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融資信託 > 西川信託官

西川信託官

發布時間:2021-03-27 06:33:22

A. 西川貴教有多高

西川貴教的官網是161cm,不過就是因為個子比較矮,所以爆發力出奇的好呢

B. 三國西川的大都督張任的資料

張任(?---214),蜀郡(治今四川成都)人,東漢末年名將,益州牧劉璋的屬下,官至益州從事。當劉備進攻益州時,他率部與劉備交戰,後被劉備所擒,誓死不降,遭斬首。

歷史傳記
張任,劉璋的部下,益州從事,以忠勇著稱。劉備入蜀時,張任出言勸諫劉璋提防劉備,劉璋不聽;宴會之際,龐統設計讓魏延舞劍,趁機除掉劉璋,張任見勢,出面對舞,解救了劉璋。後來,劉備攻打劉璋,張任引兵對抗,多次擊退劉備,並在落鳳坡埋伏射死龐統;後諸葛亮從荊州前來支援,用計擒獲張任;張任寧死不降,遂被處斬。玄德感嘆不已,令收其屍首,葬於金雁橋側,以表其忠。

出生地
張任出生在蜀郡,家境貧寒,但從小就很有膽量和遠大的志向。翻開《三國志·蜀志》,上面清楚的記錄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劉備攻雒城,「任勒兵出雁橋,戰復敗,不屈死。」《清·漢州志》也說:「任勒兵出於雁橋,戰復敗,擒任。先主聞任忠勇,令軍降之。任厲聲曰『老臣終不復事二主矣。』……」、「葬廢雒縣西北,後人奉以為土主,祠宇今存。」清代嘉慶十四年知州德勛立碑,碑文鐫刻隸書「漢將軍張公任之墓」。在張邦伸《雲棧紀程》里還有「相傳有人盜藏墓旁,夜夢其父切責之,為逼近張將軍墓,將獲重遣。其人因速遷之」的記載。

史書相關記載
《三國志·先主傳》:張任,蜀郡人,家世寒門,少有膽勇,有志節,仕州為從事。 劉璋遣張任,劉璝率精兵拒先主於涪,為先主所破,退與璋子循守雒城。任勒兵出於雁橋,戰復敗。擒任。先主聞任之忠勇,令軍降之,任厲聲曰:「老臣終不復事二主矣。」乃殺之,先主嘆息焉。《益部耆舊雜記》:「少有膽量,有志節。」

張任墓
該墓位於北外鄉桅桿村,距「金雁湖」公園北半里許。《三國志·蜀志》記:建安十九年(公元209年)劉備攻雒城,「任勒兵出雁橋,戰復敗,不屈死。」《清·漢州志》載:「任……不屈死,葬廢雒縣西北,後人奉以為土主,祠宇今存。」清嘉慶十四年知州德勛立碑,碑文鐫刻隸書「漢將軍張公任之墓」。原墓園較大,古木參天。1954年土改時被挖掉部分封土,出土有「元康六年八月造」的年號磚,證明西晉元康六年(公元296年)曾為張任墓營造過墓園。現存封土高約2米,墓碑早年散失,該墓屬三國遺跡之一。1990年7月由廣漢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廣漢市文物保護單位。
走到墓前,雜草叢生處有一新近踏出的小路直通墓頂。張任墓外露的面積,表明它可能是廣漢現存最大的古墓,現存封土高約2米,墓上長滿了青草。張任墓墓碑早年散失,現在最顯眼的算是1990年7月廣漢市人民政府所立的一塊花崗石碑。張任墓雖經歷千載春秋,但氣勢依舊,站在墓頂,遙想當年金雁橋頭的激戰是何等的激烈,此時此刻,我們耳邊馬嘶聲不斷。

C. 諸葛亮取了西川,論功行賞時,將有功之臣封為

關羽,位列五虎之首,文韜武略兼而有之。溫酒斬華雄,千里走單騎,水淹七軍,單刀赴會足見其膽色過人,但其人待人過於孤高,傲慢有時讓他失去理智,最終敗走麥城,死與小人之手。評分:

張飛,五虎次席,勇力過人,但智謀不足,是一個可任用,但不可重用的人物!但是他還是粗中有細的。當陽疑兵,義釋嚴顏顯示其攻於心計的一面。

趙雲,五虎之三,是三國中少有的幾位文武雙全的武將之一,是自呂布只後的三國第一猛將,單騎救主即是其能力真實寫照!但其謀略也相當了得,是劉備最為器重的大將。從事小心謹慎,人稱長勝將軍!

馬超,五虎之四,名門之後,相貌堂堂且武藝高強,但心計稍欠,以至被人利用,是劉備入主西川的功臣。

黃忠,位列五虎之末,隨是三國勇將,但年歲不饒人,因此也只能排在最後,但他是五虎將中唯一戰死沙場的,死的慘烈,讓人平添敬佩之情!

十常侍不是那時候封的.
十常侍指中國古代東漢(公元25年—220年)靈帝時操縱政權的張讓、趙忠、夏惲、郭勝、孫璋、畢嵐、栗嵩、段珪、高望、張恭、韓悝、宋典等十二個宦官。他們都任職中常侍。

漢靈帝時的宦官集團,人稱「十常侍」,其首領是張讓和趙忠。他們玩小皇帝於股掌之上,以至靈帝稱「張常侍是我父,趙常侍是我母」。十常侍自己橫征暴斂,賣官鬻爵,他們的父兄子弟遍布天下,橫行鄉里,禍害百姓,無官敢管。人民不堪剝削、壓迫,紛紛起來反抗。當時一些比較清醒的官吏,已看出宦官集團的黑暗腐敗,導致大規模農民起義的形勢。郎中張鈞在給皇帝的奏章中明白指出,黃巾起義是外戚宦官專權逼出來的,他說:「張角所以能興兵作亂,萬人所以樂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兄、子弟、婚宗、賓客典據州郡,辜確財利,侵略百姓,百姓之怨無所告訴,故謀議不軌,聚為『盜賊』。」

