融市場保持穩定和健康發展。
(四)理性預期學派
20世紀70年代美國發生了嚴重的通貨膨脹,物價一直居高不下,投資減少,經濟發展緩慢,然而運用凱斯主義經濟政策增加貨幣供應量並沒有使利率下降,卻因為人們對於物價上漲的預期,利率反而上升了。與此同時,消費、儲蓄、投資等反面都受到物價上漲預期的影響。
人們的預期從被動地適應情況漸漸地變得更明智、更合理、更有主動性,他們根據預期打出了提前量,而且採取各種預防措施,與政府相抗衡,這一事實表明當人們的預期對於經濟活動具有越來越大的作用,預期日益成為經濟中不可忽視的因素。
20世紀70年代初在美國形成的理性預期學派的一個重要結論就是貨幣政策無效。

Ⅵ 金融行業有什麼以宏觀分析為主,相對較少使用數學方法的職業

很少用數學方法的,那就是前台銷售,或者帶有銷售性質的工作了。
看樣子你不太想做定量分析,那麼只要避開對於數學要求很高的崗位就可以了。每家金融機構的招聘需求里,如果對於數學有很高要求,是一定會寫進去的。比如投研團隊,分析師,他們對於畢業的專業都是有要求的。
前台的一些銷售、融資項目等工作,因為有這批專業人士的支持,所以對於數學計算的要求不會特別高。

Ⅶ 金融市場宏觀經濟

按照標準定義,金融市場的宏觀經濟功能包括:價格發現、風險管理、流動性提供、信息生產、交易成本節約的功能。因此選擇D。

Ⅷ 如何進行宏觀經濟分析

1.宏觀經濟運行分析 宏觀經濟運行對證券市場的影響,影響的途徑:公司經營效益,居民收入水平,投資者對股價的預期,資金成本。宏觀經濟變動與證券市場波動的關系:GDP變動(持續、穩定、高速的GDP增長,高通脹下的GDP增長,宏觀調控下的GDP減速增長,轉折性的GDP變動;經濟周期變動);通貨變動(通貨膨脹對證券市場的影響,通貨緊縮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2.宏觀經濟政策分析 財政政策:財政政策的手段及其對證券市場的影響,財政政策的手段包括:國家預算,稅收,國債,財政補貼,財政管理體制,轉移支付;財政政策的種類與經濟效應及其對證券市場的影響,包括:減少稅收、降低稅率、擴大減免稅范圍,擴大財政支出、加大財政赤字,減少國債發行,增加財政補貼;分析財政政策對證券市場影響應注意的問題。 貨幣政策:貨幣政策及其作用;貨幣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再貼現政策,公開市場業務,直接信用控制,間接信用指導;貨幣政策的運作;貨幣政策對證券市場的影響,包括:利率,中央銀行的公開市場業務對證券價格的影響,調節貨幣供應量對證券市場的影響,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3.國際金融市場環境分析 國際金融市場動盪通過人民幣匯率預期影響證券市場;國際金融市場動盪通過宏觀面和政策面間接影響我國證券市場。

Ⅸ 從金融和經濟角度分別分析一個公司的經營狀況

企業經營狀況是指企業的產品在商品市場上進行銷售、服務的發展現狀。
企業經營狀況回對財務管理模式的答影響主要表現在:經營規模的大小,對財務管理模式復雜程度的要求有所不相同;企業的采購環境、生產環境和銷售環境對財務管理目標的實現有很大、影響,好的環境有利於財務管理目標的實現,反之,阻礙目標的實現。
分析方法:
經營者最關心之點是企業的收益性、安全性、效益性及成長性。對其進行經營分析的基本方法是:首先確定分析目標,然後對報表的實際數據採用比率法計算其數值,並與過去的業績或同行業的標准統計數值進行比較,最終判斷其結論。

