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的科技公司都熱衷於做貸款業務,貸款利潤高美國科技公司問什麼不去做。
因為人家看的遠,知道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怎麼才能保持公司的競爭力,怎麼才能做一個百年企業。中國的科技公司,喜歡那些所謂的風口,喜歡掙快錢,能掙錢就行,其它無所謂,或者有些所謂的科技公司其實根本就是沒什麼技術水平和盈利項目,只是一個皮包公司,也只會做這些,一個國家的基礎其實是實業,而不是金融業,有良心的公司知道在哪研發投入,而不是到處框錢。
2. 為什麼中國五百強總部深圳比上海多,而且很多都是高科技企業,上海不是中國第一城嗎,為什麼比不過深圳
上海,在改革中,將一個一個的好企業,都改跨了。曾經的輕工業基地上海名牌己經一去不復返了,要麼合資了,要麼被收購了,要麼企業變房子了。
3. 為什麼現在的金融公司都叫某某網路科技公司
因為他們有線上業務,運作線上必須有網路科技類公司,同時他們也有金融公司
4. 為什麼「互聯網金融」都變成了「金融科技」
互聯網金融包含了國內所說的P2P。2016年8月證監會發布的《暫行辦法》,裡面明確了P2P的定位,也有許多的硬性要求,比如P2P平台需要辦理ICP經營許可證,資金需要進行銀行監管。有許多的P2P平台覺得達到這種條件很難,或者說就不想達到,所以會把公司說成是金融科技公司,為的是躲避政府的監管。但是躲避是躲避不了的。還有就是大家在選擇互聯網金融理財的時候,自己要對行業有一定的了解,要明白哪些是合規合法的,不要被一位偽互金公司騙了。
5. 我想問一下是不是現在有一些公司就是打著什麼科技公司的名號實際上就是做一些金融產品,像股票,保險啊這類
不是絕對的,因為科技比較廣義。但我之前就在一家科技公司銷售保險。我有幾個朋友也在科技公司任過職銷售保險
6. 為什麼美國科技公司更專注,中國科技公司更熱衷擴張跨界
為什麼美國科技公司更專注,而中國科技公司更熱衷於擴張跨界?
相比較Facebook、Google等美國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騰訊等中國科技公司似乎更熱衷於跨界擴張
美國公司更加專注大概是因為有反托拉斯法(反壟斷法)的存在吧,AT&T和美孚石油就是因為擴張跨界太多,成了無敵的巨頭,而被美國政府在反壟斷政策的強制干預下分裂了。這里巨頭不是指公司的市值很高,而是指公司涉及的商業領域太多而且還具備對市場的控制力。
反托拉斯法就是為限制企業為牟取高額利潤而進行的合並、接管(狹義的壟斷活動),或勾結起來進行串通投標、操縱價格、劃分市場等不正當的經營活動。所以,美國公司對擴展跨界的商業行為一直很謹慎,科技公司也不例外,因為一旦被起訴拆分,就意味著原來的競爭力都沒有了。
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就是因為控制了電話系統,又想控制通信設備生產,還想制定市場運營規則,總之就是希望能把通信相關的商業活動都並購起來。胃口太大成了通信市場的巨無霸,最後被分裂出去,重新組建了7個子公司,其中就包含貝爾太平洋公司。這鬧把核心競爭力貝爾實驗室都搞沒落了。
所以現在的美國科技公司都不喜歡擴張,蘋果就做手機系統和相關硬體,英特爾就做內核晶元,Facebook也只圍繞社交做技術,特斯拉就做車,微軟再厲害也始終是在圍繞自己的系統做改進。不過也正因為專注,所以美國大部分科技公司都成為了國際大公司。
當然,為了預防和制止壟斷行為,保護市場公平競爭,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維護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我們國家也有反壟斷法。只不過因為兩國的情況不一樣,這兩種法不能一概而論。
其實吧我覺得阿里巴巴、騰訊等中國科技公司熱衷於跨界擴張並沒有什麼不妥,如果只靠專注技術來和外國公司競爭,那中國企業要想成為國際大公司機會渺茫。所以,如果能夠先靠體量在國際上贏得一席之地,再集中力量辦大事,不也是更好的選擇嗎?
