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資金融 > 基礎金融服務可得性

基礎金融服務可得性

發布時間:2021-06-30 04:19:17

❶ 發展普惠金融目的就是要提升金融服務的什麼課和可得性滿意度滿意

普惠金融就是讓金融回歸服務業的實質,從高高的殿堂走向民眾,從金融業自娛自樂走向為企業的生產、銷售服務,為民眾的投資消費服務。

❷ g20數字普惠金融高級原則 為什麼找不到全文

以之前的成功為基礎,2016年《G20數字普惠金融高級原則》鼓勵各國根據各自具體國情制定國家行動計 劃,以發揮數字技術為金融服務帶來的巨大潛力。
原則一:倡導利用數字技術推動普惠金融發展
促進數字金融服務成為推動包容性金融體系發展的重點,它包括採用協調一致、可監測和可評估的國家戰 略和行動計劃。
原則二:平衡好數字普惠金融發展中的創新與風險
在實現數字普惠金融的過程中,平衡好鼓勵創新與 識別、評估、監測和管理新風險之間的關系。
原則三:構建恰當的數字普惠金融法律和監管框架
針對數字普惠金融,充分參考G20和國際標准制定 機構的相關標准和指引,構建恰當的數字普惠金融法律 和監管框架。
原則四:擴展數字金融服務基礎設施生態系統
擴展數字金融服務生態系統,包括加快金融和信息 通信基礎設施建設,用安全、可信和低成本的方法為所 有相關地域提供數字金融服務,尤其是農村和缺乏金融 服務的地區。
原則五:採取負責任的數字金融措施保護消費者
創立一種綜合性的消費者和數據保護方法,重點關 注與數字金融服務相關的具體問題。
原則六:重視消費者數字技術基礎知識和金融 知識的普及 根據數字金融服務和渠道的特性、優勢及風險,鼓 勵開展提升消費者數字技術基礎知識和金融素養的項目 並對項目開展評估。
原則七:促進數字金融服務的客戶身份識別
通過開發客戶身份識別系統,提高數字金融服務的 可得性,該系統應可訪問、可負擔、可驗證,並能適應 以基於風險的方法開展客戶盡職調查的各種需求和各種 風險等級。
原則八:監測數字普惠金融進展
通過全面、可靠的數據測量評估系統來監測數字普 惠金融的進展。該系統應利用新的數字數據來源,使利 益相關者能夠分析和監測數字金融服務的供給和需求, 並能夠評估核心項目和改革的影響。
G20和金融標准制定機構在技術指導方面的豐富經驗為這八項原則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在進行風險管理及鼓勵開 發數字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同時,有必要對金融創新予以支持。

❸ 有沒有金融機構利用技術服務實體經濟的案例

在掌握自己核心科研能力的基礎上,還通過為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技術賦能,帶動金融行業提供創新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提升金融服務的覆蓋率和可得性,切實滿足實體經濟發展的需要
以三峽人壽公司為例,馬上金融為其提供人臉活體識別、聲紋識別、智能客服、智能文字語音處理等相關人工智慧產品,助力三峽人壽提升客戶體驗和運營效率。
同時,藉助人工智慧的身份識別、智能客服以及區塊鏈平台等技術,幫助三峽人壽打造互聯網金融業務系統架構、客戶管理體系、互聯網營銷解決方案,雲解決方案、運營支持系統等,實現場景金融所需要的場景快速適配能力,數據決策的實時審核能力,大數據風控能力,億級保單處理能力,靈活的賬戶體系架構,縮短了業務操作流程,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大幅提高。

