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旅遊景區開發可行性分析報告(樣本)
樣本1:
紅河谷森林公園開發建設四嘴山景區工程可行性分析報告
紅河谷森林公園開發建設四嘴山景區工程可行性分析報告
根據紅河谷森林總體發展規劃要求,為使建設上檔次、上規模、上水平,本著以林養林,綜合利用,永續發展的建設開發原則,現就開發建設公園內四嘴山風景區工程編制可行性分析報告,作為項目建設依據。
一、項目內容
名稱:紅河度假村賓館樓工程
項目負責人、法人代表:段朝選
項目地址:紅河谷森林公園紅河度假村
二、項目概況:
紅河谷森林公園地處秦嶺主峰太白山北麓紅河流域,住於眉縣境內,東臨太白國家森林公園,公園規劃面積2314公頃,園內林木茂盛,森林覆蓋率達91.7%以上。
森林公園臨近秦嶺主峰,處動植物區系交匯地帶,具有南北過渡,東西兼有的生物多樣性特點,據調查統計有種子植物1500多種,苔蘚植物30O多種,野生動物260多種,森林昆蟲1400多種,,其中屬國家保護植物有太白紅杉、連香樹、水青松、獨葉草等26種,珍貴野生動物有金絲猴、羚牛、雲豹、大鯢等十餘種。
森林植物從最低海拔900來到是高海拔3666.6米自上而下隨氣候、土一的變化呈明顯垂直分布規律,具有重要的觀賞和科研價值,特別是公園上部有大面積落葉松、冷杉及紅樺,是我國西部地區少有的原始自然景觀,隨季節變化森林景色四季各異:陽春,山花爛漫,奼紫嫣紅,綠葉濃蔭,蒼翠欲滴,金秋,霜葉似火,層林盡染;嚴冬,銀裝素裹,冰雕玉砌。
園內山脈,南北走向急聚傾斜,溝谷密布。高山區,山勢平坦開闊,第四紀冰川遺跡清晰可見,千姿百態,妙趣橫生;中山區,山勢陡峭,奇峰對峙,險崖狹谷,層巒疊嶂。十里峽,路隨山轉,景隨山變,奇峰、飛瀑、碧潭景觀變化無窮。百丈崖、千仞壁,高數百米,鬼斧神功,氣勢狀觀,「紅河丹崖」為太白八景之一,黑熊望月、金魚觀天、虎頭石、石人山、太公石船、神龜寶蛋,千奇百怪,形象逼真。 天河濤聲、紅湖、龍潭、白雲潭、仙桃飛簾;玉柱飛虹,雙洞水簾等清澈見底,聲形誘人。四嘴山,更是一枝獨秀,海拔從1300米陡升到26O0多米,高峰險峻,石崖上古? 紅河是登太白山古道之一,佛、道教活動的重要場所,每年朝山香客不斷,從公園公園入口沿河而上,分布有靜林寺、顯洞寺、現音廟、蓮花洞、玉皇閣等,特別是蓮花洞和玉皇閣,依崖就勢而建,極其險要。小文公廟建在海拔3615米處,鐵瓦覆蓋,歷史悠久,公園附近還有遠近聞名的蒿坪寺、鍾山寺、上白雲、下白雲、點兵場、大殿等。
紅河谷森林公園外部交通狀況良好,東距省會西安120公里,咸陽市105公里,西距寶雞市80公里,北距聞名世界的佛教名寺法門寺40公里,距西寶雞南線310國道8公里,距西寶一級公路15公里,即將修建的西漢公路由公園門前經過。鐵路運輸有我國東西大動脈電氣化復線隴海鐵路西安至絳帳、常興站、寶雞至常興、絳帳站。航空港有咸陽國際機場。
公園已在園內6.6公里處,建成高檔次的多功能接待服務設施3000平方米,特色造型木屋20幢,裝飾修建各類景點30餘處,水、電、暖氣等基礎配套設施齊全。此處群山環抱,溪流環繞,氣候宜人,綠樹山花團簇緊擁,是理想的避暑旅遊、度假聖地。
三、項目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B? 隨著國家旅遊業的迅速發展,走進大森林領略回歸大自然的原始純情已成為當代人生活的新時尚,五天工作制的實施,國家天然林保護實施,對大林業綜合治理、政策的傾斜,給生態旅遊業的發展又帶來難得的機遇,森林公園的發展已顯示出美好的前景和旺盛的生命力。公園發展雖然有了一定的規模,但是通過運營看,園內可供旅客游樂的項目太少,遊客滯留公園的時間太短,為了提高公園的檔次,增加遊客入園消費項目,延長遊客滯留時間,把公園真正建成了以集游、購、玩、住、行一條龍服務體系的旅遊避署勝地,經組織專業人員多方考察論證,擬開發建設四嘴山