D. 求三國演義西川的詳解

一、劉備為什麼要先玩「桃園三結義」

劉備究竟是要守天下還是奪天下?這是《三國演義》沒有正面回答的第一個問題。諸葛亮是要幫助劉備還是利用劉備?這是《三國演義》留下的更大疑問。然而,我們每一個讀者都必須弄清它,否則就沒有進益。中國古代文學之所以需要評論,就是因為其間大都使用了「回護」、「隱秀」之法,有政治避險的因素,也有藝術上的追求,這里暫時不管它。筆者認為揭去回護,上述問題都有答案且只有一個答案:劉備是為了失而復得天下,謀求漢家繼劉邦、劉秀之後的第三次反轉和連任,換瓤不換皮。諸葛亮則是要借劉備之力起家、建基,然後謀求王道、政體和哲學的全面更新,皮瓤皆換。他們僅有變革程度的不同,都是推進社會發展的階段性力量。假如我們不認可這一事實,《三國演義》就真是一部不值得研究的「笑談」了,社會也就永遠停滯不前了。「篡逆」對於統治者來說是洪水猛獸,但對於民族這一生命體而言,卻是必不可少的陰陽順逆,即新陳代謝。只分合理不合理。貌似「反曹擁劉」的老儒羅貫中實際非常非常新銳。

先來看看劉備為什麼要桃園三結義?

按照封建社會的潛規則,判斷漢室到底具不具備改朝換代的合理性,關鍵要看劉家到底還有沒有能人和王者。如果有,那麼不管他在哪裡,干何種營生,都應當拉出來溜一溜。經過一番大浪淘沙,終於冒出了一個很牛的人——劉備。他不但長有一副帝王相,而且心理素質極佳,可做到「喜怒不形於色」,讓人難摸深淺。不過我們只要把握一點——看行為,不看言語——就不難窺破。就像判斷股票走勢一樣,重點關注成交量的變化,不看價格起落。

劉備首先自省出劉家衰敗的內在原因是只剩下「仁」了,而且都是怕閹人、怕老婆、怕舅子的虛仁。但無論是守天下還是打天下都不能缺少實仁、實義和實勇三大件,當初劉邦、劉秀就是三者兼顧。劉備自信自己從中山靖王那裡承襲的「仁」還是蠻貨真價實的,只缺乏「義」和「勇」,所以他就拉了關羽和張飛結拜異姓兄弟,強強聯合,還組建了一支游離於官方和民間之外的政治和軍事力量。其實嚴格說,該組織並不合法:第一,劉備雖姓劉,且自詡皇室宗親,但沒有被確認,實為一介農民,所以沒有守在招兵榜前半路截獲政府資源,私自組建「義軍」的權力。第二,如果真是皇親,那就不允許與異姓結拜兄弟,會破壞皇家姓氏的純正。第三,他們兄弟雖然幫助過「義軍」鎮壓農民起義,但關羽也有過「造反」前科,張飛鞭笞過督郵,又都屬於賊軍、草寇行為。

不過亂世就是亂世,政府的合法性都遭到顛覆,哪還有人追究似是而非的擦邊球呢?這便是劉備的第一高:有眼光,有膽識,民主開放,因時而動。但盡管他大造聲勢搞結義,還是只在民間有些影響,上流社會沒人理睬,比如袁紹等諸侯就都不認識他。他便來了個第二高:主動求發展。與伯樂識千里馬相反,他是千里馬找伯樂,很快便瞅准了一個可能賞識「三駕馬車」的人——曹操。曹操作為最具奪天下志向和才華的人,當然對仁、義、勇的真功夫求之不得。他正好與劉家人相反,重實不重名。於是劉備就若即若離總在曹操跟前晃悠、露才。

作為曹操來說,主觀上本只想利用他們為自己效勞,無意中卻幫劉備炒作了一把,聲名鵲起。例如,他先是給劉備機會,讓漢獻帝拿著家譜證實了其皇叔身份,後又給了關羽機會,讓他誅斬顏良、文丑,還放他千里走單騎尋哥。其間關羽是既表現了自己的義和勇,也反襯了劉備的仁義。古城斬蔡陽還折射了張飛之仁義。

二、劉備在曹操和劉表之間玩資產置換

總有人問,劉備初期四處打游擊,究竟是要干什麼?真像他自己說的原地踏步、毫無作為嗎?非也!他是一天天向著目標邁進。這又是他的第三高:先從曹操這里賺到無形資產,再到劉表那裡換取有形資產。他之所以不先投靠劉表就是因為看透了「表」哥重名份,重表象的本質。譬如當初十八路諸侯討董卓保劉協時,劉表就袖手旁觀(惟有想從孫堅手中搶奪玉璽時表現積極)。禰衡這樣的高人也被他借刀所殺。劉表是只要還稍有保家之力就不容別人插足,熱炕上只睡老婆和舅子。

所以,劉備是一點功夫也沒有耽誤,工作效率極高。他在流浪時既為自己養肥了一個漢賊靶子、新一代的王莽,積累了劉表看重的仁、義、勇名聲,還等到了劉表急需要人保衛荊州的時機。此刻再去投親當然是一蹴而就了。而在劉表看來,這位連皇上都拜倒的皇叔,連異姓老弟都千里追尋的仁兄,連曹操都懼怕三分的劉家驕子,我是該待其為上賓了。