❹ 我國普惠金融發展五年來取得了怎樣的成果

在今年9月份的《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就首次發布普惠金融白皮書答記者問》中提到,我國普惠金融發展主要取得了四方面的成果:
一是基礎金融服務覆蓋面不斷擴大。截至2017年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共有營業性網點22.76萬個,較2013年末增長8.5%,銀行業網點鄉鎮覆蓋率達到95.99%。2013至2017年,全國人均擁有的銀行賬戶數由4.1個增加到6.6個,全國銀行卡人均持卡量由3.1張增加到4.8張。
二是薄弱領域金融可得性持續提升。截至2017年末,銀行業小微企業貸款余額30.74萬億元,較2013年末增長73.1%,為1521萬戶小微企業提供貸款服務,較2013年末增長21.7%;銀行業涉農貸款余額30.95萬億元,較2013年末增長48.2%,其中農戶貸款余額8.11萬億元,較2013年末增長80%。
三是金融服務的效率和質量明顯提高。通過互聯網、大數據等金融科技手段,提供線上信貸服務。浙江網商銀行主要依靠互聯網運營的模式,實現三分鍾申貸、一秒鍾放款、零人工介入的「310」貸款模式。銀行業持續減費讓利,降低普惠金融融資成本。2017年大中型商業銀行對普惠金融客戶取消收費項目335個、對387個項目實行收費減免,全年減費讓利總金額約366.74億元。
四是金融扶貧攻堅成效卓著。截至2017年末,銀行業扶貧小額信貸余額2496.96億元,支持建檔立卡貧困戶607.44萬戶,佔全國建檔立卡貧困戶的25.81%;扶貧開發項目貸款余額2316.01億元;積極開展貧困人口商業補充醫療保險,全國25個省(區、市)1152個縣(市)承辦了針對貧困人口的商業補充醫療保險業務,覆蓋貧困人口4635萬人。

❺ 貸款可得性是什麼意思呀

信貸可得性是金融發展領域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本文梳理了學術界對該問題的認識,指出利率管制、信貸配給和信貸基礎設施薄弱是致使信貸可得性不能有效拓展的主要因素,同時也分析了信貸可得性過度拓展帶來的危害。為了有效解決信貸可得性問題,我們提出了推進利率市場化、完善信貸基礎設施和嚴禁不計風險地放寬信貸條件等三條建議

❻ 為什麼說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可提高風險抵禦能力

首先,金融機構應推進農村支付環境建設。金融機構應向農村地區提供安全、可靠的網上支付、手機支付等金融服務,爭取早日實現農村金融服務機構和網點可採取靈活、便捷的方式接入支付清算系統。
其次,要建立健全普惠金融信用信息體系,加快建立多層級的小微企業和農民信用檔案平台,實現企業主個人、農戶家庭等多維度信用數據可應用。擴充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接入機構,降低普惠金融服務對象徵信成本,構建多元化信用信息收集渠道。
最後,要建立健全普惠金融指標體系。設計形成包括普惠金融可得情況、使用情況、服務質量的統計指標體系,用於統計、分析和反映各地區、各機構普惠金融發展狀況,開展普惠金融專項調查和統計,全面掌握普惠金融服務基礎數據和信息。加快建立推進普惠金融發展監測評估體系,注重金融風險的監測與評估,可及時發現問題並提出改進措施。
不斷完善金融基礎設施,提升服務質量。推進農村支付環境建設,健全普惠金融信用信息體系,加快建立多層級的小微企業和農民信用檔案平台,實現企業主個人、農戶家庭等多維度信用數據可用。開展動產質押貸款業務,建立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抵質押登記平台。以正向激勵為導向,引導金融機構將信貸資源更多地投向普惠金融薄弱群體和領域。

❼ 金融部門評估規劃的評估情況

基於掌握我國金融風險狀況、切實維護金融穩定的客觀需要,同時考慮到FSAP評估框架的適用性以及IMF不斷推廣FSAP評估的現實,2001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會同相關部門和單位向國務院提出我國參加FSAP評估的建議。2003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會同相關部門依照FSAP評估框架,用一年多的時間對我國金融部門穩定狀況進行自評估。自評估對於我們摸清家底、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起到了積極作用。2006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會同相關部門按照有關工作部署,積極開展我國參加FSAP評估各項准備工作。
2008年2月14日,溫家寶總理在會見IMF總裁卡恩時宣布中國政府已決定於2008年參加FSAP。IMF、世界銀行原計劃於2008年11月來華討論啟動我國FSAP評估相關事宜,後來由於次貸危機的蔓延和升級而推遲。2008年11月,在華盛頓召開的第一次G20峰會上,胡錦濤主席與各國領導人共同承諾對本國進行FSAP評估,並於2009年4月在倫敦召開的第二次G20峰會上重申了這一承諾。 2009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會同外交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商務部、統計局、法制辦公室、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管理局等部門研究啟動我國FSAP評估相關工作,建立相關工作機制,成立了FSAP部際領導小組和部際工作小組。
各部門一致認為,近年來,我國金融法律法規體系進一步完善,會計制度和會計准則逐步與國際趨同,反映金融機構運行狀況的主要財務指標和監管指標總體健康,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逐漸規范,金融業整體實力顯著提高,金融體系總體穩健。在當前背景下,啟動FSAP評估是落實我國領導人鄭重承諾的實際行動,有利於結合國際經驗教訓審視我國金融體系的穩健性並促進我國金融長期穩定健康發展。 2009年9月,IMF/世界銀行FSAP先遣團來華舉行會談。FSAP部際工作小組各成員單位與先遣團進行了充分的交流和溝通,雙方就我國FSAP評估范圍和評估工作進程等基本達成一致意見,並據此簽訂了《中國金融部門評估規劃評估范圍備忘錄》(以下簡稱《備忘錄》),作為我國開展FSAP評估的工作指引。
《備忘錄》明確了我國FSAP評估涵蓋范圍:一是分析宏觀金融風險和金融體系脆弱性;二是評價金融監管環境;三是評估系統流動性和金融穩定方面情況;四是評估相關法律、會計、信息披露等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建設;五是評估金融發展和金融服務可獲得性;六是評估應急預案和危機管理安排。
根據《備忘錄》,IMF/世界銀行中國FSAP評估團已於2010年6月來華開展了第一次現場評估,並將於2010年11月來華進行第二次現場評估,全部評估工作預計於2011年7月結束。目前,各相關部門正按計劃有序開展FSAP評估各項工作。
註:
1.第四條款磋商是指,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第四條款規定,IMF與成員國定期舉行磋商(通常每年一次),討論成員國的經濟政策。IMF工作人員將根據磋商情況撰寫磋商報告,提交IMF執董會討論。
2.在「破產與債權人權利」領域,IMF和世界銀行尚未通過一項標准應用於FSAP目的。另外,對《財政透明度良好行為准則》和《數據公布特殊標准》/《數據公布通用系統》的評估不包括在FSAP框架內,而是由IMF單獨實施。