四嘴山峰高險峻,景色秀麗,海撥高從1300米陡然升到2600米,登上四嘴山頂下可俯瞰關中平原,上可仰望近在咫尺的太白積雪勝景。四嘴山古松參天,經常蔭環抱,松柏連片,濤聲陣陣、奇峰、古松、怪石構成了一幅美妙絕倫的自然山水畫面,讓人留戀忘返。加之,四嘴山腳下即是已建成的各項服務設施齊全的紅河度假村,四嘴山景區的開發建設與度假村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可以大大延長遊客在此的逗留時間,符合公園總體規劃中以度假村為中心,向四周輻射發展的總體思路。同時國家加大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投資規模和縣政府提出的「發展旅遊大會、經濟強縣"的戰略目標和
四、投資概算及資金來源
1、修建四嘴山索道工程全長1200米,總體投資1600萬元(含電力、通訊設施)。
2、修建四嘴山滑車道工程,位於索道上站至木屋群之間,全長1公里,總投資800萬元。
3、在四嘴山主峰之間修築人行步道,全長500米,每米投資40元,總投資20萬元。
4、資金來源:以爭取國家投資為主,爭取一定數額的林業專項貸款,公園自籌為附,同時採取獨資、合資、聯營、承包等多種形式吸引更多外界資金,以加快公園開發建設步伐。
五、效益分析
(一)收入
1、索道收入:工程建成後,按年接待15萬人次計,按60%的人乘坐索道計9萬人次,每人次50元計。
索道收入=9萬×50元/人次=450萬元。
2、滑車道收入:按入園人數15萬人的50%乘坐滑車道,以每人次40元計
滑車道收入=15萬人次×50%×40元/人次=300萬元
以上兩項收入總計300+450=750萬元。
(二)支出
1、人員工資24萬元(30人工作人員,每人年薪8000元計)
2、電費:30萬元
3、稅金:750萬×7.45%=55.88萬元
4、保險費20萬元
5、折舊費用:2000萬×6%=12萬元。
6、機組維修費總投資2%計2000×1%=40萬元。
7、管理費用取總投資的1%,計20萬元。
8、其它不可預計費用取總投資的0.5%,20萬元以上支出合計329.88萬元。
六、投資回收期:
總收入:750萬元,總支出329.88萬元。
利潤:750-329.88=420.12萬元
計投資回收期=2420萬元/420.12萬元=5.8年
投資利潤率=420.12/2420=17.4%
聯系人:
② 森林公園設計規劃要點是什麼
森林公園專項規劃
1.森林公園景觀系統規劃
森林公園是以森林景觀為主體,其用地多為自然的山峰、山谷、林地、水面,是在一定的自然景觀資源的基礎上,採用特殊的營林措施和園林藝術手法,突出優美的森林景觀和自然景觀。因此,在進行森林公園的景觀規劃時,首要的問題是如何充分利用現有林木植被資源,對現有林木進行合理地改造和藝術加工,使原有的天然林和人工林適應森林遊憩的需求,突出其森林景觀。如果忽視這點,在森林公園中大興土木,加入過多的人工因素,則會使森林公園喪失其自然、野趣的特徵與優勢。
在森林公園景觀系統規劃中,應注意林道及林緣、林中空地、林分季相和透景線、眺望點等幾個方面的規劃設計。
2.森林公園游覽系統規劃
在森林公園內組織開展的各種遊憩活動項目應與城市公園有所不同,應結合森林公園的基本景觀特點開展森林野營、野餐、森林浴等在城市公園中無法開展的項目,滿足城鎮居民嚮往自然的遊憩需求。依據森林公園中遊憩活動項目的不同可分為:典型性森林遊憩項目,如森林野營、野餐、森林浴、林中騎馬、徒步野遊、自然採集、綠色夏令營、自然科普教育、釣魚、野生動物觀賞、森林風景欣賞等;一般性森林遊憩項目,如劃船、游泳、自行車越野、爬山、兒童游戲、安靜休息等。