盡管劉備後來又被蔡瑁掃地出門,但他從劉表那裡得到的遺產——新野和劉琦(他管轄江夏)還是幫了他的大忙。別小看了這兩處,那是整個徐州、豫州都比不上的戰略要地,也是從曹操那裡無論如何也得不到的實惠。劉備很清楚,曹操能給他名、給他錢,給他五萬兵馬,但不會給他地盤,即使徐州和豫州也不願意。為了不讓曹操疑心,劉備便一次又一次主動放棄了根據地,四處奔波。惟在得到劉表的新野、江夏之後,就不撒手了。江夏也成了赤壁大戰撼倒曹操的支點。之後,劉備再以荊州為支點去與劉璋談判。

可見,劉備實施的是曹操、劉表雙軸心戰略。他就像一個從地球飛到月亮上去的宇航員,先不得不繞地球飛行,一旦翅膀稍硬就擺脫曹操,繞劉表飛行,然後登月,籌劃反攻地球。諸葛亮是第一個識破劉備用心的人,他在隆中說應先取宗親劉表、劉璋,實際就是劉備的本意。所以劉備在表面強烈反對的情況下,還是拜諸葛亮為軍師了,他要的就是這樣一個知心人、狠心人。

劉備的「三高」策略和行動證明,他的確具備獲取劉家政權的資格,將劉協、劉表和劉璋一一取代是屬於合理禪讓、優勝劣汰。(註:皇叔比皇帝高一輩,相當於部分取代了劉協的光環。)

然而,劉備頂多隻能算劉家的超人,走出劉家,他就卡殼了。不要說他的義和勇都是從他姓所借,就是合在一起也超不過曹操和孫權,還不得不求助於徐庶、諸葛亮和龐統。一個人的手足勉強可以移植,思維器官就不能移植了。移植後還是自己么?那麼一個頭腦和手足都不健全的傢伙有什麼資格獲得全中國皇帝的連任呢?所以,諸葛亮等劉備折騰夠了,東征行將失敗時,才說:「漢朝氣數休矣。」「篡逆劉漢」從此也成為了他名正言順的事業。諸葛亮的偉大之處不是愚忠,而是像他的名字一樣,追求明、亮。

三、四謀士對四劉玩交叉「盯防」

《三國演義》中有四位關系非同一般的謀士:程昱、徐庶、諸葛亮、龐統。他們不但與水鏡先生司馬徽都有過交往,還不約而同地以才識相差「十倍」自謙。如程昱說徐庶十倍於自己,徐庶說諸葛亮勝自己十倍,諸葛亮又說龐統強自己十倍。這種說法一再出現就不得不引起我們注意了。其實,他們就像劉室的宗親、諸葛的同姓兄弟、劉備的異姓兄弟、曹操的同/異姓混合兄弟(夏侯)、孫氏父兄、司馬家族一樣,他們是屬於同門校友類型的集團。只是合作形式隱蔽,僅僅體現在精神層面。

那麼,他們有什麼樣的精神追求呢?先反曹,後反劉!從哲學上說,他們是先借儒家反法家,再用「儒法混」反儒家。他們的十倍差異則表現在:一、時間差。高人往往眼界遠,能沉得住氣,出道較晚。他們四人的出場順序也正是昱、庶、亮、統。二、空間差。高人往往控制能力強,管理范圍大,所以有十里之才,百里之才,千里之才等說法。他們的初始戰功也的確如此,程昱取東阿縣,徐庶取樊城,諸葛亮取荊州,龐統取西川。但我們很容易發現,程昱和諸葛亮的終生成就要遠大於徐庶和龐統。這是何故?原來他們還有第三方面的差異——陰陽差。前面「十倍」說的都是表面的畢業考試成績,我們可以稱之為智謀或陽謀。但在實戰中還有違背忠孝、信義等不擇手段的權謀或者說陰謀。四人中陰謀只分兩等,諸葛亮為上等,程昱為下等(這里的討論不包括司馬)。諸葛亮智謀不及龐統,但權謀比他高;程昱智謀不及徐庶,但權謀高。玩智謀者忠順,玩權謀者逆反。

俗話說,兵不厭詐。孫子甚至說自己的陽謀也皆為詭計。可見陰、陽就像忠、逆一樣,本沒有優劣之分,關鍵在於均衡掌握,合理運用。准確說陰謀還屬於攻心術的范疇。然而,在陽尊陰卑的封建社會,陰謀是從老師和書本那裡學不到的,只能靠自我參悟、自主研發。可一旦擁有就能出奇制勝,改變自己的命運。程昱和諸葛亮就是因為陰陽兼通而從排名榜中脫穎而出了。《三國演義》有個特點:計劃趕不上變化,事在人為,明天總是新的。此亦現實世界的魅力所在!

再來看看「四謀士」與「四劉」的盯防關系。我們知道四劉地位從高到低是劉協、劉表、劉璋、劉備(其中劉表的荊州雖比益州面積小,但地理通坦、中樞,權位也就稍高)。實際能力則相反,是備、璋、表、協,從他們擁有過的地盤大小和滅亡順序也能反證他們的實力。四人的相互關系則是:地位高的先期看不起地位低的,後期又求助於地位低的;能力強的先期不幫助能力弱的,後期又想取代能力弱的。

四謀士由於存有隱性的陰謀、陽謀差別,所以他們與四劉並不是一級盯一級的關系,而是交叉盯防。比如攻心專家程昱提前看出了劉表的枯朽,陽謀士徐庶則反應慢一些(他最初准備投靠劉表就是想幫劉表取代劉協)。比如諸葛亮也提前看到了劉備的不足,而龐統一時則沒看太清。這樣,盯防關系就變成了程昱盯劉協、劉表;徐庶盯劉協;龐統盯劉璋;諸葛亮盯劉璋、劉備。

不過事情總是在變化,實戰中還演化出了「二過一」和「一打二」等技法。

《三國演義》,你不要太精彩!