看看現在的中國已經有很多互聯網科技領域都引領世界了,好不容易有幾個大公司出現,難道自己就要先急著拆分了?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其實美國科技公司跟中國科技公司一樣,同樣熱衷於擴張跨界,拿Google舉例,Google Ventures 和Capital G是美國CVC(Corporate VC,企業創投)裡面最活躍的,一共投了多少案子呢,A-Z開頭的公司多的我數不清,大家可以在其官網上看看,Google Ventures和Capital G都可以不用翻牆直接進。
有意思的是,Google Ventures投了Uber而在Capital G網站上的明星portfolio卻是Lyft(也是打車軟體,滴滴也有投資)。
Google系還投了哪些獨角獸呢,Slack(企業協同)、Airbnb、Credit Karma(徵信),其實也是橫跨了不少領域的,此外,大家都吐槽的互聯網造車,Google更加是鼻祖了。
這是全球的CVC投資領域,基本也是覆蓋了各行各業,AI、物聯網等各種領域也是熱的不行。
為啥美國科技公司同樣在各種跨界,而咱們感受不到呢?首要的原因當然是你基本用不到他們布局的那些產品。
另外一方面的原因是,社會發展規律不一樣,在中國AT有機會重構國人的支付習慣,而美國是沒有的。
這個社會發展的路徑有關系,想一想,就在20多年前左右,大家還是用各種票代替貨幣進行交易,而在貨幣開始全面鋪開,整個金融系統終於追上了現代的水平時,信息時代來臨了,這讓科技公司有了一個巨大的機會,全球第一的移動支付原因也在於此,當AT把主流的支付渠道搞定後,你我都會覺得BAT的雙手伸到了生活的各個角落。
而美國是沒有這樣的機會的,傳統金融行業的足夠久,壁壘足夠高,用戶的習慣也足夠堅固,所以老美還會繼續用支票,Paypal永遠也做不到像微信支付寶這么方便。
但盡管如此,一家足夠大的公司是一直會不斷拓寬自己的邊界的,這就好比為啥只有淘寶的團隊能搞定春運的系統,因為技術是沒有邊界的,當你過去積累的技術和資源有機會去顛覆一個新行業的時候,沒有人會坐著看,誰都會想去牌桌上玩玩。
7. 互聯網公司為什麼愛搞金融
這些年國內的互聯網公司開通了很多有關於金融領域的服務。並且這些互聯網公司憑借自身在互聯網領域的優勢不斷的拓展自身在金融領域的份額,這也使得互聯網公司開始搖身一變成為了金融公司。這些互聯網公司也憑借金融服務獲得了很多的收益回報,而且這些金融服務也能夠讓互聯網公司在發展過程中的風險變得越來越低,因為這些互聯網公司在金融領域的發展的過程當中將風險完全的轉嫁給國有銀行。因此互聯網公司愛搞金融產業也和以下幾個原因有關。
一、互聯網公司發展金融行業就不用再承擔傳統金融公司的風險。互聯網公司發展金融服務的資金都是在國有銀行辦理的貸款服務。而互聯網公司也通過自身的金融服務將這些貸款分散給各個用戶。互聯網公司則會在這一過程中賺取額外的差價,所以互聯網公司的金融服務其實就是把金融公司變成了一個銀行貸款的中介者。
這段時間有關部門也在加緊對於互聯網金融服務的嚴格監管,這樣的話也會有效的規避互聯網公司出現爆雷的可能。因為一旦互聯網公司的財政出現一定的壓力的話,那麼必然會導致出現一系列的連鎖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