開展各種森林遊憩活動對森林環境的影響程度不同。不適當的建設項目、不合理的遊人密度會對森林遊憩環境造成破壞。因此,在游覽系統規劃中必須預測出各項遊憩活動可能對環境產生的影響及影響程度,從而在規劃中採用相應的方法,在經營管理上制定不同的措施。
3.森林公園道路交通系統規劃
森林公園除與主要客源地建立便捷的外部交通聯系外,其內部道路交通必須滿足森林旅遊、護林防火、環境保護,以及森林公園職工生產、生活等多方面的需求。在森林公園的道路交通系統規劃中,應注意游覽道路的選線、走向和引導作用,根據遊客的游興規律,組織游覽程序,形成起、承、轉、合的序列布局。應結合森林公園的具體環境特點,開發獨具情調和特色的交通工具。
森林公園內應盡量避免有地方交通公路通過。必須通過時,應在公路兩側設置30-50m寬的防護林帶。面積大的森林公園應設有汽車道、自行車道、騎馬道及游步道,按其使用性質可將森林公園內的道路分為主幹道、次路、游步道三種。一般道路應佔全園面積的20/0~3%,在遊人活動密集區可佔50%~lO%o.
(1)主幹道。是森林公園與國家或地方公路之間的連接道路以及森林公園內的環行主道。其寬度為5~7m,縱坡不得大於9%,平曲線最小半徑不得小於30m.
(2)次路。是森林公園內通往各功能區、景區的道路。寬度為3~5m,縱坡不得大於13%,平曲線最小半徑不得小於15m.
(3)游步道。是森林公園內通往景點、景物供遊人步行游覽觀光的道路,應根據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地設置。寬度為1~3m,縱坡宜小於18%.
4.森林公園旅遊服務系統規劃
森林公園旅遊服務系統主要包括餐飲、住宿、購物、醫療、導游標志等。休憩、服務性建築的位置、朝向、高度、體量等應與自然環境和景觀統一協調。建築高度應服從景觀需要,一般以不越過林木高度為宜,休憩服務性建築用地不應超過森林公園陸地面積的2%.賓館、飯店,休、療養院,游樂場等大型永久性建築,必須建立在游覽觀光區的外圍地帶,不得破壞、影響景觀。
(1)餐飲。餐飲建築設計應符合JCJ64-1989《飲食建築設計規范》的有關規定。
(2)住宿。應根據旅客規模及森林旅遊業的發展,合理確定旅遊床位數。旅遊床位建設標准宜符合下列要求:高檔28~30平方米/床;低檔8~12平方米/床。森林公園中的住宿設施,除建設永久性的賓館、飯店外,應注重開發森林野營、帳篷等臨時性住宿設施,做到永久性與季節性相結合,突出森林遊憩的特色。
(3)購物。購物建築應以臨時性、季節性為主,其建築風格、體量、色彩應與周圍環境相協調。應積極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旅遊紀念品。
(4)醫療。森林公園中應按景區建立醫療保健設施,以便對遊客中的傷病人員及時救護。醫療保健建築應與環境協調統一。
(5)導游標志。森林公園的境界、景區、景點、出人口等地應設置明顯的導游標志。導游標志的色彩、形式應根據設置地點的環境、提示內容進行設計。
5.森林公園保護工程規劃
(1)森林公園火災的防護。開展森林遊憩活動,對森林植被最大的潛在威脅是森林火災,遊人吸煙和野炊所引起的森林火災佔有相當大的比例。森林火災會毀滅森林內的動、植物,火災後的木灰有時會沖入河流使大批魚群死亡,森林火災還會使遊憩設施受損、遊客受到傷害。
森林公園火災的防護措施及方法有:
1)在規劃設計時,對於森林火災發生可能性大的遊憩項目,如野營、野炊等,應盡可能選擇在林火危險度小的區域。林火危險度的大小主要取決於林木組成及特性、郁閉度、林齡、地形、海拔、氣候條件等因素。
2)對於野營、野餐等活動應有指定地點並相對集中,避免遊人任意點火而對森林造成危害。同時,對野營、野餐活動的季節應進行控制,避免在最易引起火災的千旱季節進行。