四、徐庶不是被程昱暗算,而是玩不下去了

主流觀點都是認為徐庶是被程昱欺騙,為孝母而放棄了自己的前途。實際這是小看了徐庶。常言說,能孝必忠,他怎麼會棄國而愚孝呢?他的眼光和境界比老母親都不如嗎?須知徐庶追求的是忠孝兩全,而且忠在前,孝在後。

第一,他在幫助劉備打了兩場勝仗之後,已是曹操的大仇人,而自己又不打算為曹操設一謀,那麼進入曹營,會是什麼結果?非但救不出母親,還會一起遭罪,甚至被殺害。與其愚孝、送死,還不如派趙雲、張飛等人去暗中營救吧。再者說這位大孝子能死心塌地跟母親到曹營,為什麼不能跟她一起去地府呢?原來他到曹營的主要目的是想換種方式為劉備,為國家出力。後來在赤壁之戰中他便發揮了很大的內應作用(防馬騰)。這大概也是九泉之下母親最願意看到的吧。徐母啊,您兒子是很出色的克格勃,不要再錯怪他了。

第二,按理說,徐庶向劉備推薦完諸葛亮也就仁至義盡了,但他還特地放下母親的事,去草廬親自請一趟。而孔明「聞言作色曰:『君以我為享祭之犧牲乎?』說罷,拂袖而入。庶羞慚而退。」徐庶為什麼要去自討沒趣?孔明為什麼要說自己是替罪羊?因為徐庶雖然打了勝仗,但並沒有傷到曹操的筋骨,反而將事情鬧大了,接下來他不知該如何收場。所以徐庶只好交出手中的接力棒,請能力更強的諸葛亮出山。諸葛亮很清楚他的來意,所以他並不同情這位孝子,反而埋怨他不該將爛攤子拋給自己。

可以見得,這中間並非是徐庶單方面無私舉薦了孔明,孔明在成就自己的同時也挽救了徐庶。假如徐庶一離開,劉備就遭受慘敗,他的前功還有什麼意義?所謂孝母不就像劉備為報兄仇而東征一樣,無人喝彩嗎?

同時,我們也不能單方面責備程昱不該向徐庶使了陰謀,當徐庶決定將計就計、借機半引退之後,我們就應該認為是程昱給徐庶送了一個很舒服的台階。之所以說陰謀並不可惡也是這個原因。其間徐母雖死,卻成全了兒子的事業,成全了自己的英名。這不也是她最大的心願嗎?

第三,徐庶到了曹營之後,實際上有大把的出逃機會,曹操甚至派他游說過劉備。但徐庶並沒有接受劉備的挽留。一方面他是不想與諸葛亮競爭,認為在曹方也同樣可以反向幫助劉備;另一方面,他替劉備考慮,認為應從曹操手中反奪荊州才合道義,所以自己只要惹惱曹操就行了,餘下的事就讓敵人去做(徐庶游說時就曾勸劉備先放棄荊州樊城)。也就是說徐庶雖然不想讓自己,讓劉備去幹掉劉表,落下不忠不義之名,但並不反對別人去干。徐庶自從向司馬徽反映說劉表「徒有虛名,蓋善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者也」,就對他來了個180度的大轉彎,此人非滅不可。而最後反奪荊州則是徐庶自己完不成,要請諸葛亮解決的難題。

經過這一穿插跑動,徐庶就與程昱完成了「二過一」,程昱在隊友扯出空檔之後隨即操刀射門。他一人連續包辦了劉協和劉表,所以又是「一打二」。徐庶下半輩子很輕省,只需做啞巴盯著劉協死去就行了。至此,「四劉」才除掉了一半。

五、龐統逆取西川比諸葛亮玩得轉

或許徐庶激流勇退很容易理解,因為他能力用到了極限,本性又孝義,對自己主子的主子劉表下不去手,便只好給程昱「放水」,同時請諸葛亮作「犧牲」。但龐統是怎麼做呢?說起來會讓人大吃一驚。

對於龐統之所以沒有留在東吳,一般的看法是認為孫權看不上龐統的長相,或者說孫權不願接納一個自己控制不了的激進分子。實際上主要還是龐統看不上胸無大志的孫權,他在東吳做短暫停留是為了曲線救劉,完成赤壁之戰。他的做法與徐庶躲進曹營異曲同工,既不幹擾同伴,又能形成三方策應。

所以,赤壁之戰後他就馬上來找劉備了。只見他採用了與諸葛亮完全相反的擇主方式——從最底層做起。我們說龐統對劉備的性情和現狀是作了研究的,孔明未到之前,劉備是求賢若渴,現在有了孔明,再招軍師就得挑揀挑揀了,所以龐統並不急於出示魯肅和孔明的推薦信,只想找機會展示比孔明更高的真才實干。果然,他在耒陽征服了劉備。

從這件事情也可以看出,龐統若真想進入誰的班子,是總會有轍子的。連進門的本事都沒有,還敢號稱「鳳雛」嗎?想當初曹操的水寨都能任意出入呢!他在東吳「面試」時沖撞孫權,只是想在不得罪孫權的情況下開溜。當孫權「問曰:『公平生所學,以何謂主?』統曰:『不必拘執,隨機應變。』權曰:『公之才學,比公瑾如何?』統笑曰:『某之所學,與公瑾大不相同。』權平生最喜公瑾,見統輕之,心中愈不樂。」後來當魯肅建議龐統往荊州投劉皇叔時,他說:「統意實欲如此。」「此某平生之素志也。」