Ⅹ 宏觀經濟如何影響金融市場形勢

一、引言
改革開放至今,我國經濟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績,政府在宏觀調控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財政政策作用的有效發揮是促進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特別是由於美國的次級債引發的華爾街金融風暴,使得全球經濟陷入恐慌及衰退的風險旋渦里。由此中國經濟也出現了增速放緩的現象擴,加上美元貶值加劇,外國勢力迫使人民幣升值加速、國內企業紛紛瀕臨破產。
我國目前仍處於調結構、促發展的關鍵時期,為了更好的抵禦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產生負面影響,促使我國金融市場健康的發展。必須堅持國家的宏觀調控與市場基礎作用的結合,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因此,對財政政策宏觀經濟效應進行分析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切實可行並且是靈活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靈活的應對國際經濟環境以及國內復雜多變的形勢。積極有效的保證金融市場的穩定發展。
二、金融市場的相關概述
金融市場是指資金供應者和資金需求者雙方通過信用工具進行交易而融通資金的市場。比較完善的金融市場定義是:金融市場是交易金融資產並確定金融資產價格的一種機制 。
金融市場實質上是經濟生活中與商品市場和勞務市場和技術市場並列為一種市場,是進行資金融通的場所。在這里實現借貸資金的集中和分配,並由資金供給和資金需求的對比形成該市場的「價格」―利率。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又產生了金融市場和銀行信用。
金融市場在當今社會它的構成由許多不同的市場組成的一個龐大體系。一般根據金融市場上交易工具的期限,把金融市場分為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兩大類。貨幣市場是融通短期資金的市場而資本市場是融通長期資金的市場。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又可以進一步分為若干不同的子市場。
三、宏觀經濟政策對金融市場的影響
1.財政政策對金融市場的影響。
財政政策是除貨幣以外政府調控宏觀經濟的另一種基本手段。它對股票,證券,基金等金融工具具有一定的影響。
首先,是國債。國債是區別於銀行信用的一種財政信用調節工具。國債的發行量會直接影響證券市場風險和收益的水平。其次,是稅收。採用稅收杠桿可對證券投資者進行有效調控。對證券投資者的投資收益規定不同的稅種和稅率,其將直接影響著投資者的實際收入水平。當稅征增多時,企業對用於發放股利盈餘資金和其本身發展盈利就越少,投資者在購買股票,證券,基金等的用途資金就越少,然而高稅收率對於投資者買的股票和證�1�7,基金等投資產生嚴重的消極影響,且他們的積極性就下降許多。相反,低稅收率或者適當減免稅收率可以對個人的投資和消費水平達到經濟增長,對擴大企業發展中得到良好的生產。
2.貨幣政策對金融市場的影響。
貨幣政策是政府調控宏觀經濟的最基本的工具,由於社會供求關系的平衡與貨幣供給求關系的平衡相輔相成。由此,宏觀經濟調控必然立足於貨幣供給量。貨幣政策主要針對貨幣供給量中調節過程的控制,進而實現穩定貨幣、增加就業、平衡國際收支、發展經濟等宏觀經濟目標。
貨幣政策對股票市場與股票價格的影響非常大。寬松的貨幣政策會擴大貨幣供給總量,對金融市場餓發展有著積極影響。同時貨幣發行量太多又會引起通貨膨脹。緊縮的貨幣政策則相反,減少貨幣供給量將不利於金融市場和發展證�1�7的穩定發展。
央行調整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其中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由現行的3.87%提高到4.14%,調高了27個基點。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從2011年3月25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此次提高存款准備金率後,短期加息的可能性繼續下降,二季度貨幣政策操作更趨謹慎,准備金率上調的頻率和空間下降,二季度中後期可能加息一次。經濟學家連平表示,未來存款准備金率還有一定上調空間。相比1-4月,目前通脹壓力趨減,貨幣政策在穩健基調不變情況下會適時微調,較一季度趨松。本輪加息已近尾聲,預計年內還會加息一次。盡管央行在公開市場連續兩周凈回籠近600億元,但3月剩餘兩周公開市場資金到期量仍達2400億元,再加上差額存款准備金率本月到期的2500億元至3000億元,央行需要對沖的資金量依然龐大。這將再一次沖擊金融市場的波動。
四、總結
我國現今的金融市場脫離不了國家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同時調控,兩個都必須一起抓才能保障金融市場的穩健發展。積極的財政政策不僅能彌補因穩健的貨幣政策所帶來的總需求增速的減緩,也使政府對技術領域的支持成為可能。金融市場的波動因素多之有多,匯率、銀行准備金率、國家領導的選舉等等,在這復雜多變的市場里,我們應該時時關注時事,及時尋找切實可行的宏觀政策去應對和處理,使其健康穩健的發展。

閱讀全文

與金融有限公司宏觀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注銷公司股東不出面怎麼辦 瀏覽:345
杠桿簡單小實驗杠桿 瀏覽:189
股權收益權信託城投 瀏覽:972
12年人民幣對日元匯率 瀏覽:32
哈特瑞姆心律專科醫生集團 瀏覽:777
中原國際商品交易所 瀏覽:831
理財靠譜還是基金好 瀏覽:421
5月1日外匯兌換人民幣匯率 瀏覽:191
金融機構開具的增值稅專票 瀏覽:516
理財通短期債券基金利息很高 瀏覽:833
融資融券沒現金有股票怎麼融資 瀏覽:840
螺紋鋼1605期貨行情 瀏覽:873
固定理財產品收益率 瀏覽:52
請人炒股票傭金是多少 瀏覽:130
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公司轉型發展 瀏覽:550
華信信託官方網 瀏覽:497
下列屬於期貨市場在微觀經濟中 瀏覽:697
中小板融資融券標的股票名單 瀏覽:382
理財產品計提利息怎麼做分錄 瀏覽:326
可融資參與配股嗎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