3)在野營區、野餐區和遊人密集的地區,應開設防火線或營建防火林帶。防火線的寬度不應小於樹高1.5倍。但從森林公園的景觀要求來看,營建防火林帶更為理想。防火帶應設在山脊或在野營地、野餐地的道路周圍。林分以多層緊密結構為好,防火林帶應與當地防火季的主導風向垂直。
4)森林公園中的防火林帶應盡量與園路結合,可以保護主要游覽區不受鄰近區域火災的影響。同時,方便的道路系統也為迅速撲滅林火提供保障。
5)在森林公園規劃和建設中,應建立相應的救火設施和系統。除建立防火林帶、道路系統外,還應增設防火通信設施,加強防火、救火組織和消防器材的管理,更重要的是加強對遊人和職工的管理教育,加強防火宣傳,嚴格措施,防患於未然。
(2)森林公園病蟲害防護。防止森林病蟲害的發生,保障林木的健康生長,給遊人一個優美的森林環境是森林公園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森林病蟲害的防治,主要方法如下。
1)在「適地適樹」的原則下,營造針闊混交林是保持生態平衡和控制森林病蟲害的基本措施,更為重要的是實現抗病育種。
2)加強森林經營管理。根據不同的森林類型、生態結構狀況,適時地採用營林措施。及時修枝,撫育,間伐,林地施肥,招引益鳥、益獸等,可長期保持森林的最佳環境生態。
3)生物防治。利用天敵防治害蟲,通過一系列生物控制手段,打破原來害蟲與天敵之間形成的數量平衡關系,重新建立一個新的相對平衡。
4)物理、化學防治。物理方法主要利用害蟲趨光性進行燈光誘殺;而化學防治只是急救手段。近幾年來,高效、低毒、殘效期長、內吸性和滲透性強的殺菌劑、煙劑、油劑及超低量噴霧防治技術有所進步。
6.森林公園基礎設施系統規劃
森林公園內的水、電、通信、燃氣等布置,不得破壞、影響景觀,同時應符合安全、衛生、節約和便於維修的要求。電氣、上下水工程的配套設施應設在隱蔽的地帶。森林公園的基礎設施工程應盡量與附近城鎮聯網,如經論證確有困難,可部分聯網或自成體系,並為今後聯網創造條件。
(1)給、排水。森林公園給水工程包括生活用水、生產用水、造景用水和消防用水。給水方式可採用集中管網給水,也可利用管線自流引水,或採用機井給水。給水水源可採用地下水或地表水,水源水質要求良好,應符合GB5749-2005《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水源地應位於居住區和污染源的上游。排水工程必須滿足生活污水、生產污水和雨水排放的需要。排水方式一般可採用明渠排放,有條件的應採用暗管渠排放。生產、生活污水必須經過處理後排放,不得直接排入水體或窪地。給、排水工程設計包括確定水源,確定給、排水方式,布設給、排水管網等。
(2)供電。森林公園的供電工程,應根據電源條件、用電負荷、供電方式,本著節約能源、經濟合理、技術先進的原則設計,做到安全適用,維護方便。供電電源應充分利用國家和地方現有電源,在無法利用現有電源時,可考慮利用水利或風力自備電源。供電線路鋪設一般不用架空線路,必須採用時盡量沿路布設,避開中心景區和主要景點。供電工程設計內容包括用電負荷計算、供電等級、電源、供電方式確定、變(配)電所設置、供電線路布設等。
(3)供熱。森林公園的供熱工程,應貫徹節約保護環境、節省投資、經濟合理的原則。熱源選擇應首先考慮利用余熱,供熱方式以區域集中供熱為主。集中供熱產生的廢渣、廢水、煙塵應按「三廢」排放標准進行處理和排放。供熱工程設計為熱負荷計算、供熱方案確定、鍋爐房主要參數確定等。
(4)通信。通信包括電信和郵政兩部分。森林公園的通信工程應根據其經營布局、用戶量、開發建設和保護管理工作的需要,統籌規劃,組成完整的通信網路。電信工程應以有線為主,有線與無線相結合。郵政網點的規劃應方便職工生活,滿足遊客要求,便於郵遞傳送。通信工程設計內容包括方案選定、通信方式確定、線路選定、設施設備選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