諸葛亮拿下荊州之後,面對「民強地險」的西川,也開始無計可施,玩不下去了,既不知該如何勸說假裝仁義的劉備篡奪劉璋,也不敢為西川再打一場赤壁大戰,所以他便借弔孝周瑜之機去請比自己高明的龐統,或者也可以說是「享祭之犧牲」,因為諸葛亮有自己的理想,須繼續保持愚忠形象,不能表現出狠心的一面。龐統便顫顫巍巍來報到了。

龐統的確比孔明有才,他意識到劉備在取荊州時必須裝仁義,因為還要圖將來劉璋的好感,但到劉璋這里就可以徹底撕破臉「逼宮」了。理論上,他只用「逆取順守」四個字就將劉備輕松說服。武功上,他只用黃忠、魏延兩位孔明不要的「末將」就實現了西川突圍。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無論是程昱請徐庶,徐庶請孔明,劉備請孔明,孔明請龐統,還是龐統勸說劉備,都是兩廂情願的關系。就像現在的投資洽談會一樣,會上交換備忘錄只是個儀式,雙方互給面子。劉備就是跑斷腿也請不動司馬徽吧?

六、龐統突然不想陪昏花的劉備玩了

就在西川勢在必得、大功告成的時候,事情出現了轉折,孔明向龐統發出了一封死亡恐嚇信,那麼龐統該如何應對?我們說這是一場比程昱與徐庶表演更為隱秘更為悲壯的「二過一」。隱秘在於羅貫中為顧全孔明的整體形象而沒有明寫;悲壯在於徐庶失去的是年邁的母親,而龐統奉獻的是自己三十六歲的年輕生命。好不令人唏噓嘆息!寫到這里,同齡的筆者潸然淚下,為什麼他這樣懂理?為了國家,為了民族,捨生忘死,我能做到嗎?

前面程昱是利用徐庶的至孝,先劫持徐母,再招降徐庶。諸葛亮則是利用龐統對劉備的至忠,劉備對龐統的至愛,先動搖劉備之心,再滅掉龐統。程昱和諸葛亮就像排球運動員,將球打到對方兩個人的中間,迫使他們在互讓時出現失誤。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有個廣漢人彭羕向劉備密告說敵方有人要決涪江之水淹魏延、黃忠的前寨。還說:「罡星在西方,太白臨於此地,當有不吉之事,切宜慎之。」此舉不但救了劉備數萬人性命,還斬了川將泠苞,化凶為吉。

那麼是誰製造了這命懸一線的險情呢?是劉備。泠苞先前已被魏延活捉,但劉備偏要將他釋放。魏延說:「此人不可放回。若脫身一去,不復來矣。」玄德說:「吾以仁義待人,人不負我。」在優勢尚未完全確立之時,竟可以這樣不結合實際情況濫施仁義,真是愚仁至極了。既然仁義都可以換仁義哪還用得著逆取嗎?可見劉備開始昏花僵化了,劉家的遺傳病發作了,不再是以前對付曹操時那個明辨善惡的玄德了。這次若不是彭羕幫忙,龐統必將功虧一簣。

但就在撥雲見日之後,諸葛亮像個太平洋的警察——管得寬,派馬良送信說:「亮夜算太乙數,今年歲次癸已,罡星在西方,又觀乾象,太白臨於雒城之分;主將帥身上多凶少吉。切宜謹慎。」同樣的星象出現了不同的說法,這是怎麼回事呢?彭羕的預測已經被化解,龐統又結合新的形勢解釋說:「統亦算太乙數,已知罡星在西,應主公合得西川,別不主凶事。統亦占天文,見太白臨於雒城,先斬將泠苞,已應凶兆矣。主公不可疑心,可急進兵。」

然而,劉備卻仍在犯嘀咕,不但信實了諸葛亮的話,還訴說自己的夢:「吾夜夢一神人,手執鐵棒擊吾右臂,覺來猶自臂疼。此行莫非不佳?」向來果敢不信邪的龐統哪裡受得了這種優柔寡斷、婆婆媽媽的言行,只見他回答說:「壯士臨陣,不死帶傷,理之自然也。何故以夢寐之事疑心乎?」又說:「主公被孔明所惑矣。彼不欲令統獨成大功,故作此言以疑主公之心。心疑則致夢,何凶之有?統肝腦塗地,方稱本心。主公再勿多言,來早准行。」龐統說得多好啊,一勇二忠三唯物,四不跟貪功小人一般見識。不過就在龐統作這番慷慨陳詞之時,他的心急轉直下——不想再為劉備賣力了。劉備已經變得愚仁愚義又愚信,並且不可救葯!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劉備不但在仁義方面存在一個從強到弱的衰變過程,在「信」方面上也一樣。當初他騎的盧馬時就不相信先驗的傳言,單福、伊籍都曾勸他舍棄這種妨主的劣馬,但他說:「但凡人死生有命,豈馬所能妨哉?」什麼原因讓劉備愚化了呢?除了是他本身的弱點開始顯露之外(主因),還有一個誘因就是諸葛亮經常在劉備面前玩一些宿命的把戲,每回死人總要先說有什麼星象變化(其實大都是諸葛亮背後整死的)。說著說著劉備就沒腦子了,以為魔術魔術是真的。當然從劉備「死生有命」的說法可以看出,他在絕頂聰明的時候,也比不上「制天命而為之」的孔明。

另外也不是孔明強行愚化了劉備,只是讓他漸露原形。須知要想左右劉備的意志不是一件容易事,就像第79回劉備對劉封所說:「汝須食人食、穿人衣,非土木偶人!安可聽讒賊所阻!」所以,從根源上說劉備是自己擊倒了自己,與諸葛亮沒有必然聯系!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三國演義》中屢屢出現的占星術,在羅貫中看來都是惑人的方術或者攻心術。彭羕是先分析了涪江的地理之後,怕劉備不信,才結合星象說話的。龐統則是將星象當成了提升必勝信念的心理暗示。如果占星真能卜知未來,諸葛亮和龐統為什麼沒能預測到涪江的險情?他倆還不及彭羕了?