❽ 農民增收提高了農戶正規信貸可得性嗎

以中國農村金融調查81村1951戶專項入戶調研數據為基礎,考察了信用制度對我國農戶信貸行為的影響。
Logit和Tobit模型實證表明:
(1)信用村和信用戶的信用制度顯著提高農戶信貸,其中信用戶使農戶正規信貸獲得概率顯著提高1.4。
(2)信用制度建設有助於促進農戶由民間信貸向正規信貸轉變。此外,農戶信用記錄、家庭收入和家庭社會網路等均對農戶信貸獲得有不同程度影響。未來,盡快普遍建立農村金融信用制度對提高農戶信貸獲得、滿足農村金融需求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❾ 2019年普惠金融科技行業分析報告

目前,民眾能夠更廣泛地享有金融服務,賬戶和銀行卡的普及、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移動互聯網的運用,使得金融服務的便利性不斷提升。

農村地區基礎金融服務覆蓋面持續擴大,金融機構通過設立網點、布設機具、設置便民服務點、流動服務站、助農取款服務點等多種手段,創新覆蓋方式。

普惠金融重點領域供給持續增加,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增量、擴面、降本、控險平衡發展,金融支持鄉村振興力度不斷加大,金融脫貧攻堅精準發力,各項服務可得性進一步提升。

金融服務廣泛性和便利性不斷提升

賬戶和銀行卡的普及是民眾獲得金融服務、消除「金融排斥」的第一步。目前我國人均擁有的銀行賬戶數量和持卡量均處於發展中國家領先水平。

根據中國中國人民銀行數據,2013-2019年上半年,我國人均擁有銀行賬戶數量及銀行卡人均持卡量不斷上升,截至2019年6月末,我國人均擁有7.6個銀行賬戶、持有5.7張銀行卡,較2014年末分別提高60%和50%。



——以上數據來源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與行業授信策略分析報告》、《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閱讀全文

與基礎金融服務可得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日本金融支持養老服務業 瀏覽:196
上市公司吸收合並管理辦法 瀏覽:327
香港金融機構運營人員 瀏覽:11
關聯交易操縱利潤 瀏覽:177
期貨公司員工可以兼職嗎 瀏覽:721
深圳市萬宏泰互聯網金融服務有限公司 瀏覽:109
東方電熱股票吧 瀏覽:29
外匯作為記賬本位幣 瀏覽:369
短線貴金屬是什麼意思 瀏覽:328
石油期貨能放多久 瀏覽:713
全國燃氣價格 瀏覽:135
中原證券考試 瀏覽:17
企業短期融資福建 瀏覽:629
93汽油批發價格走勢 瀏覽:550
基金持倉比率什麼意思 瀏覽:140
牡丹靈通卡被鎖影響網上交易么 瀏覽:689
綿股票 瀏覽:477
萬達輕資產的融資渠道 瀏覽:673
60天的理財產品咋計算 瀏覽:266
域鏈眾籌價格 瀏覽: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