所以,現代人不必再對星象好奇!

七、龐統與劉備玩回籠,與孔明玩假摔,與自己玩完

一般來說,《三國演義》中的謀士很少起誓提到「死」或相關字眼,一旦提到就會有赴死的動機。比如郭嘉北伐時就對曹操說:「某感丞相大恩,雖死不能報萬一。」這里的龐統與郭嘉一樣,也是內心決意反主而表面故作忠義。他們都是在個人生死和國家前途之間選擇了後者。盡管郭嘉不知道劉備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但至少可以確定他的新儒家要領先於曹操的新法家。龐統亦然,盡管他也不太清楚諸葛亮今後的具體舉措,但至少可以肯定他的「儒法混」要高於劉備的新儒家,未來發展的空間更大。

由於龐統本性恪守忠義之德,沒有篡奪天下的打算,他便想到了讓位於孔明,並且藉助他滅除劉備。只見龐統像一個自由體操運動員一樣,在前沖慣性太大而不能急停時,臨時來了個絕妙的「回籠」。動作可分解為:一、維護自己男兒和戰士的尊嚴,寧可馬革裹屍也不當逃兵。按說此時的龐統可以選擇引退,以保全性命,但他沒有這樣做。二、為了不影響諸葛亮而將自己的死因略略推給劉備。為什麼他的馬「久乘,不曾如此」卻突然前失蹄呢?難道他也開始起疑、怕死,情緒影響到馬了?非矣!他是看到劉備迷信這些,所以也玩了個自己將自己掀下來的戲法,以促使劉備與他換馬。騎上劉備的白馬之後不但死得快,還可以將過失歸於劉備。這樣劉備就絲毫不會遷怒孔明了,他夢見神人擊臂即是表明潛意識有點懷疑孔明,因為只有孔明才是他心中的神人。三、他選擇死在「落鳳坡」則又是反過來安慰宿命的劉備:我是命里該死,你也不必過分自責。四、龐統為什麼要反復揭露諸葛亮的來信是出自妒忌呢?為什麼在樹木叢雜的小路上行軍卻將魏延安排在前隊呢?自己手無縛雞之力,守在更危險的後隊有什麼作用?貼著魏延走不行嗎?原來,龐統是要用這一明顯的行陣破綻向同行諸葛亮表明:我是心甘情願讓功與你,並非屈死在你的手中,更不是不識你孔明的居心。

由此可見,孔明的確不是龐統之死的直接責任人,如果真要說其中有什麼關聯,那就是孔明先向他發射了一枚遠程攻心導彈,但被龐統精準攔截。導彈真正的作用在於讓龐統發現了劉備愚仁愚義之外的愚信,愈加堅定了他反主的決心——於是就應著彈聲倒下了。

事實上,像龐統這種能夠指揮千軍萬馬的超級謀士如果不是想自殺,一般人是放不倒他的,哪怕比他高的謀士也難。即便不能取勝,也能自保性命,何況只是個無名川將張任。例如諸葛亮在比他高兩檔的司馬懿面前也總能逃逸。

龐統就這樣輕易被敵人亂箭穿胸、肝腦塗地了,但他的死重如泰山!劉備痛哭,孔明痛哭,眾人痛哭,孩童痛哭:「一鳳並一龍,相將到蜀中。才到半路里,鳳死落坡東。風送雨,雨隨風,隆漢興時蜀道通,蜀道通時只有龍。」毫無疑問,龐統是當時唯一有才華打通蜀道的人,但他卻在黎明到來之前毅然將接力棒傳給了能力低一等,志向高一籌的孔明。一個人的逝去能換來日月山河齊聲悲慟,還需要什麼?筆者不由得比諸葛亮更加妒忌龐統,不因他長驅萬里獨成功,只為他流星墜落無悔意!龐統,你是我的青春偶像!

八、都是動真格捨命打天下,不是鬧著玩

英雄所見略同,孔明又何嘗不能重新認識同窗好友龐統的寬闊胸懷,只見他剛剛擦乾眼淚就開足馬力進川,同時也邁出了反劉的實質性步伐:調走張飛和趙雲,只留關羽一人守荊州,以從關羽開始打斷劉備的兄弟鏈。諸葛亮最終不但沒有辜負龐統的期望,「一打二」抹掉劉璋、劉備,還在西川實施了較劉漢「仁」政先進的「儒法混」新政。更重要的是,諸葛亮後來在碰到同樣進退兩難的困境時,也仿效龐統選擇了理智讓賢:明忠蜀漢,暗降司馬懿,又果斷交出了同窗團隊中的最後一棒。(孔明如何修復自己的人格,筆者在《破解<三國演義>之「三國五方」結構》一文已作詳解。)

諸多謀士,從郭嘉到程昱,從徐庶到諸葛亮,到龐統,特長和價值觀或許各有差別,但都是清一色的好男兒——不退縮、不逞強,只求生命無怨無悔、縱情燃燒!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劉家的接力順序是劉協——劉表——劉璋——劉備。同門的接力順序復雜一點,是程昱——徐庶——程昱——諸葛亮——龐統——諸葛亮——司馬懿。前一團隊的內力變化是先情願,後決裂,屬於先正後反的接力形式。後一團隊的內力變化是先競爭,後合作,屬於先反後正的接力形式。比較而言,前一團隊只是做了後一團隊的領跑人,幫助後一團隊打破了紀錄,而自己卻接連敗落,淘汰出局。

長期以來,人們都在疑惑,劉備得了「一龍一鳳」怎麼就沒安天下呢?原來他只摸到了鳳毛龍角,從沒有完全得到過他們。惟有司馬昭真正有乘龍駕鳳的能力,還記得鄧艾結結巴巴說的「鳳兮鳳兮,故是一鳳」嗎?還記得鍾會在定軍山感應諸葛亮顯聖嗎?此即指明鄧艾是龐統式的鳳,鍾會是孔明式的龍。誠所謂:龍鳳常有,而安天下的主公不常有。

E. 劉備入西川的時候有多少兵馬。

您可能看的是演義。實際上,劉備在赤壁的時候最多有2萬不到的兵馬,還是和劉琦和兵後,孫權去幫助劉備的兵馬是3萬。曹操的兵馬至少20萬。
在劉備從孫權手裡得到南郡的一小部分,後來劉備在這里修了公安城,並以此為基礎攻佔四郡,兵力應該有了進步,大概也有7、8萬人。由於曹操當時主攻目標是孫權,接下來還要解決馬騰和張魯,所以劉備並沒有派大量部隊防守,倒是把以關羽、張飛為首的武將精英和以諸葛亮為首的文官精英都留了下來。為了以防萬一,還留下了「孫劉交好」的證人孫夫人。估計他的兵馬有3萬人左右,也許還不到這個數字。但是他殺了高沛楊懷,收了白水軍,兵力大概只有5萬左右。劉備和劉璋打了三年仗,諸葛亮、趙雲、張飛派兵支援又帶了一部分,加上連年投降的部隊,有10萬是很正常的。而劉璋當時肯定沒有這么多兵馬。
劉璋投降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劉備的兵雖然不多,但來自五湖四海,包括一些奇裝異服的外族人,這些三國志里有記載。馬超投降又帶來一批胡人。他們長相嚇人,劉璋害怕就投降了。

F. 劉備多少年開始打西川

按照 《三國志》上來說是十六年,益州牧劉璋遙聞曹公將遣鍾繇等向漢中討張魯,內懷恐懼。別駕從
事蜀郡張松說璋曰:「曹公兵強無敵於天下,若因張魯之資以取蜀土,誰能御之
者乎?」璋曰:「吾固憂之而未有計。」松曰:「劉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
深讎也,善用兵,若使之討魯,魯必破。魯破,則益州強,曹公雖來,無能為也。」
璋然之,遣法正將四千人迎先主,前後賂遺以巨億計。正因陳益州可取之策。
【吳書曰:備前見張松,後得法正,皆厚以恩意接納,盡其殷勤之歡。因問蜀中
闊狹,兵器府庫人馬眾寡,及諸要害道里遠近,松等具言之,又畫地圖山川處所,
由是盡知益州虛實也。】先主留諸葛亮、關羽等據荊州,將步卒數萬人入益州。
至涪,璋自出迎,相見甚歡。張松令法正白先主,及謀臣龐統進說,便可於會所
襲璋。先主曰:「此大事也,不可倉卒。」璋推先主行大司馬,領司隸校尉;先
主亦推璋行鎮西大將軍,領益州牧。璋增先主兵,使擊張魯,又令督白水軍。先
主並軍三萬餘人,車甲器械資貨甚盛。是歲,璋還成都。先主北到葭萌,未即討
魯,厚樹恩德,以收眾心。
明年,曹公征孫權,權呼先主自救。先主遣使告璋曰:「曹公征吳,吳憂危
急。孫氏與孤本為唇齒,又樂進在青泥與關羽相拒,今不往救羽,進必大克,轉
侵州界,其憂有甚於魯。魯自守之賊,不足慮也。」乃從璋求萬兵及資【寶】實,
欲以東行。璋但許兵四千,其餘皆給半。【魏書曰:備因激怒其眾曰:「吾為益
州征強敵,師徒勤瘁,不遑寧居;今積帑藏之財而吝於賞功,望士大夫為出死力
戰,其可得乎!」】張松書與先主及法正曰:「今大事垂可立,如何釋此去乎!」
松兄廣漢太守肅,懼禍逮己,白璋發其謀。於是璋收斬松,嫌隙始構矣。【益部
耆舊雜記曰:張肅有威儀,容貌甚偉。松為人短小,放盪不治節操,然識達精果,
有才幹。劉璋遣詣曹公,曹公不甚禮;公主簿楊修深器之,白公辟松,公不納。
修以公所撰兵書示松,松宴飲之間一看便暗誦。修以此益異之。】璋敕關戍諸將
文書勿復關通先主。先主大怒,召璋白水軍督楊懷,責以無禮,斬之。乃使黃忠、
卓膺勒兵向璋。先主徑至關中,質諸將並士卒妻子,引兵與忠、膺等進到涪,據
其城。璋遣劉璝、冷苞、張任、鄧賢等拒先主於涪,【益部耆舊雜記曰:張任,
蜀郡人,家世寒門。少有膽勇,有志節,仕州為從事。】皆破敗,退保綿竹。璋
復遣李嚴督綿竹諸軍,嚴率眾降先主。先主軍益強,分遣諸將平下屬縣,諸葛亮、
張飛、趙雲等將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陽,惟關羽留鎮荊州。先主進軍圍雒;
時璋子循守城,被攻且一年。
十九年夏,雒城破,【益部耆舊雜記曰:劉璋遣張任、劉璝率精兵拒捍先
主於涪,為先主所破,退與璋子循守雒城。任勒兵出於雁橋,戰復敗。禽任。先
主聞任之忠勇,令軍降之,任厲聲曰:「老臣終不復事二主矣。」乃殺之。先主
嘆惜焉。】進圍成都數十日,璋出降。【傅子曰:初,劉備襲蜀,丞相掾趙戩曰:
「劉備其不濟乎?拙於用兵,每戰則敗,奔亡不暇,何以圖人?蜀雖小區,險固
四塞,獨守之國,難卒並也。」徵士傅干曰:「劉備寬仁有度,能得人死力。諸
葛亮達治知變,正而有謀,而為之相;張飛、關羽勇而有義,皆萬人之敵,而為
之將:此三人者,皆人傑也。以備之略,三傑佐之,何為不濟也?」典略曰:趙
戩,字叔茂,京兆長陵人也。質而好學,言稱詩書,愛恤於人,不論疏密。辟公
府,入為尚書選部郎。董卓欲以所私並充台閣,戩拒不聽。卓怒,召戩欲殺之,
觀者皆為戩懼,而戩自若。及見卓,引辭正色,陳說是非,卓雖凶戾,屈而謝之
遷平陵令。故將王允被害,莫敢近者,戩棄官收斂之。三輔亂,戩客荊州,劉表
以為賓客。曹公平荊州,執戩手曰:「何相見之晚也!」遂辟為掾。後為五官將
司馬,相國鍾繇長史,年六十餘卒。】蜀中殷盛豐樂,先主置酒大饗士卒,取蜀
城中金銀分賜將士,還其谷帛。先主復領益州牧,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
關羽、張飛、馬超為爪牙,許靖、麋竺、簡雍為賓友。及董和、黃權、李嚴等本
璋之所授用也,吳壹、費觀等又璋之婚親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擯也,劉巴者宿昔
之所忌恨也,皆處之顯任,盡其器能。有志之士,無不競勸。
二十年,孫權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報欲得荊州。先主言:「須得涼州,當
以荊州相與。」權忿之,乃遣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先主引兵五萬下
公安,令關羽入益陽。是歲,曹公定漢中,張魯遁走巴西。先主聞之,與權連和,
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東屬,南郡、零陵、武陵西屬,引軍還江州。遣黃權
將兵迎張魯,張魯已降曹公。曹公使夏侯淵、張郃屯漢中,數數犯暴巴界。先主
令張飛進兵宕渠,與郃等戰於瓦口,破郃等,郃收兵還南鄭。先主亦還成都。
二十三年,先主率諸將進兵漢中。分遣將軍吳蘭、雷銅等入武都,皆為曹公
軍所沒。先主次於陽平關,與淵、郃等相拒。

也就是說 公元215年前後劉備入川

G. 3國里 西川劉璋手下最厲害的是誰啊 用槍的 叫張什麼啊

張任,被俘虜,不投降,掛啦

H. 西川太守是哪個朝代的

太守,原為戰國時代郡守的尊稱。西漢景帝時,郡守改稱為太守,為一郡最高行政長官。歷代沿置不改。南北朝時期,新增州漸多。郡之轄境縮小,郡守權為州刺史所奪,州郡區別不大,至隋初遂存州廢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此後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別稱。明清則專稱知府。

我認為西川太守應是兩漢三國時期

I. 西川在哪裡

「西川」作為行政區劃名,開始於唐代,至公元757年,將原來的劍南節度使分為劍南東川節度使和劍南西川節度使,劍南東川簡稱「東川」,劍南西川則簡稱「西川」。到了宋代,又設置了西川路。從此,「西川」一詞便為人們所熟知。
《三國演義》中,「西川」一詞大部分情況下指整個益州;有時則與「東川」對舉,指益州西部地區。二者其實都不正確。唐宋的「西川」僅僅相當於今天的四川中西部的一部分。

J. 張松(三國·西川)生平

張松(?-212)

字永年,蜀郡(治今四川成都)人。
益州別駕。其貌不揚,身長不足五尺,但卻有過目不忘之能。雖身為劉璋之臣,但認為劉璋對己不加重用,心下不滿。奉劉璋的命令前往許都,聯絡曹操以防張魯,卻於臨行前在身上暗藏益州地理圖本,欲尋明主以獻之。在曹操主簿楊修的面前展示自己過目不忘的能力,背誦曹操所作《孟德新書》,得到楊修的嘆服;而曹操得知此事後,便將《孟德新書》燒毀。此後張松由於言語間侮辱曹操,諷刺曹操經歷的種種敗績,而被曹操下令亂棍打出。張松於回程路上經過荊州,得到劉備的禮遇,因而將地理圖本獻給劉備,與孟達、法正一同為劉備取蜀的內應;回到成都後又力勸劉璋迎劉備入蜀。劉備入蜀後在龐統的建議下假意歸還以趁機取涪關,張松以為劉備不欲圖益州,寫信勸阻,被兄長張肅發現,將其告發,張松全家被殺。

閱讀全文

與西川信託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恆豐銀行必成理財 瀏覽:429
公司金融羅斯第九版目錄 瀏覽:639
華斯交易市場 瀏覽:549
貿易戰匯率會漲到多少 瀏覽:153
非金融機構是指未經主管部門批准 瀏覽:218
類似快穿靈魂交易所文 瀏覽:468
票據托收交易所 瀏覽:809
基金理財投資10年 瀏覽:833
金融機構黨員幹部尋租調研報告 瀏覽:924
錢站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 瀏覽:695
國際金融外匯交易 瀏覽:950
電茅股票 瀏覽:745
匯通理財公司怎麼樣 瀏覽:778
浩遠金融是什麼公司 瀏覽:342
淘集集有返傭金嗎 瀏覽:927
棕櫚股份2017業績 瀏覽:660
上市公司股權協議轉讓定價 瀏覽:688
金融機構杠桿測算 瀏覽:99
osc指標公式源碼 瀏覽:587
湖北鄂信鑽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瀏覽:417